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晚年“永存”思想探析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sa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们常以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从孔子的思想发展历程看,“仁”是孔子早期的思想核心,“永存”则是孔子晚年的思想核心。“永存”也是中国文化追求的理想——包括人的永存和家国永存。
  关键词:孔子 《论语》 永存思想
  孔子自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表明随着知识积累和阅历丰富,孔子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而臻于完善。向来人们多注重对孔子话语的阐释和发挥,而忽略了孔子话语随孔子思想的变化。譬如孔子早年讲说最多的当然是“仁”,因此人们认为孔子的思想核心就是“仁”,对孔子思想的发挥也多是围绕着“仁”展开。值得注意的是《论语》又载:“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利”与“命”,孔子确实罕言之;若说孔子罕言“仁”,则明显与事实不符。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前后相悖,至今也没有细致的阐释,其实这是没有注意到孔子思想的分期和变化。孔子早年孜孜勉勉,讲说议论最多的确实是“仁”,思想核心也是“仁”。但晚年的孔子,历尽人生的沧桑之后,思想有了极大变化,认识到“永存”的重要意义。孔子虽然没有充分论述“永存”的意义,但已经勾勒了“永存”的轮廓——包括“人的永存”和“家国永存”。
  一、“人的永存”是孔子的最终理想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救世的理想没有实现,而且晚年看到的是人的早死、家的衰微和国的灭亡,这些都在孔子心中掀起了巨大波澜,促使孔子不得不面对和思考以前不愿面对和思考的“生死”问题以及超越“生死”问题的“永存”问题。
  孔子生前亲眼看到了儿子伯鱼之死,学生颜渊、子路、伯牛之死,可以想象孔子内心是何等的悲哀和凄凉。
  而关于孔子后代的情况,司马迁在《史记》里详细记载下来:
  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子思生白,字子上,年四十七。子上生求,字子家,年四十五。子家生箕,字子京,年四十六。子京生穿,字子高,年五十一。子高生子慎,年五十七,尝为魏相。子慎生鲋,年五十七,为陈王涉博士,死于陈下。鲋弟子襄,年五十七,尝为孝惠皇帝博士,迁为长沙太守,长九尺六寸。子襄生忠,年五十七。忠生武,武生延年及安国,安国为今皇帝博士,至临淮太守,早卒。安国生印,印生欢。
  读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我们会惊讶惜墨如金的司马迁何以哕哕唆唆、不厌其烦地记载孔子后代的年龄。现在看来司马迁是有深意存焉,因为他最早感知了孔子生前已经触及的“永存”思想。众所周知,孔子活了七十三岁,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应该算是高寿了。然而孔子的儿子伯鱼,五十岁就死了,学生颜渊二十九岁头发就全白了,据说四十岁就死了,伯牛死于恶疾,子路死于非命,皆非善终。而孔子的后代,按司马迁所记,也多是四五十岁就死去,鲜有超过六十岁的。一个人连寿命都不保,更遑论建功立业、惠泽百姓了。纵然好學如颜渊,懿德如伯牛又如何?徒怀一腔壮志付东流,令人扼腕叹息罢了。
  所以文辞简约的《论语》,同样也不厌其烦地记载了孔子的饮食情况: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孔子的这一套养生方法,以前有人认为是虚伪矫情而大加嘲讽,其实不知圣人志意之广之远,不知圣人谋虑之深之微。一个民族要“千秋万代、万寿无疆”,必得先有体魄强健和精神勇武的国民,这是成全民族“永存”大业的第一块基石。然后才是建立在这个基石之上的高尚的道德修养、高超的发展技巧和高迈宏远的志向。
  司马迁别具匠心地记载了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孔子身材高大健壮,所以才能在一个乱世里担当起“弘道”的历史大任,带着自己的学生,周游列国十四载,到六十八岁才回到鲁国。若无强健身体,“厄于陈蔡”时就去世的话,中国文化的传承或将遭受难以想象的巨大损失。历史总是留给后代人们很多遗憾:如果孔子能多活十年,他必能使晚年时已经触及的“永存”思想更加丰富和完善;如果颜渊不早逝,他必能将孔子之道发扬光大。若果能如此,则我民族在探索生存发展的路途上或可走得更快一些。
  从事实上讲,人是不可能“永存”的,因为“人固有一死”。然而从理论上讲,人又是可以“永存”不朽的,因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表明古人对此早有深悟。人的“永存”既包括人寿命的极大化,也包括人影响的极深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孔子之“永存”,“虽百世可知也”。
  二、“家国永存”是孔子的为政理想
  《论语》里最令人鼻酸泪下的四个字是“子孙微矣”。无论是叱咤风云的领袖,还是顶天立地的英雄,看到这四个字都不会无动于衷,而这四个字正是晚年孔子的慨叹: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天下有道,那么制礼作乐、军事征伐都由天子作决定,像尧、舜、禹、汤以及西周都是如此。如果天下无道,那么制礼作乐、军事征伐就由诸侯作决定。由诸侯作决定,大概传十代就很少有不丧失政权的。例如齐国自齐桓公称霸以后,历孝公、昭公、懿公、惠公、顷公、灵公、庄公、景公、悼公,至简公而为陈恒所杀,这是孔子亲眼所见。晋国自晋文公称霸以后,历襄公、灵公、成公、景公、厉公、平公、昭公、顷公,出现六卿专权,也是孔子所亲见,所以说“十世希不失”。如果由大夫作决定,传五代就很少有不丧失政权的,例如鲁国自季友专政,历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世而为阳虎所执,更是孔子所亲见,所以说“五世希不失”。由卿、大夫的家臣来掌握国家的命运,“三世希不失矣”,例如鲁国季氏家臣南蒯、公山弗扰、阳虎之流都当身而败,不曾到过三世。
