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价水平,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数学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反思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树立知识梳理意识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一切知识最终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能得以完成,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单纯地复制与同化,它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建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地进行反省、概括和抽象,在学习新知识前,反思与新知有内在联系的旧知,反思与学习新知类同的学习方法等,从而获得“顿悟”,主动产生联想和迁移,使头脑中的认知不断地“碰撞”,找到解决问题的“灵感”,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如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又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任意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继而寻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反思:“我们能找到平行四边形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关系吗?”“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我们能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中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这样,就把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演变组成前后递进的“问题链”,让学生按照问题的线索。展开层层探究,学生逐步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教师没有过多讲解,学生在思考、再思考,即反思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从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迁移,提高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生反思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树立解题策略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新授内容后,不少教师都忙于让学生做形式多样的习题,而疏于反思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鼓励学生在反思的基础之上与他人交流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的探究,在交流中,通过互相质疑、互为补充,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进行反思。
例如,在教学“工程应用题”时,当学生解答完例题后,我让学生及时反思一下解答工程应用题的解题策略,学生总结出两条:第一,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第二,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数量关系式列式解答,我给他们的反思做进一步的概括:先假设单位“1”的量,再找数量关系式,接着我出示这样一道题:“幼儿园阿姨给小朋友们买来一些玩具,如果只分给大班小朋友,每人可分8个,如果只分给小班小朋友,每人可分12个,如果分给大班和小班全体小朋友,每人可分几个?”学生很快运用上面的解题策略作出了正确的解答,正确率达90%,说明学生掌握了解答这类应用题更本质的知识——解题策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帮助学生树立策略意识,可以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反思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树立批判优化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跨越障碍之后,要及时帮助学生反思取得的成功经验,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好题,而不分析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解法陈旧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反思”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最佳的解决问题方案,通过这一反思过程,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上是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着眼于相互联系的课后反思,如,你能在口里填上合适的数字,使等式成立吗?口口×口口=1600,学生独立思考后,我请学生说思考过程,生甲:要使两个乘数的积都是整百数,这两个乘数一定都是整十数,所以等式20×80=1600或40×40=1600,生乙:老师,我觉得题中的乘数不一定都要填整十数,可以把等式中16乘2所得的32作为一个乘数,另一个乘数为50,积也是1600,也就是32×50=1600,生丙接着说:只要把乙的填法中前一个乘数扩大2倍,后一个乘数缩小2倍,积不变,于是又得到64×25=1600,学生在交流中各抒己见,在学生详细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后,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对照别人的解题思路进行反思:这种解法我为什么没想到?自己只需再深入想一想就能想到这种解法;这些创新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哪种解法最优等,通过反思,既使学生学到了更多的解法,提高了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又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进行了训练。
四、引导学生反思题目做错原因。树立纠错追因意识
让“学习错误”变得美丽而精彩,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错误,教师不简单地加以否定,而应“将错就错”,要求学生观察、分析、找到错误的原因、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思维再碰撞,即不仅“知其错”,更要“知其所以错”,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有这样一例:幼儿园买了6箱芭比娃娃玩具,每箱8个,每个芭比娃娃玩具单价5元,一共花了多少钱?尝试中有三种解法:①5×8×6;②5×(6×8);③5×6×8,当时有十多名同学出现第③种情况,大家“公认”它是错误的,但就有一名同学不服气,又无法讲出道理,仅凭直觉,我肯定他的想法,并鼓励全班同学一起帮他“找”理由,最后找到的理由着实让我为之一震:老师,我是把每箱热水瓶取出一个,重新组合成6个一组,一共新组了8组,5x6是一组的总价,再乘以8是一共的总价,同学们情不自禁地为之鼓掌,这个由“错误”引出的创造,构想之奇特,算理之充分,让人体会到思维的美妙。
五、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反思。树立自我评价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跨越障碍之后,要及时帮助学生反思取得的成功经验,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有知识缺陷造成的,有能力缺陷造成的,也有逻辑上、策略上缺失造成的。更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因此在解完一个题目后就有必要对解题的正误做进一步的思考,并及时总结,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指出的:引导学生适时总结,欣赏自己,找出不足,“数学日记”“错题集”也是一种反思“特写”的有效方式。
