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高校对职业生涯教育重视不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何谓职业生涯教育?1971年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兰博士第一次使用了“生涯教育”一词,美国教育总署专门对生涯教育进行了界定:“生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其重点放在人的全部生涯的起始阶段,即从幼儿园到成年,按照生涯认知、生涯准备、生涯熟练等步骤,逐一实施,使学生获得谋生技能,并建立个人的生活形态。”职业生涯教育思想的重要意义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关注人的终身发展,用发展眼光看待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通过生涯教育实现个人的终生幸福;二是突出个人在职业生涯中主体性、自主性,主张根据每个人的个性特点选择自己职发展道路。职业生涯教育思想对于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就业指导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意义
1.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有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可以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多人都把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归结为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但事实上,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各行业的需求量相比还远远不足。我国具有高等教育学历人数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很大。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结构性矛盾和就业观念落后造成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域性不平衡。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高校毕业生争抢着去沿海等发达地区,导致这些地区供大于求;只有少部分毕业生愿意到中西部急需人才的地方去,以致这些地区供不应求。当前急需大批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和农村中去。(2)专业性不平衡。热门专业毕业生就业走俏,部分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量相对较小,导致专业性就业困难。(3)层次不平衡。相对来说,毕业生学历层次越高,越好就业。当前,专科毕业生比本科毕业生要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就业期望偏高,高不成,低不就,过于挑剔,也是造成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对于缓解这种结构性矛盾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着重要作用。职业生涯教育强调个性化发展,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设计自己独特的职业人生,形成不同的职业理想和价值追求,职业选择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将打破求职的地域性不平衡、专业不平衡和层次不平衡等矛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顺利就业。
2.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有助于社会对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大学毕业生更是“第一资源”中的精华。既然是资源,就有配置问题。所谓合理配置,最简单地说,就是将合格的毕业生放到合适的岗位上。什么位置上用什么人,什么人用在什么位置上,应当讲求合理的配置。人无完人,人也专有所长。人与人从性格、气质、兴趣到专业都有着巨大的差别,有些人适于从事办公室工作,有些人适于从事推销工作,还有人在管理岗位上能够发挥其专长。在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现代社会,即使再优秀的毕业生也不可能什么岗位都适应。一个毕业生只有合理配置在一个岗位上,才能用其所长,展其所能。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促进大学毕业生与就业岗位合理配置的重要方式。职业生涯教育强调终身发展,注重在了解自我和社会职业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职业理想。毕业生在求职时目标明确,就能在各种就业机会中把握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就业岗位,从而促进社会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
3.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有助于更新学校就业指导理念,创新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高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有利于促进教育改革和提高学校的声望,促进高校对人才的合理培养,有利于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合理配置毕业生是就业指导的重要任务。一个学校毕业生合理配置的状况反映一个学校的就业质量。就业率强调的是“量”,合理配置强调的是“质”。高校就业指导应从片面强调就业率转向强调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并重。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既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学校就业率,又有助于促进毕业生和就业岗位的合理配置,提高就业质量,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使就业指导的理念得到更新。职业生涯教育不是教师让学生怎样做,而是在于开启学生的主体自觉性,通过协助、引导学生个人探究,评判并整合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规划职业发展路径。职业生涯教育创新了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拓展了传统就业指导的理论深度和应用广度,扩大了就业指导的内涵和外延。职业生涯教育通过人才测评、性格特长测试、职业兴趣分析等新型就业指导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就业意识,培养学生职业理想,激发学生自我发展意识,使学校就业指导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天地。
4.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实现个性化发展,终身受益。自身要获得发展,就必须学会认识自我、评判自我、认识职业领域及其对人的要求,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培养生涯选择和决策的能力,顺利地进入职业领域。每个人的能力是不同的,职业生涯教育承认每个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但重要的是在职业生涯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并发掘个人的潜能,给予个人充分的机会,以独特的方式去发展及表现他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自觉根据自己身心特点和社会发展,有选择地确定适宜的发展目标。
