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有光一生,一生有光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rong99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月14日,112岁生日的第二天,周有光去世。很难用寥寥数语,概括这位传奇老人。他通晓汉、英、法、日4种语言,生于常州,长于苏州,学于上海,游历日美,最终落叶归根。他的一生历经晚清、北洋、民国和新中国四个时代,见证了百年风云的变化。他是作家沈从文的连襟、才女张允和的丈夫。由于博闻强识,他是沈从文眼中的“周百科”;他曾和爱因斯坦聊天下大事,就如同“拉家常”;他还和溥仪做过“饭友”,天天同桌吃饭。50岁,是他人生的转折点。这之前,他是金融学家和经济学教授;这以后,他转投语言文字,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初入校园的孩子们朗朗的拼读声,就是对他的永远纪念。但周有光的价值体现,汉语拼音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他的熠熠光辉,更多的是来自一位知识分子在漫长时光里的文化坚守。
  2014年3月,周有光曾经说:“自从85岁从办公室回到家里,工作和思考是我个人生活的最大乐趣:我比以往更关心中国的发展和走向,关心这个社会不断出现的变化。这是我退休以后,以我自己的方式履行一个世界公民的职责。”“我的世界小得不得了:半张小桌子,半间小屋子。”但就是在这间9平方米书房的书桌上一台碎花布包裹着的电子打字机中,飘出了一篇又一篇潜心思考和研究文化学、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宏大问题的短小精炼的文章,它们无一不浅显易读,却被许多人认为是“大手笔”。特别是百岁后依然笔耕不辍,100岁出版《百岁新稿》、104岁出版《朝闻道集》、105岁时出版《拾贝集》、108岁出版《周有光文集》,110岁时又有《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问世。在周有光迄今为止出版的40多本著作中,约有一大半是在退休之后完成的。正如拼音连接了汉语与西方语言,周有光晚年的著作则把人们带入一个更加开阔的地带。他近些年反复提倡要有世界观,扩大世界观。他看待天下大势,就是将世界与本土互为参照,使之彼此穿透,获得新的坐标。他说:“你只要看看世界,只要把眼光放大,眼光一放大,许多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中国今天的问题是很多人没有看到世界。”“我为什么不悲观呢?用世界的眼光看,没有悲观的理由。假如是国家的眼光,可能是悲观。全球化很重要,全球化必须改变我们的眼光,我们要从世界来看中国,不能从中国来看世界。”作为文化学者,周有光提出的论断之一是“双文化论”。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一度主张,“21世纪是东西方文化的转折点”,“世界文化的接力棒将传到东方文化手里”,所谓“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这一说法曾引起很大反响。但周有光不赞同,他99岁时写的《四种传统文化略述》一文形象地描述说,“文化流动,不是忽东忽西,轮流坐庄,而是高处流向低处,落后追赶先进。这样,人类文化才能不断前进。”周有光认为,“文化像水,是流体,不是固体;它永远从高处流向低处;如果筑坝拦截,堤坝一坍,就会溃决。文化有生命,需要不断吸收营养,否则要老化,以至死亡;古老的文化摇篮一个个化为乌有了,只有中国巍然独存,但是处于第三世界。文化有磁性,对外来文化,既有迎接力,又有抗拒力;是迎是拒,由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来决定。文化像人,有健全、有病态、还有畸形。”这篇名为《漫谈“西化”》的文章,1987年发表于《群言》杂志,当年被读者评为最受欢迎的文章。
  有人说,周有光百岁后“不是坐在小屋子里写文章,而是已经走出小屋子,在主持一个启蒙大会”,“读他书的人越多,中国越有希望”。
