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艺术教育的盛行,审美性的教育哲学与功利化的教育哲学分别都已经不适合艺术教育。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获得启示,认为当今的艺术教育应该结合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色来发展。
在今日的中国,学生业余时间参加各种各样的艺术特长班的热潮,一直就没有减弱。很多报道中,学生或者学生家长都提到参加这些特长班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一技之长。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学习者,他们期望从艺术教育中掌握技能与技巧。笔者在调查中,通过访谈发现很多学生也都是抱着功利化的目的,期望从音乐教育中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来听课的。这种实用主义的受教育观与权威的艺术教育观是冲突的。权威的艺术教育哲学家一直把艺术教育的价值看得很高。例如:在美国70年代的音乐教育哲学家雷默眼中,艺术教育目的如果为了获得艺术以外的价值,或者艺术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被过分强调的话,无疑是艺术教育的贬值。他认为艺术教育应该是审美的教育。理论和现实的矛盾冲突,使我产生了很多疑惑:艺术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为了获得谋生的手段和技巧、或者是为了获得艺术以外的价值,还是仅是为了艺术本身?艺术教育应该使我们获得什么呢?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在我的心中反复回旋,直到读到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中的《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一章,思绪才逐渐清晰开来。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布鲁贝克在他的著作《高等教育哲学》中提到了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概念。作者从普通教育的古典先驱——自由教育谈起。自由教育是指相对于奴隶、工匠教育的对“自由人”的教育。自由教育的实质是发展理智,其目标是获得杰出的理智。而这种理智是通过研究事物来培养的,因此,理论教育是自由教育的核心,并且这种教育教授的是永恒的学问,即自由学科。随着高等教育开始向社会中心移动,大学只有通过积极参与广泛的社会活动才能确立自己的合法地位。因此,自由教育也不得不通过使自己的学科教材与当前的事物相联系来证明自己存在的合理性。一是走向自由教育的反面,即职业教育。二是赋予了自由教育以新的含义,即为了实现自由教育的现代目标必须再次转向整个人的教育,全面的个人的教育——普通教育。在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要培养百科全书式的全才是不可能的了,因此今天人们重视使一个人的高等教育达到某种程度的统一,获得某种统一的世界观。布鲁贝克认为“当学生来自人数有限的有闲阶级时,古典的自由教育是令人满意的。但在今天,当绝大多数人都参加工作,高等教育如果排斥某些为谋生所需的专门训练的话,就会导致出现某种不适应。”所以,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必须携手并进。也就是说,教育应使人学会“做人”(普通教育),也学会“做事”(专业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观点,启发了笔者,笔者认为新时期的艺术教育应该具备普通教育的特点又具备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 普通性和职业性在艺术教育中融合的原因
(一)仅具有自由教育特色的艺术教育不适应社会发展
在传统的艺术教育观中,多数哲学家认为艺术教育不应该教授技巧和技能。如雷默所说:“如果说可以用一个唯一的、压倒一切的目的为音乐教育的特征,那就只能说这个领域正力图成为‘审美教育’。”他还说:“如果音乐教育成为音乐教育,并同时成为审美教育,它的起点必须是清楚地理解音乐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的价值。”这就是说,学习音乐不应该是学习一种技能。也不应该把为了获得音乐以外的价值作为学习音乐的基础。一切功利化、音乐外的音乐学习目的,都不能成为音乐教育的基础。这种艺术教育是纯粹的自由教育观的艺术教育。
