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罐器堪精美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an191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罐”作为盛贮器,是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实用器。早在新石器时期马家窑文化中,就有许多的彩陶罐、大耳罐等,商周时期的红陶、灰陶以及原始青瓷中,都有大量的罐类器皿遗存,说明罐是随着陶瓷的发明和应用而产生的器皿。本文就河北博物院育才街院区藏的几件精美的罐略作介绍,以飨读者。
  1.唐代邢窑白釉罐(图1)
  口径10厘米,腹径18厘米,高 18.5厘米。唇口,短颈,丰肩,鼓腹至足渐收,平底无釉。釉面匀净,洁白莹润,通体光素,造型丰满。
  邢窑位于今河北内丘县,唐代属邢州。始烧于北朝,经过隋代的发展,到唐代成为最负盛名的白瓷窑。唐代陆羽在《茶经》中用“类银”“类雪”来形容其釉色的白度。邢窑白瓷在唐代与越州产的青瓷同时著称于世,代表了唐代瓷器生产的两大主流,形成了中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
  


  邢窑白瓷朴素大方,极少装饰,造型上偏重器物的实用性,线条单纯洗练、简洁,具有一种质朴自然的天趣。其精品供宫廷御用和对外出口。唐末五代时期,邢窑在白瓷生产中的地位逐渐为曲阳定窑所代替。
  2.元代龙泉“美酒清香”铭盖罐(图2)
  口径25.5厘米,腹径32.5厘米,高32厘米。直口,短颈,溜肩,圆腹,腹以下渐收,平底。胎体厚重坚致,腹部装饰四组对称的菱形开光,开光内以锦纹为地,刻有草书“美酒清香”四字,字体笔画流畅,潇洒自如,開光之间分别饰以折枝菊花和缠枝莲纹。下腹部刻一周细长的莲瓣纹。器盖以圆钮为中心,用双线将盖面分为四部分,分别饰以四季花卉。釉色青绿,光洁莹润。此器造型古朴端庄,且较规整,遍体满刻花纹,是元代龙泉窑青瓷中的精品。从器腹部所刻的“美酒清香”四个字来看,当为盛酒用的器皿。
  3.明正统青花孔雀牡丹纹罐(图3)
  高37厘米,口径21.5厘米。胎体厚重,底部无釉呈火石红色,因断裂用铁箍进行加固。器表青花色调深沉凝重,于灰蓝中微泛红,釉面平整肥润。罐内施釉不均,刷釉痕迹明显。此器颈部为锦地纹,肩部绘莲塘纹,胫部为莲瓣纹,腹部主题纹饰为此时期常见的孔雀牡丹纹:一只孔雀舞动双翅跃跃欲飞,一只回首漫步于牡丹、山石、鸡冠花间,蝴蝶、蜜蜂翩翩起舞,布局疏朗,绘画笔意流畅。
  


  明正统、景泰、天顺三朝(1436-1464),由于受战乱的影响,官窑基本停烧。这一时期被称为明代陶瓷发展史中的“空白期”。近年来,随着出土及传世资料不断丰富和研究不断深入,我们了解到,当时民窑生产虽受到一定影响,但从未因之而停滞不前。据《明实录·英宗实录》载:“正统元年,浮梁民陆子顺,一次向北京宫廷进贡瓷器5万余件。”另据《明史》载,正统至天顺20余年间,都察院曾多次出榜禁止江西饶州私造瓷器。同时,南京玉带河出土的瓷片,景德镇、湖田等窑址中发现的此时期瓷片,都证明此期生产的持续,说明“空白期”并不空白。
  其底部断裂是“空白期”罐类器物经常出现的弊病,这是因为当时罐类成型是分段拉坯,然后拼接成整体的,“空白期”罐类底部是一块独立的圆形泥饼,所以底部较易开裂。此件大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了解明“空白期”瓷器的面目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4.明崇祯青花“文王访贤”图莲子罐(图4)
  高14.4厘米,口径10.3厘米,底径9.5厘米。此件莲子罐,中心粗两头略细,因形似莲子而得名。器盖已失,口沿下饰一周暗刻(釉下细线刻划)的缠枝花卉,近底部饰一周暗刻的海水纹,罐身主题纹饰为广为流传的“姜太公钓鱼”的故事,画面以倒垂柳作为背景,两位武士手持仪仗,周文王拱手恭请姜子牙回去帮他兴周灭商,正在渭水边垂钓的姜子牙起身相迎,空白处衬以山石、树木、流云,错落有致,人物形象生动传神。青花色泽青翠艳丽,装饰画面开始采用“分水”技法,浓淡相间,层次分明。萱草纹、合欢树以及人物衣饰上的“米”字形花纹等都具有典型的崇祯风格。
  资料显示,明末崇祯时期(1628-1644),国力衰危,景德镇御窑厂日渐萧条冷落,而民间窑场在经历万历时期的大发展后,仍处在蒸蒸日上的状态,青花瓷的艺术风格出现了新的面貌。可以说崇祯瓷器既保持明朝传统意趣,也孕育着清初风格。此件器物胎体坚致细密、青花色泽鲜艳青翠,绘画风格比较精细、工整,应是明崇祯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中所描述的当时烧造过的“上品细料器” 。
  5.清康熙青花山水纹罐(图5)
  高34厘米,口径13厘米,腹径27厘米。唇口、束颈、丰肩、长圆腹、圈足。造型规整、沉稳而挺拔。颈部为三组竹叶纹,器身主题纹饰为山水图案,远山、近水、楼台、树木,其技法犹如在宣纸上画出的水墨画一般,别有情趣。其图案构思布局,以及笔线的勾、勒、点、染都是中国用笔绘画固有的笔墨和章法,气韵生动,情景交融,充分表现出一种绘画的趣致。青花发色蓝中略灰,十分含蓄,意境静谧雅致,绘画水平和艺术品位极高,乃陈设瓷器中的佳品。
  6.清康熙青花开光花卉纹大罐(图6)
  高80厘米,口径27厘米,腹径48厘米。此件大罐,直口、短颈、丰肩、足部外撇,造型规矩挺拔,颈部绘一周缠枝花卉,器身及器盖在万字锦地图案上开光,共分三层,错落排列,内绘花篮、博古图及折枝花卉,这是康熙外销瓷上最常见的纹饰,在开光的上部交接处又有小开光,内绘八吉祥图案。八吉祥又称八宝,是佛教中的八种吉祥物,分别是:轮、螺、伞、盖、花、罐、鱼、肠,并赋有不同的吉祥寓意。最为独特的是盖钮,为一只反瓷(反瓷指完全不涂釉的雕瓷作品)仰头小狮子蹲伏在上面,其形态栩栩如生,与瓶体十分和谐而又富于变化。具有康熙外销瓷的明显特征,代表了康熙民窑青花瓷的最高水平。   从明代后期起,青花逐渐成为外销瓷器中的主要品种,康熙时达到了高峰。康熙青花外销瓷的装饰纹样除了中国传统的山水、人物、花鸟外,还有一些是按照客户要求定制的。通常制作工艺非常精细,造型规整,色泽艳丽,画工精美。
  7.清康熙釉下三彩“荷塘月色”纹将军罐(图7)
  高43厘米,腹径25.5厘米。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收,盖圆顶隆起、宝珠形钮。这种器物因其宝珠顶钮盖形似将军的盔帽而得名将军罐,始见于明嘉靖,至清顺治时基本定型,康熙朝大量烧造。
  


