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文摘要:本文以探究国内外关于城市垃圾分类视觉形象设计的经验的前提条件,并结合专业所学及设计心理学理论,分析南宁垃圾分类视觉形象的现状,从而设计实践出一套让南宁市民更好了解垃圾分类知识的视觉形象设计。南宁城市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影响破解"垃圾围城"困境、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减慢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应对国家能源短缺、改善南宁城市的生态环境。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手段很多,而其中宣传教育是环境保护措施中的基础,也是必要的手段之一。单一依赖政府的政策来监督垃圾分类是不够的,市民如能在有正确的视觉图形指引下发自内心的参与到垃圾分类环节当中去,才能从根本去解决环境问题。
关键词:城市垃圾分类;视觉形象;南宁
绪论
(一)选题的来源
上海作为首个国内正式施行垃圾分类的地区,掀起了全国人民舆论的热潮。"垃圾分类"这个四个字从此开始正式大步的迈进老百姓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家乡绿城南宁也首当其冲的加入了垃圾分类的重要城市行列当中。
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政府已经开始对垃圾分类问题开始着重关注。不过对于大部分中国国民来说,垃圾分类的意识依旧是没有建立起来的。本文主要以怎样的视觉形象能使市民更好更充分的了解分类知识作为出发点来设计研究。
(二)选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文分析当前南宁现有的城市垃圾分类视觉形象及其宣传方式,提出当前存在不足的解决方法,并运用自身的专业所学加以实践。使南宁市民能够对垃圾分类的问题重视起来,并能从个人做起,响应国家号召,为保卫家园做点滴贡献。
理论价值:很多时候,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有两种,要么是用听的、要么是用看的。若是在小的环境里,听确实是一个最好最快的信息传递方式;然而在大的环境中,想要传递信息给大众接收就得利用看的方式。但在这个信息传播极其迅速的今天,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更快更好的使信息得到最有效的传播?那就是通过图形来代替文字,让图像成为“会说话的工具”。城市垃圾分类的视觉识别是以极其丰富的应用形式将非视觉内容最直接地传递到视觉符号中,包括特定的图形,字体,颜色和信息载体。通过结合设计心理学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发掘一个符合南宁本土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知识了解的视觉化设计。最初实践的目标是用此次垃圾分类的视觉形象设计从影响个人开始,以点带面,从最根本的原因去解决南宁城市里的垃圾分类问题。使南宁宣传垃圾分类成为必要性,做最适合南宁市民接受的设计,以覆盖更广泛层面的人群。
现实意义: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反映了中国作为国际负责任大国积极应对和实践改变这样的气候变化。环保主题是世界离度关注的问题,不仅关系到人们生活的品质、健康等问题并且还关系到人类的未来生存环境,更是与未来人类的存在与否息息相关。而近年来二维的平面设计也逐步在信息媒介丰富的时代中“动起来”了。动态化的设计,一方面能更吸引观众,另一方面能带给观众们更有效的互动感与体验,这样的设计变得更有趣、直观。此次设计中运用有强烈冲击力的视觉符号把宣传南宁城市垃圾分类的知识,静态和动态相结合,通过观看传达到社会大众心中,加上融入具有南宁地域文化元素到垃圾分类的视觉形象,可使这项宣传工作更具传播力与感染力,从而更好的符合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特征。此外,除了运用传统媒介之外,在设计中加入更多互动元素与人们产生互动。为此设计一个视觉形象标志并做出一系列的推广设计、视觉形象延伸应用等,让市民在潜移默化中被传达垃圾分类知识,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国内外城市垃圾分类视觉形象现状研究
1.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几乎人人都会有关心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这与其教育体系有关。此外,当在乘坐地铁时,会看到地铁隧道里覆盖的长幅海报;当在浏览网页时,会弹出短暂的公益视频广告;当逛街购物时,衣橱展示融入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背景设计,无处不在的与垃圾分类、保护海洋等不同形式存在的保护环境号召的广告充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垃圾分类、环保等公益问题的关心程度与国家、城市的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如日本、法国、英国、美国等一类的发达国家则会很注重公益主题的设计宣传。
