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界的“电玩”高手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phenl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中后期,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从那以后,人们的生活几乎离不开电。其实,在动物界,有些动物也和如今的人类一样,离不开它。
  神奇的第六感
  有的动物拥有超能力,电信号便是它们的第六感,它们能够借此搜寻食物。
  鸭嘴兽是有这种能力的物种之一,有“活化石”之称,身为哺乳动物,却以产卵的方式繁殖,长着鸭子般的嘴,却长着海狸的身和尾。鸭嘴兽是半水栖动物,在水底寻找食物时,鸭嘴兽用嘴挖开水底的淤泥,这时候,它会闭上眼睛,关闭耳朵和鼻孔,它靠第六感寻找食物。鸭嘴兽的嘴上面遍布超过4000个电信号感受器,感受器接收其他动物运动发出的微弱的电信号,鸭嘴兽便能据此精确定位猎物的位置,仿佛随身携带了一个雷达定位系统。
  鲨鱼也是能力者之一。鲨鱼的头部有能够探测到微弱电流的电感受器,叫作“劳伦氏壶腹”,壶腹中有许多充滿糊状物的细管,细管一端连接皮肤上的开口,另一端连接壶腹内部的囊。在污浊的水域或黑暗的深海中,它能感知周围微弱的电场,确定目标位置,使鲨鱼迅速出击。
  化电为利刃
  有些动物用电以寻找猎物,有些动物则用电流出击。
  譬如电鳗,它的放电能力来自于特殊的肌肉组织,头部是正极,尾部是负极,身上有上千个放电体。它能够瞬间释放600伏以上的电,一只电鳗甚至可以电倒一匹马。电鳗的眼睛几乎看不见,一般情况下,它会持续性地释放微弱电流,用以感知周围的环境。感受到猎物时,电鳗会瞬间释放出高达650伏的电,一般的小鱼难以承受如此高强度的电压,迅速被击晕,电鳗就能轻轻松松将猎物吞食入腹。
  难道只有水中的生物善用电,陆地上没有“电玩”高手吗?当然有,蜘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墙角里,有黏性的蜘蛛网能够粘住那些不走运的虫子们,蜘蛛静静地待在网上,等待食物上门,但是蜘蛛网也能够主动出击。科学家们发现蜘蛛网的表面其实有静电,蜜蜂或其他昆虫拍动翅膀时,会产生一定量的正电荷,而蜘蛛网上的静电可能与此产生相互的作用力,将飞舞的小昆虫吸到网上,黏住,使其无法挣脱。如果你想要亲身体验蜘蛛网的静电,用摩擦后带电的塑料尺子轻轻靠近蜘蛛网,便能观察到蜘蛛网的微弱起伏。
  电的其他玩法
  在动物界,电不仅用于捕食,还有其他奇特的玩法。
  东方大黄蜂能借太阳能发电。东方大黄蜂亲睐阳光明媚的日子,每到此时,东方大黄蜂就会变得非常活跃。科学家研究了它的身体构造,发现东方大黄蜂表面的棕色和黄色条纹其实暗藏玄机,它们体表的条纹上有微小的凸起,这些小凸起能够将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但科学家还没有确定这些电究竟有什么作用,有人猜测这些电可能用于促进新陈代谢,还有人认为用于维持体温。
  大黄蜂的近亲,蜜蜂则借助电信号与花儿交流。花朵通过释放电信号告诉蜜蜂“这儿有花蜜”。通过检测发现,当蜜蜂靠近花朵时,电信号增强,蜜蜂落在花朵上时,电信号增至最强,蜜蜂采蜜离去,电信号逐渐减弱。电,成为蜜蜂与花朵交流的使者。
  动物们各有各的玩电方法,电也成了动物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离萧天摘自《奇闻怪事》2021年第6期)
其他文献
与母亲相距几百里,每次通话都不忘嘱咐我一句:好好吃饭,别熬夜。  工作终于走上了正轨,生活趋于稳定,心情自然滤去了焦躁,“好好吃饭”才被我提上日程,对自己说: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  都说“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曾经忙碌的生活,辜负了太多美食,也忽略了很多爱。难得回家一次,母亲的一桌美食令我垂涎,不是先感谢母亲的辛苦劳作,而是记着拍照发朋友圈,一边吃饭一边惦记着朋友的点赞和留言,捧着手机享受着虚荣
活动结束后,约了几个文友小聚,席间,不知谁先开的头,以梦话为主题讨论了起来。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很多人好奇自己有没有说梦话,或说了什么梦话。书社的一个95后小伙子说,有个蜗牛睡眠APP,能整夜监测睡眠,还能录下夜里所有的声音,包括梦话,只要打开这个APP,手机里的其他应用的声音都会被隔绝,如同开启飞行模式,直至早上醒来,你关闭这个APP,其间会一直是监测录音状态。  我问,手机要离自己很近吧?
