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袴下之辱”何以成为大丈夫行为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proklklkl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信甘受“袴下之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历史典故,它往往被宣染成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大丈夫行为。今又细读《史记》,对韩信的“袴下之辱”却有了另一番解读。
  “袴下之辱”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文为:“淮中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作为一代名将的韩信,早年是一个衣食不能自给的无能之辈,“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传记中写了他仰食于人的两件困窘之事:一是寄食于南昌亭长家中,而终被亭长之妻挤兑出门;一是乞食于漂母,而受漂母怒斥:“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这样一个衣食无着的人,却长得身材高大,仪表堂堂,还喜欢腰悬佩剑悠来晃去,难怪乎会惹得屠中少年戏弄于他。有道是:“士可杀,不可辱。”若为堂堂大丈夫,韩信完全可以嗤之以鼻,或晓以颜色。但是,请看韩信的表现:盯着那恶少年好长时间,乖乖地俯身从袴下钻过,最后还趴在地上不敢动弹,一副典型的懦夫姿态,难怪屠中少年对他的评价是“中情怯耳”,本质上是个懦弱的人。韩信“中情怯”的性格特征,在他后来的人生历程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韩信具有大智慧,且身当乱世,却一直未能自己脱颖而出,常怨别人不识己,其最擅长的策略是逃避——跑。在项羽手下,官居郎中,虽心中不服,但终不能毛遂自荐,最后只能走背楚奔汉这条路。至汉后,又畏缩不前,不敢像陈平那样面谏刘邦,虽得腾公、萧何推荐,仍不敢出头,又是一跑了之。倘若此次萧何不追,韩信的盖世才华是否得到用武之地,实不敢断言。韩信后来终于得到刘邦的重用,但韩信的性格中的这种缺陷,使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自信,办事患得患失,以致举措失当。当其踞齐、赵之地,拥百万之师,若依蒯通所言,立而为王,与项、刘三分鼎立,天下又将如何?刘邦又能奈其何?他自己也有这个想法,但他不敢做,就派一个使者去试探刘邦,要求封个假王。后来与陈豨相约反汉,本是信誓旦旦,但等到陈豨起兵了,他却又按兵不动,坐视陈豨失败,使其身遭杀戮。项羽失败后,其手下大将钟离昧因是韩信早年的好友而投奔他。韩信本可拒绝,却收留了他,既然如此,就应该有所担当,但又担心刘邦的猜忌而杀掉钟离昧。可以说,韩信的这种性格弱点被刘邦看得一清二楚,刘邦在张良的暗示下封韩信为齐王后,不久,就直入其军营,夺其帅印,向其施威,韩信果然就“懔懔然”,不敢有所异动。汉建立后,刘邦最不放心又最怕的异姓王就是这个将兵多多益善、善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韩信,但刘邦处理他比处理其他异姓王容易得多,不费一兵一枪,根据他的个性弱点,用陈平的计谋抓住他,削其势力,贬他为淮阴侯。后来更是放心地将他交给吕后来处理。
  韩信这种“中情怯”带来的自卑感,使他性格中诸如自负、自私之类的弱点也不时地暴露出来,且招致杀身之祸。当其被拜为大将时,身无寸功,以致当刘邦准备拜大将时,樊侩、灌婴、周勃之辈都以为刘邦要拜的是自己,当得知拜的是韩信时,“一军皆惊”。但他自己毫不谦让,不仅泰然受之,还说刘邦顶多带十万兵,而自己是多多益善。这岂不引起一代雄主刘邦的猜忌,埋下其今后的杀身祸根。他不顾郦食其的死活,攻入齐地,致使郦食其被杀,既失信于诸侯,又失信于同僚。特别是他攻入齐地后,乘刘邦陷入困境而邀之以封王,岂不令刘邦寒心。既具大智,又善带兵,却不能诚其信,刘邦不杀他何以安心。韩信这种“中情怯”带来的自卑感还使他一旦大权在握就表露出一种傲慢,难与同僚合作。韩信当年被拜为大将时就已经引起了樊侩、灌婴、周勃辈的嫉妒,被贬为淮阴侯后又羞与樊侩、灌婴、周勃等人为伍,岂不使他们产生被辱之感。他自己孤立了自己,以致落难时,没有一个人出面为他疏通、求情。刘邦把他交给吕后处理就是把他置于死地。因为此时的吕后已满怀野心,正需要杀一个韩信这样的人来立威,好为今后夺权奠定基础。一世之雄淮阴侯韩信,终死于妇人之手,确实是可悲的事情,但也可说是咎由自取,是由其性格弱点造成的。
