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提倡发掘地域文化,发展创意文化产业。我们需要将对地域文化特色的研究和视觉传达联系起来,通过服饰文化产品这个中介,将具有地域识别性的图形符号和形式语言同服饰产品串联起来,研究以服饰为载体的地域文化的传播和设计的可行性。
一、地域文化的视觉符号化
(一)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
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由能指和所指两个部分组成。能指是音响效果,即是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指的是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即是指代的物和事。在语言传播中,形成以书写符号为基础的文字语言和图形语言(图像、颜色、光亮、音乐、手语等)。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诸多变量中,语言文字的抽象化和发音衍变是最直接的障碍。文字只能针对有文化的阶层,而图形语言却能像文字语言一样服务于一切市民阶层,形象化的图形语言符号同文字语言比较有视觉第一感性上的优势。人认识的过程,总是由形象思维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思维的理性认识,这样的一个认识过程受认识者文化背景、生活习性以及思维方式等影响,从而产生认识上的差异,导致传播编码的误读。“以刻绘为典型样态的视觉图式对人类语言符号创制起到决定性作用。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造就了今天的文字和图像文化,更在于因为它才实现对声音以及各类事物样貌的标注、描述和储存,并使听觉的声音进化为现代语言体系成为可能。” 形象化的视觉语言符号是传达信息的无障碍方式,它要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和形式法则,使接受者能够体会其中所指的意蕴。
(二)文化资源的视觉符号化在服饰中传播的可行性
在服装设计上,若过于注重形式与功能的传达,而忽视服饰的文化内涵,就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民族品牌。原本应力求创新的服装设计,在市场消费观的导向下却每每陷于重复、模仿的窘境,让受众产生视觉上疲劳。在快餐消费和文化消费的时代,怎样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是产品带来商业价值的第一要素,我们需要做的是抓住服饰第一审美感觉。
在服饰设计和传播方式上,需要细化服饰符号化的语言和诱导受众接受所传达的消费理念,将服饰图案、廓形、款式、面料用艺术的造型手法加以综合。“造型是运用艺术手段依赖美的规律,将处于变化运动中的事物予以概括、综合、凝聚、固定的物化与升华的过程;创作过程中对形象的提炼,加工以至必要的夸张、变形,都是为了更有效地突出形象本身的审美特点;造型不是创作的最终目的,而是揭示艺术基本主题的手段”。按照克莱夫·贝尔的观点:艺术是有趣味的形式。这种形式涉及视觉形象的基本要素,点、线、面以及色彩、肌理。简单的理解即形式为符号的另一种表达。符号是实现信息存储和记忆的工具,视觉信息符号是人类接受信息的主要来源。“任何一个客观具体的形象(包括客观的艺术作品中的形象)都是不能直接进入头脑中的思维,必须经过人的感官产生感觉,进而产生知觉这道关,然后在脑细胞屏幕上留下记忆的表象,这有表象才有资格成为思维的材料。”视觉文化符号是地域特色文化内涵的表象,它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它囊括风俗习惯、物质文化遗产、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审美标准等。
民族服饰中的符号同具体商品融合在一起,地域风俗、浪漫情调、奇异象征等文化特性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穿着,同时这种视觉形象向大众宣传着地域文化的内涵,使流行服饰文化的传播具有了突出的符号化特征。
二、民族服饰的视觉情感
(一)服饰的构成要素
