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说谎的现象在小学生当中是普遍存在的,而说谎这一行为与社会道德标准相违背。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对小学生说谎的表现、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文章先分析了小学生说谎的表现及心理动机,再根据课题研究中的实际做法,介绍了一些避免和纠正学生说谎行为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说谎;行为分析;纠正策略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层面的要求,研究小学生说谎行为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小学生说谎行为的研究,分析其原因,提出处理的方法,从而为广大家长和教师提供应对儿童说谎的有效策略。
一、说谎的概念
小学生心中说谎的概念:根据在我校回收的715份调查问卷中反映出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说谎的定义是不同的,低年段的学生认为说谎是说一些自己想象出来的话,或者说别人不好的话,甚至有学生认为说谎就是说脏话;中年段的学生普遍认为说谎就是骗人,是恶意的;高年段的学生认为说谎是故意说假话,或者知道真实的情况不说出来,故意隐瞒事实真相,有时是善意的,有时是恶意的。
老师心中小学生说谎的概念:学生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说假话,或不说话以达到隐瞒的目的。
二、小学生说谎的表现
根据对本校学生说谎行为的分析研究,学生的说谎表现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讨欢心”型说谎
低年级的学生说这类型的谎言比较直白,有时候并不是故意而为,只是分不清能不能这样做。如低年级学生表示要送同学一件比较昂贵的玩具,但又未经过家长同意,最后没实现诺言。
(二)“吹牛”型说谎
学生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会有意编造一些与事实不符的情节。低年级的学生会说一些很夸张的谎言,如:我家有一台大电脑,像一个房间那么大,电脑里面有很多游戏,人可以走进电脑里和卡通人物玩游戏。天真顽皮式的吹牛,是想得到别人的注意和羡慕。中高年级的学生逻辑性更强,谎言不那么轻易被识破。如:我家里有很多“三角志”卡片(学生中流行的玩具卡片),已经集齐全套了。其实,这只是他个人的希望,不是事实。
(三)“自我保护”型说谎
孩子做错事,常常会用说谎的方式逃避惩罚。如:有的孩子没完成作业,不敢承认,而谎说不见了、落家里了、落补习班了,为的是逃避老师的责骂。有时候还会用隐瞒的方法。
(四)“美丽”的谎言
“美丽”的谎言不是欺骗,不是居心叵测,是善意的谎言。例如,孩子看见爸爸妈妈吵架了,偷偷跟妈妈说,其实爸爸知道自己错了,还一个劲跟自己忏悔呢。目的就是希望爸爸妈妈和好。当为了他人的幸福和希望而适度地撒一些小谎时,谎言即变为可理解的,也应该得到适度的尊重和宽容。
(五)“恶作剧”型說谎
有部分孩子从欺骗别人中获得了乐趣,偶尔说一些谎言来捉弄周围的人,把身边的人骗得团团转,便会有一种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成就感。如:某同学会对另一位同学说“老师找你,请你到办公室一趟”。当别人白跑了一趟时,他就觉得很有趣,无聊时又会想出一些新点子来捉弄别人。
(六)“被迫”型说谎
孩子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一种状况,有些亲戚、家长的朋友见面时常问孩子:“好久不见了,我好想你哦,您想我了吗?”孩子其实根本就不想他,但被家长说多了,说这样没礼貌,就只能违心地说“想,好想您”。有时,孩子说谎是迫于世俗的无奈。
(七)“懒得说真话”型说谎
孩子渐渐长大了,会有自己的想法,但是自己真实的想法往往会被人否定或追问理由,所以孩子有时候会在被别人问及某些问题时随便应付一下。如:当一个成年人问小孩子“阿姨画的画好看吗?”时,小孩子会随意回答“好”。
总之,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说谎的具体表现不尽相同。从技巧上说,低龄学生说谎的技巧比较粗浅,一眼就能看穿。中年段学生说谎的思维相对低年级的缜密,会更符合逻辑,怀着侥幸的心理,只要成人不求证,谎言就不会被揭穿。就说谎的类型来说,讨好型谎言女生使用的频率明显高于男生;吹牛型谎言男生的使用频率略高于女生;自我保护型谎言的使用频率男、女基本持平。
三、小学生说谎的原因分析