(1)日本: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很干净的国家,那与民众对其垃圾分类的认真程度脱离不了关系。甚至连日常随手丢垃圾的袋子都能為它精心设计一番,使之变得可爱、有趣又可以通过
颜色来产生识别力,即使走在街上提着这样的袋子也不会让人产生垃圾袋里很脏的感觉。此外日本在不同的地区都有各自地域特色的垃圾分类手册,手册的设计是采用了民众最喜爱的卡通小形象以及卡通文字相组合而成,颜色清新适合阅读,很符合广泛的年龄层去阅读。
(2)德国:德国是最早实施强制垃圾分类的国家。德国几乎每个居民楼都摆着四色垃圾桶。垃圾箱标识简洁清楚,箱体颜色也做出相应区分。利用大众所感知的不同的颜色属性来区分垃圾的种类,如装透明、绿色和棕色瓶子的则相对是白色、绿色或棕色的垃圾桶等等。
(3)瑞典:瑞典在北欧是出了名的重视垃圾分类的国家,在推行垃圾分类之初也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跟国内一样,也是遇到了重重困难。后来他们政府下决心从娃娃的宣传教育抓起,从学前教育的阶段开始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经过世代的发展,才有了今天的瑞典,让垃圾分类变为传统,就连幼儿园小朋友都懂得,喝过的牛奶盒只有冲洗干净后晾干才能扔进垃圾箱里。其垃圾箱的设计上也利用了不同的形状作为投放口以区分,使垃圾投放分辨更轻松。
2.国内现状
2003年,国内规定了14个垃圾类别标志和与之对应的垃圾桶颜色,规范了其标志颜色及字体。2009年,《生活垃圾分类标志》中规定中英文字体,并对一些垃圾分类的文字说明做了调整,并提出推荐使用的色彩标志。
目前,国家对垃圾分类问题非常的重视,除了强制的国家标准设计外,设计宣传方面也很广泛,除了会灵魂拷问的“居委会大妈”之外,有在各个小区贴有关垃圾分类讲解栏的,有在街道挂红底黄 色大字横幅的,有在试点小区免费发放分类垃圾桶的等等。但在设计方面,比较朴素,如:海报的设计缺乏新颖,垃圾桶的设计只由简单的文字组成,没有明显城市的特征等。各种方式独立存在并无联系,在设计上缺乏视觉形象系统性的重视。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分析南宁城市垃圾分类视觉形象的现状,探索具有特色的南宁地域文化元素结合新的设计创意宣传与推广南宁城市垃圾分类的知识。从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研究出怎样的视觉形象能更好的更适应的在南宁进行宣传跟推广城市垃圾分类,使各年龄阶层通过这样简练而独特的图形更直观的接受新的转变。
2.研究方法
(1)调查法
根据南宁市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垃圾分类的实施的障碍以及色彩对区分垃圾分类的影响等的调查制定专门的问卷调查,通过网络分发问卷的方式,得出调查结果。之后结合调查结果,分析数据,得出调查结论。最后为最终的设计和论文撰写提供数据支撑。
(图0-4最新垃圾分類图标,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图0-5上海垃圾分类宣传栏,图片来源:作者)
(2)文献研究法
从百度文库、知网、广西区图书馆等途径查阅垃圾分类设计相关文献,对比其与城市垃圾分类主题视觉设计的有关做法及方式,查阅如何建立系统视觉形象以及南宁形象特征的相关资料。收集不同年代与城市垃圾分类设计主题相关的资料,通过对相关概念与前人研究成果的整理并取其精华添加进此次研究当中。
(3)案例研究法
对当前收集的垃圾分类相关设计案例作对比分析。对比分析与深入剖析后,得出结论并拓展。得出最符合南宁区域适用的设计方案,将符合南宁市形象特征的亮点融入其中,从而论证本文主题。
3.拟解决问题
在符合当代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在南宁即将迎来正式的垃圾分类之际,用最简明的视觉呈现为南宁人普及分类知识,减轻对分类的困扰。解决关于目前南宁对垃圾分类整体视觉形象系统的缺陷,建立一套完整的视觉形象体系。除此之外,希望能在设计上使垃圾分类知识能够从表面的了解到深入认知,从而真正融入到南宁市民的意识中,再从意识变化成真正的行动上。从本质上去解释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从而改善环境问题。用设计改变生活,让南宁垃圾分类工作更顺利的进行。
4.论文框架
一、南宁城市垃圾分类视觉形象塑造的可行性
(一)南宁城市垃圾分类视觉形象现状分析
瑞士心理学家皮尔杰认为,在构建自己的知识时,其认知过程应积极选择和解释环境信息,通过吸收外部资料,对其进行解释,变换和重构,而不是被动地复制出现在感觉前的各种信息。 视觉传达者的目的不是刊登或播放一个印象。 他的目的是通过引人注目的照片,让观众牢牢记住其内容。 如果观看的一方没有发挥其形象的作用,那么其形象就完全没有用了,并指出在视觉上引起注意的同时,提高其影响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目前南宁城市垃圾分类的视觉形象情况及不足如下:
1.视觉图形缺少规范化
当前在南宁的大街小巷还是可以见到很多垃圾桶并不是统一规范,甚至连垃圾桶上图标标识都不是统一标准的图形。即使在小区张贴了海报进行宣传,但垃圾桶也缺少了明确的图标指引。毕竟投放垃圾的居民也未必阅读了海报内容,在对垃圾分类知识还不是非常熟知跟了解情况下,会使居民们辨别困难,甚至觉得麻烦不愿意分类。这样缺失视觉图形指示的垃圾桶还是没有起到真正传递信息的效果。
2.视觉图形色彩识别性不强