  晚年的周有光始终保持批评立场,起码在同年龄段的文化老人当中,他是少有的坚持说真话、坚持批评的一位。比如他认为“国学是一种错误的说法”,“世界上有许多国学,哪个国家没有自己的‘国学’呢?”这个词在他看来,反映的是人们太固守的心态。他在111岁的时候发出忠告,“不许批评的真理是伪真理”;对于“大师”称谓泛滥,他说“这些都是随风倒的,因为不随风倒就不可能做‘大师’”……和有些“大师”以年龄为傲不同,周有光把年龄当武器用,那句“现在我已经老到可以说出真话了”,尽显斗士风采。
  2016年1月13日,是周有光的111岁生日。在亲友的注视中,他执意要求,生日蛋糕上并排插着寓意“111”的三根蜡烛,只能点燃一根。他的外甥女毛晓园回忆,舅舅这么做的理由是,自觉“111岁,还是一事无成,相当于1岁”。与此同时,他还向家人表示,自己以后要“少说空话”。周有光曾经公开表示,一生中没有不得不说的假话、违心话。在“谎话连天”的年代,“我就不讲话”。
  当然,周有光先生的观点不一定全都正确,但正如学者秦晖所言:周有光先生真正可贵的地方不在于其著述有多高的水平,而在于其在109岁的高龄仍然焕发青春,“他比我们很多人都要年轻,现在的社会非常吊诡的是,一些年轻人身上有一种木乃伊的味道,我们面对最可悲的现实是年轻人年龄还是壮龄,但思想已经行将就木,但周有光先生的语言越来越让人感到他是一个热血青年。”
  而文化学者刘再复说:“周老最让我惊奇的不是他的高龄,而是他在一百岁之后却拥有两种最难得的生命奇观:一是质朴的内心;二是清醒的头脑。现在周老逝世了,但他的生命奇观却永远与日月星辰同在,他的真情真性真话更会永远在我们的头上与心中大放光明。”
  周有光出版的多部著作,都是由三联书店文化出版中心主任郑勇编辑的。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郑勇每年都会登门拜访周有光先生。印象中,老先生总是坐在陋室书房接待他们。老人淡泊名利,僅9平方米的书房和几十年前一样,简单质朴。旧书桌起了裂缝,就用胶带补一补;角落里的小沙发,更是20年都没变。自从妻子张允和去世后,他不愿意去卧室,累了就在这张小沙发上躺一躺。困了就眯一会儿,醒了就继续看书,不分白天黑夜。郑勇记得,每次去拜访,老人总会向大家连连作揖“谢谢你们,谢谢你们”,脸上露出如孩子般纯真的笑容。家里养着可爱的小金鱼,冰箱上贴着卡通贴纸……在晚辈们眼里,他就是一个“老天真”。
  周有光曾在107岁生日时开玩笑,“上帝太忙,把我忘了”。如今,“上帝把那束光收走了”。
  其实,光真的被收走了吗?不,只要世界依然留着它照亮的痕迹,光就存在。
  热议锐评:周有光等老一辈的学者,为我们带来的不仅是著作等身的学术成就,更带来中国学者的风骨。这种风骨深深烙在中国文人的血脉中,成为中国文人的高贵品格,同时也是中华文明得以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原因。如今,斯人已逝,我们在悼念他的同时,也要传承,传承他的风骨,传承他的信念,传承他的精神,让他的精神与信念不朽。(小艺《新京报》)
  素材运用:传奇;大师;风骨;赤子之心;文化坚守;讲真话、做真人、求真理;坚持独立思考;开阔宏大的视野;世界观;影响;一个思想有光的灵魂;他用光点亮了这个世界;永远的青春;淡泊名利;简单质朴;“活跃在公共领域的良心”;精神与信念不朽……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新京报》《华西都市报》、凤凰文化等)
其他文献
城市化的進程日益加快,高楼大厦数月峻工已不是神话,而我们对于一座城市独特文化的共同记忆似乎也随之消逝,留下的只有钢铁森林构筑的现实。日复一日的霓虹闪烁、车水马龙,不免令人心生厌倦。我们只能在记忆深处寻找这座城,这些市民们所珍藏的共同记忆。  城市的共同记忆是具体而微的。幼时常去的公园,上学路上走过的每一条青石小巷,还有那些见证了城市历史变迁的老建筑……那一点一滴汇聚成鲜明的共同记忆。当然,社会在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巍峨高山,因为观者角度不同,其景致也会有差异。山是没有变的,风景在变,皆因心之角度不同,审视的标准不同。  安乐死到底好不好?不让座到底对不对?推出性教育读本应该不应该?这些问题的出现,均因为人们对问题的认识角度不同。  生活在繁杂之中,我们接触的人和事数不胜数。或深也好,或浅也好,这些事都会在我们身边留下一定的印象;或好也罢,或坏也罢,这些人都会在我们心中留下
