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鹤(Grus|eugranus),又名西伯利亚鹤,黑袖鹤,属鹤形目、鹤科,是大型涉禽,国家I级保护动物,目前全世界仅有3000余只。在西伯利亚东北部繁殖,部分在我国鄱阳湖等地越冬。对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进行研究,为改善笼养条件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点、实验动物概况
本文观察地点为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实验动物为成年白鹤2对,分别在两相邻的金属网结构笼舍内,笼舍长6米,宽4.5米,高6米。舍内各有一长2米,宽1.2米高1.5米的避风箱,箱内及箱周围铺有稻草隔凉。
1.2 行为观察时间和方法
白鹤的越冬期在11月至次年2月。每天从8:15—16:15,用瞬时扫描技术(instantaneous and scan sam—piing)连续时间采样(time sampling),以看清其行为为限,时间尽量短,每5分钟扫描一次,进行行为记录。每隔一小时记录气温一次。数据用spss和excel软件进行处理。
2 行为分类
2.1 觅食行为:包括准备啄取食物,用喙扒取食物,摄食,吞咽食物及饮水等行为。
2.2 静栖行为:睡觉打盹或埋头静立不动等行为。
2.3 晾望行为:站立,伸颈、四下张望等行为。
2.4 游走行为:包括行走、低头行走寻找食物和跑动。
2.5 理羽行为:包括啄理羽毛、洗澡、洗头、用爪搔头及颈面部,用喙啄跗跖及足,振翼抖羽等行为。
2.6 啄雪草行为:用喙啄雪或草等行为。
2.7 展翅行为:包括飞行,展翅跑,单侧踢腿展翅等行为。
2.8 趴卧行为:象孵卵一样趴在地上的行为。
2.9 避风行为:在避风箱内萎缩站立或睡觉打盹等行为。
2.10 鸣叫行为:包括受惊呜叫,对鸣等行为。
3 观察结果
3.1 白鹤越冬期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
通过观察记录,结果显示了白鹤在越冬期各行为的时间分配比例:静栖行为时间分配比例最大,为33.65%;其次为觅食行为为20.61%;理羽行为、避风行为、瞭望行为、啄雪草行为也分别占12.67%、11.37%、9.36%和5.30%,以上六种行为构成白鹤越冬期的主要行为,其它行为如游走行为、趴卧行为、呜叫行为、展翅行为所占的比例小,分别为2.96%、1.86%、1.49%和0.74%。
3.2 白鹤越冬期的日节律
白鹤越冬行为一天内行为强度曲线,如图1所示,笼养东方白鹳的静栖行为时间分配比例明显高于其余行为,并在9:15~10:15和13:15~14:15之间出现两个高峰期。避风行为时间分配比例在11:15~12:15之间较小。理羽行为时间分配比例在9:15~10:15和11:15~12:15较大。瞭望行为在刚开始活动时出现较多。啄草雪行为、游走行为、趴卧行为强度曲线相似,时间分配比例在13:15~14:15之间小,其它时间相对均匀。以上行为都可能是受光照强弱、温度高低的影响。
觅食行为时间分配比例在10:15~11:15和12:15~13:15之间有明显的递增,下午觅食量要比上午大。这与动物在漫长寒夜用于自身代谢和抵御寒冷的能量消耗,需要由食物摄入来补充有关。
鸣叫行为、展翅行为在一天中出现的频次少,时间分配均匀。
3.3 白鹤两性间越冬行为时间分配的比较
对雄性白鹤越冬行为时间分配进行统计,觅食行为时间分配比例最大,为25.13%,其次是静栖行为23.57%,避风行为13.98%、瞭望行为12.24%和理羽行为11.46%,而趴卧行为3.91%,游走行为2.78%,呜叫行为1.26%和展翅行为0.91%所占比例较小。
对雌性白鹤越冬行为时间分配进行统计,静栖行为时间分配比例最大,为46.53%,其次是觅食行为17.58%,理羽行为12.54%,瞭望行为8.03%和游走行为7.90%,呜叫行为、避风行为、啄雪草行为和展翅行为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3.30%、2.56%、1.04%和0.52%,没有趴卧行为。
通过对白鹤两性间越冬行为时间分配的比较,结果表明:雄性白鹤除静栖行为外其他行为均比雌性白鹤的行为时间分配高。经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觅食行为、静栖行为、瞭望行为、理羽行为、啄草雪行为和趴卧行为差异显著。