其他文献
摘 要: 《带灯》通过带灯这一女性形象在综治办的工作来展现农村基层的种种现象。带灯既不愿与镇政府干部同流合污,又不愿融入麻木、冷漠的村民,她希望以清醒者的姿态观察并参与现实,但却在自我想象的完美情感世界中迷失了自我,最终沦为一个精神人格分裂者,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关键词:贾平凹 带灯 爱情悲剧 时代悲剧  贾平凹被海外学者誉为中国当代文坛的“独行侠”,其创作独辟蹊径,作品凝重深沉,语言冷峻幽默,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13日出生于安徽怀宁县。天才早慧,15岁(1979)即考入北大法律系。勤苦求学,博通古今,遍览中外典籍,尤以搜求古希腊《荷马史诗》、古印度《奥义书》《摩诃摩罗多》《罗摩衍那》等古经典为嗜好,至少在1982年已开始诗歌创作,大学期间已获诗名。在海子生前好友诗人苇岸的印象中,海子单纯、纯粹,深厚而善交友,尤其是海子阅读的宏富令他惊讶。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任教,其所开
摘要:贾平凹21世纪初的这部《怀念狼》又是一次返乡之作,通过在寻狼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奇幻的见闻来展现充满神秘色彩的乡村下与人对生命形式的无知。同时,贾平凹也表现了城市生活的空洞乏味,借此揭示在现代文明中对自然回归的诉求下,人的生存困顿与幻灭,从而反思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下人该如何才能走出精神的困顿,更好地生存。  关键词:《怀念狼》贾平凹 传统文化 现代文明 精神困顿  现代文明以极快的速度在中罔的
摘 要:当代作家李佩甫的长篇小说《城的灯》讲述了以农村青年冯家昌为代表的“城市乡下人”挺进城市的艰难历程和精神困境,在城乡二元对立的时代背景中,作家极其准确地揭示了“城市乡下人”的尴尬境遇,同时,对城乡差异下掩藏的同质性生存处境的深入探寻,成为作品最耐人寻味之处。  关键词:城市 乡下人 生存状态  当代作家李佩甫的长篇小说《城的灯》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在作家温婉的文字中,我仿佛置身于激情澎湃的命运
【方法导引】   在写作游记时,我们不仅仅要描写优美的自然景物、丰富的人文景观,更重要的是在描写美妙的景象时,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写景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说,寓情于景是游记类文章的灵魂所在。因此,写作游记,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抓住特点,细致观察。   写作游记,我们要用一颗细致而敏感的心去欣赏景物。观察景物时,要准确把握景物的色彩、形状、情态等等,从而把握景物的
摘要:电影《西游伏妖篇》是2017年新年发行的贺岁片,也是曾经在2013年上映的《西游降魔篇》的第二部,与风靡一时的《大话西游》系列是同样的改编团队。这部影片是选取了传统文学读本《西游记》中的“盘丝洞”“三打白骨精”“比丘国”等部分,进行重新的解构叙述,为观众展现了一个全新的“西游”世界,拓宽了观众对《西游记》原著的理解思维。本文旨在通过对这部电影中师徒观的重建、美与丑的颠覆和叙事主体的改编等几方
摘 要:美国后现代文学作品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和文学价值,在阅读和鉴赏过程中可以从中感受到社会形势对当时文学作品的影响,同时语言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也可以增强读者的阅读能力和文学修养。“戏仿”手法是后现代美国文学田园语言中的重要特点之一,滑稽嘲讽的语言形式让文本更加灵活多样,同时也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轻松地传达出来。  关键词:美国后现代文学 田园语言 戏仿  一、“戏仿”的定义及特点  (一)戏仿的
摘 要: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因此初期建立的令读书人不断进取的取士制度也日益流弊,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 中对植物意象的有机融和,巧妙地凸显出作者极具标志性的情感,不仅在托物言志中借植物的形貌加深作品的审美意蕴和深度,而且丰富并充实了诗歌的意象范畴,完整地体现出“婉转附物,怊怅切情”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植物 意象 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  意象作為一种重要的文学现
摘 要: 于坚作为第三代诗歌的重要代表,在诗歌创作上带给诗坛无限丰富的可能。其诗歌植根故乡的土壤,执着且朴素的语言内部敞开的是对于存在的思考和生命的顿悟。于坚以自身的写作实践对现时美学秩序进行反拨,让诗歌真正进入生活现场。《在漫长的旅途中》是于坚对于生命体悟的诗性提炼,本文试图对“灯光”这一主要诗歌意象进行文本分析。  关键词:于坚 《在漫长的旅途中》 灯光 故乡  于坚曾在《还乡的可能性》一书中
摘要:宋词和清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依声填词创作高峰的代表,这两个阶段大家辈出,数量丰富,而生辰相距八百年的李清照和吕碧城更是同以巾帼词人的身份,自铸伟辞,创作出众多凄美感人的词作。在动荡不安的时代,她们的词作不仅反映出女子生活处境的困难艰辛,更以别致的笔调阐释了匹夫之责的担当。总体来看,吕碧城的词作较李清照的词作在境界方面更显宽阔,内容也更加丰富;而李清照的词作风格更鲜明,情感更加激切。这两家词不失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