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冲击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ading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语言文学是在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汉语言文学民族特色越来越显著,也越来越受各国人民的欢迎。汉语言文学主要包括语言应用以及文学作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词汇量和文学作品的数量正在不断地增加,语言结构也在不斷地变化。近年来,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原有的语言结构,也带动了网络语言的发展。因此,本文对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冲击进行讨论及分析。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网络语言;发展;冲击
  作者简介:张晓阳(1981.11-),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山东农业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01
  引言:
  就目前来看,汉语言文学在中华文明的发展的道路上是极具影响力的。而网络语言与传统的语言文化是不同的,它是在网络信息化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为了促进网络聊天的聊天效率而形成的。网络语言的出现令复杂的语言在语法结构上更加简单明了。在汉语言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不同的词汇或是语句所表达的含义都是有明确规定的,而网络语言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词汇原本的含义,在表达上也有一定的偏差。由此可见,网络语言的出现,对汉语言文学的弘扬与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1、网络语言的特点
  1.1 语言简单化
  网络语言是通过创新将原本单一的文字聊天内容进行改造,并通过网络信息化技术将改造过后的新型词汇表现出来。网络语言改变了汉字的原本含义,其简化程度也比较高,既增加了网络聊天的趣味性,也促进了网络聊天的简单化。网络语言主要是通过语言的谐音、同音或是数字来代替词汇原本的含义。比如,微博是最受人们欢迎的网络平台之一,大部分人很喜欢用“围脖”来代替微博;同学可以用“童鞋”来代替;石榴可以用数字“16”来代替。网络语言的出现使得语言在表达上变的更加简单化,也提高了人们的打字速度以及聊天效率。
  1.2 语言混合度比较高
  网络语言运用的主要对象是九零后以及零零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会用英文字母来代替汉字。比如,汉语词汇中的哥哥可以用“GG”来代替;也可以用“IT”代替信息技术。还有很多人会利用字符或是动画表情代替汉语词汇。网络语言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对语言格式以及语言结构是没有明确的要求的,也没有统一的来源地。由此可见,网络语言的灵活性比较高,它可以利用字符、数字、字母来代替汉语词汇的含义,所以网络语言的混合度是比较高的。
  2、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冲击
  2.1 对汉语言文学的标准的冲击
  网络语言的形成主要是在汉语语言原本的语法结构上进行创新,但部分网络语言过度追求独特,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有些网络语言并不遵循汉语言文学的标准,刻意的利用错别字进行创新,从而改变了词语原本想要表达的含义,严重的偏离了汉语言文学的标准。这种不规范的语言行为不仅与汉语言文学标准相违背,也对青少年产生了不良诱导的作用。青少年时期是比较容易叛逆的阶段,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比较严重,这个阶段的学生没有很强的自制力,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比较弱,所以容易被网络语言中的不良因素所诱导,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汉语言文学标准化的学习产生了影响。若是不能及时解决这类问题,长期使用这种不规范的网络语言会降低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能力以及使用能力,也会使学生在辨别汉语言文学时出现偏差。由此可见,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标准化的冲击,加大了学生学习语言以及文字创作的难度。
  2.2 汉语言文学解读的冲击
  随着网络语言的迅速发展,网络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语言形式,使得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慢慢的人们习惯了网络上的网络用语,也适应了网络语言的使用,并且将网络语言理解的意思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会使人们慢慢地形成错误的语言观念以及语言习惯,在日后也比较难以纠正。比如,在汉语文学中杯具是用来装水的器具,但在网络语言中却用来代替“悲剧”,两者之间本就没有任何的逻辑关系,却被人们广泛应用于网络语言中。再比如,最近几年比较流行用“蓝廋,香菇”来代替“难受,想哭”。这些不规范的网络语言的会对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产生非常大的不利影响,也会降低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2.3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语言在经过长期的沉淀以后,使得语言结构以及语法应用不断的得到改善。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喜爱汉语言文化的外国友人越来越多,但他们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网络语言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不能理解汉语言文学的正确意思,也加大了他们的学习难度。既阻碍了他们的学习进度,也不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比如,汉语言文学中,稀饭是一种粥,而在网络语言中是用来表达喜欢的意思;奇葩在汉语言文学中通常指比较美丽的花朵或是比较脱俗的文学作品,在网络语言的中却指的是比较怪异的人。由此可见,这种错误的语言文化传播,是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冲击。
  结语:
  综上所述,不合理的使用网络语言会对汉语言文化的传播产生影响,也不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规范网络语言会使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冲击。由此可见,规范的使用网络语言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吴政坤.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冲击分析[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9).
  [2]舒涵颖. 新时期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冲击影响分析[J]. 神州,2018,(29):64.
  [3]孙秀兰. 关于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冲击[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7,(29):215.
  [4]金依昕. 探讨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冲击[J]. 商品与质量,2017,(35):294.
其他文献
摘 要:虹影是近年来海外华文文坛中不可忽视的作家。1999年创作了长篇小说《K》,自《K》出版后关于文本中的东方主义色彩的批评便不绝如缕。围绕这些争论本文运用东方主义理论分析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他者”想象的解构,探讨了文本中的反东方主义元素。  关键词:虹影;《K》;萨义德;东方主义  作者简介:杨燕翎(1963-),女,汉族,吉林省人,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院院长,研究方向:
摘 要:金庸小说作为武侠小说的经典,其成功之处是多方面的,本文研究了金庸小说的创作特征,从金庸小说的创作内容、情节、语言、情怀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和探讨金庸小说在内容上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情节上变幻莫测、引人入胜,语言上精彩纷呈、匠心独运,情怀上宽容慈悲、彰显人性,这些都是金庸小说在创作上的独到之处,体现和寄寓了金庸先生对于人生、社会、人性等的深刻洞察和体验。  关键词:金庸小说;创作特征;研究 
摘 要:李碧华的小说作品奇特诡魅,常常打破传统言情小说的叙事策略和逻辑架构,将人物灵魂深处的幽微细腻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展现于字里行间。她擅长在时空转换和虚实跳跃间营造亦真亦幻却又无比真实的环境,并在此透视真实的人性。本文将从作家的原生家庭、香港社會环境、创作者认知体系里的宿命观这几个角度来分析李碧华小说的创作心理。  关键词:李碧华小说;创作心理;小说分析  作者简介:何淼(1990-),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