3.4 不同温度条件下白鹤各种行为的分配时间
研究观察时间内每小时记录一次温度,以研究温度对笼养东方白鹳越冬行为时间分配的影响。将所记录的数据用加权平均法取平均值-10℃为临界线,分为温高、低温两组数据,对主要行为进行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温度对白鹤的觅食行为、避风行为和瞭望行为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对白鹤的静栖行为、理羽行为和啄雪草行为影响不显著。
3.5 不同天气条件下对白鹤越冬行为的时间分配的影响
通过对白鹤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主要越冬行为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除理羽行为外,天气因素对其余主要行为的影响都显著。
4 分析与结论
笼养白鹤越冬行为时间分配比例依次为静栖行为33.65%,觅食行为20.61%,理羽行为12.67%,避风行为11.37%,瞭望行为9.36%,啄雪草行为5.30%,游走行为2.96%,趴卧行为1.86%,鸣叫行为1.49%,展翅行为0.74%。
通过观察,白鹤在高纬度地区哈尔滨可以在室外安全越冬。
本文未将警戒行为单列一类,是因为本文观察的两组白鹤处于封闭笼舍中,与游人相隔离,受外界干扰程度很小,用于警戒行为的时间分配非常少。因此,本文将警戒行为列入瞭望行为之中。
鸟类行为时间分配是鸟类对当地环境条件的适应,也是影响动物行为活动的综合表现。白鹤直接和间接满足自身需要的行为如静栖、觅食、理羽、避风、游走和趴卧行为等占全部时间比的82.75%,而其它行为所占比例较少,是对环境条件较好地适应的反映。
白鹤的静栖行为人多数是绝对的静栖行为,持续时间很长。是因为笼养条件下排除了种内和种间干扰,而且在相对安全的生存环境,又有人工供给充足的食物,这使笼养白鹤用于觅食、警戒天敌等社会行为大大减少,静栖等个体行为增加。而且,静栖行为的增加,有利于减少能量消耗,也是白鹤对北方寒冷天气的一种适应。因此,白鹤表现出觅食时间较少而静栖时间较长的时间分配模式。
觅食强度在下午增加,与冬季夜晚寒冷且时间较长有明显关系。在寒冷的冬季,白鹤必须在下午获得足够的食物和能量储存,以维持其夜晚用于抵御恶劣天气,低温以及漫长黑夜所需的能量消耗,而在白天,气温比夜晚要高,其不需要大量的食物和能量储存以维持能量消耗。因此,白鹤下午觅食行为的时间要比上午明显增加。
通过白鹤两性间各种行为时间分配的分析表明:雄性白鹤除静栖行为外其他行为均比雌性白鹤的行为时间分配高。鸟类行为的适应性使各行为的时间分配合理化,达到能量的摄入与消耗之间的盈利。雄性白鹤活跃行为的能量需要,由增加觅食时间来满足,而雌性白鹤维持其能量的代谢需要,则是减少活动,增加静栖时间来实现。在两性比较中,两性间越冬行为时间分配比例有一定的差异,而且觅食行为、静栖行为,隙望行为,理羽行为、啄草雪行为和趴卧行为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两性间在行为和时间分配上的差异性。(与杨晓君认为两性间在行为和时间分配上的差异是有普遍规律性的观点相一致)。
天气因素是影响笼养白鹤行为时间分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天气因素对白鹤的六种主要越冬行为影响都极显著。这说明天气状况影响笼养白鹤的时间分配。并且阴天时,白鹤的觅食行为和静栖行为的时间更多,这与白鹤的身体情况和所需要能量增多,从而使觅食和静栖时间分配增多。
温度的变化是影响笼养白鹤行为时间分配的一个重要因子,在低温条件下,笼养白鹤的避风行为明显高于高温条件。低温条件下,笼养白鹤需借助避风箱来减少维持体温所消耗的能量。同时,还发现,理羽行为和静栖行为并不明显受温度的影响。
光照也是影响白鹤行为时间分配的一个因素。白鹤笼舍的光照时间是11:30~14:00左右,在这段时间里白鹤的觅食行为、理羽行为和瞭望行为时间分配都有所提高,说明在阳光的照射下白鹤的活动行为增加。
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的笼养雌雄白鹤行为时间分配雄性白鹤除静栖行为外,其他行为均比雌性白鹤的行为时间分配高。