纵观南宁市内的垃圾分类垃圾桶,可回收垃圾及厨余垃圾的垃圾桶颜色还是比较统一,而有害垃圾及其他垃圾的垃圾桶颜色还不统一,有的甚至是用其他颜色的垃圾桶替代,仅在上面贴上属于其相关的图标。除了缺失南宁的形象特征以及缺乏设计感之外,做重要的还是这样的做法会令一开始接触垃圾分类的南宁居民造成混淆,很难通过图形或者颜色来区别什么类型的垃圾应投放在什么颜色的垃圾桶内。
(二)设计心理学带给视觉图形塑造的启示
1.设计心理学定义
"设计心理学"一词来源于美国唐纳德诺曼所写的一本名为《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倡导设计师在设计时应该以服务的人群为中心,从所服务的人群的内心需求出发,然后才结合产品设计本身的易用性跟可理解性。这样的设计才具有合理性,使受众能以最简单易懂的方式来操作。这个理论很明确的告诉设计师,设计并不仅仅是设计师角度设计单向性的,也可能是设计师与所服务人群双向性甚至是受外界的种种因素影响成为多向性的。
其中里面还分析到设计与设计的目标(指的是设计所服务的人群)是有三个层次划分的,最初级的层面是本能层面,是能给观众带来最直观的感受的,可以从图形、色彩、结构等设计元素对观众心理产生直接影响。就比如垃圾分类的宣传画面做得图形很特别,亦或是色彩运用得很活泼,一下就吸引了城市居民驻足观看了解,这样便即是本能层发挥了其作用。其次就到了行为层面,观众还要掌握宣传的内容再加以运用,从动态的过程中取得内心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就比如说在南宁垃圾分类视觉形象的设计中加入一些互动的环节,只要参加了分类小知识的答题答对了就能奖励一枚“绿城垃圾分类”专属的随身镜,当观众参与了这个环节并答对获得了奖励就会产生满足感,这样就是设计在行为层面上得到了体现。然而往下最深入递进的层次是反思层。这个层次是建立在前两个层面之上,使得设计服务的对象在内心需求中产生的更深度的情感、意识、理解、个人经历、文化背景等种种交织在—起所造成的影响。简单来说就是看到设计中的某个图像就能联想到最深层次的主旨,例如此次研究的南宁垃圾分类的主题设计,如果有市民能通过笔者的设计轻易的了解垃圾分类的知识,愉快的参加了互动游戏,之后回家还自行补了垃圾分类知识的课,又或是去了解了垃圾分类当前为何对我国如此重要等等之类的反思,那则说明了此次设计是存在反思层的,反之则是不那么成功的设计。著名人机交互设计师叶展在《情感化设计》中写到“据《世说新语》中记载:恒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如果仅仅有本能层,粗大的柳树并不能引起太多的审美反应,而反思层的存在,则使得主人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波动。反思层的重要,可见一斑。”1反思层之所以那么重要,是因为它能够在设计产物与设计服务对象之间建立互不可分的关系,亦可以帮助用户建立自我标识。 2.设计心理学在视觉图形设计中的体现
在日常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期盼看到的、用到的是一个好的设计。那究竟什么样的设计才叫做好的设计?是能满足唐纳德诺曼教授所提到的三个层面?还是能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亦或是仅仅是满足了人性化需求的设计?德国造型咨询委员会顾问宣旺特教授就分享了他给好的设计概括的九个标准。创造性设计,适用性设计,美观设计,理解力设计,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永久性设计,精致设计,简洁设计,生态设计。
就仅实现本能层与行为层面来说,目前的设计越来越趋向于简洁占比较重的设计。就好比UI设计里的图标,每一个都是高度概括性的、用于视觉信息传达的小尺寸图像。形式看起来很简单,但却是对实物的精简的提炼,抓住其主要特征进行设计的。
在色彩上也能给观众带来不同的心理体验,他们会往往依据自身的视觉经验去联想。因此在设计上也应该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定义最适合的令大众接受的颜色。
二、南宁城市垃圾分类视觉形象的图形设计实践研究
(一)视觉形象中提取南宁区位特征的定位分析
1.地域特征定位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这样的地域特征就不得不使人们引起对垃圾处理的重视。炎热的气温不但易使细菌滋生,同时各类垃圾混合丢弃也会使可回收物品得不到更好的循环处理。因此设计时需考虑到南宁的实际情况,例如垃圾箱的设计不可缺少遮盖垃圾的盖子,防止病菌传播。
2.区域功能定位
新旧城区在投放垃圾方面也有趋向不同。旧城区生活的人群年龄层偏中老年,而新城区生活的年龄层比较偏年轻化,因此可以针对新旧城区投放的垃圾的偏向设置不同规格的垃圾箱。其次,新旧城区的居民在视觉图形识别上有差异,设计的方向可以朝着全年龄层能接受简介图形来设计。颜色使用符合各分类属性的、强烈、吸睛又不失环保调性的绿色、蓝色、红色、黄色。搭配扁平化的小图标,严肃、易识别却不失活泼感。
(二)视觉形象设计趋势
当今全球有越来越多的各类公益组织注重自身机构的视觉形象建设,为了使得组织宣传工作能更好的开展。而设计,己经逐渐成为为公益组织提供一个系统宣传的重要手段。
1.图形
视觉形象设计中的关键点就是图形设计。虽然很多时候展现在标志、包装与宣传类设计当中。例如针对宣传类设计来说,如今设计流行的趋势逐渐往图形化转变,而且越简洁越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图形比文字更容易识别,也比冗长的文字更具有高度概括性。图形不仅仅历史发展的由来比较深远,并且它的延展空间局限性小。
