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纹样的几何性构成规律解析

来源 :科技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yomkg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传统纹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传统纹样构成形式入手,解析传统纹样在构成形式中除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外,利用几何图形的几何特性构成适合纹样的设计方法,梳理纹样构成时利用中心对称或轴对称几何图形进行套叠形成骨骼的应用特征,为现代设计对传统纹样的应用提供设计方法,为设计语言转化与体现传统文化的情感特征与审美特征提供依据。
  关键词:中国传统纹样;纹样构成规则;纹样骨骼形式
  中国传统纹样包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与智慧设计,图形具有创意性,抽象与写实风格并存,内容丰富,寓意美好,新时代快速发展背景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变得更加丰富,设计工作者面对创意产品与创新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变化发展,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推进与传统文化的设计应用,可以看到将传统文化置入现代设计作品之中的应用都非常热门,中国传统纹样的设计有基本的框架与特征,例如二方连续与四方连续等骨骼形式,二方连续多用于边饰,形态较为简单,四方连续多用于面积较大的范围,例如布料、瓷器,而不同时期的纹样也反映不同的审美特征。
  将传统文化通过纹样等图像符号应用于当代设计或是传统器物的再设计,是有中国特色的创意设计、地域特色创新设计的一个设计方向,通过书籍文献与资料的梳理,可以发现二方连续及四方连续纹样构成骨骼的提出为设计者提供了一定的设计方法依据,除二方连续与四方连续外,还有一些基于几何图形的几何特性进行骨骼套叠使用的方式,通过对此类型的骨骼形式分析能够丰富设计方法与手段。目前,各界学者与设计工作者对于中国传统纹样的研究梳理非常细致,对于传统纹样的具体类型、形态样式等资料非常丰富,这些资料是传统纹样再设计的资料库,其中不乏针对纹样的骨骼与构成形态的分析,在传统纹样的应用设计中,大多依据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骨骼进行设计。
  一、传统纹样形态特征
  中国传统纹样的装饰特征明显,取材广泛,内容多取自现实中的动植物形象,对其进行抽象化的提炼,从青铜器纹样中我们已可以看到饕餮这样的非现实动物形态,是最为典型的正面轴对称纹样构成形式,直至明清时期将龙、凤纹作为权力纹样的象征应用,中国传统纹样的应用同所应用的物品特性相结合,对纹样的构成进行了再设计。中国传统纹样的形态特征有三点表现:第一,具象形态的抽象化表现,指现实中可以找到依据的实体,例如动物形态的牛、羊、狮子等以及植物形态的荷花、牡丹等,传统纹样的设计中从提炼特征进行抽象化,以装饰感来描摹纹样的造型,与此同时,结合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文学题材塑造出抽象化的动物、物体形态,例如麒麟、凤凰、如意等纹样造型;第二,装饰特征明显,中国传统纹样的设计目的之一是装饰性,因此纹样造型的装饰性非常强,这种装饰感不仅体现在具体的纹样形态上,也体现在纹样构成的规律上,例如二方连续纹样,通过二维方向上的重复规律,把握形态的对比、韵律、均衡感,使整体设计具有更强的应用性;第三,传统纹样的应用与器物特征相结合,与现代设计不同,中国传统纹样的设计者往往是其应用物的制造者甚至是使用者,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往往将纹样的内容,造型与物品的形态特征相结合,例如瓷器纹样、建筑纹样、织物纹样等无论从造型上还是构成规律上都互相有所区别,依据即应用物的形状、大小、固有色、材质等方面不尽相同。
  二、几何纹样与纹样的几何构成规则
  中国传统纹样的种类丰富,不同历史时期的纹样特征与表现形式也反映不同的审美取向,按照纹样的内容形式大致可以将传统纹样分为几何纹样、植物纹样、动物纹样、人物纹样等类别,这其中的几何纹样是指纹样的内容形态具有幾何图形特征,例如连珠纹、旋涡纹、回纹等纹样,在原始社会时期的器物上就已经广泛将几何纹样应用其上作为装饰等用途;纹样的几何性构成规则是指纹样的基本元素按照具有几何图案的几何特征类型骨骼构成的形式,是指纹样的构成规则,传统纹样的几何性构成规则多形成适合纹样,并利用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骨骼法则进行复制和排列,形成装饰感极强的纹样特征,例如敦煌石窟的部分藻井纹样,其构成规律具有几何性特征,下面以初唐时期敦煌第205窟藻井三兔共耳纹样为例进行分析。
  如下图,该纹样由中心的三兔共耳纹样、变形的莲瓣纹与忍冬纹等植物纹样构成,这些即为纹样的构成元素,首先分析该纹样骨骼具有正方形、圆形的中心对称图形,依此绘制纹样的基础框架,可以发现纹样的基础骨骼大致由内而外依次为同心圆环1,正方形a,正方形外接圆2,圆外切正方形b,以b顶点为边长1/2点的外接正方形c,以c顶点为边长1/2点的外接正方形d,以及以d四顶点为圆心,半径长为圆2的3/2倍长度的1/4圆弧几部分组成,这一骨骼的基本内容为中心对称图形正方形与圆形的相互套叠,当然,敦煌藻井纹样的应用本身结合洞窟顶部由中心向外的中心对称形态为基础,因此较容易构成中心对称图形套叠的骨骼框架,在正方形与圆形套叠的骨骼基础上由内向外进行纹样的绘制,更快速便捷地获得纹样图形,若结合软件与程序编写等方面的技术应用,则将纹样基本元素进行参数化设计编写,依据几何图形生成骨骼,能够直接生成该纹样。
  除了敦煌藻井图案外,在瓷器、建筑、织物上也有许许多多包含上述几何特征的纹样构成规律,通过研究与总结发现,构成纹样几何性骨骼的几何图形大多是常见中心对称图形与轴对称图形,因此,在将常见应用与骨骼的几何图形进行归类,第一种,中心对称图形:圆形、正方形,利用圆作内接正六边形与圆内接正八边形;常应用于瓷器、织物上的纹样设计中;第二种,轴对称图形:长方形、菱形、椭圆,常应用于建筑、家具陈设品。纹样通过几何性构成规律依据几何图形的无机形状体现出较强的装饰性,在骨骼的基础上依附纹样元素的变化又形成了包含一定寓意的图案,结合配色等方面最终组成富有中国风格的中国传统纹样,是无机几何规律同有机形态的结合,较之阿拉伯传统纹样中几何图案的尺规作图法则,更加生动具有形式美,而在现代设计中利用几何图形套叠形成骨骼又可以产生更加多变的纹样形态。   三、基于几何性构成规则学习的传统纹样骨骼推衍
  规则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其概念是指将人类学习按照复杂程度由低到高分为8种类型:信号学习、刺激反应、连锁学习、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或规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其中原理或规则学习既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掌握一定的原理或把握规律,重复验证结果的学习过程,在掌握中国传统纹样几何性构成规律的基础上,将传统纹样的构成骨骼进行量化分析与学习,在几何图形的多种套叠方式上进行推衍,生成纹样的骨骼形式,再在骨骼基础上绘制纹样,其学习的核心点在于设计过程中体会并利用几何图形的规则及规则变化并应用于设计实践中。
