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性,是指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语文学科因其独有的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如巴班斯基所言:“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的规律。”随着教育时空的拓展,学校与学生都无可回避地面临着教育个性化的问题,即把学生培养成人而非工具。可见,教育学生是关乎“精神、灵魂和心灵的。”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如何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成为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一、创设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
对学生的发展,不能以学习成绩好坏定终身,这在历史上是有很多教训的。如爱迪生就曾因学习成绩不良而被拒之于学校大门之外;牛顿小时候智力平常,小学校长提到班级上成绩不好的学生,总是少不了他……学生一时成绩差并不意味着他们以后也不会成功。有些教师延续以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提出了一些近乎苛刻的要求。如坐要抬头挺胸,双手背后,说话要先举手。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如果能在轻松、活泼、融洽的民主氛围中,勇于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便会逐渐成为具有大胆精神、个性丰富的人。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把自己视为学生的朋友、伙伴,而不是把自己作为一个“命令者”“操作者”,这样才能创设一个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激发兴趣,发展个性
浓厚的兴趣可以如磁石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像力、思考力,驱使他们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1.搞好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为培养学生兴趣打下基础。任何能力的形成、个性的发展,都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离开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即使有强烈的创新动机也难以形成真正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恰恰就是建立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之上的。
2.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习兴趣。适当给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采取让学生在课前录制课文的朗读磁带,并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播放。为了使自己的朗读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在录制前都能做认真的准备,从而达到课前预习的目的,大大增加了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3.语文课堂提问要有新意。课堂提问这一教学环节,对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未知领域和对语文的兴趣是很有益的。提问的方式很多,但应多提一些高层次的问题,如“为什么”“什么道理”等扩散性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问,让其他学生共同思考。这种方法创设了意境,有助于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
三、因材施教,挖掘个性
学生正处于身体心理发育时期,好动、好奇是他们的天性。并且学生的志趣、爱好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用统一的模式或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要承认、发现学生个性的差异,引导、激发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兴趣,由学生自己决定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
1.给学生自主选择权。不单让学生有选择参加某种课外活动的权利,而且在学习正课中也应有尽可能广泛的自由选择权。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没有自由选择权,处处遵命行事,就无法发展独立自主性。
2.给学生自主支配权。课外活动、班级教育活动和少先队活动,应在教师辅导之下放手让学生自己出主意想办法;要使他们成为参与集体活动的主人,首先应成为组织和设计活动的主人。
3.给学生规定自主时间。所谓自主时间并不是放任自流的时间,而是让每个学生有自由去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包括从事最喜爱的某种活动和劳动,阅读最喜爱的书籍等等,目的是使每个学生的特殊天资爱好和才能有足够的时间得到充分展现。
四、组织活动,展示个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采用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来诱导学生观察思维,使其学会把一些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由对事物共性的认识深入到对事物特征的认识,让学生在想、说、做的比赛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个性特征。
1.重应用。随着学生的发展,语文实际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大。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东西已不再是单薄虚拟的,如果能在实际生活中获得锻炼的机会,能大大地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2.重过程。关注过程,重在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关注学生参与过程中的情感态度;重在引导学生从过程中体验情感,享受成功,发展个性。
3.重体验。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美好的事物在人心中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的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喜悦。”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美,珍惜爱护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美达到应有的高度,并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生活、体验社会。
总之,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运用好主体性策略,认真分析对待每个学生,做到培养个性、发展个性、挖掘个性、展示个性和影响个性,相信学生一定会发展得更好,从而通过语文教育来培养与发展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一、创设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
对学生的发展,不能以学习成绩好坏定终身,这在历史上是有很多教训的。如爱迪生就曾因学习成绩不良而被拒之于学校大门之外;牛顿小时候智力平常,小学校长提到班级上成绩不好的学生,总是少不了他……学生一时成绩差并不意味着他们以后也不会成功。有些教师延续以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提出了一些近乎苛刻的要求。如坐要抬头挺胸,双手背后,说话要先举手。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如果能在轻松、活泼、融洽的民主氛围中,勇于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便会逐渐成为具有大胆精神、个性丰富的人。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把自己视为学生的朋友、伙伴,而不是把自己作为一个“命令者”“操作者”,这样才能创设一个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激发兴趣,发展个性
浓厚的兴趣可以如磁石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像力、思考力,驱使他们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1.搞好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为培养学生兴趣打下基础。任何能力的形成、个性的发展,都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离开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即使有强烈的创新动机也难以形成真正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恰恰就是建立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之上的。
2.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习兴趣。适当给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采取让学生在课前录制课文的朗读磁带,并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播放。为了使自己的朗读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在录制前都能做认真的准备,从而达到课前预习的目的,大大增加了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3.语文课堂提问要有新意。课堂提问这一教学环节,对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未知领域和对语文的兴趣是很有益的。提问的方式很多,但应多提一些高层次的问题,如“为什么”“什么道理”等扩散性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问,让其他学生共同思考。这种方法创设了意境,有助于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
三、因材施教,挖掘个性
学生正处于身体心理发育时期,好动、好奇是他们的天性。并且学生的志趣、爱好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用统一的模式或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要承认、发现学生个性的差异,引导、激发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兴趣,由学生自己决定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
1.给学生自主选择权。不单让学生有选择参加某种课外活动的权利,而且在学习正课中也应有尽可能广泛的自由选择权。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没有自由选择权,处处遵命行事,就无法发展独立自主性。
2.给学生自主支配权。课外活动、班级教育活动和少先队活动,应在教师辅导之下放手让学生自己出主意想办法;要使他们成为参与集体活动的主人,首先应成为组织和设计活动的主人。
3.给学生规定自主时间。所谓自主时间并不是放任自流的时间,而是让每个学生有自由去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包括从事最喜爱的某种活动和劳动,阅读最喜爱的书籍等等,目的是使每个学生的特殊天资爱好和才能有足够的时间得到充分展现。
四、组织活动,展示个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采用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来诱导学生观察思维,使其学会把一些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由对事物共性的认识深入到对事物特征的认识,让学生在想、说、做的比赛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个性特征。
1.重应用。随着学生的发展,语文实际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大。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东西已不再是单薄虚拟的,如果能在实际生活中获得锻炼的机会,能大大地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2.重过程。关注过程,重在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关注学生参与过程中的情感态度;重在引导学生从过程中体验情感,享受成功,发展个性。
3.重体验。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美好的事物在人心中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的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喜悦。”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美,珍惜爱护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美达到应有的高度,并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生活、体验社会。
总之,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运用好主体性策略,认真分析对待每个学生,做到培养个性、发展个性、挖掘个性、展示个性和影响个性,相信学生一定会发展得更好,从而通过语文教育来培养与发展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