如今,由于城市居民视觉审美的不断提高,传播的媒介不断丰富,在设计中图形设计不应该过于局限,可以嘗试大胆的色彩,搭配各式各样的造型设计加以融合。
2.色彩
目前的色彩运用已经不单是形式化的着色,它似乎更富有深层次的情感化内涵。经过大胆的颜色搭配,近而构成视觉形象的主题表达,已成为视觉表现力的重要手段。色彩依附图形而存在,但比图形更能先抓人眼球。
(1)色彩风格趋于个性化
调查发现各城市都普遍存在垃圾分类视觉形象不统一的问题。色彩搭配循规蹈矩,形式单一,过于陈旧。在设计出品时,应关注色彩搭配并不是刻板的、平面的,而是活泼的、立体的、有节奏感的、有冷暖、轻重的。因此要观众产生对垃圾分类深层次关注的感知,可以运用色彩的不同来引起观众的心理与生理反馈。
(2)色彩定位趋于情感化
情感跟灵魂往往可以在色彩当中得到体现,人们时常在看到某种颜色的时候会回忆起有故事的过往,色彩中强烈的视觉表现力会撩拨起人们内心的情感。例如,红色代表活力、激情;黄色代表快乐、大胆;绿色代表健康、环保;蓝色代表恬静与希望。观众对色彩的主观记忆,往往会引起一系列情感联想。当色彩处在各差异的环境下,这样细微的变换所产生的视觉效果能够满足南宁市民更加关注垃圾分类这项环保任务。
(三)视觉形象的标志设计
1.草图方案一:
垃圾分类视觉图形随处可见,图形和颜色早已深入人心,为了打破以往的像垃圾桶等具象的图形符号来作为标志图形。在第一稿中,用即是花又是手的简约图形,抽象的表达了垃圾分类的主题。
(1)设计来源:绿水青山、朱槿花、手。
(2)标识释义:该标志以双手环抱代表保护与绿水青山代表垃圾分类后的美好向往相结合,双手的部分运用了元素替代,将绽放的朱槿花比拟成一双手,使画面变得更丰富的作用。其次,采用线面基本元素表现图形,使构图上达到和谐的效果。标识上部山体使用了透叠构成,使山体表现上更有层次。
(3)色彩搭配:采用湖蓝色、绿色、深黄色、紫红色为主要色彩。
(4)情感体现:“绿城垃圾分类”几个文字在字形与颜色处理上与垃圾分类主题相呼应,利用文字的视觉特征,传递出既严谨又轻松的视觉情感,它能辅助人们更直观的认识图形,增强视觉图形的叙事能力;图形元素简洁直观的传递视觉形象的信息,融入了“垃圾分分类绿水青山更登对”的美好想法,同时也传达出对南宁城市未来的美好愿景,激发南宁城市居民归属感;明亮积极的颜色,能使人在接触图形时是感到轻松愉悦的,主色绿色在环保体系中代表生命、健康、清洁等,寄托了视觉形象的情感。
(5)平面及效果图展示:
2.草图方案二:
介于草图一的设计不够抽象与简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考虑到南宁城市的生活,为了在有限的时间跟记忆下,快速的被记忆,就要设计越为简化的图形,使之越容易被识别。所以,经过了多次的删减及揣摩做出了调整。
(1) 设计来源:俯视人群、南宁城市建筑、可循环标识。
(2)标识释义:该标志以人群手拉手代表携手守护与南宁城市建筑代表城市分类主题相结合,以圆形元素替代可循环标识,表现出一种无止尽滚动可循环的感觉。其次,运用点线面基本元素表现图形,使构图上达到主次分明的效果。标识外部圆形以及内部城市矩形城市剪影都采用透叠构成,使其表现上更层次化、立体化、空间化。 参考文献
A.连续出版物
[1]王子彦,丁旭.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问题及对策——对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经验的借鉴[J].生态经济,2009(01).
[2]贺挺,廖亮,吕明.人性化设计中的关怀与伦理[J].山西科技,2005-5.
[3]谢洁.浅谈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J].现代装饰理论,2012(4):186.
[4]伊延波,石兴.设计中色彩对心理的影响[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1(03).
[5]朱永明.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图形、符号与语言[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01).
[6]龚敏敏,曹静珍.艺术设计中的色彩神话——浅析色彩心理在设计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0(20).
[7]丁磊,李欣霏. APP 界面视觉设计艺术研究[J].中国包装工业,2013(12).
[8]何惠君.城市垃圾分类收集与分类处理的科学性与前景[J].环境卫生工程,1997(01):24.
[9]葛饶民.招贴广告设计的图形语言[J].包裝工程,2004(05).B.专著
[10] [美]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11] [美]唐纳德诺曼.梅琼译.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12]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13]赵平勇.设计色彩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14]李琳.图形创意[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5]曾迪来.现代标志设计[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16]牟跃.现代国际标准标志图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73-78.
