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们常以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从孔子的思想发展历程看,“仁”是孔子早期的思想核心,“永存”则是孔子晚年的思想核心。“永存”也是中国文化追求的理想——包括人的永存和家国永存。
关键词:孔子 《论语》 永存思想
孔子自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表明随着知识积累和阅历丰富,孔子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而臻于完善。向来人们多注重对孔子话语的阐释和发挥,而忽略了孔子话语随孔子思想的变化。譬如孔子早年讲说最多的当然是“仁”,因此人们认为孔子的思想核心就是“仁”,对孔子思想的发挥也多是围绕着“仁”展开。值得注意的是《论语》又载:“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利”与“命”,孔子确实罕言之;若说孔子罕言“仁”,则明显与事实不符。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前后相悖,至今也没有细致的阐释,其实这是没有注意到孔子思想的分期和变化。孔子早年孜孜勉勉,讲说议论最多的确实是“仁”,思想核心也是“仁”。但晚年的孔子,历尽人生的沧桑之后,思想有了极大变化,认识到“永存”的重要意义。孔子虽然没有充分论述“永存”的意义,但已经勾勒了“永存”的轮廓——包括“人的永存”和“家国永存”。
一、“人的永存”是孔子的最终理想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救世的理想没有实现,而且晚年看到的是人的早死、家的衰微和国的灭亡,这些都在孔子心中掀起了巨大波澜,促使孔子不得不面对和思考以前不愿面对和思考的“生死”问题以及超越“生死”问题的“永存”问题。
孔子生前亲眼看到了儿子伯鱼之死,学生颜渊、子路、伯牛之死,可以想象孔子内心是何等的悲哀和凄凉。
而关于孔子后代的情况,司马迁在《史记》里详细记载下来:
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子思生白,字子上,年四十七。子上生求,字子家,年四十五。子家生箕,字子京,年四十六。子京生穿,字子高,年五十一。子高生子慎,年五十七,尝为魏相。子慎生鲋,年五十七,为陈王涉博士,死于陈下。鲋弟子襄,年五十七,尝为孝惠皇帝博士,迁为长沙太守,长九尺六寸。子襄生忠,年五十七。忠生武,武生延年及安国,安国为今皇帝博士,至临淮太守,早卒。安国生印,印生欢。
读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我们会惊讶惜墨如金的司马迁何以哕哕唆唆、不厌其烦地记载孔子后代的年龄。现在看来司马迁是有深意存焉,因为他最早感知了孔子生前已经触及的“永存”思想。众所周知,孔子活了七十三岁,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应该算是高寿了。然而孔子的儿子伯鱼,五十岁就死了,学生颜渊二十九岁头发就全白了,据说四十岁就死了,伯牛死于恶疾,子路死于非命,皆非善终。而孔子的后代,按司马迁所记,也多是四五十岁就死去,鲜有超过六十岁的。一个人连寿命都不保,更遑论建功立业、惠泽百姓了。纵然好學如颜渊,懿德如伯牛又如何?徒怀一腔壮志付东流,令人扼腕叹息罢了。
所以文辞简约的《论语》,同样也不厌其烦地记载了孔子的饮食情况: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孔子的这一套养生方法,以前有人认为是虚伪矫情而大加嘲讽,其实不知圣人志意之广之远,不知圣人谋虑之深之微。一个民族要“千秋万代、万寿无疆”,必得先有体魄强健和精神勇武的国民,这是成全民族“永存”大业的第一块基石。然后才是建立在这个基石之上的高尚的道德修养、高超的发展技巧和高迈宏远的志向。
司马迁别具匠心地记载了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孔子身材高大健壮,所以才能在一个乱世里担当起“弘道”的历史大任,带着自己的学生,周游列国十四载,到六十八岁才回到鲁国。若无强健身体,“厄于陈蔡”时就去世的话,中国文化的传承或将遭受难以想象的巨大损失。历史总是留给后代人们很多遗憾:如果孔子能多活十年,他必能使晚年时已经触及的“永存”思想更加丰富和完善;如果颜渊不早逝,他必能将孔子之道发扬光大。若果能如此,则我民族在探索生存发展的路途上或可走得更快一些。
从事实上讲,人是不可能“永存”的,因为“人固有一死”。然而从理论上讲,人又是可以“永存”不朽的,因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表明古人对此早有深悟。人的“永存”既包括人寿命的极大化,也包括人影响的极深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孔子之“永存”,“虽百世可知也”。
二、“家国永存”是孔子的为政理想
《论语》里最令人鼻酸泪下的四个字是“子孙微矣”。无论是叱咤风云的领袖,还是顶天立地的英雄,看到这四个字都不会无动于衷,而这四个字正是晚年孔子的慨叹: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天下有道,那么制礼作乐、军事征伐都由天子作决定,像尧、舜、禹、汤以及西周都是如此。如果天下无道,那么制礼作乐、军事征伐就由诸侯作决定。由诸侯作决定,大概传十代就很少有不丧失政权的。例如齐国自齐桓公称霸以后,历孝公、昭公、懿公、惠公、顷公、灵公、庄公、景公、悼公,至简公而为陈恒所杀,这是孔子亲眼所见。晋国自晋文公称霸以后,历襄公、灵公、成公、景公、厉公、平公、昭公、顷公,出现六卿专权,也是孔子所亲见,所以说“十世希不失”。如果由大夫作决定,传五代就很少有不丧失政权的,例如鲁国自季友专政,历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世而为阳虎所执,更是孔子所亲见,所以说“五世希不失”。由卿、大夫的家臣来掌握国家的命运,“三世希不失矣”,例如鲁国季氏家臣南蒯、公山弗扰、阳虎之流都当身而败,不曾到过三世。
