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说明】
人教版九年级第六单元25课《词五首》选取了温庭筠《望江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武陵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五首词,这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接触词作。无论我们采用何种标准,温庭筠的《望江南》和李清照的《武陵春》几乎都会被划归为一类。对于这两首词的整合学习,特级教师王君早已珠玉在前,用“愁”字串联,干净利落地呈现出漂亮而大气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思路,实在令人赞叹。除此之外,还能不能有别的思路?
我想起第一次上《词五首》时,让学生为这五首词分类,有学生开玩笑地提到了“性别”这一维度。课后细想,觉得这实在是一个有意思的维度:《望江南》和《武陵春》的抒情主人公都是女性,同样的主题,类似的风格,相近的情感,词作者却一为男性,一为女性,这种差异本身就有很大的解读空间。
性别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最为热门的议题之一,是学术研究和制订公共政策的重要视角。而20世纪60年代末发轫于欧美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和批评也才走过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国内的研究也并不普及。如果能带着学生一起从性别角度来审视《武陵春》《望江南》,看看不同性别的词人如何塑造女性形象,在我看来,是一件值得尝试的事情。
【教学分析】
从教学目标维度看,这节课要达成的目标包括:1.了解著名词作家生平,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2.体会词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3.引导学生从性别角度审读《望江南》与《武陵春》,学习一种新的阅读视角。
教学的重点是: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2.体会词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3.引导学生从性别角度审读《望江南》与《武陵春》,学习一种新的阅读视角。
教学难点是:1.紧扣词句品析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从性别角度审读《望江南》与《武陵春》,学习一种新的阅读视角。
课前预习任务包括:学生以性别为分类标准,对五首词进行分类;学生查阅温庭筠、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想知道自己的头发有没有梳好,一般会拿两面镜子前后对照。这种行为方式,温庭筠用诗歌如此描述:“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第二面镜子就是新的视角,让我们更完整更清晰地看清楚自己的样貌。本节课,我们要初步接触一种新的阅读视角:性别。让我们一起从性别角度来审视《武陵春》和《望江南》,看看不同性别的词作者如何塑造女性形象。
二、初识代言诗
1.学生简介两位词人的生平
教师补充说明:李清照出身仕宦,受过良好教育,可以自如地表达自己。然而,不是所有的女性都有这样一份幸运。在漫长的中国文学史上,女性在很长时间内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我们却可以在大量的诗歌里看到女性的身影——就像温庭筠的这首《望江南》。作为男性诗人、词人,温庭筠笔下出现了大量的女性主角。这跟他的生平有关,他仕途不遇,长期流连于歌楼妓馆,写了大量的闺怨诗,也使词从一开始就和离情别绪发生了联系,从而开创后世婉约派的先河。
2.了解中国诗歌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代言诗
过渡: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像《望江南》这样由男性创作、以女性为主角的诗歌数量相当多。这一类诗词,我们统称为“代言诗”。
资料链接:这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诗歌现象,即男性作者或以第一人称直接模拟女性口吻,或以第三人称将女性作为描写对象,描绘其情貌,揭示其内心思想。举例如下: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李白《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朱庆馀《闺意》: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张籍《节妇吟》: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李商隐《无题》: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三、品析词句,揣摩词人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的奥秘
过渡:代言诗是一个极其独特也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统?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些深入的探究和思考。下面我们开始赏读《望江南》和《武陵春》。
1.要求全班学生出声朗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圈出韵脚,流利朗读。
2.指定两名学生朗诵,其他的学生要注意聆听。