小学生说谎行为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既有内在的,需要满足自身的需要;又有外在的,受环境的影响,或因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不当教育而引起的。总的来说,小学生说谎行为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保护,寻求安全感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就有安全的需求。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都有一定的是非判断力,他们知道说谎的行为是不对的。但为了逃避批评和惩罚,会想方设法掩盖事实。当初次说谎避免了惩罚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往往就怀有侥幸心理,一发不可收拾,久而久之,说谎就变成了习惯。
(二)满足社交需求
人类的很多行为都被世俗所同化,有些真实的行为表现是不被世俗所认同的,一个太直白的人往往不受人们欢迎。小学生会为了满足社交的需要,顺应世俗的要求而说出一些不真实的话。
(三)满足自我的虚荣心
每个人都有自尊,都需要被别人尊重,都喜欢听表扬、赞美的话,孩子也不例外。有些学生很羡慕别的学生拥有自己没有的能力,于是就使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让别人认同自己。家长、老师必须给予这部分学生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学生改掉说谎的不良习惯,在学习上多给予辅导,增强其自信心,促使其心理健康成长。
(四)为了获取某种利益
有些学生为了得到某种利益而欺骗别人。如学生A见学生B有支漂亮的6色笔,A同学希望B同学能把笔给自己,于是A同学就跟B同学说用一个指上超级陀螺跟他交换,A同学拿到笔后却舍不得把陀螺给B同学,最后两人找班主任老师帮忙解决矛盾。其实A同学根本没想过要把陀螺给B同学,只是想把B同学的笔骗到手,如果老师不正确引导的话,A同学会继续为了一些个人利益去欺骗别人,被骗的人肯定就不能和A同学友好相处了,A同学就会在人际交往上出现问题,甚至会导致其他偏差行为的出现。 (五)报复性的说谎
学生因为某人的原因而感到委屈时,往往会对成年人说某人的坏话,以达到惩罚某人的目的。如:两个兄弟平常总爱打打闹闹,弟弟常常输,于是一有机会就去妈妈那告状,说哥哥坏话,说哥哥做了什么妈妈所不允许的事情,或者说哥哥说了妈妈什么坏话等,目的是希望欺负他的哥哥得到惩罚。
四、矫正小学生说谎行为的有效策略
小学生说谎的种类和原因有很多,要具体地分析他们说谎的心理和动机,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笔者在对待小学生说谎行为上进行了下列的策略研究,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以身作则,榜样引领
孩子出现了说谎的行为,家长首先要思考一下是不是自身出现了问题,要做到以身作则。同样的道理,学生来到学校,老师就是学生的榜样,老师必须从自身做起,发挥好对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
(二)坚持正面教育,以关爱、接纳代替严厉责罚
对于存在自我保护型说谎行为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接纳。对做错事、害怕承担责任或者不愿做某件事而說谎的学生,老师、家长应明确态度,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并让学生知道家长、老师都喜欢诚实的人,鼓励他们说出事实。在学生说出事实后,要先肯定他在勇于承认错误方面的行为,不要因为他做错事而责怪他,而应该教他遇到此类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法。反之,如果老师不引导,而是一味地批评,导致学生的自我保护机制起了作用,就会让说谎这一情况越演越烈。
(三)不给孩子贴不良标签
教师、家长切忌随意给孩子贴上“骗子”等不良标签,而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这种无条件的接纳和信任能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动力,孩子能从中得到荣誉感和满足感。相反,给孩子贴上不良标签,就是给孩子一个心理暗示,孩子受到暗示会慢慢地向那个方向发展,导致说谎行为的不断发生。
参考文献:
[1]贺舟颖.儿童说谎的研究综述[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10(01).
