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的工程。北京高校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学习就业压力大、心理抗压能力弱,给心理素质教育带来挑战。近年来,北京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体制机制、人员素质、课程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据此提出深化思想认识、加强理论研究、健全工作体系、营造教育氛围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现状;对策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素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环节。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素质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做好心理素质教育是提高教育实效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应对社会发展变革的坚实保障: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心理素质教育是学生激扬青春梦想,锤炼品格意志,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时代奋进者和开拓者的坚实保障。
当前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1.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特征
一是内心需求层次高。北京高校大学生物质生活相对丰富,内在精神的需求更加凸显。有些学生虽然家境优渥、表现优秀,甚至是学生干部、党员,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因为他们取得的成绩或是为了满足家人的期望,或迎合社会的需要,并非内心追求。而这些学生常常是高校心理工作中最易忽视的人群。 二是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和原则。北京高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城市,多为独生子女,集体合作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不强。有些学生害怕人际交往,不愿与人沟通;有的学生为了交往而交往,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有的学生简单直接,被打击孤立,在互联网上寻求慰藉。三是心理调适和抗压能力弱。北京聚集了来自各地的优秀学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度保护,加上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满足,很少经历失败和挫折,吃苦精神和承受能力“先天不足”,造就了一批外表光鲜、内心脆弱的“草莓族”“糖果族”,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差,受不了打击、经不起挫折,稍遇问题就容易走极端。
2.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面临挑战
一是问题隐蔽,预防干预难度大。据统计,北京高校每年发生自杀等心理危机事件约20起。其中,微笑自杀的现象增多;优秀学生自杀现象增多;实现梦想后自杀现象增多;与父母关系不良导致自杀增多。这些选择极端处理方式的学生一般不会对别人坦露内心的复杂想法,学校很难发现其内心的矛盾和抑郁,对其进行预防和干预的难度较大。二是压力过大,疏导排解不易。随着高校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2016年,北京有23.3万高校毕业生;2017年,预计达到24万,就业压力凸显。很多毕业生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甚至对于少数学生而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与他们原本期待的大学生活大相径庭,同时面临着来自家庭、社会、自我的压力,内心十分苦闷。三是网络开放,科学合理引导难。网络上言论自由、各种观点碰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于部分大学生不会选择和分辨,造成其信仰迷失和价值观的偏离。同时,有的大学生忽略了现实社会和虚拟空间的差别,两者的反差使他们感到孤独和抑郁,沉溺网络和逃避现实,造成其人格分化和个性对立,危害其身心健康。如何抑制这一倾向,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给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存在薄弱环节
近年来,北京市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008年,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制定印发了《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建设与评估标准》,并启动了督导评估工作。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并成立了专门的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机构,配备了专职、兼职工作队伍,但也要看到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有些高校对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对象的界定存在偏差,认为心理素质教育就是帮助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克服障碍,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治疗的一种手段,没有看到它完善人格这一主要功能。有些高校对心理素质教育的投入仍然不足,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机构实际情况差别很大:有的没有专门的办公地点;有的教师身兼多职,工作积极性不高;有的心理咨询中心没有专项支持经费,工作条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二是工作队伍素质不高。目前,北京高校从事心理教育的教师技术职务序列不明确,岗位职责不清晰:有的采用教师编制,有的采用行政编制,有的教授同时兼任心理咨询工作,带来薪资与考核体系的不明确,进而影响其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有的辅导员、班主任自身就存在对职业的不满和焦虑,事业上没有成就感、工作上没有满足感、生活上没有幸福感,专业上很难进步。三是课程建设有待加强。全覆盖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应纳入学生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个体系和整个过程,然而部分高校的心理教育课程还没有纳入必修序列,心理课程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不够科学,不能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引导和教育。四是预防干预效果不佳。一些学校心理危机应对工作体系不健全,预防和干预措施不能落实:有的学校工作没有深入一线学生活动场所,对学生的个人情况和心理特点把握不足,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危机或潜在危机;有的学校发现问题以后,危机干预措施不当,不能有效阻止严重心理障碍引发的极端行为。
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建议
1.深化认识,正确对待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一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心理素质教育系统包含教育目标、主体、客体、过程、环境等要素,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必须提高主体素质、把握客体实际、确定合适目标、改善教育過程,优化教育环境,从各个角度、层次去揭示大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科学指导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二是要紧扣教育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其优良心理品质,激发其自主发展的潜能。围绕这些目标,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人格培养、情绪情感训练、意志力的培养、自我觉察与认识、生存训练、潜能开发等,还应包括与之相关的心理测验、咨询辅导、课程安排、活动训练等各项工作。三是要与时俱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挖掘具有时代意义和有代表性的教育内容,丰富心理素质教育的内涵。四是要尊重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个人认知、性格能力都不尽相同,我们要以个性化的视角评判他们的心理和行为,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这是保证心理素质教育效果的关键点。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现状;对策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素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环节。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素质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做好心理素质教育是提高教育实效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应对社会发展变革的坚实保障: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心理素质教育是学生激扬青春梦想,锤炼品格意志,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时代奋进者和开拓者的坚实保障。
