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伟是班上一个比较特殊的孩子,智力发育迟缓,同时又患有感统失调、多动症等,照例应该去特教学校,可父母为了让他有一个正常的学习环境,还是选择了我们这所名校,不过对他的学习没有多高的要求,只愿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可这看似简单的要求,对小伟来说也很难达到。因为身体的原因,很多时候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行,在他的头脑中,没有上课、下课的区别,也没有学习、做作业的概念,常常自顾自地玩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开始,我曾手把手地教他一笔一划地写字,一句句地叮嘱要遵守哪些常规,可发现收效甚微后放弃了。为免小伟影响课堂纪律,我把他的座位安排在了教室后面的角落里;为免他影响班级荣誉,一些集体比赛都不用他参与。大概是怕影响班级的成绩,每次考试他妈妈都会提前给他请好假。而班上的孩子也早就觉察出了小伟的特殊,逐渐疏远了他。他似乎就是墙角的一棵小草,没有阳光雨露的滋润,也没有欣赏赞美的目光,就这么寂寞地生长着。
一晃,上六年级了,小伟的个子长高了,可心智的发育依然有些迟缓:不会与老师同学正常地交流,学不会所教的任何知识,上课时不时地发出怪声,有时还偷偷溜出教室在校园里遛达。课间,他常常一个人孤单地坐在教室一隅,没有伙伴与他聊天、玩耍。有时候他几天不来学校,也没有谁会问起他不上学的原因。我和孩子们都忽略了小伟的存在,他成了班级这个大家庭里可有可无的一员。偶尔,看着他澄澈的眼神,我的心底会掠过一丝愧疚:作为老师,我为什么不能多关心他一些呢?可另一种声音在告诉我:在这个特殊孩子身上花再多的工夫也换不来一点进步,更何况父母对他也没有过高的期望,你就省省心吧。于是,我心安理得地放弃了对小伟的教育,转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其他孩子身上。

如果不是几条微信,也许我会一直将小伟视作一个可有可无的省略号。
为了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我开设了班级微信,小伟妈妈也成了我朋友圈中的一员。在我看来,无论哪个母亲,有这样一个孩子都会痛不欲生,小伟妈妈会是这样悲观绝望吗?受好奇心的驱使,我打开了她的微信,找寻她的心灵轨迹。可让我意外的是,那一条条微信写满了对儿子的爱:她教他生活的本领,告诉他成长的道理,带他感受世界的美好,给予前进的动力,鼓励他战胜人生路上的挫折。
“上帝为每一只笨鸟都准备了一个矮树枝,儿子,不管怎么都别怕,我就是你的那个矮树枝!”
“我说除非学会了系鞋带,新鞋才能穿到学校去,没想到手脚极其不灵活的儿子这么刻苦,自己练习了几个晚上,终于学会了,妈妈赞你一百个。”
“今天晚上的碗是儿子洗的,尽管有些费劲,但总算洗干净了,儿子,真棒!”
“光阴似箭,一晃就陪你在这盏灯下读了六年了……不指望你考好成绩,只期待你一天一点小进步。”
——一句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映出的是一个母亲对儿子沉甸甸的关爱、期待和激励。
我的心里涌起一股酸涩。因为小伟的特殊,班上几个调皮的男生时不时会欺负他:悄悄地藏起他的文具,在玩耍时莫名地踹他一下,或者指使他将水彩颜料涂在脸上。面对种种恶作剧,柔弱而不善言辞的小伟不会寻求我的帮助,只会回家后用哇哇大哭、满地打滚来发泄心中的痛苦。我深知作为母亲的痛苦,但她没有过多指责班上孩子的调皮,也没有质问我是否关心过孩子,而是在心痛之余不忘教给孩子成长的道理,告诉他如何面对一个又一个挫折。
那次,我要求每个孩子写写自己的优点。没想到,从不交作业的小伟竟然也完成了。一张心形的卡片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几行字:我是一个笨小孩,但是我心地善良,单纯可爱,只要我会做的,如果你愿意,不嫌弃我,我都很乐意帮助你哦,希望大家也能接纳我!那一句“希望大家也能接纳我”深深刺痛了我的心,原来他也觉察到了老师、同学对他的冷落,渴望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可是,为什么我却一次次地漠然置之呢?从那一刻起,我提醒自己必须给予小伟更多的关照、呵护,让他真正成为班级大家庭的一员,而不是一个小小的省略号。
班会课上,我以“与友善同行”为话题,和孩子们探讨如何关爱弱小,正确地对待小伟;我号召孩子们成立手拉手小组,在生活、学习上真诚地帮助小伟。“迎国庆”合唱比赛中,我让小伟和大家一起登台演唱,尽管五音不全,但他的站姿是那样挺拔,表情是那样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让我感受到他强烈的上进心。广播操比赛中,动作不协调的他成了我们班的“形象大使”,负责站在队伍前面举班牌,他从头到尾站得笔直,脸上是掩饰不住的自豪。时间一天天过去,似乎就在不经意间,小伟有了变化——能够安静地上课了,能够一笔一划地写一些作业了,不随意发脾气了,课间也能和同学一起玩耍了,甚至还学会了发本子。尽管这些变化微不足道,却让我欣喜、振奋。
