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经典,立德树人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xia1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自古就重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源自《论语》,孔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之德依然值得今天的我们去学习去传承。在孔子看来,德行是本。如果将《论语》中德行类内容再加以分类的话,可以分为“道德”“仁爱”“孝友”“修养”四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根据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去引导、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品德。
   一、“道德”为本,兼济天下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语文课程应……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论语》中“道德”类的内容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论语》中与“道德”相关的内容共五章,五章内容从不同方面阐明了德行修为的重要性。借助学习曾子对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解释——“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忠恕”之意,并探寻践行“忠恕之道”的方法。首先要修身行道,以己之德去引导、教化他人,因为道德善行是人类普遍追求的品德——“德不孤,必有邻。”《易·系辞(上)》中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和《乾·文言》中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德不孤,必有邻”的道理。通过品读、分析,力求让学生明白,作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養性,培养自己的品德。其次,避免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例如“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更有甚者,不仅“道听”而“途说”,而且四处打听他人的“隐私”并以之作为到处宣扬的谈资,所以这种行为是“德之弃也”。而“巧言(乱德)”“乡愿(德之贼也)”,也是伤善害德的行为,是学生所不应该有的行为。最后,借助“小不忍,则乱大谋”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而奋斗终身——任何时候,都应该兼济天下而绝不独善其身。
   不难发现,忠恕是为仁的基本要求,是向善的主要表现。引导学生践行孔子的忠恕之道,可以让学生形成人文积淀,提升思想修养,并形成文化自觉。
   二、“仁爱”至德,建构大同
   《论语》共有五十九章,提到“仁”的竟达一百零九次,这充分说明“仁”在《论语》、在孔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仁”是孔子哲学中最高的德行。尽管学生们多次请教何为“仁”,但是孔子并没有明确地去解释“仁”,这是因为“仁”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是诸德圆融的最高境界,而学生的才性气质各不相同,成德的方向也不一样,因此,孔子就具体地、有针对性地从不同角度去阐述应该如何实施“仁”,这也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
   《论语》虽然给我们呈现了许多“仁”,但是概括起来都是与“为人”“处世”相关的方法及要求,这几个方面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存在共通之处,也就可以将三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当然,“仁爱”所涉及的对己、对人以及处事等方面的内容,理当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总结,教师稍加提示即可,重在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激发其文化自信。
   1.严于律己。尽管“仁爱”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但是践行“仁”主要还是个体自己的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所以,孔子关于“仁”的阐述主要针对个体自己。
   师:孔子关于“仁”的阐述,哪些是针对个体自身的?
   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仁者,其言也讱”“刚、毅、木、讷,近仁”。
   生:还有“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师:同学们做得比较好,但不知大家能不能将这些践行“仁”的要求进行细化,并加以概括,以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仁”,或者说,孔子要求学生从哪几个方面去修炼自己以达到“仁”的境界。(大家可以分组讨论,形成要点后再展示)
   生: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言行举止,要做到慎言慎行,说话、行动必须符合礼数,必须认真谨慎,例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仁者,其言也讱”。
   生:其次是关于品性人格,要求具体而明确,例如“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平时得端正庄严,办事得严肃认真,待人得忠诚;又如“恭,宽,信,敏,惠”,再次强调为人要庄重、宽厚、诚实,还要勤勉、仁慈;而“刚、毅、木、讷”,则是说为人得刚强、果敢、朴实、谨慎。
   生:对生活环境也有要求,既要选择对的朋友——“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又要选择合适的居住环境——“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师:同学们分析到位,不过,孔子还要求学生能够主动追求,自觉践行——“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苟志于仁,无恶也”,这说明要达到“仁”不是容易之事,需要不懈努力才行。纵观孔子的仁爱观,就是要严于律己,积极修身养性,努力把自己修炼成一个谨慎、诚实、宽厚、勤勉而又刚强之人。
   2.宽以待人。一般说来,大多数人都认为“仁”是待人处世之道,其理不言自明,因此,《论语》中相关论述也就寥寥了。不过,借此还是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孔子友善待人,与人为善的品行。
   师:对自己要严,也就是要严于律己,对他人呢?孔子又是怎么说的?
