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人与人之间和谐最好的体现莫过于邻里关系,所谓邻里,《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的解释是:“住地毗连的人们认同特定的角色,据此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有着显著的认同感和感情联系,由此构成相对独立的小群体。”
邻里关系作为中国最为传统、同时也是最基本的人际交往模式,对于维护社会安定、营造友好、谦让、有序、团结的社会氛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尤其是在城市社会以及城市社区中,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具体差异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对自身定位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交流和沟通模式需求。
科技进步也为社交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前提,人们可以足不出户解决许多问题。从原先的“单位人”习惯性地面对面、近距离的协助要求,转向通过网络、通话、发信息等大众传播媒介快速地对外联系。这种新的交流方式也是一把双刃剑,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社会交往模式。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同身受——世界在云里,你我在云端,城市的人情味在被稀释,安全感在被消解。
没有安全感的生活谈不上是“宜居”。而安全感的获得绝不是有了票子房子车子,你必须回应自己的内心:是否感到温暖?安全感也来自你我的互动,而不是对彼此的漠视。但最终还有赖于全社会的共识和共建。
6年前,当笔者来到青岛,第一次听说有个“邻居节”的时候,备感新鲜。实际上,那会儿邻居节对青岛原四方区居民来说,早不陌生。从2005年在全省作为领跑者创办“邻居节”到今年已经是第八届了。其规模已经覆盖了19个街道,173个社区,吸引了50余万名社区居民参与,是名副其实的“百姓节”、“市民节”。
“邻居节本身是一种传承,但我们也希望每一届都有所创新。”市北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孙宗强在今年的活动方案通报会上就表示,像针对今年的四川雅安地震,他们也发起了“邻里有情人间大爱”——为灾区群众祈福的活动,同时也一如既往秉承“节俭办节”的理念,不作大型启动仪式。
另外笔者了解到,近些年来以“邻居节”的形式开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城市不在少数。以杭州为例,2004年作为全国首创邻居节的城市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杭城形象的一张名片,参与邻居节人数也近千万。让人颇为惊讶的是参与人数背后折射出什么?笔者觉得,还是当代人对建设新型人际关系、对构建宜居社区生活的强烈渴望。
如同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2013年《社会心态蓝皮书》中称,中国社会出现反向情绪。仇恨、愤怒、怨恨、敌意等负向情绪与需求不满足、不信任、社会阶层分化有密切关系。
故而,在当代社会里,如何打造一种“互信、互助、不互扰”的人际交往方式,显得尤为关键。这也是城市开展举办诸如“邻居节”这类突出“和”字为主题活动的初衷。笔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许多“邻居节”的活动比如“五一敲门日”、“趣味运动会”、“好邻居评选”等等。另外针对于年轻社区群体使用互联网交流这一特点,还会建立起楼道QQ群,或者社区微信群 “邻居节微电影PK”等创新活动,都为化解“老不信”、“老死不相往来”、“各人自扫门前雪”等都市冷漠征传递了正能量。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郑晓东对此也有评价,他觉得通过“邻居节”可以学习对邻居之爱;可以学习协调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还可以学习参与和组织公共事务的能力。如果大家都有对社区其他成员的关爱之心,对社区公共利益的关注之情,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能力,那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是大有益处的。
亦如佛家以“诸行无常”来达到心态守常。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可以从改变对世界的态度做起。想象一下,邻里亲朋常聚,晚饭后广场舞跳起,彻底与世界和谐,岂不美哉?!
邻里关系作为中国最为传统、同时也是最基本的人际交往模式,对于维护社会安定、营造友好、谦让、有序、团结的社会氛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尤其是在城市社会以及城市社区中,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具体差异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对自身定位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交流和沟通模式需求。
科技进步也为社交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前提,人们可以足不出户解决许多问题。从原先的“单位人”习惯性地面对面、近距离的协助要求,转向通过网络、通话、发信息等大众传播媒介快速地对外联系。这种新的交流方式也是一把双刃剑,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社会交往模式。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同身受——世界在云里,你我在云端,城市的人情味在被稀释,安全感在被消解。
没有安全感的生活谈不上是“宜居”。而安全感的获得绝不是有了票子房子车子,你必须回应自己的内心:是否感到温暖?安全感也来自你我的互动,而不是对彼此的漠视。但最终还有赖于全社会的共识和共建。
6年前,当笔者来到青岛,第一次听说有个“邻居节”的时候,备感新鲜。实际上,那会儿邻居节对青岛原四方区居民来说,早不陌生。从2005年在全省作为领跑者创办“邻居节”到今年已经是第八届了。其规模已经覆盖了19个街道,173个社区,吸引了50余万名社区居民参与,是名副其实的“百姓节”、“市民节”。
“邻居节本身是一种传承,但我们也希望每一届都有所创新。”市北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孙宗强在今年的活动方案通报会上就表示,像针对今年的四川雅安地震,他们也发起了“邻里有情人间大爱”——为灾区群众祈福的活动,同时也一如既往秉承“节俭办节”的理念,不作大型启动仪式。
另外笔者了解到,近些年来以“邻居节”的形式开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城市不在少数。以杭州为例,2004年作为全国首创邻居节的城市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杭城形象的一张名片,参与邻居节人数也近千万。让人颇为惊讶的是参与人数背后折射出什么?笔者觉得,还是当代人对建设新型人际关系、对构建宜居社区生活的强烈渴望。
如同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2013年《社会心态蓝皮书》中称,中国社会出现反向情绪。仇恨、愤怒、怨恨、敌意等负向情绪与需求不满足、不信任、社会阶层分化有密切关系。
故而,在当代社会里,如何打造一种“互信、互助、不互扰”的人际交往方式,显得尤为关键。这也是城市开展举办诸如“邻居节”这类突出“和”字为主题活动的初衷。笔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许多“邻居节”的活动比如“五一敲门日”、“趣味运动会”、“好邻居评选”等等。另外针对于年轻社区群体使用互联网交流这一特点,还会建立起楼道QQ群,或者社区微信群 “邻居节微电影PK”等创新活动,都为化解“老不信”、“老死不相往来”、“各人自扫门前雪”等都市冷漠征传递了正能量。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郑晓东对此也有评价,他觉得通过“邻居节”可以学习对邻居之爱;可以学习协调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还可以学习参与和组织公共事务的能力。如果大家都有对社区其他成员的关爱之心,对社区公共利益的关注之情,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能力,那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是大有益处的。
亦如佛家以“诸行无常”来达到心态守常。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可以从改变对世界的态度做起。想象一下,邻里亲朋常聚,晚饭后广场舞跳起,彻底与世界和谐,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