在教育还仅是少数精英阶层享有的特权时,自由教育的理念显得十分受用。如纽曼所说:“自由教育的目标是获得杰出的理智。”他认为,求知本身是一种具有自身合理性的活动。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报答。当教育试图教授人们技术的时候,教育也就贬值了。然而,十八世纪末,法国和美国爆发了政治革命和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这场革命导致了一个人人都参加工作,同时闲暇时间日益增多的社会的产生。这些变革迫使绅士的、尖子主义的传统处于被动地位,并开始从根本上动摇了自由教育只为少数有闲阶级服务的观念。到了二十世纪,人们甚至有了这样的认识——如果自由教育是适合于自由公民的教育,如果全体公民又都是自由的,那么每个公民都应该接受自由教育。正如布鲁贝克所说,由于高等教育已开始向社会中心移动,自由教育也不得不通过使自己的学科教材与当前的事物相联系来证明自己存在的合理性。自由教育不再只坚持自己的主张而不考虑其后果了。自由教育被要求从理性主义哲学转为实用主义哲学,从纽曼“大学的理想”转向克尔“大学的用处”。艺术教育亦如此。当其仅是贵族阶级享有的特权时,其自由教育教授永恒知识的特性就不能有所动摇。但是,当多数人都能接受艺术教育的时候,艺术教育就应该转向以培养全人为目标的普通教育,并且应该也具有教授经验知识的职业教育的特色。即艺术教育既是普通教育,又是职业教育。
(二)藝术教育的普通教育性质不能缺失
布鲁贝克说:“如果一个人明智的话,他就不只是能更好地谋生,而且能更好地享受生活。为达到这一目的,一个人应该记住,非熟练性工作将日益减少,而且自动化技术甚至减少了某些工种的熟练性工作人数。对普通教育持广阔的观点是必要的,因为一个人必须不仅为工作做好准备,而且要为工作变换做好准备。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必须携手并进。”亦如艺术教育,我们从艺术教育中获得一门技能的同时,更期望从中获得对美的感受与认识,而且从长远来看,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布鲁贝克说,我们不应该放弃“为学术本身而学习”的崇高理想。同样,我们也不应该放弃“为追求艺术而学习艺术”的崇高理想。
审美的艺术教育,教会我们去感受美、评价美、鉴别美;而技能的艺术教育,教会我们去表达美、呈现美、完成美。两者的有机结合,使艺术教育不仅具有理论的高度,也符合社会的需求。只考虑艺术教育的高雅性和精英性是不合时宜的,而一味迎合学生功力化的受教育需求,也将使艺术教育最终变为技师培训课程,使艺术教育真正贬值。
二、艺术教育的普通性与职业性如何融合
(一)普通性和职业性结合的艺术教育
让艺术来说话,而非让艺术技能说话是艺术教育的关键与基础。培养艺术感受应该是艺术教育的首要目标。这就是艺术教育所具有的普通教育性质。但是,仅有艺术感受的培养,也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这时候,艺术教育的职业教育性质就应该显现出来。即通过艺术教育教授给学生“操作”或“表达”艺术的技能。
具体来说,在教学方法上,应该运用具有艺术特色的艺术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既要重视音乐表现,又要注重音乐欣赏,并且还应该包括一定量的音乐基本知识技能。
(二)艺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最高目标
今天的教育应该使人从无知、偏执、迷信和非理性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它应该导致一定程度的个人自治。这就是普通教育的目标。普通教育主张整个人的教育、全面的个人教育。普通教育把各科教育都看成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即学习数学不仅为了数学成绩的提高,还关系到为学习其他有用的知识打基础,甚至是全人素质的提高。学习艺术也并非仅是获得艺术领域的成就,而关系到人的整体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观念越来越有利于人的长远、全面发展。因此,艺术教育的最高目标应该是进行审美性的教育,注重艺术感知能力的培养。艺术教育的重点是使学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音艺术感受能力。只有艺术素质提高了,才能从艺术中陶冶性情、娱乐和操修心灵。技能性的艺术教育,只是学习艺术的最低目标。在进行艺术教育中,两者的位置不能颠倒了,即只注重艺术技能的提高而忽视艺术感知的培养。否则,将使艺术教育变为乐器培训、画画培训和照相培训等技能教育。这时,艺术教育将真正贬值。
三、我们从艺术教育中获得什么?
