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心房扑动消融治疗新方法:三尖瓣环峡部极性反转位点消融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三尖瓣环峡部连续解剖线性消融是典型心房扑动(房扑)的常规治疗方法。既往研究显示三尖瓣环峡部可能是由非连续性肌束构成,故连续线性消融可能并非必需。本研究拟比较一种新的消融方法(极性反转位点消融)与常规解剖连续线性消融方法(解剖消融)治疗典型房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多中心前瞻性入选典型房扑患者40例(北京朝阳医院18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5例及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例),随机数字法分为解剖消融(n=20)与极性反转消融(n=20)两组。解剖消融组接受传统的三尖瓣环峡部解剖连续线性消融,极性反转消融组接受三尖瓣环峡部线上极性反转位点消融。手术的终点是三尖瓣环峡部双向阻滞。

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三尖瓣环峡部双向阻滞。极性反转消融组总消融时间及放电次数较解剖消融组显著减少。极性反转消融组总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也显著低于解剖消融组。两组皆无围术期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18±6)个月,两组各有1例及2例复发房扑,经再次消融后至今无复发。

结论

极性反转位点消融新方法与常规的三尖瓣环峡部解剖连续线性消融方法相比能显著减少消融时间和消融损伤,可能与极性反转位点消融集中在峡部关键肌束,减少了无效消融有关。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通过对典型逆钟向心房扑动(房扑)左右心房的电解剖标测,阐明其房扑波的产生机制及右心房游离壁电压与房扑波终末部分形态的关系。方法入选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9月至2014年2月35例典型逆钟向房扑患者,按照是否进行了双心房标测分为2组。第1组患者均无右心房游离壁的手术瘢痕,进行了左右心房的双心房标测,第2组患者按照有无右心房游离壁瘢痕分为2a和2b亚组,只进行了右心房的激动标测。所有患
期刊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筛选心房颤动(AF)患者心房组织中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和信使RNA(mRNAs),并对其进行初步阐述。方法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应用芯片技术检测南通大学附属泰州市人民医院3例AF患者心房组织和3例正常对照心房组织的lncRNAs和mRNAs表达,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基因,对其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生物学途径分析(pathwa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单纯起搏器囊袋感染患者导线拔除术后48 h再植入新系统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入选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因单纯起搏器囊袋感染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的起搏器依赖患者80例,其中术前和术后血培养均为阴性者60例纳入本研究。入院后,均接受常规起搏器囊袋局部清创及导线拔除术。术中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保留至再植入术后即刻移除。根据术后再植入时间,入选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导线拔除术
目的射频导管消融已成为心房颤动(房颤)的一线疗法,由于存在较强程度的疼痛,因而需要清醒镇静( conscious sedation)、深度镇静( deep sedation)、全身麻醉( general anesthesia)等不同措施辅助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顺利进行。本研究旨在对不同镇静和麻醉方式对射频导管消融操作、成功率、并发症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检索MEDLINE、Cochrane图
目的本研究利用猪(Cedars-Sinai心脏研究所动物中心)在体右心房射频消融实验,确定心房内消融时不同能量设置下安全有效的导管组织接触力(CF)。方法利用盐水灌注CF感知导管,分别以20 W或30 W射频能量输出40 s,在6只实验用猪的在体右心房内不同位点进行射频消融。记录分析导管CF、局部双极电压、导管组织接触面阻抗以及射频所致损伤特征。结果40次射频能量释放被分为4组,1组:20 W/C
目的评估起源点邻近主动脉瓣和二尖瓣交界处(AMC)附近的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室速/室早)的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方法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2009年5月至2014年10月868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行电生理检查(EPT)和射频消融术(RFCA),其中19例患者被确诊为AMC起源的室速/室早,对该19个病例室速/室早12导联心电图进行形态分析。结果对19例AMC处起源的室速/室早心电图做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