温度对白鹤的静栖行为、瞭望行为和避风行为影响显著,对白鹤的觅食行为、理羽行为和啄雪草行为影响不显著。不同天气条件下对白鹤主要越冬行为时间分配的影响显著。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点、实验动物概况
本文观察地点为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实验动物为成年白鹤2对,分别在两相邻的金属网结构笼舍内,笼舍长6米,宽4.5米,高6米。舍内各有一长2米,宽1.2米高1.5米的避风箱,箱内及箱周围铺有稻草隔凉。
1.2 行为观察时间和方法
白鹤的越冬期在11月至次年2月。每天从8:15—16:15,用瞬时扫描技术(instantaneous and scan sam—piing)连续时间采样(time sampling),以看清其行为为限,时间尽量短,每5分钟扫描一次,进行行为记录。每隔一小时记录气温一次。数据用spss和excel软件进行处理。
2 行为分类
2.1 觅食行为:包括准备啄取食物,用喙扒取食物,摄食,吞咽食物及饮水等行为。
2.2 静栖行为:睡觉打盹或埋头静立不动等行为。
2.3 晾望行为:站立,伸颈、四下张望等行为。
2.4 游走行为:包括行走、低头行走寻找食物和跑动。
2.5 理羽行为:包括啄理羽毛、洗澡、洗头、用爪搔头及颈面部,用喙啄跗跖及足,振翼抖羽等行为。
2.6 啄雪草行为:用喙啄雪或草等行为。
2.7 展翅行为:包括飞行,展翅跑,单侧踢腿展翅等行为。
2.8 趴卧行为:象孵卵一样趴在地上的行为。
2.9 避风行为:在避风箱内萎缩站立或睡觉打盹等行为。
2.10 鸣叫行为:包括受惊呜叫,对鸣等行为。
3 观察结果
3.1 白鹤越冬期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
通过观察记录,结果显示了白鹤在越冬期各行为的时间分配比例:静栖行为时间分配比例最大,为33.65%;其次为觅食行为为20.61%;理羽行为、避风行为、瞭望行为、啄雪草行为也分别占12.67%、11.37%、9.36%和5.30%,以上六种行为构成白鹤越冬期的主要行为,其它行为如游走行为、趴卧行为、呜叫行为、展翅行为所占的比例小,分别为2.96%、1.86%、1.49%和0.74%。
3.2 白鹤越冬期的日节律
白鹤越冬行为一天内行为强度曲线,如图1所示,笼养东方白鹳的静栖行为时间分配比例明显高于其余行为,并在9:15~10:15和13:15~14:15之间出现两个高峰期。避风行为时间分配比例在11:15~12:15之间较小。理羽行为时间分配比例在9:15~10:15和11:15~12:15较大。瞭望行为在刚开始活动时出现较多。啄草雪行为、游走行为、趴卧行为强度曲线相似,时间分配比例在13:15~14:15之间小,其它时间相对均匀。以上行为都可能是受光照强弱、温度高低的影响。
觅食行为时间分配比例在10:15~11:15和12:15~13:15之间有明显的递增,下午觅食量要比上午大。这与动物在漫长寒夜用于自身代谢和抵御寒冷的能量消耗,需要由食物摄入来补充有关。
鸣叫行为、展翅行为在一天中出现的频次少,时间分配均匀。
3.3 白鹤两性间越冬行为时间分配的比较
对雄性白鹤越冬行为时间分配进行统计,觅食行为时间分配比例最大,为25.13%,其次是静栖行为23.57%,避风行为13.98%、瞭望行为12.24%和理羽行为11.46%,而趴卧行为3.91%,游走行为2.78%,呜叫行为1.26%和展翅行为0.91%所占比例较小。
对雌性白鹤越冬行为时间分配进行统计,静栖行为时间分配比例最大,为46.53%,其次是觅食行为17.58%,理羽行为12.54%,瞭望行为8.03%和游走行为7.90%,呜叫行为、避风行为、啄雪草行为和展翅行为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3.30%、2.56%、1.04%和0.52%,没有趴卧行为。
通过对白鹤两性间越冬行为时间分配的比较,结果表明:雄性白鹤除静栖行为外其他行为均比雌性白鹤的行为时间分配高。经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觅食行为、静栖行为、瞭望行为、理羽行为、啄草雪行为和趴卧行为差异显著。
3.4 不同温度条件下白鹤各种行为的分配时间