  对韩信甘受袴下之辱的行径,司马迁并没有直接的褒贬,只在传记的最后,借淮阴人之言表明:“韩信初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前后对应,这段辱没人格的经历,就每每被人解读成韩信为实现其与众不同的远大志向,善能忍辱负重,是能屈能伸的大丈夫行为。还有人借用苏轼《留侯论》的一段议论来诠释这种行为:“人情有所不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大,而其志甚远也。”如此一来,“中情怯”被粉饰成了“有大勇”,还常与勾践的卧薪尝胆、苦心复国,苏武的卧雪吞毡、威武不屈精神相提并论。良莠自有人识别,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韩信的评价是独具眼力的:“夫乘时以缴利也,市井之心也;酬功而报德,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心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市井之志,惟利是趋,这就是韩信人格与志向的写照。
  何以司马迁对韩信的“中情怯”视而不见,反而强调他的宏图大志?当是与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和特殊心态有关。司马迁为完成《史记》,忍辱接受宫刑后,既激愤非常,又有一种深入骨髓的自卑心态,对此,他自己在《报任少卿书》中反复申说,如“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尢,欲益反损”,“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并找了一系列杰出人物的不幸遭遇为例,来寻求自己心理的解脱,求得一种平衡,其言:“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面对韩信的“袴下之辱”,司马迁难免借他人之酒浇自己心中块垒,忽视了韩信个性中的缺陷,而把它作为忍辱负重以图大志的人生智慧。
  历史是一面镜子,很多人都希望从中照出自己的光辉形象。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强调的是积极入世,博取功名。但现实社会中,在专制皇权的威逼下,要想追名逐利,就得放弃自己的人格尊严,就得奴颜婢膝、阿谀奉承、猛拍马屁,知识分子的身份大多等于婢仆。除非你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而真正能守住清贫的人很少,利益面前谁不是争先恐后,所谓“宁为百夫长,不做一书生”,“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又极力宣扬一些重义轻利、“士可杀,不可辱”的节气观,“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人生观,这样就造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事实上的奴颜婢膝和表面上的死要面子,并形成了一种极其病态的被扭曲的人格。这些知识分子在阿谀奉承、猛拍马屁之后,在被主子、上司申斥之后,常常觉得有辱斯文,内心深处非常痛苦。面子也很重要呀!这样,他们就需要寻找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和精神上的支柱来自我安慰。其中的一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曲解历史上一些名人的行为,来为自己的行为开脱。这种历史人物越有名越好,因为那样有名的人物都那样做了,反衬出自己的一点点委屈不算什么,甚至把他们的行为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追求,恨不得自己也遇上那样一件事情,好青史留名,或现世中就博得虚名,捞取现成的好处。于是,韩信的“袴下之辱”就成了人们比照自己人格的一面不可多得的宝镜。这样,司马迁一不小心把韩信因“中情怯”而不顾脸面,从恶少年袴下钻过去的行为,写成是“其志与众异”的行为,就被后世文人不断渲染,视为榜样,演绎成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行为。坏的变成了好的,假的变成了真的,不亦悲乎!