色彩、款式、面料是服装的三要素。色彩有冷暖色、对比色、互补色及邻近色等,同时色彩也可以传达安全感、飘逸感、扩张感、沉痛感及兴奋感等效应。色彩是民族服饰视觉情感传达的特殊偏好,民间多运用纯度高的饱和色,鲜艳而亮丽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认为红色、黄色与紫色是民族的幸运色,多运用到吉祥图案和庄重的庆典活动中。黄色可表达纯洁、神圣,红色则象征着热情、吉祥、喜气,紫色有神秘、高贵的寓意。在款式上,从飘逸的宽袍大袖到尽显婀娜身姿的旗袍,再到开衩、盘口、滚边、立领等造型符号语言,皆可成为今天聚光灯下的亮点。谈到面料,我们总会想到享誉世界的丝绸,以及名誉海外的四大绣,其在面料上有织花、刺绣、蜡染、挑花、包边等多种营造手法,这些手法传达着地域文化的图腾和审美标准,具有符号性的表征意义及明显的地域特征,让中华民族的文明生生不息。
(二)民族服饰的视觉情感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受佛教、儒家文化影响,在各个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呈现形态。在作为嫁妆的鞋垫、肚兜以及抱枕上刺绣鸳鸯戏水、凤穿牡丹、富贵白头、喜鹊登梅、并蒂莲、连理枝及蝶恋花等民俗图案,以隐喻的形式,将相亲相爱、永结同心、白头偕老、不离不弃的纯真爱情用比兴的手法同吉祥图案结合起来,传达朴素纯洁的民俗婚姻价值观。祥云、卷叶纹、如意纹及盘长可赋予纹样造型以生命的律动,托物言志。而青龙白虎、年年有余、牡丹富贵、长寿松等纹样造型,借鉴具体的事物进行概括化的形象反映,寄托着对幸福、吉祥、美满生活的执着追求和真诚期盼。还有各地别具特色的戏剧文化,造就了奇异的戏曲服饰。从早期刺绣用来装饰衣物象征地位,到后来变为美的装饰物。“民间绣品上所呈现的戏曲图像,是女性在有意识美化生活的同时,也无意识地承担教化功能。绣女们不仅通过这些戏曲纹样,表达着她们对人生的期许和企盼,同时也传递着她们对‘真善美’的价值判断。”
美感本身是无形的、抽象的概念,中华民族善于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的“美”转化成具体形态。“美感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地域文化符号化语言是多层面的复合结构,可概括为内在本质和外在表象两大范畴。内在本质是地域性格、精神、风俗等内蕴的体现。外在的表象即视觉造型元素的符号化体现,如线条、色彩、装饰、材质等,以及带有象征性吉祥图案、图像等。不管是内在的本质还是外在的表象都可以成为服饰传达地域文化的素材。
三、地域文化在服饰中呈现形态
一、地域文化的视觉符号化
(一)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
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由能指和所指两个部分组成。能指是音响效果,即是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指的是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即是指代的物和事。在语言传播中,形成以书写符号为基础的文字语言和图形语言(图像、颜色、光亮、音乐、手语等)。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诸多变量中,语言文字的抽象化和发音衍变是最直接的障碍。文字只能针对有文化的阶层,而图形语言却能像文字语言一样服务于一切市民阶层,形象化的图形语言符号同文字语言比较有视觉第一感性上的优势。人认识的过程,总是由形象思维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思维的理性认识,这样的一个认识过程受认识者文化背景、生活习性以及思维方式等影响,从而产生认识上的差异,导致传播编码的误读。“以刻绘为典型样态的视觉图式对人类语言符号创制起到决定性作用。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造就了今天的文字和图像文化,更在于因为它才实现对声音以及各类事物样貌的标注、描述和储存,并使听觉的声音进化为现代语言体系成为可能。” 形象化的视觉语言符号是传达信息的无障碍方式,它要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和形式法则,使接受者能够体会其中所指的意蕴。
(二)文化资源的视觉符号化在服饰中传播的可行性
在服装设计上,若过于注重形式与功能的传达,而忽视服饰的文化内涵,就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民族品牌。原本应力求创新的服装设计,在市场消费观的导向下却每每陷于重复、模仿的窘境,让受众产生视觉上疲劳。在快餐消费和文化消费的时代,怎样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是产品带来商业价值的第一要素,我们需要做的是抓住服饰第一审美感觉。