[17]周锐,黄英杰,邹一了.城市标识设计[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E.学位论文
[18]齐慧.分类垃圾桶情感化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
[19]毛选波.平面艺术的设计心理学 研 究[D].沈 阳:沈 阳航空工业学院,2019
[20]陈亮风.平面设计立体化的情感体验研究[D].苏 州:苏州大学,2014.I.报纸文章
[21]王琪,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N].环境经济杂志,2005:10-22.
1[10](美)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莫筱婵(1993.8—),女,汉族,籍贯:广西南宁人,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17级毕业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领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关键词:城市垃圾分类;视觉形象;南宁
绪论
(一)选题的来源
上海作为首个国内正式施行垃圾分类的地区,掀起了全国人民舆论的热潮。"垃圾分类"这个四个字从此开始正式大步的迈进老百姓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家乡绿城南宁也首当其冲的加入了垃圾分类的重要城市行列当中。
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政府已经开始对垃圾分类问题开始着重关注。不过对于大部分中国国民来说,垃圾分类的意识依旧是没有建立起来的。本文主要以怎样的视觉形象能使市民更好更充分的了解分类知识作为出发点来设计研究。
(二)选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文分析当前南宁现有的城市垃圾分类视觉形象及其宣传方式,提出当前存在不足的解决方法,并运用自身的专业所学加以实践。使南宁市民能够对垃圾分类的问题重视起来,并能从个人做起,响应国家号召,为保卫家园做点滴贡献。
理论价值:很多时候,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有两种,要么是用听的、要么是用看的。若是在小的环境里,听确实是一个最好最快的信息传递方式;然而在大的环境中,想要传递信息给大众接收就得利用看的方式。但在这个信息传播极其迅速的今天,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更快更好的使信息得到最有效的传播?那就是通过图形来代替文字,让图像成为“会说话的工具”。城市垃圾分类的视觉识别是以极其丰富的应用形式将非视觉内容最直接地传递到视觉符号中,包括特定的图形,字体,颜色和信息载体。通过结合设计心理学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发掘一个符合南宁本土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知识了解的视觉化设计。最初实践的目标是用此次垃圾分类的视觉形象设计从影响个人开始,以点带面,从最根本的原因去解决南宁城市里的垃圾分类问题。使南宁宣传垃圾分类成为必要性,做最适合南宁市民接受的设计,以覆盖更广泛层面的人群。
现实意义: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反映了中国作为国际负责任大国积极应对和实践改变这样的气候变化。环保主题是世界离度关注的问题,不仅关系到人们生活的品质、健康等问题并且还关系到人类的未来生存环境,更是与未来人类的存在与否息息相关。而近年来二维的平面设计也逐步在信息媒介丰富的时代中“动起来”了。动态化的设计,一方面能更吸引观众,另一方面能带给观众们更有效的互动感与体验,这样的设计变得更有趣、直观。此次设计中运用有强烈冲击力的视觉符号把宣传南宁城市垃圾分类的知识,静态和动态相结合,通过观看传达到社会大众心中,加上融入具有南宁地域文化元素到垃圾分类的视觉形象,可使这项宣传工作更具传播力与感染力,从而更好的符合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特征。此外,除了运用传统媒介之外,在设计中加入更多互动元素与人们产生互动。为此设计一个视觉形象标志并做出一系列的推广设计、视觉形象延伸应用等,让市民在潜移默化中被传达垃圾分类知识,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国内外城市垃圾分类视觉形象现状研究
1.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几乎人人都会有关心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这与其教育体系有关。此外,当在乘坐地铁时,会看到地铁隧道里覆盖的长幅海报;当在浏览网页时,会弹出短暂的公益视频广告;当逛街购物时,衣橱展示融入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背景设计,无处不在的与垃圾分类、保护海洋等不同形式存在的保护环境号召的广告充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垃圾分类、环保等公益问题的关心程度与国家、城市的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如日本、法国、英国、美国等一类的发达国家则会很注重公益主题的设计宣传。
(1)日本: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很干净的国家,那与民众对其垃圾分类的认真程度脱离不了关系。甚至连日常随手丢垃圾的袋子都能為它精心设计一番,使之变得可爱、有趣又可以通过