职业生涯教育与人的个性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每个人的生涯是独一无二的,生涯是个人依据他的人生理想,为了自我实现所逐渐展开的一种独特生命历程,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生涯,因此生涯辅导是个性教育和辅导的一种形式。个人在对自我认识、对职业世界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的职业态度、劳动态度、职业责任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观和职业价值观,从而确立个人的择业期望值,作出正确的职业选择的决策。使大学生主动根据自身生理和心理特点、个人能力及职业价值观来选择相应的职业,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在择业中体现主体性、理智性,而非依赖性、冲动性,这是大学生成熟的标志,也是其事业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职业生涯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现代理念有机结合,不仅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而且因为职业生涯不是个人在某一阶段所特有的,是终身发展的过程,大学期间的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不仅在职业规划与决策方面,而且在健康人格的发展上终身受益,使大学生具有适应于快速发展社会的基本学习技能及终身学习的理念,即使离开正规学校教育系统,也可以通过某些继续教育途径接受继续教育,并激励自己的工作欲望和热情,直至成功。
二、 高校就业指导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模式探讨
(一)明确职业生涯教育各阶段的主要内容。职业生涯教育绝不是毕业生求职的临时教育,应形成全程化指导的理念,即从学生一进校就开始职业生涯教育,并根据大学生在校学习的不同阶段的特点,明确各阶段教育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可以将大学职业生涯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教育内容如下:
1.职业生涯意识形成期(大学一年级)。此阶段的主要内容是:(1)激发学生潜在的职业意识;(2)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职业兴趣、能力倾向;(3)让学生了解社会上各种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职业兴趣选择适合发展的职业方向。
2.职业生涯意识成熟期(大学二年级)。此阶段的主要内容是:(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明确大学四年各个学期的学习目标;(2)培养职业理想,形成较确定的职业理想和价值追求;(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自我发展意识和进取精神,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最大限度挖掘自己的潜能。
3.职业技能训练、熟练期(大学三年级)。此阶段的主要内容是:(1)知道自己所选择职业的从业基本要求;(2)有计划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取得相关从业资格,掌握职业基本技能,按未来职业要求和职业标准塑造自己;(3)通过见习、实习、兼职等形式,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科学、发现自己在专业水平和职业技能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
4.职业生涯开始、实践期(大学四年级)。此阶段的主要内容是:(1)进行求职心理教育,调整学习就业期望值,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2)训练学生求职技巧,指导学生应聘;(3)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敬业、乐业。
(二)建设职业生涯教育队伍。职业生涯教育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教师的指导水平关系每个学生发展前途,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由一般行政工作人员承担,平时忙于大量日常事务,专业理论水平不高。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专业性强的职业生涯教育队伍已成当务之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以最快的速度建设职业生涯教育队伍。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现有的职业生涯教育队伍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指导能力。二是高校设立专门的岗位,积极引进职业生涯教育专门人才。三是高校积极与社会人才交流中心合作,借助人才交流中心在职业指导方面的专门力量开展职业生涯教育。
(三)营造职业生涯教育环境。学校应营造开展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环境,关注学生终身发展。一是学校应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有机会发现和施展自己的特长,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适度的张扬。二是改革现行课程结构。现行课程结构,学科型课程过重,职业技术课程过轻,应设立综合课程,增加职业技术课程。三是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向学生介绍专业情况,让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四是在有益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上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自我发展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进取精神。五是制定创新奖励措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引进职业生涯教育机制。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我是开展好职业、生涯教育的前提。现实中,师生间的简单交流和学生的自我认识等方式很难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在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中应积极运用各种现代化测评机制,开展职业兴趣、智力、一般能力倾向、性格、知识素质、品德素质、身体素质等测验,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选择职业,发展自我。◆(作者单位:浙江大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一、 就业指导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意义
1.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有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可以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多人都把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归结为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但事实上,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各行业的需求量相比还远远不足。我国具有高等教育学历人数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很大。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结构性矛盾和就业观念落后造成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域性不平衡。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高校毕业生争抢着去沿海等发达地区,导致这些地区供大于求;只有少部分毕业生愿意到中西部急需人才的地方去,以致这些地区供不应求。当前急需大批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和农村中去。(2)专业性不平衡。热门专业毕业生就业走俏,部分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量相对较小,导致专业性就业困难。(3)层次不平衡。相对来说,毕业生学历层次越高,越好就业。当前,专科毕业生比本科毕业生要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就业期望偏高,高不成,低不就,过于挑剔,也是造成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对于缓解这种结构性矛盾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着重要作用。职业生涯教育强调个性化发展,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设计自己独特的职业人生,形成不同的职业理想和价值追求,职业选择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将打破求职的地域性不平衡、专业不平衡和层次不平衡等矛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顺利就业。
