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典诗歌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积淀。它犹如镶嵌在碧海青天里的珍珠和明星,闪耀出奇异的光芒,令后人为其倾倒。古诗词对于学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文化素养的形成、语文能力的培养等诸多方面起着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一生受用无穷。在小学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文化情感的渗透,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注重积累,注重诵读,注重感悟;让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与语言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古典诗歌 教学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用之不竭的文化遗产。作为一名中国人,从小感知古典诗歌语言的精妙,感受母语的优美,感悟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古典诗歌的教学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开展古典诗歌阅读教学的意义
宋代大诗人苏轼曾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也认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1、开展古典诗歌阅读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古典诗歌体现了我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精髓。优秀的诗歌作品,反映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形象地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生活、面对生活和创造生活。
读诗、诵诗,可以感受诗人一颗颗鲜活的心,可以领悟他们所传达的高尚情操,每诵读一首优秀的古诗,就像和一个高贵的灵魂在交流。吟诵古典诗歌,可以使学生感悟人生百味,体会真善美的情感,塑造美好心灵。
2、开展古典诗歌阅读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小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一至二年级能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小学古典诗歌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1、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兴趣不高
当前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没有兴趣,即使有的学生阅读古诗,也是为了应付考试。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然而真正能完全背诵出来的究竟有多少人呢?
2、教师缺乏现代阅读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没有创造性
有的教师仅仅局限于对教材和教参的了解,而对诗歌相关的背景等知识一片空白,上课时侧重于对字词的讲解,教学方法单一落后,缺乏启发性和创造性。而学生在学习中也只进行囫囵吞枣的背诵、记忆。这样一来,本应该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诗词欣赏便变得枯燥乏味。诗歌对学生所应有的濡染心灵、陶冶性情等功能几乎丧失殆尽。而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三、小学古典诗歌的教学应该使用的教学策略
(一)注重积累
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这些被经久传唱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中国民族所推崇的优秀的道德思想:如《易经》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的自省精神。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陶冶高尚的情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让汉语以及汉语所承载的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对内容的横向延伸
课文中的一些诗歌是以节选的形式来出现的,这对于理解诗歌的精神内核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北京师范大学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节选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月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首诗被冠以“孤篇盖全唐”的美誉,但是课本仅仅节选其中的四句,学生很难体察诗人在依人月色背后对于人生哲理的探寻。而教师可以出示全篇,让学生在感受江边月色美好的同时,更能体会到诗歌悠远的意境。
2、对诗人的纵向扩展
在小学诗歌中,一些诗人的多部作品被选入教材,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如被称为“诗圣”的杜甫,他的作品就被反复提及,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而在《绝句》中,一个悠闲自得、闲雅疏狂的诗人映入眼帘。在诗人的不同时期,随着诗人境遇与心境的变化,诗人的作品风格也有着很大的差别。教师如果可以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加以介绍,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就会对作者及其作品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3、形成主题教学
在课本中节选了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以此为契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杜甫的《月夜》等诗歌都可以加以学习,形成关于“明月”的主题教学,让学生感悟到明月所蕴含的思乡怀人的文化意味。另外,教师也可以将古典诗歌进行分类教学,如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物诗等。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更加系统地学习古典诗歌,鉴赏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二)注重诵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极为重视古诗教学中的诵读:“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指导,引导学生感知古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并在诵读中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内容,体验情感。”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诵读,让学生读出感情,在读中体悟诗歌的韵味。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感悟古典诗歌独特的韵律与节奏。
(三)注重感悟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地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真正地潜心走进文本,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教师可以通过描述、多媒体授课、出图等方式为学生进入古典诗词的意境搭建桥梁。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眼”来感悟诗歌的语言美。古人作诗讲究“炼字”,教师如能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用词的准确与精妙,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全新课题。在小学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注重积累,注重诵读,注重感悟,让学生充分感受母语的精妙,提高语文素养。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灿烂瑰宝,是铭刻于华夏儿女精神世界的独特符号,中华民族历来有注重古诗词学习的传统。在传承民族精神财富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创新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让每一个炎黄子孙更亲近古诗词,更热爱古诗词。
总之,诗歌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应当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应当成为新时期语文教师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其铺排分析浪费时间,不如多读多背几首好诗,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把学生领进广阔的诗歌天地。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古典诗歌 教学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用之不竭的文化遗产。作为一名中国人,从小感知古典诗歌语言的精妙,感受母语的优美,感悟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古典诗歌的教学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开展古典诗歌阅读教学的意义
宋代大诗人苏轼曾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也认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1、开展古典诗歌阅读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古典诗歌体现了我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精髓。优秀的诗歌作品,反映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形象地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生活、面对生活和创造生活。
读诗、诵诗,可以感受诗人一颗颗鲜活的心,可以领悟他们所传达的高尚情操,每诵读一首优秀的古诗,就像和一个高贵的灵魂在交流。吟诵古典诗歌,可以使学生感悟人生百味,体会真善美的情感,塑造美好心灵。
2、开展古典诗歌阅读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小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一至二年级能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小学古典诗歌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1、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兴趣不高
当前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没有兴趣,即使有的学生阅读古诗,也是为了应付考试。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然而真正能完全背诵出来的究竟有多少人呢?