   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人要宽厚,也就是要宽以待人,在与人相处时,应该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
   师:这其实就是孔子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哪两个字比较合适?    生:恕道。
   师:是的。人与人相处,无论是与家人还是与外人相处,我们都应该坚守恕道,这样,你我之间就会更和睦融洽。对他人要多一份人文关怀,少一份苛求责备,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我们也就可以无限靠近孔老先生的“大同世界”,进而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愿景。
   3.当仁不让。作为一个人,他始终离不了他所处的时代与社会,理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孔子要求学生践行“仁”,修身养性,实则是希望他们能够像自己一样担负起社会责任,即使是“知其不可(为)”,也依然奋勇前行。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要求学生在“社会参与”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担当”意识,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仁爱”观可以为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助一臂之力。
   师: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大同”理想而周游列国,他不仅以身示范,而且也不时告诫学生,希望他们也能够担负社会责任,孔子是怎么说的?
   生:“当仁,不让于师”“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面對仁德,面对责任,我们应该毫不退让,毅然前行,甚至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德,承担起社会责任。
   师:是呀,在国家、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多少仁人志士杀身成仁,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也正因为有无数仁人志士的杀身成仁,我们才能如此幸福地生活着,在这和平年代,我们也该承担起建设祖国、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任。
   三、“孝友”是方,和睦处世
   “孝友”原本也属于待人方面的内容,之所以单列开来,是因为“孝友”是“仁”之本、“爱”之源——能“孝”能“友”,方可言“仁”。
   行仁是由近及远的,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最亲近的人都无法做到“仁”的话,就不可能宽以待众人了。况且百善孝为先,孝是行仁的根本之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无孝难成仁。当今时代,经济发展了,人们的观念也发生很大变化,单就孝而言,很多人认为给父母足够的钱物就是孝,其实不然,学习《论语》“论孝”一节,有助于学生改变错误的认识——“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如果只是满足父母物质方面的要求,那只能称为“养”,而算不上是“孝”,进而能真正地敬亲爱亲——“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不仅如此,还得让学生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就是孝的开始,正如《孝经》所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敬亲爱亲的品德,实际上也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这时有视生命为儿戏现象发生的时代,我们很有必要重拾《论语》,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人的成长,选择朋友也就不可不慎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结交不同的朋友,人生也会因之而走向绝然不同的境地,慎择益友,有助于辅仁成德——“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要求朋友有益于己,那么自己也应该有益于朋友——“忠告而善道之”“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坦诚布公地劝导,推心置腹地讲清利害关系,同时,待友得宽宏。
   侍亲待友,能行仁道的话,就可以让自己周边的小环境和睦融洽,进而将这种氛围扩展到普天之下——体会“孝友”思想的人文精神,理解、认同、热爱传统文化。
   四、“修养”似灯,积极为人
   《论语》中关于修养的章句较多,范围也较广,主要涉及自省、远离仇怨、君子、君子与小人、好恶、刚毅和士等方面,如果统而言之,就只有两个方面:个人要求与社会责任。从这两个方面去讲析此部分内容,既易于学生理解、掌握,也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师:“论修养”部分内容较多,涉及面也较广,概括起来只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个人的要求,一是个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请问,对个人,孔子提出了哪些要求?
   生:对个人总的要求是修养品德、读书学习及知错即改——“德之不修,学之不听,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其中,修养品德方面的要求比较多而具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修德首先要反省,反省可以激发自己不断努力,奋发向上。
   生:人应该是非明确,好恶鲜明,不可人云亦云——“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人还得刚毅,因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总避免不了挫折与打击,刚毅可以帮助自己度过难关。一个人如果热爱生活,自然就会好恶明了,而不会随波逐流,也会充满刚毅之气,坚守正义。
   师:孔子之所以如此要求学生,是希望他们都能成为君子,像士和君子一样担负起社会责任——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这一内容?
   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师:要实现治国平天下之志,士、君子是如何修德的?
