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藏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模式探究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ian198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南藏区有保存完整的传统民居,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这种代表藏族人传统生活方式的建筑形式与现代城市的冲突日益凸显。本文基于甘南藏族传统民居的特点、价值以及现状的梳理和分析,并借鉴了国外经验,以甘南州卓尼县尼巴乡尼巴传统村落为例,探讨了其传统村落整体格局与风貌保护、历史地段保护、建筑改善与保护、重点地段整治与保护、文物古迹保护以及历史环境要素保护等传统民居保护更新的新模式,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既有模式体系。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论述了信息化时代泵站运行管理的人本化原则的前提条件、泵站运行管理的人本化原则的基本内容、泵站运行管理的人本化原则的意义。
西北师范大学附小伴随着西北师范学院萌芽发展,历史悠久。但由于战乱及各种变化,在发展过程中留下的档案资料和相关记载并不多。西北师范大学附小组建创作团队,搜集资料,调查访谈,经过三年多的认真梳理,编著具有史料价值的《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发展事略》于2020年8月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21年2月28日,“《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发展事略》首发式”在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一楼多功能厅举行。与会领导、专家、学者、老师高度评价,认为这本书既丰富了西北师大的发展史,真实再现了西北师大附属小学的风雨历程、奋斗足迹、办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享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美誉。作为一座缜密的军事关隘和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关卡,嘉峪关城内有城,楼宇相连,建筑风格融汇了中原和西域共同的特性。许多细节之处建造结构精巧、实用,并且蕴藏了当年大国工匠的聪明智慧和独特思维。今天研究和挖掘嘉峪关关城的建筑特色和智慧对传承长城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应该从多个方面、不同细节阐述了嘉峪关关城的建筑特色和风格,向人们展示长城建筑所包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和长城所代表的精神气质。
玄圭是大禹治水和夏禹开国神话叙事中的核心符号物,在民间传说和精英的历史书写中,逐渐从“告功”之器转变为“天命”象征的符瑞,这一过程是如何进行的,与“斧始初开”创世神话、析圭而爵、执圭以告、土圭测影等又有何种关联?新近出版的《禹赐玄圭》就是以玉圭为核心,把考古实物、甲金文字、文献叙事和神话叙事等诸多学科提供的相关证据关联起来,进行了宏大而微观的互证互释,讲述了玉圭这一延续了四千多年的玉礼器的源流因革及其诸种象征的故事。
民族文物是中华民族历史文物长河中一颗熠熠闪耀的明星,对于展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多样性、融合性和统一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每一件民族文物背后,都蕴含着不同民族文化的渊源和精神,垒筑成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大一统的格局。民族地区博物馆的文化使命和历史重任也就越来越受到关注。民族博物馆的民族文物收集、收藏标准的专业化、管理制度的完善、文物藏品保护条例等多方面的工作都为民族文物的保护、传承、管理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本文基于目前我国民族博物馆管理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新时代发展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激
新冠肺炎疫情属于典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众信息传播的路径变迁,从疫情爆发初期的“信息呈现”阶段,到信息公开化为基本形式的“媒体表现”阶段,最后呈现出主流媒体强势回归的根本趋势。在“移动优先”的新传播语境下,本文对主流媒体疫情报道进行梳理,着重以甘肃电视台《甘肃新闻》为研究样本进行切片化分析。疫情期间《甘肃新闻》坚持对新冠疫情最新情况进行每日播报,及时跟进、时时在场,从根本上遏制了疫情相关谣言的产生和传播,稳人心、促发展,尽到了主流媒体的职责和义务。通过对甘肃电视台《甘肃新闻》的量化分析,厘清
本世纪初,岷县花儿引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关注,先后组织专家多次到岷县现场考察,于2004年3、4月间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岷县“联合国民歌考察采录基地”和“中国花儿之乡
期刊
中国共产党具有强烈的自我革命意识,在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自我革命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深化,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完善政治形象,提升领导组织力,发挥了基础性的保障作用。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按照列宁主义建党思想,以明确理念和有效行动,开启并推进党的纪律监察工作,形成了建党初期具有奠基性质的纪律监察工作理论与实践:明确和提升党对纪律监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制定和实施党的纪律监察制度规范,建立和发展党的纪律监察执行机构。建党初期的纪律监察理论和实践,为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百年坚持和推进培植了丰厚的初始基因。
清代同治时官居甘肃布政史的崇保,用粉蜡笺书所写对联作品,传世稀见。原装裱在存藏中因多重因素导致破损,2005年被重新揭裱修复,但修复效果不佳。文章主要从这件作品的历史价值和现状,全面分析和论述作品的再次保护性修复。
花儿是一种跨区域性、跨民族的山歌体歌种,花儿有将近500多年的历史,甘肃人称之为“花儿”,青海人称之为“少年”。在花儿音乐形成及传播的过程中,涌现出上百首“令”(1),这也是“花儿”音乐中重要的音乐特征。本论文主要以河州大令《上去高山望平川》作为研究目标,通过分析研究,论证了这首作品的音乐特征及演唱特点。突出了花儿音乐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