3.要求学生放声读三分钟,朗读时注意节奏和平仄,感受这两首词委婉的风格,尽可能背下来。
4.《望江南》和《武陵春》虽然出自不同性别的词人之手,但有不少相似处。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思考交流)
预设:都是婉约风格的词作,都是闺怨词,都是以女性为描写对象,都表达了一种愁绪,都抒发了思念爱人的情怀,都是第一人称叙述视角,都写到了船只和流水,都用到了借景抒情……
5.提问:有这么多相似之处,那么,两首词塑造的女性形象给大家的感觉一样吗?请大家紧扣词句,动笔写一段赏析文字,谈谈你从字里行间分别读出了什么样的形象。(学生自主完成赏析文字,全班交流)
综合刚才同学的发言,我们可以说,温庭筠的《望江南》塑造了一个痴情、执著、忠贞、柔弱,但依然有所期待的女性。《武陵春》则刻画出一个伤心绝望、心如死灰、对外界了无兴趣的女性。应该说,两者的塑造都是成功的。那么,大家是更喜欢《望江南》还是《武陵春》?(学生谈看法) 6.提问:李清照写的是自己,有切肤之痛,自然容易感染人。而温庭筠作为男性词人同样刻画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形象,他成功的奥秘在哪里?(学生思考交流)
预设:温庭筠塑造人物兼顾正面和侧面。
正面:外貌(梳洗罢)、动作体态(独倚)、眼神(过尽千帆皆不是)、心情(肠断)。
侧面:环境烘托(斜晖脉脉水悠悠、望江楼、白频洲、千帆)。
而李清照兼顾景物烘托和人物心理刻画。
小结:侧重外部描写和景物烘托,这是由温庭筠的男性身份决定的。他没有办法像李清照那样体贴入微地进行内部审视,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去观察、想象、揣摩。这是性别导致的一个明显差异。当然,世界上也有很多男性作家可以超越性别去细致地刻画女性心理,比如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但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
四、深度思考,寻找词中留下的性别烙印
过渡:刚才我们说到,因为性别不同,所以两位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上侧重点不同。下面请大家再次回到文本,还能不能发现作者性别的烙印。换句话说,词中有没有哪个地方能让你感觉到:哦,这一定是男性写出来的,因为他们才会这样想;哦,这是女性写的,只有女性才会出现这样的状态?(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思考点:1.“梳洗罢”与“日晚倦梳头”的对比:在男性诗人笔下,女主人公尽管伤心肠断,依然要保持形象,不能用狼狈的形体或憔悴的面容来迎接心上人;而在女性词人笔下,极度伤心之余,是不会去考虑容貌的。
思念作为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是文学艺术表现的母题之一,但在中国诗歌中,总是女性是思念者而男性是被思念的对象。因此,男性在诗歌中倾向于塑造一个似乎永远处于期盼和等待之中的“思妇”形象。温庭筠是男性作家中描写女性的“始祖”,不否认,他有独特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但终归是按照自己的想象揣摩女性心理。可以说,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刻上了男性的审美烙印,而且充满男性的主观期待。
2.“物是人非事事休”实际上是对于女性处于附庸地位的一种潜意识表达。虽然我们在解读这首词的时候,不能单纯地把这种伤痛简化为对亡夫的思念,因为这里还有国破之恨、文物丧失之痛,但是,不管怎么说,对于李清照这样的官宦贵妇来说,亡国固是沉痛,但如果丈夫还在,依靠就在。可是,由丧夫导致的家破使她从此失去了家庭支柱和经济来源。不仅仅是那个时代如此,在当今这个时代也是如此。失去了丈夫,就仿佛失去了立足之本,女人的内心独白常常都是“我什么都没有了”。这种不自觉的潜意识其实就是一种性别烙印。
小结:总而言之,旧时代的男性因性别而获得较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他们可以在社会舞台、政治舞台上充当种种角色,体验不同的人生滋味,可以变换着声音在人生的舞台上表现自己的情感。离情别绪在男性的情感世界中只占很少一部分。可是对于女性如李清照来说,这种因为死亡而引发的离情别绪却是致命的、难以摆脱的,已经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对照前半生的幸福,已经53岁,流落江南,茕茕一身,辗转飘零,历尽生活艰辛和人世坎坷的李清照,一定会越发觉得痛楚。
五、结语
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从性别角度重新审读了《望江南》和《武陵春》两首词。虽然都是表现女子之愁,由于词人性别不同,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深度就有所不同。大家课后可以用这种视角重新阅读《木兰诗》,看看是否有不同的理解和发现。
(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
人教版九年级第六单元25课《词五首》选取了温庭筠《望江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武陵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五首词,这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接触词作。无论我们采用何种标准,温庭筠的《望江南》和李清照的《武陵春》几乎都会被划归为一类。对于这两首词的整合学习,特级教师王君早已珠玉在前,用“愁”字串联,干净利落地呈现出漂亮而大气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思路,实在令人赞叹。除此之外,还能不能有别的思路?
