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蜗植入患者残存听神经的不应期恢复函数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wen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耳蜗植入患者残余听神经接收电刺激后的不应期特征,以了解患者应用连续间隔采样(continuous interleaved sampling,CIS)等基于时间机理的言语编码方案时所能接受的最高刺激速率.

方法

38例患者按病因、病程不同分为4组,应用神经反应遥测(neural response telemetry,NRT)技术,测试患者残余听神经纤维的不应期恢复函数.采用单极刺激模式,刺激强度为患者最大可接受刺激强度(loudest acceptable presentation level, LAPL),脉宽为25 μs,刺激速率为80 Hz.以指数函数A= C + K e-t/τ拟合不应期恢复函数,其中时间常数τ用以描述神经纤维从不应期中恢复的快慢.统计学分析时间常数τ与病因、与不同电极位置的关系.

结果

先天聋组患者的时间常数短于后天药物中毒组和大前庭导水管组,t检验显示P值分别为0.0056和0.0349;先天聋组与长病程组的时间常数,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第5、10、15号电极的时间常数(n=25)的方差分析显示P>0.05.

结论

恢复时间常数与病因有相关性:在单极刺激模式下,先天聋、病程长的患者的时间常数短于后天聋、病程短的患者.恢复时间常数总体上不因电极位置的不同而改变.每导电极恢复时间常数的倒数似乎可以用来确定CIS策略中的最高刺激速率,并且作为Nucleus 24型患者应用CIS策略时从22道电极中选用部分电极的标准.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测试语前聋儿童植入电极极间辨别能力,观测汉语声调识别结果,以了解电极极间辨差阈与汉语普通话声调辨别结果的关系,使言语处理方案和电听觉图更加合理和个性化.方法14例语前聋儿童,Nucleus 24M型(22通道)人工耳蜗植入者参加本次测试.声调识别材料共25组,采用封闭项列测试法进行测试,每组包括声母韵母相同、声调不同的4个汉字.选择7个电极与相近电极进行音高比较辨别测试,正确辨别出差异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