颜色来产生识别力,即使走在街上提着这样的袋子也不会让人产生垃圾袋里很脏的感觉。此外日本在不同的地区都有各自地域特色的垃圾分类手册,手册的设计是采用了民众最喜爱的卡通小形象以及卡通文字相组合而成,颜色清新适合阅读,很符合广泛的年龄层去阅读。
(2)德国:德国是最早实施强制垃圾分类的国家。德国几乎每个居民楼都摆着四色垃圾桶。垃圾箱标识简洁清楚,箱体颜色也做出相应区分。利用大众所感知的不同的颜色属性来区分垃圾的种类,如装透明、绿色和棕色瓶子的则相对是白色、绿色或棕色的垃圾桶等等。
(3)瑞典:瑞典在北欧是出了名的重视垃圾分类的国家,在推行垃圾分类之初也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跟国内一样,也是遇到了重重困难。后来他们政府下决心从娃娃的宣传教育抓起,从学前教育的阶段开始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经过世代的发展,才有了今天的瑞典,让垃圾分类变为传统,就连幼儿园小朋友都懂得,喝过的牛奶盒只有冲洗干净后晾干才能扔进垃圾箱里。其垃圾箱的设计上也利用了不同的形状作为投放口以区分,使垃圾投放分辨更轻松。
2.国内现状
2003年,国内规定了14个垃圾类别标志和与之对应的垃圾桶颜色,规范了其标志颜色及字体。2009年,《生活垃圾分类标志》中规定中英文字体,并对一些垃圾分类的文字说明做了调整,并提出推荐使用的色彩标志。
目前,国家对垃圾分类问题非常的重视,除了强制的国家标准设计外,设计宣传方面也很广泛,除了会灵魂拷问的“居委会大妈”之外,有在各个小区贴有关垃圾分类讲解栏的,有在街道挂红底黄 色大字横幅的,有在试点小区免费发放分类垃圾桶的等等。但在设计方面,比较朴素,如:海报的设计缺乏新颖,垃圾桶的设计只由简单的文字组成,没有明显城市的特征等。各种方式独立存在并无联系,在设计上缺乏视觉形象系统性的重视。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分析南宁城市垃圾分类视觉形象的现状,探索具有特色的南宁地域文化元素结合新的设计创意宣传与推广南宁城市垃圾分类的知识。从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研究出怎样的视觉形象能更好的更适应的在南宁进行宣传跟推广城市垃圾分类,使各年龄阶层通过这样简练而独特的图形更直观的接受新的转变。
2.研究方法
(1)调查法
根据南宁市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垃圾分类的实施的障碍以及色彩对区分垃圾分类的影响等的调查制定专门的问卷调查,通过网络分发问卷的方式,得出调查结果。之后结合调查结果,分析数据,得出调查结论。最后为最终的设计和论文撰写提供数据支撑。
(图0-4最新垃圾分類图标,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图0-5上海垃圾分类宣传栏,图片来源:作者)
(2)文献研究法
从百度文库、知网、广西区图书馆等途径查阅垃圾分类设计相关文献,对比其与城市垃圾分类主题视觉设计的有关做法及方式,查阅如何建立系统视觉形象以及南宁形象特征的相关资料。收集不同年代与城市垃圾分类设计主题相关的资料,通过对相关概念与前人研究成果的整理并取其精华添加进此次研究当中。
(3)案例研究法
对当前收集的垃圾分类相关设计案例作对比分析。对比分析与深入剖析后,得出结论并拓展。得出最符合南宁区域适用的设计方案,将符合南宁市形象特征的亮点融入其中,从而论证本文主题。
3.拟解决问题
在符合当代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在南宁即将迎来正式的垃圾分类之际,用最简明的视觉呈现为南宁人普及分类知识,减轻对分类的困扰。解决关于目前南宁对垃圾分类整体视觉形象系统的缺陷,建立一套完整的视觉形象体系。除此之外,希望能在设计上使垃圾分类知识能够从表面的了解到深入认知,从而真正融入到南宁市民的意识中,再从意识变化成真正的行动上。从本质上去解释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从而改善环境问题。用设计改变生活,让南宁垃圾分类工作更顺利的进行。
4.论文框架
一、南宁城市垃圾分类视觉形象塑造的可行性
(一)南宁城市垃圾分类视觉形象现状分析
瑞士心理学家皮尔杰认为,在构建自己的知识时,其认知过程应积极选择和解释环境信息,通过吸收外部资料,对其进行解释,变换和重构,而不是被动地复制出现在感觉前的各种信息。 视觉传达者的目的不是刊登或播放一个印象。 他的目的是通过引人注目的照片,让观众牢牢记住其内容。 如果观看的一方没有发挥其形象的作用,那么其形象就完全没有用了,并指出在视觉上引起注意的同时,提高其影响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目前南宁城市垃圾分类的视觉形象情况及不足如下:
1.视觉图形缺少规范化
当前在南宁的大街小巷还是可以见到很多垃圾桶并不是统一规范,甚至连垃圾桶上图标标识都不是统一标准的图形。即使在小区张贴了海报进行宣传,但垃圾桶也缺少了明确的图标指引。毕竟投放垃圾的居民也未必阅读了海报内容,在对垃圾分类知识还不是非常熟知跟了解情况下,会使居民们辨别困难,甚至觉得麻烦不愿意分类。这样缺失视觉图形指示的垃圾桶还是没有起到真正传递信息的效果。
2.视觉图形色彩识别性不强
纵观南宁市内的垃圾分类垃圾桶,可回收垃圾及厨余垃圾的垃圾桶颜色还是比较统一,而有害垃圾及其他垃圾的垃圾桶颜色还不统一,有的甚至是用其他颜色的垃圾桶替代,仅在上面贴上属于其相关的图标。除了缺失南宁的形象特征以及缺乏设计感之外,做重要的还是这样的做法会令一开始接触垃圾分类的南宁居民造成混淆,很难通过图形或者颜色来区别什么类型的垃圾应投放在什么颜色的垃圾桶内。
(二)设计心理学带给视觉图形塑造的启示
1.设计心理学定义