其他文献
一个人如何面对自己的历史污点、自己犯下的罪恶,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却又不简单的问题。能不掩盖回避,不抵赖狡辩,不粉饰矫情,而能直接面对并且深刻检讨忏悔认罪,这需要良知,需要勇气,需要诚实,需要对人生的感悟,对于担当“社会良心”职责的作家来说,更应该如此,否则,就有欺骗读者之嫌了。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当德国著名作家格拉斯2006年在他出版自传时自曝丑闻,首次披露了他年轻时曾经参加过纳粹党卫
与其说岳阳楼成就了《岳阳楼记》,倒不如说是《岳阳楼记》成就了岳阳楼。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其华美精练的文字、抑扬顿挫的韵律、跌宕雄浑的气势,把浩浩荡荡、气象万千的“巴陵胜状”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并成为了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的瑰宝而流传千古。正如郁达夫先生《乙亥夏日楼外楼坐雨》诗所言:“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使巍峨的岳阳楼享誉中外,名震古今。  史书上没有
一、一颗慧星的陨落    1749年9月3日,伏尔泰早已过了知命之年。这天晚上,在巴黎以东四百多公里的洛林省卢纳维尔(Luneville)的一座波兰流亡国王的别墅里,和伏尔泰断断续续生活了十多年之久的恋人爱米丽生下了一个别人的孩子——一个女孩。爱米丽已经四十二岁多了,是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的女儿,父亲曾是国王路易十四的外交礼仪司长;丈夫佛伦特-克劳德·夏特莱侯爵则是出身于一个高等贵族的军人世家,常年
有一次到某大学去讲演,有人提问道:您觉得宗教和科学是否不能相容?我当时随口答道:它们两者是同源的。在原始宗教时代,巫术本身就是科学的萌芽;进入文明时代,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源于“惊异”,这其实既是科学精神的起源,也是神学思想的起源。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科学只是科学技术,已经很少有什么“惊异感”,这样的“科学”与宗教肯定是不能相容的。但真正的科学精神里面必然包含对未知的东西和神秘的东西的好奇心和惊异感,因
亚历山大、恺撒和拿破仑是三位颇具代表性的军事征服者,虽然拿破仑在时间上排列第三,但他指挥的战役却比两位前辈的总和还要多。尽管拿破仑最后在滑铁卢败给了威灵顿——就像汉尼拔在扎马输给西皮奥一样,但拿破仑和汉尼拔的军事天才其实远胜他们的对手,后者是学习他们的军事才华才赢得荣誉。在战场上,征服者常常被视为高山仰止的巨人,但在道德镜子面前,他们往往变成需要俯瞰的侏儒,拿破仑就是这么一个人。  投机分子。当年
【摘 要】综合性指导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和改革,可以帮助学生走出传统教学的困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以将语文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使其适合当下教学课题。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的指导策略,经深入了解探究可分为“离散式”和“整组式”两种,改进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离散式;整组式;综合性;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
萧乾先生在二十世纪最后一年去世。我曾打过一个电报表示悼念。但事后总觉得应该再写点什么,对于他多年对我的无私帮助表示谢意。今天才找到机会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搜索个人几十年来与萧乾先生有关的回忆,首先是高中时曾读过他自己也许忘记了的一篇译文,即发表在三十年代老《译文》上的俄国作家萨尔蒂柯夫的一篇讽刺小说《一个农夫养活了两位老爷》,那时我沉醉于俄罗斯文学,所以这件事我一直记得,甚至还做过一点小小的考证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思考一些历史上的问题时,出现了两种“封建”的概念。一时间,我有些犯迷糊。  本来是清楚的。当初念古文,柳宗元两篇讲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的文章《封建论》和《桐叶封弟辩》,已经把中国什么时候叫“封建”时期交代清楚了。  唐太宗时有过一场关于“封建”的辩论,探讨了分封宗室对不对。萧瑀、魏徵、李百药、颜师古、刘秩、杜佑、柳宗元等在不同时期发表了意见。柳宗元那篇《封建论》具有总结意义
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通过推行一轮又一轮的运动来重建社会秩序。高等院校依次开展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院系调整运动,批判胡适、俞平伯资产阶级学术思想运动,反胡风运动,鸣放整风运动,反右派运动,双反(反浪费、反保守)运动,交心运动,教学改革运动等,同时又配合全国范围的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新区土改运动、抗美援朝运动、肃反运动、大跃进运动、反右倾运动等开展相应的学习与整肃。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是一个复杂而带有强烈意识形态之争的研究领域。对这一时代的每一位思想家、每一个思想流派的评判都受到研究者本人的政治立场和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这一学科的学术性自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人们几乎很难跳出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框框,做出所谓纯学术性的判断,这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研究面临的现实境况。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对于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派别的研究,相对来说是一件更难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