[2]彭晶.小学生撒谎的成因分析及矫正策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3][英]罗素著,杨汉麟译.罗素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袁传明,杨汉麟.名人论儿童“说谎”成因及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2010(05).
关键词:小学生;说谎;行为分析;纠正策略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层面的要求,研究小学生说谎行为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小学生说谎行为的研究,分析其原因,提出处理的方法,从而为广大家长和教师提供应对儿童说谎的有效策略。
一、说谎的概念
小学生心中说谎的概念:根据在我校回收的715份调查问卷中反映出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说谎的定义是不同的,低年段的学生认为说谎是说一些自己想象出来的话,或者说别人不好的话,甚至有学生认为说谎就是说脏话;中年段的学生普遍认为说谎就是骗人,是恶意的;高年段的学生认为说谎是故意说假话,或者知道真实的情况不说出来,故意隐瞒事实真相,有时是善意的,有时是恶意的。
老师心中小学生说谎的概念:学生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说假话,或不说话以达到隐瞒的目的。
二、小学生说谎的表现
根据对本校学生说谎行为的分析研究,学生的说谎表现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讨欢心”型说谎
低年级的学生说这类型的谎言比较直白,有时候并不是故意而为,只是分不清能不能这样做。如低年级学生表示要送同学一件比较昂贵的玩具,但又未经过家长同意,最后没实现诺言。
(二)“吹牛”型说谎
学生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会有意编造一些与事实不符的情节。低年级的学生会说一些很夸张的谎言,如:我家有一台大电脑,像一个房间那么大,电脑里面有很多游戏,人可以走进电脑里和卡通人物玩游戏。天真顽皮式的吹牛,是想得到别人的注意和羡慕。中高年级的学生逻辑性更强,谎言不那么轻易被识破。如:我家里有很多“三角志”卡片(学生中流行的玩具卡片),已经集齐全套了。其实,这只是他个人的希望,不是事实。
(三)“自我保护”型说谎
孩子做错事,常常会用说谎的方式逃避惩罚。如:有的孩子没完成作业,不敢承认,而谎说不见了、落家里了、落补习班了,为的是逃避老师的责骂。有时候还会用隐瞒的方法。
(四)“美丽”的谎言
“美丽”的谎言不是欺骗,不是居心叵测,是善意的谎言。例如,孩子看见爸爸妈妈吵架了,偷偷跟妈妈说,其实爸爸知道自己错了,还一个劲跟自己忏悔呢。目的就是希望爸爸妈妈和好。当为了他人的幸福和希望而适度地撒一些小谎时,谎言即变为可理解的,也应该得到适度的尊重和宽容。
(五)“恶作剧”型說谎
有部分孩子从欺骗别人中获得了乐趣,偶尔说一些谎言来捉弄周围的人,把身边的人骗得团团转,便会有一种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成就感。如:某同学会对另一位同学说“老师找你,请你到办公室一趟”。当别人白跑了一趟时,他就觉得很有趣,无聊时又会想出一些新点子来捉弄别人。
(六)“被迫”型说谎
孩子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一种状况,有些亲戚、家长的朋友见面时常问孩子:“好久不见了,我好想你哦,您想我了吗?”孩子其实根本就不想他,但被家长说多了,说这样没礼貌,就只能违心地说“想,好想您”。有时,孩子说谎是迫于世俗的无奈。
(七)“懒得说真话”型说谎
孩子渐渐长大了,会有自己的想法,但是自己真实的想法往往会被人否定或追问理由,所以孩子有时候会在被别人问及某些问题时随便应付一下。如:当一个成年人问小孩子“阿姨画的画好看吗?”时,小孩子会随意回答“好”。
总之,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说谎的具体表现不尽相同。从技巧上说,低龄学生说谎的技巧比较粗浅,一眼就能看穿。中年段学生说谎的思维相对低年级的缜密,会更符合逻辑,怀着侥幸的心理,只要成人不求证,谎言就不会被揭穿。就说谎的类型来说,讨好型谎言女生使用的频率明显高于男生;吹牛型谎言男生的使用频率略高于女生;自我保护型谎言的使用频率男、女基本持平。
三、小学生说谎的原因分析