"设计心理学"一词来源于美国唐纳德诺曼所写的一本名为《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倡导设计师在设计时应该以服务的人群为中心,从所服务的人群的内心需求出发,然后才结合产品设计本身的易用性跟可理解性。这样的设计才具有合理性,使受众能以最简单易懂的方式来操作。这个理论很明确的告诉设计师,设计并不仅仅是设计师角度设计单向性的,也可能是设计师与所服务人群双向性甚至是受外界的种种因素影响成为多向性的。
其中里面还分析到设计与设计的目标(指的是设计所服务的人群)是有三个层次划分的,最初级的层面是本能层面,是能给观众带来最直观的感受的,可以从图形、色彩、结构等设计元素对观众心理产生直接影响。就比如垃圾分类的宣传画面做得图形很特别,亦或是色彩运用得很活泼,一下就吸引了城市居民驻足观看了解,这样便即是本能层发挥了其作用。其次就到了行为层面,观众还要掌握宣传的内容再加以运用,从动态的过程中取得内心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就比如说在南宁垃圾分类视觉形象的设计中加入一些互动的环节,只要参加了分类小知识的答题答对了就能奖励一枚“绿城垃圾分类”专属的随身镜,当观众参与了这个环节并答对获得了奖励就会产生满足感,这样就是设计在行为层面上得到了体现。然而往下最深入递进的层次是反思层。这个层次是建立在前两个层面之上,使得设计服务的对象在内心需求中产生的更深度的情感、意识、理解、个人经历、文化背景等种种交织在—起所造成的影响。简单来说就是看到设计中的某个图像就能联想到最深层次的主旨,例如此次研究的南宁垃圾分类的主题设计,如果有市民能通过笔者的设计轻易的了解垃圾分类的知识,愉快的参加了互动游戏,之后回家还自行补了垃圾分类知识的课,又或是去了解了垃圾分类当前为何对我国如此重要等等之类的反思,那则说明了此次设计是存在反思层的,反之则是不那么成功的设计。著名人机交互设计师叶展在《情感化设计》中写到“据《世说新语》中记载:恒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如果仅仅有本能层,粗大的柳树并不能引起太多的审美反应,而反思层的存在,则使得主人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波动。反思层的重要,可见一斑。”1反思层之所以那么重要,是因为它能够在设计产物与设计服务对象之间建立互不可分的关系,亦可以帮助用户建立自我标识。 2.设计心理学在视觉图形设计中的体现
在日常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期盼看到的、用到的是一个好的设计。那究竟什么样的设计才叫做好的设计?是能满足唐纳德诺曼教授所提到的三个层面?还是能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亦或是仅仅是满足了人性化需求的设计?德国造型咨询委员会顾问宣旺特教授就分享了他给好的设计概括的九个标准。创造性设计,适用性设计,美观设计,理解力设计,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永久性设计,精致设计,简洁设计,生态设计。
就仅实现本能层与行为层面来说,目前的设计越来越趋向于简洁占比较重的设计。就好比UI设计里的图标,每一个都是高度概括性的、用于视觉信息传达的小尺寸图像。形式看起来很简单,但却是对实物的精简的提炼,抓住其主要特征进行设计的。
在色彩上也能给观众带来不同的心理体验,他们会往往依据自身的视觉经验去联想。因此在设计上也应该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定义最适合的令大众接受的颜色。
二、南宁城市垃圾分类视觉形象的图形设计实践研究
(一)视觉形象中提取南宁区位特征的定位分析
1.地域特征定位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这样的地域特征就不得不使人们引起对垃圾处理的重视。炎热的气温不但易使细菌滋生,同时各类垃圾混合丢弃也会使可回收物品得不到更好的循环处理。因此设计时需考虑到南宁的实际情况,例如垃圾箱的设计不可缺少遮盖垃圾的盖子,防止病菌传播。
2.区域功能定位
新旧城区在投放垃圾方面也有趋向不同。旧城区生活的人群年龄层偏中老年,而新城区生活的年龄层比较偏年轻化,因此可以针对新旧城区投放的垃圾的偏向设置不同规格的垃圾箱。其次,新旧城区的居民在视觉图形识别上有差异,设计的方向可以朝着全年龄层能接受简介图形来设计。颜色使用符合各分类属性的、强烈、吸睛又不失环保调性的绿色、蓝色、红色、黄色。搭配扁平化的小图标,严肃、易识别却不失活泼感。
(二)视觉形象设计趋势
当今全球有越来越多的各类公益组织注重自身机构的视觉形象建设,为了使得组织宣传工作能更好的开展。而设计,己经逐渐成为为公益组织提供一个系统宣传的重要手段。
1.图形
视觉形象设计中的关键点就是图形设计。虽然很多时候展现在标志、包装与宣传类设计当中。例如针对宣传类设计来说,如今设计流行的趋势逐渐往图形化转变,而且越简洁越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图形比文字更容易识别,也比冗长的文字更具有高度概括性。图形不仅仅历史发展的由来比较深远,并且它的延展空间局限性小。
如今,由于城市居民视觉审美的不断提高,传播的媒介不断丰富,在设计中图形设计不应该过于局限,可以嘗试大胆的色彩,搭配各式各样的造型设计加以融合。
2.色彩
目前的色彩运用已经不单是形式化的着色,它似乎更富有深层次的情感化内涵。经过大胆的颜色搭配,近而构成视觉形象的主题表达,已成为视觉表现力的重要手段。色彩依附图形而存在,但比图形更能先抓人眼球。
(1)色彩风格趋于个性化
调查发现各城市都普遍存在垃圾分类视觉形象不统一的问题。色彩搭配循规蹈矩,形式单一,过于陈旧。在设计出品时,应关注色彩搭配并不是刻板的、平面的,而是活泼的、立体的、有节奏感的、有冷暖、轻重的。因此要观众产生对垃圾分类深层次关注的感知,可以运用色彩的不同来引起观众的心理与生理反馈。
(2)色彩定位趋于情感化
情感跟灵魂往往可以在色彩当中得到体现,人们时常在看到某种颜色的时候会回忆起有故事的过往,色彩中强烈的视觉表现力会撩拨起人们内心的情感。例如,红色代表活力、激情;黄色代表快乐、大胆;绿色代表健康、环保;蓝色代表恬静与希望。观众对色彩的主观记忆,往往会引起一系列情感联想。当色彩处在各差异的环境下,这样细微的变换所产生的视觉效果能够满足南宁市民更加关注垃圾分类这项环保任务。
