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1-000-01
摘 要 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突出作用不可忽视。本文主要从学校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个体身、心、智的成长及适应社会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学校体育教学对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积极推动,及体育教学工作者在实现素质教育中应具备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
关键词 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作用 素质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轨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实现这一教学改革目标,加大国家对当前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培养和关注力度、切实改变学校教育人才与社会需要人才相脱节的现实状态,一向被部分教学工作者们所简单化、程序化的学校体育教学为实现素质教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一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体育是一门包含多种文化内涵的综合性学科。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中国乃至世界体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掌握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和原则。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体育运动具有不同形式的对抗性,它可把表现为肢体对抗的外在形式引伸为内在人脑间的智慧较量。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示范,把创造和创新意识逐步引入到体育教学中,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三是培养学生的“三基”水平。所谓“三基”主是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求真,这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四是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记忆力、创造力、模仿力等等都是学生智力水平的外在表现。通过技术动作的模仿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力、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的发展。所以,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二、 体育教学对学生思想品行素质的培养
一是能够培养学生善良正直、助人为乐的思想品格。体育教师要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有侧重点地加大对学生性格品格的教育内容,通过一些体育游戏、准备活动、小型比赛的环节中,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互帮互助、和睦友爱,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二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相互观察、保护、帮助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从事各种身体练习,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三是能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要与学生的运动生理发展相适应,同时也要适当对学生的承受困难挫折能力有一定的超越部分。因此,体育课的学习是比较苦和累,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四是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能力。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让学生逐步树立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运用终身体育教育理论和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体育兴趣,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
三、 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审美艺术素质的培养
一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体育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特长。通过选修体育课的方法,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从而发挥艺术才能和特长。三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在多姿多彩的学校体育中,教师各种教法手段的运用,各种队列练习与技术练习等都可以使学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美的情感,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演美的能力。
四、 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适应社会本领与能力培养
一是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锻炼观念。体育教学中有很多运动项目可以依据自己的年龄段选择自己相宜体育运动形式,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终向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通过体育动作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三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四是培养敬业爱岗思想。健康的身体是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有力保证。体育教学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学生步入社会后有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能够务真求实、爱岗敬业。五是培养学生各种劳动技能。学习体育运动要经过反复学习与磨练,必须有吃苦耐劳精神。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够适应现代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也使学校体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向全社会延伸。
综上所述,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是关系到学生全面成功的关键所在。不但要重视学生个性能力,自我生存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学校体育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应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素质,不断推动素质教育进程。
摘 要 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突出作用不可忽视。本文主要从学校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个体身、心、智的成长及适应社会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学校体育教学对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积极推动,及体育教学工作者在实现素质教育中应具备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
关键词 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作用 素质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轨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实现这一教学改革目标,加大国家对当前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培养和关注力度、切实改变学校教育人才与社会需要人才相脱节的现实状态,一向被部分教学工作者们所简单化、程序化的学校体育教学为实现素质教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一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体育是一门包含多种文化内涵的综合性学科。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中国乃至世界体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掌握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和原则。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体育运动具有不同形式的对抗性,它可把表现为肢体对抗的外在形式引伸为内在人脑间的智慧较量。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示范,把创造和创新意识逐步引入到体育教学中,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三是培养学生的“三基”水平。所谓“三基”主是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求真,这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四是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记忆力、创造力、模仿力等等都是学生智力水平的外在表现。通过技术动作的模仿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力、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的发展。所以,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二、 体育教学对学生思想品行素质的培养
一是能够培养学生善良正直、助人为乐的思想品格。体育教师要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有侧重点地加大对学生性格品格的教育内容,通过一些体育游戏、准备活动、小型比赛的环节中,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互帮互助、和睦友爱,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二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相互观察、保护、帮助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从事各种身体练习,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三是能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要与学生的运动生理发展相适应,同时也要适当对学生的承受困难挫折能力有一定的超越部分。因此,体育课的学习是比较苦和累,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四是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能力。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让学生逐步树立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运用终身体育教育理论和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体育兴趣,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
三、 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审美艺术素质的培养
一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体育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特长。通过选修体育课的方法,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从而发挥艺术才能和特长。三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在多姿多彩的学校体育中,教师各种教法手段的运用,各种队列练习与技术练习等都可以使学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美的情感,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演美的能力。
四、 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适应社会本领与能力培养
一是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锻炼观念。体育教学中有很多运动项目可以依据自己的年龄段选择自己相宜体育运动形式,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终向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通过体育动作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三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四是培养敬业爱岗思想。健康的身体是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有力保证。体育教学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学生步入社会后有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能够务真求实、爱岗敬业。五是培养学生各种劳动技能。学习体育运动要经过反复学习与磨练,必须有吃苦耐劳精神。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够适应现代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也使学校体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向全社会延伸。
综上所述,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是关系到学生全面成功的关键所在。不但要重视学生个性能力,自我生存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学校体育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应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素质,不断推动素质教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