关键词:孔子 《论语》 永存思想
孔子自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表明随着知识积累和阅历丰富,孔子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而臻于完善。向来人们多注重对孔子话语的阐释和发挥,而忽略了孔子话语随孔子思想的变化。譬如孔子早年讲说最多的当然是“仁”,因此人们认为孔子的思想核心就是“仁”,对孔子思想的发挥也多是围绕着“仁”展开。值得注意的是《论语》又载:“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利”与“命”,孔子确实罕言之;若说孔子罕言“仁”,则明显与事实不符。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前后相悖,至今也没有细致的阐释,其实这是没有注意到孔子思想的分期和变化。孔子早年孜孜勉勉,讲说议论最多的确实是“仁”,思想核心也是“仁”。但晚年的孔子,历尽人生的沧桑之后,思想有了极大变化,认识到“永存”的重要意义。孔子虽然没有充分论述“永存”的意义,但已经勾勒了“永存”的轮廓——包括“人的永存”和“家国永存”。
一、“人的永存”是孔子的最终理想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救世的理想没有实现,而且晚年看到的是人的早死、家的衰微和国的灭亡,这些都在孔子心中掀起了巨大波澜,促使孔子不得不面对和思考以前不愿面对和思考的“生死”问题以及超越“生死”问题的“永存”问题。
孔子生前亲眼看到了儿子伯鱼之死,学生颜渊、子路、伯牛之死,可以想象孔子内心是何等的悲哀和凄凉。
而关于孔子后代的情况,司马迁在《史记》里详细记载下来:
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子思生白,字子上,年四十七。子上生求,字子家,年四十五。子家生箕,字子京,年四十六。子京生穿,字子高,年五十一。子高生子慎,年五十七,尝为魏相。子慎生鲋,年五十七,为陈王涉博士,死于陈下。鲋弟子襄,年五十七,尝为孝惠皇帝博士,迁为长沙太守,长九尺六寸。子襄生忠,年五十七。忠生武,武生延年及安国,安国为今皇帝博士,至临淮太守,早卒。安国生印,印生欢。
读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我们会惊讶惜墨如金的司马迁何以哕哕唆唆、不厌其烦地记载孔子后代的年龄。现在看来司马迁是有深意存焉,因为他最早感知了孔子生前已经触及的“永存”思想。众所周知,孔子活了七十三岁,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应该算是高寿了。然而孔子的儿子伯鱼,五十岁就死了,学生颜渊二十九岁头发就全白了,据说四十岁就死了,伯牛死于恶疾,子路死于非命,皆非善终。而孔子的后代,按司马迁所记,也多是四五十岁就死去,鲜有超过六十岁的。一个人连寿命都不保,更遑论建功立业、惠泽百姓了。纵然好學如颜渊,懿德如伯牛又如何?徒怀一腔壮志付东流,令人扼腕叹息罢了。
所以文辞简约的《论语》,同样也不厌其烦地记载了孔子的饮食情况: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孔子的这一套养生方法,以前有人认为是虚伪矫情而大加嘲讽,其实不知圣人志意之广之远,不知圣人谋虑之深之微。一个民族要“千秋万代、万寿无疆”,必得先有体魄强健和精神勇武的国民,这是成全民族“永存”大业的第一块基石。然后才是建立在这个基石之上的高尚的道德修养、高超的发展技巧和高迈宏远的志向。
司马迁别具匠心地记载了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孔子身材高大健壮,所以才能在一个乱世里担当起“弘道”的历史大任,带着自己的学生,周游列国十四载,到六十八岁才回到鲁国。若无强健身体,“厄于陈蔡”时就去世的话,中国文化的传承或将遭受难以想象的巨大损失。历史总是留给后代人们很多遗憾:如果孔子能多活十年,他必能使晚年时已经触及的“永存”思想更加丰富和完善;如果颜渊不早逝,他必能将孔子之道发扬光大。若果能如此,则我民族在探索生存发展的路途上或可走得更快一些。
从事实上讲,人是不可能“永存”的,因为“人固有一死”。然而从理论上讲,人又是可以“永存”不朽的,因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表明古人对此早有深悟。人的“永存”既包括人寿命的极大化,也包括人影响的极深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孔子之“永存”,“虽百世可知也”。
二、“家国永存”是孔子的为政理想
《论语》里最令人鼻酸泪下的四个字是“子孙微矣”。无论是叱咤风云的领袖,还是顶天立地的英雄,看到这四个字都不会无动于衷,而这四个字正是晚年孔子的慨叹: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天下有道,那么制礼作乐、军事征伐都由天子作决定,像尧、舜、禹、汤以及西周都是如此。如果天下无道,那么制礼作乐、军事征伐就由诸侯作决定。由诸侯作决定,大概传十代就很少有不丧失政权的。例如齐国自齐桓公称霸以后,历孝公、昭公、懿公、惠公、顷公、灵公、庄公、景公、悼公,至简公而为陈恒所杀,这是孔子亲眼所见。晋国自晋文公称霸以后,历襄公、灵公、成公、景公、厉公、平公、昭公、顷公,出现六卿专权,也是孔子所亲见,所以说“十世希不失”。如果由大夫作决定,传五代就很少有不丧失政权的,例如鲁国自季友专政,历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世而为阳虎所执,更是孔子所亲见,所以说“五世希不失”。由卿、大夫的家臣来掌握国家的命运,“三世希不失矣”,例如鲁国季氏家臣南蒯、公山弗扰、阳虎之流都当身而败,不曾到过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