研究观察时间内每小时记录一次温度,以研究温度对笼养东方白鹳越冬行为时间分配的影响。将所记录的数据用加权平均法取平均值-10℃为临界线,分为温高、低温两组数据,对主要行为进行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温度对白鹤的觅食行为、避风行为和瞭望行为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对白鹤的静栖行为、理羽行为和啄雪草行为影响不显著。
3.5 不同天气条件下对白鹤越冬行为的时间分配的影响
通过对白鹤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主要越冬行为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除理羽行为外,天气因素对其余主要行为的影响都显著。
4 分析与结论
笼养白鹤越冬行为时间分配比例依次为静栖行为33.65%,觅食行为20.61%,理羽行为12.67%,避风行为11.37%,瞭望行为9.36%,啄雪草行为5.30%,游走行为2.96%,趴卧行为1.86%,鸣叫行为1.49%,展翅行为0.74%。
通过观察,白鹤在高纬度地区哈尔滨可以在室外安全越冬。
本文未将警戒行为单列一类,是因为本文观察的两组白鹤处于封闭笼舍中,与游人相隔离,受外界干扰程度很小,用于警戒行为的时间分配非常少。因此,本文将警戒行为列入瞭望行为之中。
鸟类行为时间分配是鸟类对当地环境条件的适应,也是影响动物行为活动的综合表现。白鹤直接和间接满足自身需要的行为如静栖、觅食、理羽、避风、游走和趴卧行为等占全部时间比的82.75%,而其它行为所占比例较少,是对环境条件较好地适应的反映。
白鹤的静栖行为人多数是绝对的静栖行为,持续时间很长。是因为笼养条件下排除了种内和种间干扰,而且在相对安全的生存环境,又有人工供给充足的食物,这使笼养白鹤用于觅食、警戒天敌等社会行为大大减少,静栖等个体行为增加。而且,静栖行为的增加,有利于减少能量消耗,也是白鹤对北方寒冷天气的一种适应。因此,白鹤表现出觅食时间较少而静栖时间较长的时间分配模式。
觅食强度在下午增加,与冬季夜晚寒冷且时间较长有明显关系。在寒冷的冬季,白鹤必须在下午获得足够的食物和能量储存,以维持其夜晚用于抵御恶劣天气,低温以及漫长黑夜所需的能量消耗,而在白天,气温比夜晚要高,其不需要大量的食物和能量储存以维持能量消耗。因此,白鹤下午觅食行为的时间要比上午明显增加。
通过白鹤两性间各种行为时间分配的分析表明:雄性白鹤除静栖行为外其他行为均比雌性白鹤的行为时间分配高。鸟类行为的适应性使各行为的时间分配合理化,达到能量的摄入与消耗之间的盈利。雄性白鹤活跃行为的能量需要,由增加觅食时间来满足,而雌性白鹤维持其能量的代谢需要,则是减少活动,增加静栖时间来实现。在两性比较中,两性间越冬行为时间分配比例有一定的差异,而且觅食行为、静栖行为,隙望行为,理羽行为、啄草雪行为和趴卧行为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两性间在行为和时间分配上的差异性。(与杨晓君认为两性间在行为和时间分配上的差异是有普遍规律性的观点相一致)。
天气因素是影响笼养白鹤行为时间分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天气因素对白鹤的六种主要越冬行为影响都极显著。这说明天气状况影响笼养白鹤的时间分配。并且阴天时,白鹤的觅食行为和静栖行为的时间更多,这与白鹤的身体情况和所需要能量增多,从而使觅食和静栖时间分配增多。
温度的变化是影响笼养白鹤行为时间分配的一个重要因子,在低温条件下,笼养白鹤的避风行为明显高于高温条件。低温条件下,笼养白鹤需借助避风箱来减少维持体温所消耗的能量。同时,还发现,理羽行为和静栖行为并不明显受温度的影响。
光照也是影响白鹤行为时间分配的一个因素。白鹤笼舍的光照时间是11:30~14:00左右,在这段时间里白鹤的觅食行为、理羽行为和瞭望行为时间分配都有所提高,说明在阳光的照射下白鹤的活动行为增加。
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的笼养雌雄白鹤行为时间分配雄性白鹤除静栖行为外,其他行为均比雌性白鹤的行为时间分配高。
温度对白鹤的静栖行为、瞭望行为和避风行为影响显著,对白鹤的觅食行为、理羽行为和啄雪草行为影响不显著。不同天气条件下对白鹤主要越冬行为时间分配的影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