在服饰设计和传播方式上,需要细化服饰符号化的语言和诱导受众接受所传达的消费理念,将服饰图案、廓形、款式、面料用艺术的造型手法加以综合。“造型是运用艺术手段依赖美的规律,将处于变化运动中的事物予以概括、综合、凝聚、固定的物化与升华的过程;创作过程中对形象的提炼,加工以至必要的夸张、变形,都是为了更有效地突出形象本身的审美特点;造型不是创作的最终目的,而是揭示艺术基本主题的手段”。按照克莱夫·贝尔的观点:艺术是有趣味的形式。这种形式涉及视觉形象的基本要素,点、线、面以及色彩、肌理。简单的理解即形式为符号的另一种表达。符号是实现信息存储和记忆的工具,视觉信息符号是人类接受信息的主要来源。“任何一个客观具体的形象(包括客观的艺术作品中的形象)都是不能直接进入头脑中的思维,必须经过人的感官产生感觉,进而产生知觉这道关,然后在脑细胞屏幕上留下记忆的表象,这有表象才有资格成为思维的材料。”视觉文化符号是地域特色文化内涵的表象,它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它囊括风俗习惯、物质文化遗产、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审美标准等。
民族服饰中的符号同具体商品融合在一起,地域风俗、浪漫情调、奇异象征等文化特性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穿着,同时这种视觉形象向大众宣传着地域文化的内涵,使流行服饰文化的传播具有了突出的符号化特征。
二、民族服饰的视觉情感
(一)服饰的构成要素
色彩、款式、面料是服装的三要素。色彩有冷暖色、对比色、互补色及邻近色等,同时色彩也可以传达安全感、飘逸感、扩张感、沉痛感及兴奋感等效应。色彩是民族服饰视觉情感传达的特殊偏好,民间多运用纯度高的饱和色,鲜艳而亮丽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认为红色、黄色与紫色是民族的幸运色,多运用到吉祥图案和庄重的庆典活动中。黄色可表达纯洁、神圣,红色则象征着热情、吉祥、喜气,紫色有神秘、高贵的寓意。在款式上,从飘逸的宽袍大袖到尽显婀娜身姿的旗袍,再到开衩、盘口、滚边、立领等造型符号语言,皆可成为今天聚光灯下的亮点。谈到面料,我们总会想到享誉世界的丝绸,以及名誉海外的四大绣,其在面料上有织花、刺绣、蜡染、挑花、包边等多种营造手法,这些手法传达着地域文化的图腾和审美标准,具有符号性的表征意义及明显的地域特征,让中华民族的文明生生不息。
(二)民族服饰的视觉情感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受佛教、儒家文化影响,在各个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呈现形态。在作为嫁妆的鞋垫、肚兜以及抱枕上刺绣鸳鸯戏水、凤穿牡丹、富贵白头、喜鹊登梅、并蒂莲、连理枝及蝶恋花等民俗图案,以隐喻的形式,将相亲相爱、永结同心、白头偕老、不离不弃的纯真爱情用比兴的手法同吉祥图案结合起来,传达朴素纯洁的民俗婚姻价值观。祥云、卷叶纹、如意纹及盘长可赋予纹样造型以生命的律动,托物言志。而青龙白虎、年年有余、牡丹富贵、长寿松等纹样造型,借鉴具体的事物进行概括化的形象反映,寄托着对幸福、吉祥、美满生活的执着追求和真诚期盼。还有各地别具特色的戏剧文化,造就了奇异的戏曲服饰。从早期刺绣用来装饰衣物象征地位,到后来变为美的装饰物。“民间绣品上所呈现的戏曲图像,是女性在有意识美化生活的同时,也无意识地承担教化功能。绣女们不仅通过这些戏曲纹样,表达着她们对人生的期许和企盼,同时也传递着她们对‘真善美’的价值判断。”
美感本身是无形的、抽象的概念,中华民族善于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的“美”转化成具体形态。“美感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地域文化符号化语言是多层面的复合结构,可概括为内在本质和外在表象两大范畴。内在本质是地域性格、精神、风俗等内蕴的体现。外在的表象即视觉造型元素的符号化体现,如线条、色彩、装饰、材质等,以及带有象征性吉祥图案、图像等。不管是内在的本质还是外在的表象都可以成为服饰传达地域文化的素材。
三、地域文化在服饰中呈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