   生:士“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言必信,行必果”;而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求诸己”“和而不同”“周而不必”“泰而不骄”,关键时刻,他们会“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师:孔子要求学生修德,意在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进而能治国平天下。希望大家学习《论语》后也能积极修炼自己的品德,向君子看齐,内修德行,外承责任,积极融入社会,报效祖国。
   作为儒家思想经典,《论语》饱含着丰富的传统思想文化,这些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习《论语》,理解并传承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促成他们核心价值素养的形成。
  
   [此文为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利用《论语》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该课题属于基金课题,立项编号:19PTYB117。]
其他文献
本文以第一作者的三次高中作文教学的磨课经历为例,探究青年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获得了哪些成长,如何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其中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研究背景   本次作文课的主题是“学习写得深刻”,来自人教版必修五教材表达与交流单元第一课《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教材中介绍了以小见大、比较鉴别、由表及里、探究因果四种方法。第一作者拟通过一个课时集中突破“探究因果”这一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环境的日益优化、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国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明确,对我国基础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阅读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适性阅读教学理论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然而,在传统英语教学中,由于教师较为注重听说训练,缺少对阅读教学的重视,并且由于思想陈旧、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导致小学阅读教学质量一直无法提升,教学问题越发显著。适性阅读是一种高效的英
【摘要】“花园小径句”是一个教学难点,也是让二语习得者难识解的一种句子。因为,花园小径句是一种特殊的引起局部歧义的句子。 国内外学者从许多角度对这一现象的成因作了不同的讨论。本文将把2017年TEM-8阅读理解文章中的花园小径句作为分析对象,以原型范畴理论为基础从语义层面来进行认知分析,找出其形成原因以及理解花园小径句的办法。该分析将对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花园小径句或是复杂句时有所帮助,此外还有助于教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故事取材于“东海孝妇”的民间传说,剧本以优美的唱词呈现了元杂剧丰富的艺术魅力。在教学这一课的过程中,课堂品味语言的过程比较顺畅,但在情节的梳理环节中,学生困惑于“有钱的蔡婆婆在遭遇向钱开的衙门时,窦娥本可以有获救的机会,作者为什么非要把她推向断头台?”“一向善良懦弱的窦娥为什么会发下那样的重誓?”对于这两个问题,笔者做一点粗浅的解读。   一、学生质疑源于情
【摘要】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我国现代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它着重于课本知识的教学。本文简单介绍了翻转课堂模式和自主学习,这为本文提供了理论依据。还研究分析了在教学活动中翻转课堂的优势,从而试图探讨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翻转课堂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教育的发展,这种新模式将在英语教学中越来越流行。  
9月12日,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东拓段  所谓外循环,它主要指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实现内外部供给和需求的循环流动。而内循环相对于前者来说,主要指国内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形成循环。  作为超大型经济体,内循环无疑是抵御外部经济风险,实现稳定增长,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抓手。  在二战之前,美国曾一度通过“内循环”为主的模式实现了经济的增长。美国内循环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国内市场的迅速膨胀。由于移民拥入、生育率
2013年10月20日,《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比尔·凯勒(Bill Keller)发表了题为《平庸的企业》一文。读者很快就明白被批评的机构是大学中的教育学院。作者指出文章的题目是借用一份新近发表的关于教师教育大学化的报告。这份报告出自凯特·沃什(Kate Walsh)和美国教师质量委员会之手。事实上,对教师教育大学化的批评和质疑之声不绝于耳,凯勒一文及美国教师质量委员会的这份报告,只是众多此类文章、
摘 要:当前,儿童的童年正在消逝。童年消逝最显著的症状是传统儿童游戏的消失,儿童的娱乐方式为电视和网络等电子媒介所代替,出现成人化和功利化的趋势,这势必会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不良影响。面对现状,必须采取措施阻止这种趋势的蔓延,为童年的回归创造条件。  关键词:童年;游戏;消逝;回归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9-0015-04  《彼得·潘》的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以前的学生写作文愁,现在的学生写作文也愁,只不过愁的内容已完全不一样了。  以前愁的是没有素材,无米下锅,现在愁的则是面对众多的素材选不好、用不好了。因为现在传媒发达,各种各样的素材网上、电视上、收音机里铺天盖地而来,再加上数不胜数的各种素材宝库、素材必备等等之类的书到处都是。  写作时应如何来选好素材、用好素材?“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要
4月28日,斯里兰卡市民为遇难者祈祷。截至26日,九起爆炸致死人数为253人摄影/Carl Court(Getty Images)  一场复活节特大连环恐袭,不仅让忽略情报的斯里兰卡内阁事后大换血,也让世人对“伊斯兰国”之类恐怖组织的地下网络,多了几分恐惧。  仅仅6天后,美国加州一名白人大学生,选择在犹太人入天逾越节的最后一天,血洗当地犹太教堂,原因是“仇恨任何毁灭白人的人”,并且“杀人灵感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