我想起第一次上《词五首》时,让学生为这五首词分类,有学生开玩笑地提到了“性别”这一维度。课后细想,觉得这实在是一个有意思的维度:《望江南》和《武陵春》的抒情主人公都是女性,同样的主题,类似的风格,相近的情感,词作者却一为男性,一为女性,这种差异本身就有很大的解读空间。
性别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最为热门的议题之一,是学术研究和制订公共政策的重要视角。而20世纪60年代末发轫于欧美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和批评也才走过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国内的研究也并不普及。如果能带着学生一起从性别角度来审视《武陵春》《望江南》,看看不同性别的词人如何塑造女性形象,在我看来,是一件值得尝试的事情。
【教学分析】
从教学目标维度看,这节课要达成的目标包括:1.了解著名词作家生平,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2.体会词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3.引导学生从性别角度审读《望江南》与《武陵春》,学习一种新的阅读视角。
教学的重点是: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2.体会词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3.引导学生从性别角度审读《望江南》与《武陵春》,学习一种新的阅读视角。
教学难点是:1.紧扣词句品析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从性别角度审读《望江南》与《武陵春》,学习一种新的阅读视角。
课前预习任务包括:学生以性别为分类标准,对五首词进行分类;学生查阅温庭筠、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想知道自己的头发有没有梳好,一般会拿两面镜子前后对照。这种行为方式,温庭筠用诗歌如此描述:“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第二面镜子就是新的视角,让我们更完整更清晰地看清楚自己的样貌。本节课,我们要初步接触一种新的阅读视角:性别。让我们一起从性别角度来审视《武陵春》和《望江南》,看看不同性别的词作者如何塑造女性形象。
二、初识代言诗
1.学生简介两位词人的生平
教师补充说明:李清照出身仕宦,受过良好教育,可以自如地表达自己。然而,不是所有的女性都有这样一份幸运。在漫长的中国文学史上,女性在很长时间内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我们却可以在大量的诗歌里看到女性的身影——就像温庭筠的这首《望江南》。作为男性诗人、词人,温庭筠笔下出现了大量的女性主角。这跟他的生平有关,他仕途不遇,长期流连于歌楼妓馆,写了大量的闺怨诗,也使词从一开始就和离情别绪发生了联系,从而开创后世婉约派的先河。
2.了解中国诗歌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代言诗
过渡: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像《望江南》这样由男性创作、以女性为主角的诗歌数量相当多。这一类诗词,我们统称为“代言诗”。
资料链接:这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诗歌现象,即男性作者或以第一人称直接模拟女性口吻,或以第三人称将女性作为描写对象,描绘其情貌,揭示其内心思想。举例如下: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李白《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朱庆馀《闺意》: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张籍《节妇吟》: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李商隐《无题》: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三、品析词句,揣摩词人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的奥秘
过渡:代言诗是一个极其独特也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统?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些深入的探究和思考。下面我们开始赏读《望江南》和《武陵春》。
1.要求全班学生出声朗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圈出韵脚,流利朗读。
2.指定两名学生朗诵,其他的学生要注意聆听。
3.要求学生放声读三分钟,朗读时注意节奏和平仄,感受这两首词委婉的风格,尽可能背下来。
