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6 年“六一”儿童节前夕,胡锦涛同志向全国小朋友祝贺节日,希望全国小朋友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快乐生活”,过去是较少见于领导同志的讲话的。锦涛同志这次鲜明地提出这一希望,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那就是要高度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我在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不能不想起北京一师附小。早在20年前,他们就已经关注这个重要课题,开始了“快乐教育”的实验。20 年来,他们孜孜以求,为推动这项研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在回顾这20 年走过的道路时,我也发自内心地快乐,因为一师附小创造了许多让教育界同人感到快乐的成就。
一是那明确的研究方向。记得20 年前,我去一师附小与他们共同探讨这个课题。那时,他们就已将原来进行的“愉快教学”的实验从课堂拓展到整个学校,成为“快乐教育”。这体现了从教学方式向教育理念的深刻变化。他们将“快乐教育”界定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20 年来,他们将这一方针贯串于这项研究的始终,着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着力于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生动、活泼、主动心态的培养。这是将传统理念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的体现。我们强调让学生学会做人,其实,做人的心理基础就是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健康的精神状态。这种理念的提出,在当时有着超前的意义,在今天有着现实的意义。我们的孩子恐怕是世界上精神压力和学业负担最重的孩子,他们背负着家长的过高期望,面对着教师的严格要求,还要屈从于传统的习惯势力。于是,学业的进步伴随着厌学情绪的增长,岁月的流逝伴随着对生活的厌倦,人们对他们未来的一切期待,最后都化做他们对往事的一种痛苦的回忆。最先意识到我们教育弊端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一师附小的同志们正是这样的人。
二是那求实的探索历程。实施“快乐教育”并非一呼百应,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对学校教育进行改造,其中关键是调节好各种关系,创造一种良好的生态环境。要重新思考教与学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要探讨如何对待学生的进步,如何对待学生的缺点与错误。特别是要探讨“快乐教育”如何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如何以“快乐教育”的理念丰富课改的内涵,推动课改的进程。20 年来,学校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在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研究重点,使“快乐教育”的理论不断深化,经验不断积累,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得到普遍的认同。
更为可喜的是那执著的不懈追求。应当说,我国正处于教育领域百花盛开的时代。千百种教育主张和教育实验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但是,花开花落,能够持续研究的并不多,能够20 年如一日坚持下来的更少见。一师附小所做的研究之所以能够在20 年的时间里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我想,首先在于他们选择了一个富有预见性和生命力的课题。他们敏锐地抓住了初露端倪的矛盾,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他们将课题研究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研究的过程就是提高学校品质与水平的过程。同时,他们善于调动学校内部和外部的力量,将专家的引领和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结合起来,使研究步步深入,常研常新。特别应当提到的是,他们不是将课题研究作为一种点缀,浅尝辄止,而是作为一师附小人的事业。大家在为学生创造快乐的同时,也加深了自身快乐的体验。他们的研究没有因为学校领导人的更替而中断,全体教师团结一心、和衷共济、矢志不渝,表现出令人钦佩的高尚品格。
一师附小的“快乐教育”每研究到一个阶段,我都会写篇文章,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如果说我对他们有所偏爱和敬重,那实在是因为他们做了一件让我和大家都十分快乐的事。
(编辑 沙培宁)
我在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不能不想起北京一师附小。早在20年前,他们就已经关注这个重要课题,开始了“快乐教育”的实验。20 年来,他们孜孜以求,为推动这项研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在回顾这20 年走过的道路时,我也发自内心地快乐,因为一师附小创造了许多让教育界同人感到快乐的成就。
一是那明确的研究方向。记得20 年前,我去一师附小与他们共同探讨这个课题。那时,他们就已将原来进行的“愉快教学”的实验从课堂拓展到整个学校,成为“快乐教育”。这体现了从教学方式向教育理念的深刻变化。他们将“快乐教育”界定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20 年来,他们将这一方针贯串于这项研究的始终,着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着力于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生动、活泼、主动心态的培养。这是将传统理念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的体现。我们强调让学生学会做人,其实,做人的心理基础就是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健康的精神状态。这种理念的提出,在当时有着超前的意义,在今天有着现实的意义。我们的孩子恐怕是世界上精神压力和学业负担最重的孩子,他们背负着家长的过高期望,面对着教师的严格要求,还要屈从于传统的习惯势力。于是,学业的进步伴随着厌学情绪的增长,岁月的流逝伴随着对生活的厌倦,人们对他们未来的一切期待,最后都化做他们对往事的一种痛苦的回忆。最先意识到我们教育弊端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一师附小的同志们正是这样的人。
二是那求实的探索历程。实施“快乐教育”并非一呼百应,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对学校教育进行改造,其中关键是调节好各种关系,创造一种良好的生态环境。要重新思考教与学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要探讨如何对待学生的进步,如何对待学生的缺点与错误。特别是要探讨“快乐教育”如何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如何以“快乐教育”的理念丰富课改的内涵,推动课改的进程。20 年来,学校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在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研究重点,使“快乐教育”的理论不断深化,经验不断积累,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得到普遍的认同。
更为可喜的是那执著的不懈追求。应当说,我国正处于教育领域百花盛开的时代。千百种教育主张和教育实验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但是,花开花落,能够持续研究的并不多,能够20 年如一日坚持下来的更少见。一师附小所做的研究之所以能够在20 年的时间里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我想,首先在于他们选择了一个富有预见性和生命力的课题。他们敏锐地抓住了初露端倪的矛盾,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他们将课题研究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研究的过程就是提高学校品质与水平的过程。同时,他们善于调动学校内部和外部的力量,将专家的引领和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结合起来,使研究步步深入,常研常新。特别应当提到的是,他们不是将课题研究作为一种点缀,浅尝辄止,而是作为一师附小人的事业。大家在为学生创造快乐的同时,也加深了自身快乐的体验。他们的研究没有因为学校领导人的更替而中断,全体教师团结一心、和衷共济、矢志不渝,表现出令人钦佩的高尚品格。
一师附小的“快乐教育”每研究到一个阶段,我都会写篇文章,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如果说我对他们有所偏爱和敬重,那实在是因为他们做了一件让我和大家都十分快乐的事。
(编辑 沙培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