黑格尔说:“艺术的任务和目的在于把一切在人类心灵中占地位的东西都拿出来提供给我们的感性、情感和灵感。艺术应该在我们身上实现‘凡是属于人的东西对我都不生疏’那句格言。因此,艺术的目的就被规定为:‘唤醒各种本来睡着的情绪、愿望和情欲,是它们活跃起来,把心填满;使一切有教养的人或是无教养的人都能深切感受到凡是人在内心最深处和最隐秘处都能体验和创造的东西……在赏心悦目的观照和情绪中尽情欢乐。’”今日艺术教育,既应该注重审美性的教育,也应该在教育过程中进行艺术技能教育。艺术教育不仅使我们获得艺术技能,也提高我们的艺术感知能力。受教育者在获得一技之长的同时,全面素质得以提高,这才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柏拉图.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在今日的中国,学生业余时间参加各种各样的艺术特长班的热潮,一直就没有减弱。很多报道中,学生或者学生家长都提到参加这些特长班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一技之长。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学习者,他们期望从艺术教育中掌握技能与技巧。笔者在调查中,通过访谈发现很多学生也都是抱着功利化的目的,期望从音乐教育中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来听课的。这种实用主义的受教育观与权威的艺术教育观是冲突的。权威的艺术教育哲学家一直把艺术教育的价值看得很高。例如:在美国70年代的音乐教育哲学家雷默眼中,艺术教育目的如果为了获得艺术以外的价值,或者艺术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被过分强调的话,无疑是艺术教育的贬值。他认为艺术教育应该是审美的教育。理论和现实的矛盾冲突,使我产生了很多疑惑:艺术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为了获得谋生的手段和技巧、或者是为了获得艺术以外的价值,还是仅是为了艺术本身?艺术教育应该使我们获得什么呢?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在我的心中反复回旋,直到读到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中的《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一章,思绪才逐渐清晰开来。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布鲁贝克在他的著作《高等教育哲学》中提到了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概念。作者从普通教育的古典先驱——自由教育谈起。自由教育是指相对于奴隶、工匠教育的对“自由人”的教育。自由教育的实质是发展理智,其目标是获得杰出的理智。而这种理智是通过研究事物来培养的,因此,理论教育是自由教育的核心,并且这种教育教授的是永恒的学问,即自由学科。随着高等教育开始向社会中心移动,大学只有通过积极参与广泛的社会活动才能确立自己的合法地位。因此,自由教育也不得不通过使自己的学科教材与当前的事物相联系来证明自己存在的合理性。一是走向自由教育的反面,即职业教育。二是赋予了自由教育以新的含义,即为了实现自由教育的现代目标必须再次转向整个人的教育,全面的个人的教育——普通教育。在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要培养百科全书式的全才是不可能的了,因此今天人们重视使一个人的高等教育达到某种程度的统一,获得某种统一的世界观。布鲁贝克认为“当学生来自人数有限的有闲阶级时,古典的自由教育是令人满意的。但在今天,当绝大多数人都参加工作,高等教育如果排斥某些为谋生所需的专门训练的话,就会导致出现某种不适应。”所以,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必须携手并进。也就是说,教育应使人学会“做人”(普通教育),也学会“做事”(专业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观点,启发了笔者,笔者认为新时期的艺术教育应该具备普通教育的特点又具备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 普通性和职业性在艺术教育中融合的原因
(一)仅具有自由教育特色的艺术教育不适应社会发展
在传统的艺术教育观中,多数哲学家认为艺术教育不应该教授技巧和技能。如雷默所说:“如果说可以用一个唯一的、压倒一切的目的为音乐教育的特征,那就只能说这个领域正力图成为‘审美教育’。”他还说:“如果音乐教育成为音乐教育,并同时成为审美教育,它的起点必须是清楚地理解音乐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的价值。”这就是说,学习音乐不应该是学习一种技能。也不应该把为了获得音乐以外的价值作为学习音乐的基础。一切功利化、音乐外的音乐学习目的,都不能成为音乐教育的基础。这种艺术教育是纯粹的自由教育观的艺术教育。