当前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1.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特征
一是内心需求层次高。北京高校大学生物质生活相对丰富,内在精神的需求更加凸显。有些学生虽然家境优渥、表现优秀,甚至是学生干部、党员,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因为他们取得的成绩或是为了满足家人的期望,或迎合社会的需要,并非内心追求。而这些学生常常是高校心理工作中最易忽视的人群。 二是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和原则。北京高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城市,多为独生子女,集体合作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不强。有些学生害怕人际交往,不愿与人沟通;有的学生为了交往而交往,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有的学生简单直接,被打击孤立,在互联网上寻求慰藉。三是心理调适和抗压能力弱。北京聚集了来自各地的优秀学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度保护,加上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满足,很少经历失败和挫折,吃苦精神和承受能力“先天不足”,造就了一批外表光鲜、内心脆弱的“草莓族”“糖果族”,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差,受不了打击、经不起挫折,稍遇问题就容易走极端。
2.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面临挑战
一是问题隐蔽,预防干预难度大。据统计,北京高校每年发生自杀等心理危机事件约20起。其中,微笑自杀的现象增多;优秀学生自杀现象增多;实现梦想后自杀现象增多;与父母关系不良导致自杀增多。这些选择极端处理方式的学生一般不会对别人坦露内心的复杂想法,学校很难发现其内心的矛盾和抑郁,对其进行预防和干预的难度较大。二是压力过大,疏导排解不易。随着高校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2016年,北京有23.3万高校毕业生;2017年,预计达到24万,就业压力凸显。很多毕业生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甚至对于少数学生而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与他们原本期待的大学生活大相径庭,同时面临着来自家庭、社会、自我的压力,内心十分苦闷。三是网络开放,科学合理引导难。网络上言论自由、各种观点碰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于部分大学生不会选择和分辨,造成其信仰迷失和价值观的偏离。同时,有的大学生忽略了现实社会和虚拟空间的差别,两者的反差使他们感到孤独和抑郁,沉溺网络和逃避现实,造成其人格分化和个性对立,危害其身心健康。如何抑制这一倾向,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给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存在薄弱环节
近年来,北京市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008年,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制定印发了《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建设与评估标准》,并启动了督导评估工作。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并成立了专门的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机构,配备了专职、兼职工作队伍,但也要看到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有些高校对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对象的界定存在偏差,认为心理素质教育就是帮助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克服障碍,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治疗的一种手段,没有看到它完善人格这一主要功能。有些高校对心理素质教育的投入仍然不足,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机构实际情况差别很大:有的没有专门的办公地点;有的教师身兼多职,工作积极性不高;有的心理咨询中心没有专项支持经费,工作条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二是工作队伍素质不高。目前,北京高校从事心理教育的教师技术职务序列不明确,岗位职责不清晰:有的采用教师编制,有的采用行政编制,有的教授同时兼任心理咨询工作,带来薪资与考核体系的不明确,进而影响其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有的辅导员、班主任自身就存在对职业的不满和焦虑,事业上没有成就感、工作上没有满足感、生活上没有幸福感,专业上很难进步。三是课程建设有待加强。全覆盖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应纳入学生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个体系和整个过程,然而部分高校的心理教育课程还没有纳入必修序列,心理课程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不够科学,不能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引导和教育。四是预防干预效果不佳。一些学校心理危机应对工作体系不健全,预防和干预措施不能落实:有的学校工作没有深入一线学生活动场所,对学生的个人情况和心理特点把握不足,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危机或潜在危机;有的学校发现问题以后,危机干预措施不当,不能有效阻止严重心理障碍引发的极端行为。
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建议
1.深化认识,正确对待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一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心理素质教育系统包含教育目标、主体、客体、过程、环境等要素,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必须提高主体素质、把握客体实际、确定合适目标、改善教育過程,优化教育环境,从各个角度、层次去揭示大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科学指导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二是要紧扣教育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其优良心理品质,激发其自主发展的潜能。围绕这些目标,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人格培养、情绪情感训练、意志力的培养、自我觉察与认识、生存训练、潜能开发等,还应包括与之相关的心理测验、咨询辅导、课程安排、活动训练等各项工作。三是要与时俱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挖掘具有时代意义和有代表性的教育内容,丰富心理素质教育的内涵。四是要尊重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个人认知、性格能力都不尽相同,我们要以个性化的视角评判他们的心理和行为,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这是保证心理素质教育效果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