  此器颈部为折枝花草纹,器盖及器身为荷塘风光,画面中荷花盛开,荷叶、嫩枝随风摇曳,枯卷的叶秆,悠闲的游禽,飞翔的鹭鹚,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幅。在传统文化中,“鹭”与“路”同音双关,芦草连棵生長,“连棵”又与“连科”谐音同义。正好吻合中国古代科举考试连考连中谓连科之意,故此图寓意科举连连及第,仕途得意。
  釉下三彩是清康熙朝创制的一种釉下彩,釉下为红、蓝、豆青三色,也称釉里三彩。图中用青花绘荷叶、鹭鹚,釉里红绘荷花,豆青绘山石,红蓝黄三色相互映衬,色彩丰富,真实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荷塘风光美景。
  8.清康熙五彩婴戏图将军罐(图8)
  口径14厘米,腹径28厘米,高40厘米。直颈,丰肩,腹至足逐渐收敛,平底,底足内书“吉庆堂制”四字青花款。附宝珠顶高圆盖。盖、直颈外壁、器身以红、绿、黄彩绘儿童嬉戏、玩耍、游戏的婴戏图。画面多姿多彩,热闹欢腾,寓意丰盛祥乐,多子多福。
  五彩是明清彩瓷的一种。在已烧成的瓷器上,用多种彩料绘画图案,再低温二次烧成。可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种。釉上五彩以红、绿、黄、蓝、紫五种颜色描绘纹饰,也可只用二三种颜色。画法均用单线平涂,较早实物为明成化年制,至嘉靖蓬勃发展,并开始加饰金彩。至于青花五彩则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颜色相结合的一种装饰技法,一般以釉上红、绿、黄、紫,釉下青花为主要色彩,明万历和清康熙年间青花五彩较为著名。雍正朝开始,粉彩盛行,五彩制作趋于衰落。
  9.清乾隆青釉鼓式罐(图9)
  口径11厘米,腹径15.5厘米,高17厘米。器形如鼓,敛口无盖,中空,上下各饰一周凸出乳钉,两侧堆贴铺首耳,器身施青釉,釉色纯净,足内书“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篆书款。
  青釉是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釉色,一般呈现青绿色。因釉中含铁量的多少,施釉薄厚以及烧制温度的不同,呈现深浅不同的各种青色釉,如冬青、影青、豆青等,其实在商代早期的原始瓷上就已经出现了青釉,不过釉面稀薄、粗糙,经过两晋青瓷,唐、五代越窑,宋、元龙泉窑,到景德镇官窑的青釉器,一直以来青釉盛烧不衰,日趋精进,是制瓷史上历史最久的釉色。
  10.清光绪青花人物纹盖罐(图10)
  高36厘米,口径12厘米,腹径26厘米。此罐直口、溜肩、腹微敛、圈足,足内“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器盖为山水人物纹,器腹似为《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画面:帷帐前立一屏风,刘备端坐于太师椅上,诸葛亮立于身后,关羽、张飞分立两侧,似在商议事情,一将士手指帐外似在通报,帐外两人窃窃私语。在这里作者运用娴熟的绘画技艺,把不同人物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并在人物周围绘栏杆、山石、花草做辅助纹饰,虽然青花颜色有些浮躁,但青翠明快,当是仿制前朝瓷器的上乘之作。
  光绪时期仿造康熙青花瓷取得了突出成就。不仅造型逼真,而且纹饰非常近似,青花也有深浅浓淡的变化,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其他文献
7月2日至17日,由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共同主办的“金石永年——贾文忠全形拓”展在恭王府嘉乐堂举办。  贾文忠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青铜器鉴定、修复专家、金石全形拓技艺传承人,先后在北京市文物局、首都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从事文物保护、修复、鉴定、研究等工作近四十年,修复过数千件青铜器,仅国家一级青铜器就有上百件之多,这使他有机会创作全形拓,并在全形拓基础上潜心研究颖拓技艺。  展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