4.《望江南》和《武陵春》虽然出自不同性别的词人之手,但有不少相似处。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思考交流)
预设:都是婉约风格的词作,都是闺怨词,都是以女性为描写对象,都表达了一种愁绪,都抒发了思念爱人的情怀,都是第一人称叙述视角,都写到了船只和流水,都用到了借景抒情……
5.提问:有这么多相似之处,那么,两首词塑造的女性形象给大家的感觉一样吗?请大家紧扣词句,动笔写一段赏析文字,谈谈你从字里行间分别读出了什么样的形象。(学生自主完成赏析文字,全班交流)
综合刚才同学的发言,我们可以说,温庭筠的《望江南》塑造了一个痴情、执著、忠贞、柔弱,但依然有所期待的女性。《武陵春》则刻画出一个伤心绝望、心如死灰、对外界了无兴趣的女性。应该说,两者的塑造都是成功的。那么,大家是更喜欢《望江南》还是《武陵春》?(学生谈看法) 6.提问:李清照写的是自己,有切肤之痛,自然容易感染人。而温庭筠作为男性词人同样刻画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形象,他成功的奥秘在哪里?(学生思考交流)
预设:温庭筠塑造人物兼顾正面和侧面。
正面:外貌(梳洗罢)、动作体态(独倚)、眼神(过尽千帆皆不是)、心情(肠断)。
侧面:环境烘托(斜晖脉脉水悠悠、望江楼、白频洲、千帆)。
而李清照兼顾景物烘托和人物心理刻画。
小结:侧重外部描写和景物烘托,这是由温庭筠的男性身份决定的。他没有办法像李清照那样体贴入微地进行内部审视,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去观察、想象、揣摩。这是性别导致的一个明显差异。当然,世界上也有很多男性作家可以超越性别去细致地刻画女性心理,比如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但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
四、深度思考,寻找词中留下的性别烙印
过渡:刚才我们说到,因为性别不同,所以两位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上侧重点不同。下面请大家再次回到文本,还能不能发现作者性别的烙印。换句话说,词中有没有哪个地方能让你感觉到:哦,这一定是男性写出来的,因为他们才会这样想;哦,这是女性写的,只有女性才会出现这样的状态?(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思考点:1.“梳洗罢”与“日晚倦梳头”的对比:在男性诗人笔下,女主人公尽管伤心肠断,依然要保持形象,不能用狼狈的形体或憔悴的面容来迎接心上人;而在女性词人笔下,极度伤心之余,是不会去考虑容貌的。
思念作为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是文学艺术表现的母题之一,但在中国诗歌中,总是女性是思念者而男性是被思念的对象。因此,男性在诗歌中倾向于塑造一个似乎永远处于期盼和等待之中的“思妇”形象。温庭筠是男性作家中描写女性的“始祖”,不否认,他有独特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但终归是按照自己的想象揣摩女性心理。可以说,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刻上了男性的审美烙印,而且充满男性的主观期待。
2.“物是人非事事休”实际上是对于女性处于附庸地位的一种潜意识表达。虽然我们在解读这首词的时候,不能单纯地把这种伤痛简化为对亡夫的思念,因为这里还有国破之恨、文物丧失之痛,但是,不管怎么说,对于李清照这样的官宦贵妇来说,亡国固是沉痛,但如果丈夫还在,依靠就在。可是,由丧夫导致的家破使她从此失去了家庭支柱和经济来源。不仅仅是那个时代如此,在当今这个时代也是如此。失去了丈夫,就仿佛失去了立足之本,女人的内心独白常常都是“我什么都没有了”。这种不自觉的潜意识其实就是一种性别烙印。
小结:总而言之,旧时代的男性因性别而获得较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他们可以在社会舞台、政治舞台上充当种种角色,体验不同的人生滋味,可以变换着声音在人生的舞台上表现自己的情感。离情别绪在男性的情感世界中只占很少一部分。可是对于女性如李清照来说,这种因为死亡而引发的离情别绪却是致命的、难以摆脱的,已经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对照前半生的幸福,已经53岁,流落江南,茕茕一身,辗转飘零,历尽生活艰辛和人世坎坷的李清照,一定会越发觉得痛楚。
五、结语
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从性别角度重新审读了《望江南》和《武陵春》两首词。虽然都是表现女子之愁,由于词人性别不同,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深度就有所不同。大家课后可以用这种视角重新阅读《木兰诗》,看看是否有不同的理解和发现。
(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