正如《最好的未来》这首歌中所唱:每种色彩都应该盛开,每个人都有权利期待,每朵浪花一样澎湃,每个梦想都值得灌溉。其实,我还想对小伟说:“孩子,你不用担心谁会嫌弃你,忽略你,不接纳你,因为,你也是上天派来的天使,有权利被宠爱。你不是一个省略号!”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可这看似简单的要求,对小伟来说也很难达到。因为身体的原因,很多时候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行,在他的头脑中,没有上课、下课的区别,也没有学习、做作业的概念,常常自顾自地玩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开始,我曾手把手地教他一笔一划地写字,一句句地叮嘱要遵守哪些常规,可发现收效甚微后放弃了。为免小伟影响课堂纪律,我把他的座位安排在了教室后面的角落里;为免他影响班级荣誉,一些集体比赛都不用他参与。大概是怕影响班级的成绩,每次考试他妈妈都会提前给他请好假。而班上的孩子也早就觉察出了小伟的特殊,逐渐疏远了他。他似乎就是墙角的一棵小草,没有阳光雨露的滋润,也没有欣赏赞美的目光,就这么寂寞地生长着。
一晃,上六年级了,小伟的个子长高了,可心智的发育依然有些迟缓:不会与老师同学正常地交流,学不会所教的任何知识,上课时不时地发出怪声,有时还偷偷溜出教室在校园里遛达。课间,他常常一个人孤单地坐在教室一隅,没有伙伴与他聊天、玩耍。有时候他几天不来学校,也没有谁会问起他不上学的原因。我和孩子们都忽略了小伟的存在,他成了班级这个大家庭里可有可无的一员。偶尔,看着他澄澈的眼神,我的心底会掠过一丝愧疚:作为老师,我为什么不能多关心他一些呢?可另一种声音在告诉我:在这个特殊孩子身上花再多的工夫也换不来一点进步,更何况父母对他也没有过高的期望,你就省省心吧。于是,我心安理得地放弃了对小伟的教育,转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其他孩子身上。

如果不是几条微信,也许我会一直将小伟视作一个可有可无的省略号。
为了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我开设了班级微信,小伟妈妈也成了我朋友圈中的一员。在我看来,无论哪个母亲,有这样一个孩子都会痛不欲生,小伟妈妈会是这样悲观绝望吗?受好奇心的驱使,我打开了她的微信,找寻她的心灵轨迹。可让我意外的是,那一条条微信写满了对儿子的爱:她教他生活的本领,告诉他成长的道理,带他感受世界的美好,给予前进的动力,鼓励他战胜人生路上的挫折。
“上帝为每一只笨鸟都准备了一个矮树枝,儿子,不管怎么都别怕,我就是你的那个矮树枝!”
“我说除非学会了系鞋带,新鞋才能穿到学校去,没想到手脚极其不灵活的儿子这么刻苦,自己练习了几个晚上,终于学会了,妈妈赞你一百个。”
“今天晚上的碗是儿子洗的,尽管有些费劲,但总算洗干净了,儿子,真棒!”
“光阴似箭,一晃就陪你在这盏灯下读了六年了……不指望你考好成绩,只期待你一天一点小进步。”
——一句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映出的是一个母亲对儿子沉甸甸的关爱、期待和激励。
我的心里涌起一股酸涩。因为小伟的特殊,班上几个调皮的男生时不时会欺负他:悄悄地藏起他的文具,在玩耍时莫名地踹他一下,或者指使他将水彩颜料涂在脸上。面对种种恶作剧,柔弱而不善言辞的小伟不会寻求我的帮助,只会回家后用哇哇大哭、满地打滚来发泄心中的痛苦。我深知作为母亲的痛苦,但她没有过多指责班上孩子的调皮,也没有质问我是否关心过孩子,而是在心痛之余不忘教给孩子成长的道理,告诉他如何面对一个又一个挫折。
那次,我要求每个孩子写写自己的优点。没想到,从不交作业的小伟竟然也完成了。一张心形的卡片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几行字:我是一个笨小孩,但是我心地善良,单纯可爱,只要我会做的,如果你愿意,不嫌弃我,我都很乐意帮助你哦,希望大家也能接纳我!那一句“希望大家也能接纳我”深深刺痛了我的心,原来他也觉察到了老师、同学对他的冷落,渴望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可是,为什么我却一次次地漠然置之呢?从那一刻起,我提醒自己必须给予小伟更多的关照、呵护,让他真正成为班级大家庭的一员,而不是一个小小的省略号。
班会课上,我以“与友善同行”为话题,和孩子们探讨如何关爱弱小,正确地对待小伟;我号召孩子们成立手拉手小组,在生活、学习上真诚地帮助小伟。“迎国庆”合唱比赛中,我让小伟和大家一起登台演唱,尽管五音不全,但他的站姿是那样挺拔,表情是那样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让我感受到他强烈的上进心。广播操比赛中,动作不协调的他成了我们班的“形象大使”,负责站在队伍前面举班牌,他从头到尾站得笔直,脸上是掩饰不住的自豪。时间一天天过去,似乎就在不经意间,小伟有了变化——能够安静地上课了,能够一笔一划地写一些作业了,不随意发脾气了,课间也能和同学一起玩耍了,甚至还学会了发本子。尽管这些变化微不足道,却让我欣喜、振奋。
正如《最好的未来》这首歌中所唱:每种色彩都应该盛开,每个人都有权利期待,每朵浪花一样澎湃,每个梦想都值得灌溉。其实,我还想对小伟说:“孩子,你不用担心谁会嫌弃你,忽略你,不接纳你,因为,你也是上天派来的天使,有权利被宠爱。你不是一个省略号!”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