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现实--就德育问题与李镇西老师探讨

来源 :教师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nit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李镇西老师十一年前(1989年)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的文章《沉重的思考——中学德育的危机及其原因初探》,我作为一名中学生时就拜读了,当时极为李老师透彻的分析折服,并以它为武器对当时的教育进行批判,以此作为自己争取个性自由的理论依据。十一年过去了,我做教师也七八年了,才发觉事情并完全不像我那时想的那样。教育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应当承认,十一年前,李老师对德育的批判有相当一部分是切中时弊的,除了他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批判我现在不同意(十一年前我是同意的)外,多数看法至今我是赞同的。但最近,李老师将这篇文章重新贴到了网上,并指出“本文所提到的一些德育问题并未有大的改观,
其他文献
当项羽兵败垓下,刘邦把前线上士兵争分到的项羽的尸体并全,确认无误后,上报楚怀王追封项羽为鲁公,把尸体葬回项羽的老地方谷城,并且亲自主持了项羽的葬礼.而就在这个时候,刘
高校实施行政问责制,要结合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实际,与构建高校反腐倡廉长效机制的有机结合,建立和完善学校反腐倡廉的责任制度,走上正常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一个人怎能“见仁见智”    “见仁见智”语本《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智)者见之谓之知(智)。”有德行的人见了认为是仁爱,有智慧的人见了认为是智慧。后来浓缩为“见仁见智”,表示不同的人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对同一问题的见解也会有所不同。例如清·陈匪石《声执序》:“时贤言论,见仁见智,例得并行,不敢涉及。”朱自清《(燕知草)序》:“至于这种名士风是好是坏,合时宜不合时宜,要看你如何着眼
期刊
《伊利亚特》是迈锡尼时代伟大的盲诗人荷马所著,史诗中描述的特洛伊之战,是一场“人与神”的混战,其中的神话色彩凸显了那个时代神灵决定一切的思想主题。在这一主题下,作者塑造
一、引言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目前为止并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最广为接受的观点是卡罗尔(Archie B. Carroll,1979)的“四维模型”定义:他认为,对于企业而言所承担的社会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整合式教学rn语文课改的根本点在于教学观念的更新,这种更新概括地说就是: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亦即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
努力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诱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积极探究,尽情汲取,并主动探索未知领域,是语文创新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rn情境,也就是感情的境
程翔,1963年出生。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大学附中副校长。任全国中语会常务理事、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编写委员、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Cheng Xiang, born in 19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