在教育还仅是少数精英阶层享有的特权时,自由教育的理念显得十分受用。如纽曼所说:“自由教育的目标是获得杰出的理智。”他认为,求知本身是一种具有自身合理性的活动。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报答。当教育试图教授人们技术的时候,教育也就贬值了。然而,十八世纪末,法国和美国爆发了政治革命和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这场革命导致了一个人人都参加工作,同时闲暇时间日益增多的社会的产生。这些变革迫使绅士的、尖子主义的传统处于被动地位,并开始从根本上动摇了自由教育只为少数有闲阶级服务的观念。到了二十世纪,人们甚至有了这样的认识——如果自由教育是适合于自由公民的教育,如果全体公民又都是自由的,那么每个公民都应该接受自由教育。正如布鲁贝克所说,由于高等教育已开始向社会中心移动,自由教育也不得不通过使自己的学科教材与当前的事物相联系来证明自己存在的合理性。自由教育不再只坚持自己的主张而不考虑其后果了。自由教育被要求从理性主义哲学转为实用主义哲学,从纽曼“大学的理想”转向克尔“大学的用处”。艺术教育亦如此。当其仅是贵族阶级享有的特权时,其自由教育教授永恒知识的特性就不能有所动摇。但是,当多数人都能接受艺术教育的时候,艺术教育就应该转向以培养全人为目标的普通教育,并且应该也具有教授经验知识的职业教育的特色。即艺术教育既是普通教育,又是职业教育。
(二)藝术教育的普通教育性质不能缺失
布鲁贝克说:“如果一个人明智的话,他就不只是能更好地谋生,而且能更好地享受生活。为达到这一目的,一个人应该记住,非熟练性工作将日益减少,而且自动化技术甚至减少了某些工种的熟练性工作人数。对普通教育持广阔的观点是必要的,因为一个人必须不仅为工作做好准备,而且要为工作变换做好准备。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必须携手并进。”亦如艺术教育,我们从艺术教育中获得一门技能的同时,更期望从中获得对美的感受与认识,而且从长远来看,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布鲁贝克说,我们不应该放弃“为学术本身而学习”的崇高理想。同样,我们也不应该放弃“为追求艺术而学习艺术”的崇高理想。
审美的艺术教育,教会我们去感受美、评价美、鉴别美;而技能的艺术教育,教会我们去表达美、呈现美、完成美。两者的有机结合,使艺术教育不仅具有理论的高度,也符合社会的需求。只考虑艺术教育的高雅性和精英性是不合时宜的,而一味迎合学生功力化的受教育需求,也将使艺术教育最终变为技师培训课程,使艺术教育真正贬值。
二、艺术教育的普通性与职业性如何融合
(一)普通性和职业性结合的艺术教育
让艺术来说话,而非让艺术技能说话是艺术教育的关键与基础。培养艺术感受应该是艺术教育的首要目标。这就是艺术教育所具有的普通教育性质。但是,仅有艺术感受的培养,也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这时候,艺术教育的职业教育性质就应该显现出来。即通过艺术教育教授给学生“操作”或“表达”艺术的技能。
具体来说,在教学方法上,应该运用具有艺术特色的艺术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既要重视音乐表现,又要注重音乐欣赏,并且还应该包括一定量的音乐基本知识技能。
(二)艺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最高目标
今天的教育应该使人从无知、偏执、迷信和非理性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它应该导致一定程度的个人自治。这就是普通教育的目标。普通教育主张整个人的教育、全面的个人教育。普通教育把各科教育都看成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即学习数学不仅为了数学成绩的提高,还关系到为学习其他有用的知识打基础,甚至是全人素质的提高。学习艺术也并非仅是获得艺术领域的成就,而关系到人的整体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观念越来越有利于人的长远、全面发展。因此,艺术教育的最高目标应该是进行审美性的教育,注重艺术感知能力的培养。艺术教育的重点是使学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音艺术感受能力。只有艺术素质提高了,才能从艺术中陶冶性情、娱乐和操修心灵。技能性的艺术教育,只是学习艺术的最低目标。在进行艺术教育中,两者的位置不能颠倒了,即只注重艺术技能的提高而忽视艺术感知的培养。否则,将使艺术教育变为乐器培训、画画培训和照相培训等技能教育。这时,艺术教育将真正贬值。
三、我们从艺术教育中获得什么?
黑格尔说:“艺术的任务和目的在于把一切在人类心灵中占地位的东西都拿出来提供给我们的感性、情感和灵感。艺术应该在我们身上实现‘凡是属于人的东西对我都不生疏’那句格言。因此,艺术的目的就被规定为:‘唤醒各种本来睡着的情绪、愿望和情欲,是它们活跃起来,把心填满;使一切有教养的人或是无教养的人都能深切感受到凡是人在内心最深处和最隐秘处都能体验和创造的东西……在赏心悦目的观照和情绪中尽情欢乐。’”今日艺术教育,既应该注重审美性的教育,也应该在教育过程中进行艺术技能教育。艺术教育不仅使我们获得艺术技能,也提高我们的艺术感知能力。受教育者在获得一技之长的同时,全面素质得以提高,这才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柏拉图.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