从结婚生子到如今,一晃已经有十五六年了。这十五六年来,看着儿子从一个步履蹒跚、牙牙学语的稚嫩小孩成长蜕变为一个个头已经超过他母亲并将要和我一样高的准青年,我的心中有着诉说不完的五味杂陈。  其实,不仅仅是我,但凡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而其又在婴幼儿以及青少年时期,享受到了家庭、家人特别是父母等亲人的抚爱和呵护,其长大以后尤其是在为人父或者为人母之后,定能把其曾经蒙受过的无私父爱母爱等遗传过来,甚或是
犁耙和镰刀是记忆中的云朵,斗笠也是。那些曾经的农具和用品,在记忆的天空飘来移去,打磨着简朴的日子和时光,在时代的山谷中晃动着一抹抹影子,如今怀想起来,依旧亲切又明快。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矶”。这些斗笠诗,儿时上学时便曾读过,斗笠我更是亲历过。那样的流年里,斗笠就像一棵树,牢牢扎根在生活中。  斗笠,一种遮挡阳光和蔽雨的编结帽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驱车一头钻进山道蜿蜒的茶乡。这里山清水秀,清新的茗香四处流淌。采茶如采春,自己动手挑拣、炒制最新鲜、最生态的新茶,品味一番乐趣,感悟一种朴素的茶味人生:“生在山里,死在锅里,埋在罐里,活在杯里。”  作为爱茶之人,我更看重“活在杯里”。茶与水相遇,便是生命的复活,芽叶舒展,绿意盎然,鲜嫩得如同枝头再生。让心沉浸在茶香之中,且品且悟:水乃茶之魂!  记得儿时,家中有一口井,水质
在首尔不同场合与不同朋友相聚,他们都会问同一问题:为什么中国民间社会近来会出现厌韩、嫌韩、反韩情绪?    在北京采访奥运时,接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通知,外交部同意我去韩国采访国家主席胡锦涛韩国之行。8月24日奥运闭幕,这一天也是中韩建交16周年。与奥运闭幕仅相隔13小时,胡锦涛出访第一站便落足韩国,这让近年惯于对中国“煽风点火”而对中韩关系“擦枪走火”的韩国主流媒体,着实有点“受宠若惊”,纷纷说“
车子陷入沙漠里,怎样开出来?猛踩油门使劲冲,只会越陷越深。有效的方法是把轮胎里的气放掉,轮胎变瘪,轮毂表面变大,这样才能从沙丘里开出来。“轮胎法则”告诉人们,“泄气”不是一事无成,有时反而是成功的途径。  古人说:“气可鼓,不可泄。”人凭骨气撑,有了精气神,人生出奇迹。然而,气是分种类的,有正气与邪气、喜气与晦气、朝气与暮气、和气与戾气等等之分,不可一概而论。而且,因时因事的变化,有些气会应运而生
华为海思总裁致全体员工的信中提到:“今天,是历史的选择,所有我们曾经打造的备胎,一夜之间全部转‘正’!”從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努力的底线思维,让华为成为一面镜子和一个标杆。  备用轮胎能使汽车不至于中途抛锚,人在成长过程中也需要具备“备胎意识”或者说危机意识,战略上叫“未雨绸缪”,通俗点说叫“留一个后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别认为企业发展蒸蒸日上就没有任何风险,也别觉得一帆风顺血气方刚就百毒
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一家机械加工厂,他对我说,招工人越来越难了。他的工厂在工业集聚区,交通不便,厂里的机器也油渍渍的,给人的印象不太好。有个年轻人,刚技校毕业,对我朋友直言:“你让我到这种地方上班,才给4000元,我送外卖也不止4000元呀!”  他想挽留一下这位年轻人,说:“你在技校里学的就是机床,我这里就有数控机床,工作几年,锻炼锻炼,你就有技术了,以后就可以拿更高的工资。而送外卖毕竟是临时的,
多年前的一个暑假,电视上的法制频道正在播一个纪录片,那年某省发生了一个大案,一个博物馆的珍贵文物被盗了,警方四处追查嫌犯的线索。博物馆馆长的压力可想而知,难以承担的责任,无法消解的忧愁。  那晚,片子里,博物馆馆长窗户的灯亮着,从房间里传出了低沉哀婉的大提琴声,丝丝缕缕,那凄美的声音,让夏夜也似乎变得清凉安静了许多。那是我第一次被大提琴声感动。  那时,我知道了,乐器,可以排解一个人心中的忧伤。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