(三)视觉形象的标志设计
1.草图方案一:
垃圾分类视觉图形随处可见,图形和颜色早已深入人心,为了打破以往的像垃圾桶等具象的图形符号来作为标志图形。在第一稿中,用即是花又是手的简约图形,抽象的表达了垃圾分类的主题。
(1)设计来源:绿水青山、朱槿花、手。
(2)标识释义:该标志以双手环抱代表保护与绿水青山代表垃圾分类后的美好向往相结合,双手的部分运用了元素替代,将绽放的朱槿花比拟成一双手,使画面变得更丰富的作用。其次,采用线面基本元素表现图形,使构图上达到和谐的效果。标识上部山体使用了透叠构成,使山体表现上更有层次。
(3)色彩搭配:采用湖蓝色、绿色、深黄色、紫红色为主要色彩。
(4)情感体现:“绿城垃圾分类”几个文字在字形与颜色处理上与垃圾分类主题相呼应,利用文字的视觉特征,传递出既严谨又轻松的视觉情感,它能辅助人们更直观的认识图形,增强视觉图形的叙事能力;图形元素简洁直观的传递视觉形象的信息,融入了“垃圾分分类绿水青山更登对”的美好想法,同时也传达出对南宁城市未来的美好愿景,激发南宁城市居民归属感;明亮积极的颜色,能使人在接触图形时是感到轻松愉悦的,主色绿色在环保体系中代表生命、健康、清洁等,寄托了视觉形象的情感。
(5)平面及效果图展示:
2.草图方案二:
介于草图一的设计不够抽象与简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考虑到南宁城市的生活,为了在有限的时间跟记忆下,快速的被记忆,就要设计越为简化的图形,使之越容易被识别。所以,经过了多次的删减及揣摩做出了调整。
(1) 设计来源:俯视人群、南宁城市建筑、可循环标识。
(2)标识释义:该标志以人群手拉手代表携手守护与南宁城市建筑代表城市分类主题相结合,以圆形元素替代可循环标识,表现出一种无止尽滚动可循环的感觉。其次,运用点线面基本元素表现图形,使构图上达到主次分明的效果。标识外部圆形以及内部城市矩形城市剪影都采用透叠构成,使其表现上更层次化、立体化、空间化。 参考文献
A.连续出版物
[1]王子彦,丁旭.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问题及对策——对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经验的借鉴[J].生态经济,2009(01).
[2]贺挺,廖亮,吕明.人性化设计中的关怀与伦理[J].山西科技,2005-5.
[3]谢洁.浅谈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J].现代装饰理论,2012(4):186.
[4]伊延波,石兴.设计中色彩对心理的影响[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1(03).
[5]朱永明.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图形、符号与语言[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01).
[6]龚敏敏,曹静珍.艺术设计中的色彩神话——浅析色彩心理在设计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0(20).
[7]丁磊,李欣霏. APP 界面视觉设计艺术研究[J].中国包装工业,2013(12).
[8]何惠君.城市垃圾分类收集与分类处理的科学性与前景[J].环境卫生工程,1997(01):24.
[9]葛饶民.招贴广告设计的图形语言[J].包裝工程,2004(05).B.专著
[10] [美]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11] [美]唐纳德诺曼.梅琼译.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12]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13]赵平勇.设计色彩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14]李琳.图形创意[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5]曾迪来.现代标志设计[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16]牟跃.现代国际标准标志图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73-78.
[17]周锐,黄英杰,邹一了.城市标识设计[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E.学位论文
[18]齐慧.分类垃圾桶情感化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
[19]毛选波.平面艺术的设计心理学 研 究[D].沈 阳:沈 阳航空工业学院,2019
[20]陈亮风.平面设计立体化的情感体验研究[D].苏 州:苏州大学,2014.I.报纸文章
[21]王琪,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N].环境经济杂志,2005:10-22.
1[10](美)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莫筱婵(1993.8—),女,汉族,籍贯:广西南宁人,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17级毕业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领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