  四、结论
  阿拉伯纹样包含的几何学原理使阿拉伯图案展现出有规律的重复的力量感与无极之美,阿拉伯纹样利用尺规作图将几何图形作为基本元素在图纸上重复,使其显现出典型的伊斯兰文化特征。在中国传统纹样的构成形式中,也利用二方连续与四方连续等构成规则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纹样形式。中国历史的长河里,相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来讲古代数学与几何发展水平尚未成熟,手工艺者并不具备高级的绘图知识,但仍通过利用图形的简单重复形式规则,使用单调的工具创作出高超的艺术装饰作品。在新时代多学科交互交融的基础上,我们具有图形生成理论与数字化设计的工具,建立传统纹样的参数化形状语法数据库以及构成形态规律原理,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几何图形作为纹样的构成要素形成纹样设计法则,通过对纹样基本的几何性构成规律,特别是中心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组合套叠的排列设计应用研究,形成以此为基础的纹样构成骨骼,利用骨骼可视化规律生成设计的语法规则,使这一类型纹样更有效地与应用物体的几何形体相适应,结合纹样的表意特征与形态寓意,使纹样的应用不单停留在表象上,从结构上认知与分析纹样的规律特征,对其几何性骨骼的梳理与学习,理解纹样构成的数理原理,利用形式語言建构设计的逻辑方法,建立纹样构成形式的模型,生成特定风格的类型纹样,结合产品设计应用,辅助传统纹样的传承与设计。
  参考文献:
  [1]常沙娜.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2]涂睿明.中国纹样[M].江苏: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1993:5658.
  [3]雷圭元口述.杨成寅林文霞记录:雷圭元图案艺术论[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6.
  [4]Jones·Owen:《Examples of Chinese Ornament》[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武梅.纹样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D].北京工业大学,2014.
  [6]张春佳,刘元风,郑嵘.几何分析法引出的有关文化群落的思考——以莫高窟第45、46窟壁画边饰团花为例浅谈敦煌纹样的特征识别[J].艺术设计研究,2016,02:7176.
  作者简介:惠欣宇(1987— ),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初级职称,研究方向:设计学。
其他文献
摘要: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是有关视觉增强的技术,他们相比传统的技术极大地改变了视觉传达的意义。这些技术现在正在迅速发展,在不久的未来将会改变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土木工程是一个极度依靠视觉技术的行业,尽管AR与VR技术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但是在建筑应用中还是非常少。近些年由于BIM技术的普及,数字建造这一名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能将VR技术加入数字建造中,将BIM技术与VR技术相结合,使建筑模型
以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利用1985年、1995年、2005年、2020年4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借助ENVI和ArcGIS技术,对36年来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类型组成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36年来土地利用效率显著提升,裸地大量转化为耕地和水域等,近15年建筑用地面积锐减。随着政府采取一系列工程建设与管理措施,保护区内自然生态系统土地类型布局合理,保护效果显著。
摘要:本文对专利的申请前后进行了整理,主要应对策略,结合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专利审查指南等,给出专利电子申请、专利检索、专利著录项目变更、答复期限、发明优先审查、复审、专利转让等方面流程事务处理的建议。  关键词:专利申请;流程事务;电子申请;专利转化  一、高校专利管理现状  高校是我国自然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是我国原始性创新的主要力量,并且高校专利数量巨大。在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下,高校也越发
摘要:为配合建设全国知名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的发展导向,以及培养新世纪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开始试点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人工智能导论”公共选修课。根据非专业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专业背景复杂的特点,借助人工智能的应用案例有针对性地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讲授。结合教学实践,对该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和教学内容进行探索,并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策略和考核方式进行总结与反思。本文所总结的教学经验与思考对将来交叉学科
本文总结了GPS施工控制网建立初期至数据处理获取成果,对边长投影变形进行预判、检验、试验和处理的程序和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探讨了如何判断某项目是否需要投影变形处理,以及如何根据工程实际情况,使用多种方法进行测试和平差,最终有效地削弱甚至消除边长投影变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