素材小贴士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战争还未全面展开,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湘西边城充满真、爱和灵魂的田园牧歌,久久回荡于我心。无
就议论文写作而言,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因此素材的选择极为重要。但总是在老套、雷同的素材中跳不出,只会让作文暗淡无光。所以在素材选择上需要“不一般”的眼光,需要学会选择小众素材。然而,在小众素材的运用上,考生经常有一种“身边到处有,写来无处寻”的感觉,因而下面结合人物素材和课本素材,谈谈如何在小众素材上致胜。  一、人物素材  议论文素材以人物素材为主,原因自不必多说。但最大的通病是滥用成灾,曾有
南锣鼓巷,一个古风古韵,充满民俗的地方,青灰的院落,歪斜的枝杈,无数人都迷失于此。  一大清早,这儿弥漫了老北京的风格,路边摆摊卖早点的小贩扯着嗓子吆喝,听口音——一股浓浓的京味儿。天刚刚亮,阳光推开晨雾,这个巷子热闹的一天快开始了。  这个古巷里,摆满了四合院式的建筑,民宅、店铺,还有一些古老陈旧的没有模样的当铺。不乏有几班唱戏的,满口古老的语言,被和着十二律,点缀了寂寥的四合院。再往前走,有家
路边多了一排公用自行车,清新如绿,快要与身后的草丛融为一体,是勃发的生机,向生活贴近。  【素材运用亮点1】镜头聚焦路边的公用自行车,三言两语,大笔勾勒,散发清新自然气息,切入快且准,起笔新颖!  多年来,国人一直打着“赶超英美”的旗帜,加紧步伐,生怕落于人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森林般拔地而起,蜿蜒曲折的高架橋穿越重叠,地铁为厚实的土壤穿孔,飞驰的轿车在路上“吞云吐雾”。我们的城市借着路面上各类汽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读诗时间: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  菊,与蓬蒿有某些类似之处,公子王孙很容易把菊当作蓬蒿。诗人劝他们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接下来诗人提起这重九插菊的传统风俗,说明人们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
“珍惜”主题在近年的高考中从未消失过。如:2016年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2015年上海卷“造就和谐自我”;2014年北京卷“老规矩”,2014年江苏卷“不朽的青春”;2013年全国卷“同学关系调查”;2012年辽宁卷“老鱼与小鱼的对话”, 2012年上海卷“珍惜微光的价值”,2012年江西卷 “拥有什么和没有什么”,2012年四川卷 “手握一滴水”……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稍不留神就会丧失
Robert Siegle(Host):Ralph Ellison’s 1952 novel,“Invisible Man,” is a searing exploration of race and identity. It won the National Book Award and was named one of the 100 best novels of the 20th centu
人生徘徊于两个世界中,犹如昼夜交替时星辰挂在天空。  ——拜伦  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并不存在;在某些时间,有你而没有我;在另一些时间,有我而没有你;再有一些时间,你我都存在……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的将来。在将来的某个时刻,我可能成为您的敌人。  ——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  你以为挑起生活的担子是勇气,其实去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才更需要勇气。  ——萨姆门德斯 《革命之路》  人们感到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