2、教师缺乏现代阅读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没有创造性
有的教师仅仅局限于对教材和教参的了解,而对诗歌相关的背景等知识一片空白,上课时侧重于对字词的讲解,教学方法单一落后,缺乏启发性和创造性。而学生在学习中也只进行囫囵吞枣的背诵、记忆。这样一来,本应该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诗词欣赏便变得枯燥乏味。诗歌对学生所应有的濡染心灵、陶冶性情等功能几乎丧失殆尽。而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三、小学古典诗歌的教学应该使用的教学策略
(一)注重积累
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这些被经久传唱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中国民族所推崇的优秀的道德思想:如《易经》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的自省精神。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陶冶高尚的情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让汉语以及汉语所承载的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对内容的横向延伸
课文中的一些诗歌是以节选的形式来出现的,这对于理解诗歌的精神内核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北京师范大学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节选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月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首诗被冠以“孤篇盖全唐”的美誉,但是课本仅仅节选其中的四句,学生很难体察诗人在依人月色背后对于人生哲理的探寻。而教师可以出示全篇,让学生在感受江边月色美好的同时,更能体会到诗歌悠远的意境。
2、对诗人的纵向扩展
在小学诗歌中,一些诗人的多部作品被选入教材,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如被称为“诗圣”的杜甫,他的作品就被反复提及,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而在《绝句》中,一个悠闲自得、闲雅疏狂的诗人映入眼帘。在诗人的不同时期,随着诗人境遇与心境的变化,诗人的作品风格也有着很大的差别。教师如果可以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加以介绍,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就会对作者及其作品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3、形成主题教学
在课本中节选了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以此为契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杜甫的《月夜》等诗歌都可以加以学习,形成关于“明月”的主题教学,让学生感悟到明月所蕴含的思乡怀人的文化意味。另外,教师也可以将古典诗歌进行分类教学,如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物诗等。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更加系统地学习古典诗歌,鉴赏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二)注重诵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极为重视古诗教学中的诵读:“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指导,引导学生感知古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并在诵读中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内容,体验情感。”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诵读,让学生读出感情,在读中体悟诗歌的韵味。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感悟古典诗歌独特的韵律与节奏。
(三)注重感悟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地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真正地潜心走进文本,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教师可以通过描述、多媒体授课、出图等方式为学生进入古典诗词的意境搭建桥梁。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眼”来感悟诗歌的语言美。古人作诗讲究“炼字”,教师如能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用词的准确与精妙,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全新课题。在小学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注重积累,注重诵读,注重感悟,让学生充分感受母语的精妙,提高语文素养。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灿烂瑰宝,是铭刻于华夏儿女精神世界的独特符号,中华民族历来有注重古诗词学习的传统。在传承民族精神财富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创新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让每一个炎黄子孙更亲近古诗词,更热爱古诗词。
总之,诗歌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应当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应当成为新时期语文教师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其铺排分析浪费时间,不如多读多背几首好诗,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把学生领进广阔的诗歌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