小学生说谎行为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既有内在的,需要满足自身的需要;又有外在的,受环境的影响,或因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不当教育而引起的。总的来说,小学生说谎行为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保护,寻求安全感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就有安全的需求。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都有一定的是非判断力,他们知道说谎的行为是不对的。但为了逃避批评和惩罚,会想方设法掩盖事实。当初次说谎避免了惩罚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往往就怀有侥幸心理,一发不可收拾,久而久之,说谎就变成了习惯。
(二)满足社交需求
人类的很多行为都被世俗所同化,有些真实的行为表现是不被世俗所认同的,一个太直白的人往往不受人们欢迎。小学生会为了满足社交的需要,顺应世俗的要求而说出一些不真实的话。
(三)满足自我的虚荣心
每个人都有自尊,都需要被别人尊重,都喜欢听表扬、赞美的话,孩子也不例外。有些学生很羡慕别的学生拥有自己没有的能力,于是就使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让别人认同自己。家长、老师必须给予这部分学生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学生改掉说谎的不良习惯,在学习上多给予辅导,增强其自信心,促使其心理健康成长。
(四)为了获取某种利益
有些学生为了得到某种利益而欺骗别人。如学生A见学生B有支漂亮的6色笔,A同学希望B同学能把笔给自己,于是A同学就跟B同学说用一个指上超级陀螺跟他交换,A同学拿到笔后却舍不得把陀螺给B同学,最后两人找班主任老师帮忙解决矛盾。其实A同学根本没想过要把陀螺给B同学,只是想把B同学的笔骗到手,如果老师不正确引导的话,A同学会继续为了一些个人利益去欺骗别人,被骗的人肯定就不能和A同学友好相处了,A同学就会在人际交往上出现问题,甚至会导致其他偏差行为的出现。 (五)报复性的说谎
学生因为某人的原因而感到委屈时,往往会对成年人说某人的坏话,以达到惩罚某人的目的。如:两个兄弟平常总爱打打闹闹,弟弟常常输,于是一有机会就去妈妈那告状,说哥哥坏话,说哥哥做了什么妈妈所不允许的事情,或者说哥哥说了妈妈什么坏话等,目的是希望欺负他的哥哥得到惩罚。
四、矫正小学生说谎行为的有效策略
小学生说谎的种类和原因有很多,要具体地分析他们说谎的心理和动机,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笔者在对待小学生说谎行为上进行了下列的策略研究,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以身作则,榜样引领
孩子出现了说谎的行为,家长首先要思考一下是不是自身出现了问题,要做到以身作则。同样的道理,学生来到学校,老师就是学生的榜样,老师必须从自身做起,发挥好对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
(二)坚持正面教育,以关爱、接纳代替严厉责罚
对于存在自我保护型说谎行为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接纳。对做错事、害怕承担责任或者不愿做某件事而說谎的学生,老师、家长应明确态度,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并让学生知道家长、老师都喜欢诚实的人,鼓励他们说出事实。在学生说出事实后,要先肯定他在勇于承认错误方面的行为,不要因为他做错事而责怪他,而应该教他遇到此类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法。反之,如果老师不引导,而是一味地批评,导致学生的自我保护机制起了作用,就会让说谎这一情况越演越烈。
(三)不给孩子贴不良标签
教师、家长切忌随意给孩子贴上“骗子”等不良标签,而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这种无条件的接纳和信任能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动力,孩子能从中得到荣誉感和满足感。相反,给孩子贴上不良标签,就是给孩子一个心理暗示,孩子受到暗示会慢慢地向那个方向发展,导致说谎行为的不断发生。
参考文献:
[1]贺舟颖.儿童说谎的研究综述[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10(01).
[2]彭晶.小学生撒谎的成因分析及矫正策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3][英]罗素著,杨汉麟译.罗素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袁传明,杨汉麟.名人论儿童“说谎”成因及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