一、引导学生反思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树立知识梳理意识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一切知识最终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能得以完成,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单纯地复制与同化,它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建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地进行反省、概括和抽象,在学习新知识前,反思与新知有内在联系的旧知,反思与学习新知类同的学习方法等,从而获得“顿悟”,主动产生联想和迁移,使头脑中的认知不断地“碰撞”,找到解决问题的“灵感”,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如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又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任意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继而寻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反思:“我们能找到平行四边形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关系吗?”“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我们能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中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这样,就把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演变组成前后递进的“问题链”,让学生按照问题的线索。展开层层探究,学生逐步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教师没有过多讲解,学生在思考、再思考,即反思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从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迁移,提高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生反思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树立解题策略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新授内容后,不少教师都忙于让学生做形式多样的习题,而疏于反思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鼓励学生在反思的基础之上与他人交流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的探究,在交流中,通过互相质疑、互为补充,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进行反思。
例如,在教学“工程应用题”时,当学生解答完例题后,我让学生及时反思一下解答工程应用题的解题策略,学生总结出两条:第一,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第二,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数量关系式列式解答,我给他们的反思做进一步的概括:先假设单位“1”的量,再找数量关系式,接着我出示这样一道题:“幼儿园阿姨给小朋友们买来一些玩具,如果只分给大班小朋友,每人可分8个,如果只分给小班小朋友,每人可分12个,如果分给大班和小班全体小朋友,每人可分几个?”学生很快运用上面的解题策略作出了正确的解答,正确率达90%,说明学生掌握了解答这类应用题更本质的知识——解题策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帮助学生树立策略意识,可以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反思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树立批判优化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跨越障碍之后,要及时帮助学生反思取得的成功经验,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好题,而不分析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解法陈旧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反思”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最佳的解决问题方案,通过这一反思过程,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上是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着眼于相互联系的课后反思,如,你能在口里填上合适的数字,使等式成立吗?口口×口口=1600,学生独立思考后,我请学生说思考过程,生甲:要使两个乘数的积都是整百数,这两个乘数一定都是整十数,所以等式20×80=1600或40×40=1600,生乙:老师,我觉得题中的乘数不一定都要填整十数,可以把等式中16乘2所得的32作为一个乘数,另一个乘数为50,积也是1600,也就是32×50=1600,生丙接着说:只要把乙的填法中前一个乘数扩大2倍,后一个乘数缩小2倍,积不变,于是又得到64×25=1600,学生在交流中各抒己见,在学生详细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后,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对照别人的解题思路进行反思:这种解法我为什么没想到?自己只需再深入想一想就能想到这种解法;这些创新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哪种解法最优等,通过反思,既使学生学到了更多的解法,提高了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又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进行了训练。
四、引导学生反思题目做错原因。树立纠错追因意识
让“学习错误”变得美丽而精彩,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错误,教师不简单地加以否定,而应“将错就错”,要求学生观察、分析、找到错误的原因、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思维再碰撞,即不仅“知其错”,更要“知其所以错”,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有这样一例:幼儿园买了6箱芭比娃娃玩具,每箱8个,每个芭比娃娃玩具单价5元,一共花了多少钱?尝试中有三种解法:①5×8×6;②5×(6×8);③5×6×8,当时有十多名同学出现第③种情况,大家“公认”它是错误的,但就有一名同学不服气,又无法讲出道理,仅凭直觉,我肯定他的想法,并鼓励全班同学一起帮他“找”理由,最后找到的理由着实让我为之一震:老师,我是把每箱热水瓶取出一个,重新组合成6个一组,一共新组了8组,5x6是一组的总价,再乘以8是一共的总价,同学们情不自禁地为之鼓掌,这个由“错误”引出的创造,构想之奇特,算理之充分,让人体会到思维的美妙。
五、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反思。树立自我评价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跨越障碍之后,要及时帮助学生反思取得的成功经验,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有知识缺陷造成的,有能力缺陷造成的,也有逻辑上、策略上缺失造成的。更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因此在解完一个题目后就有必要对解题的正误做进一步的思考,并及时总结,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指出的:引导学生适时总结,欣赏自己,找出不足,“数学日记”“错题集”也是一种反思“特写”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