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使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可节约教学时间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是经常运用大量的图片、图表、地图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课前带上很多挂图,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中翻阅大量地图,综合各幅图的信息来解决一个综合问题。这样将会浪费很多时间,并且不一定能起到好的效果。但运用多媒体教学就不一样了。老师只要在课前将要用到的图一一罗列,将需要对比的图拼在一起储存在电脑中,上课时动动鼠标就可以展示在学生面前,节约了挂图翻图的时间。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激发学生地理兴趣,开阔眼界。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布鲁纳也说过:“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多媒体网络能提供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大容量信息。相对于枯燥的书本文字而言,多媒体教学以其动感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深情的文字,丰富的资料使学生身临其境,给学生“较真实”的地理时空感,可以使课堂更加地生动有趣。如在讲区域地理《南极地区》时,南极最大的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我们攀枝花常年温度较高,学生对南极的了解较少,无法想象气候有多寒冷,如果在课堂上播放一小段关于南极的视频,学生就能身临其境,理解“酷寒、干燥、烈风”的含义。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模型,化解难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有很多的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空间思维,这对于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而言难度很大,如果学不懂必修一,不仅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会大大降低,也会使以后的教学失去理论支撑。例如:地球运动这一问题,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地球运动是两种运动的叠加。因此有必要将这两种运动结合起来进一步的分析。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自然引出下一个难点问题,这就是地球公转的两个特征会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如何运动呢?这一问题很抽象,学生空间概念很难建立,学生是回答不出这一题的。只有老师利用多媒体给刚才地球运动的课件再配上太阳光线在地球表面的照射情况,学生通过观看随着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太阳光垂直照射的点在地球球面的移动才能得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南北回归线之间来移动”这一结论,以往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老式教学中,学生对这一问题不是真正理解,而只是硬背记住了结论,这样就对后面“地球运动的意义”这部分教学非常不利。
二、让地理教学走出课堂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很多的自然、人文现象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到生活中去感受。高中新课程改革后,新教材中有很多活动与实际生活联系很紧密,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中《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一直是学生的难点。教师可以在9月23日这一天将学生带到操场上,用立杆测影的方法,让学生找出杆、影、太阳高度角的关系,列出正切定理公式,进而推算当地的太阳高度。再用H=90°-—p±q—公式推算出当地的纬度。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还能使知识记忆更加牢固。高中地理必修二中有一个问题研究《从市区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在周末去当地几个典型的居住区,采访当地几位居民选择此处买房的理由。将采访资料整理好后,在课堂中展示。教师可以汇总学生采访的结果,和学生一起归纳影响住房区位选择的因素,再讨论如果家人或亲属要买房,选择哪里是最好的区位,
三、小组合作式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各国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其具体形式和名称上不甚一致。如欧美国家叫“合作学习”,在前苏联叫“合作教育引”。综合来看,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实施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例如在必修三中关于“森林是开发还是保护?”,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从不同的立场阐述观点,最后由老师点评后引导出雨林的前途。
四、多元化评价机制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多元化教学评价已成为美国教学评价发展的方向,并被广泛地运用于教学领域,成为评价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策略。在教学中,采取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的多向交流、互动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尝试建立态度、情感、能力、知识并重的多维立体的评价体系,把评价焦点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扩展到参与状态、交往状态和情绪状态等方面,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重视过程性目标的达成,已逐步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即让学生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中学习地理。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价,过程性评价的“过程”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具有导向性,过程性评价不是只关注过程而不关注结果的评价,更不是单纯地观察学生的表现。相反,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如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不管是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还是评价机制,都有利于学生学习思维的拓展,有利于发挥学生个性特征。教育必须“以人为本”,现代地理教育必须符合人的终身发展需要和时代发展需要,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将有利于实施推进物理课程改革深入和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可节约教学时间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是经常运用大量的图片、图表、地图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课前带上很多挂图,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中翻阅大量地图,综合各幅图的信息来解决一个综合问题。这样将会浪费很多时间,并且不一定能起到好的效果。但运用多媒体教学就不一样了。老师只要在课前将要用到的图一一罗列,将需要对比的图拼在一起储存在电脑中,上课时动动鼠标就可以展示在学生面前,节约了挂图翻图的时间。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激发学生地理兴趣,开阔眼界。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布鲁纳也说过:“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多媒体网络能提供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大容量信息。相对于枯燥的书本文字而言,多媒体教学以其动感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深情的文字,丰富的资料使学生身临其境,给学生“较真实”的地理时空感,可以使课堂更加地生动有趣。如在讲区域地理《南极地区》时,南极最大的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我们攀枝花常年温度较高,学生对南极的了解较少,无法想象气候有多寒冷,如果在课堂上播放一小段关于南极的视频,学生就能身临其境,理解“酷寒、干燥、烈风”的含义。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模型,化解难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有很多的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空间思维,这对于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而言难度很大,如果学不懂必修一,不仅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会大大降低,也会使以后的教学失去理论支撑。例如:地球运动这一问题,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地球运动是两种运动的叠加。因此有必要将这两种运动结合起来进一步的分析。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自然引出下一个难点问题,这就是地球公转的两个特征会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如何运动呢?这一问题很抽象,学生空间概念很难建立,学生是回答不出这一题的。只有老师利用多媒体给刚才地球运动的课件再配上太阳光线在地球表面的照射情况,学生通过观看随着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太阳光垂直照射的点在地球球面的移动才能得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南北回归线之间来移动”这一结论,以往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老式教学中,学生对这一问题不是真正理解,而只是硬背记住了结论,这样就对后面“地球运动的意义”这部分教学非常不利。
二、让地理教学走出课堂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很多的自然、人文现象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到生活中去感受。高中新课程改革后,新教材中有很多活动与实际生活联系很紧密,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中《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一直是学生的难点。教师可以在9月23日这一天将学生带到操场上,用立杆测影的方法,让学生找出杆、影、太阳高度角的关系,列出正切定理公式,进而推算当地的太阳高度。再用H=90°-—p±q—公式推算出当地的纬度。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还能使知识记忆更加牢固。高中地理必修二中有一个问题研究《从市区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在周末去当地几个典型的居住区,采访当地几位居民选择此处买房的理由。将采访资料整理好后,在课堂中展示。教师可以汇总学生采访的结果,和学生一起归纳影响住房区位选择的因素,再讨论如果家人或亲属要买房,选择哪里是最好的区位,
三、小组合作式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各国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其具体形式和名称上不甚一致。如欧美国家叫“合作学习”,在前苏联叫“合作教育引”。综合来看,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实施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例如在必修三中关于“森林是开发还是保护?”,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从不同的立场阐述观点,最后由老师点评后引导出雨林的前途。
四、多元化评价机制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多元化教学评价已成为美国教学评价发展的方向,并被广泛地运用于教学领域,成为评价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策略。在教学中,采取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的多向交流、互动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尝试建立态度、情感、能力、知识并重的多维立体的评价体系,把评价焦点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扩展到参与状态、交往状态和情绪状态等方面,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重视过程性目标的达成,已逐步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即让学生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中学习地理。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价,过程性评价的“过程”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具有导向性,过程性评价不是只关注过程而不关注结果的评价,更不是单纯地观察学生的表现。相反,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如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不管是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还是评价机制,都有利于学生学习思维的拓展,有利于发挥学生个性特征。教育必须“以人为本”,现代地理教育必须符合人的终身发展需要和时代发展需要,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将有利于实施推进物理课程改革深入和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