2.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有助于社会对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大学毕业生更是“第一资源”中的精华。既然是资源,就有配置问题。所谓合理配置,最简单地说,就是将合格的毕业生放到合适的岗位上。什么位置上用什么人,什么人用在什么位置上,应当讲求合理的配置。人无完人,人也专有所长。人与人从性格、气质、兴趣到专业都有着巨大的差别,有些人适于从事办公室工作,有些人适于从事推销工作,还有人在管理岗位上能够发挥其专长。在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现代社会,即使再优秀的毕业生也不可能什么岗位都适应。一个毕业生只有合理配置在一个岗位上,才能用其所长,展其所能。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促进大学毕业生与就业岗位合理配置的重要方式。职业生涯教育强调终身发展,注重在了解自我和社会职业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职业理想。毕业生在求职时目标明确,就能在各种就业机会中把握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就业岗位,从而促进社会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
3.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有助于更新学校就业指导理念,创新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高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有利于促进教育改革和提高学校的声望,促进高校对人才的合理培养,有利于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合理配置毕业生是就业指导的重要任务。一个学校毕业生合理配置的状况反映一个学校的就业质量。就业率强调的是“量”,合理配置强调的是“质”。高校就业指导应从片面强调就业率转向强调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并重。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既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学校就业率,又有助于促进毕业生和就业岗位的合理配置,提高就业质量,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使就业指导的理念得到更新。职业生涯教育不是教师让学生怎样做,而是在于开启学生的主体自觉性,通过协助、引导学生个人探究,评判并整合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规划职业发展路径。职业生涯教育创新了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拓展了传统就业指导的理论深度和应用广度,扩大了就业指导的内涵和外延。职业生涯教育通过人才测评、性格特长测试、职业兴趣分析等新型就业指导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就业意识,培养学生职业理想,激发学生自我发展意识,使学校就业指导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天地。
4.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实现个性化发展,终身受益。自身要获得发展,就必须学会认识自我、评判自我、认识职业领域及其对人的要求,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培养生涯选择和决策的能力,顺利地进入职业领域。每个人的能力是不同的,职业生涯教育承认每个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但重要的是在职业生涯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并发掘个人的潜能,给予个人充分的机会,以独特的方式去发展及表现他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自觉根据自己身心特点和社会发展,有选择地确定适宜的发展目标。
职业生涯教育与人的个性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每个人的生涯是独一无二的,生涯是个人依据他的人生理想,为了自我实现所逐渐展开的一种独特生命历程,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生涯,因此生涯辅导是个性教育和辅导的一种形式。个人在对自我认识、对职业世界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的职业态度、劳动态度、职业责任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观和职业价值观,从而确立个人的择业期望值,作出正确的职业选择的决策。使大学生主动根据自身生理和心理特点、个人能力及职业价值观来选择相应的职业,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在择业中体现主体性、理智性,而非依赖性、冲动性,这是大学生成熟的标志,也是其事业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职业生涯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现代理念有机结合,不仅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而且因为职业生涯不是个人在某一阶段所特有的,是终身发展的过程,大学期间的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不仅在职业规划与决策方面,而且在健康人格的发展上终身受益,使大学生具有适应于快速发展社会的基本学习技能及终身学习的理念,即使离开正规学校教育系统,也可以通过某些继续教育途径接受继续教育,并激励自己的工作欲望和热情,直至成功。
二、 高校就业指导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模式探讨
(一)明确职业生涯教育各阶段的主要内容。职业生涯教育绝不是毕业生求职的临时教育,应形成全程化指导的理念,即从学生一进校就开始职业生涯教育,并根据大学生在校学习的不同阶段的特点,明确各阶段教育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可以将大学职业生涯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教育内容如下:
1.职业生涯意识形成期(大学一年级)。此阶段的主要内容是:(1)激发学生潜在的职业意识;(2)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职业兴趣、能力倾向;(3)让学生了解社会上各种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职业兴趣选择适合发展的职业方向。
2.职业生涯意识成熟期(大学二年级)。此阶段的主要内容是:(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明确大学四年各个学期的学习目标;(2)培养职业理想,形成较确定的职业理想和价值追求;(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自我发展意识和进取精神,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最大限度挖掘自己的潜能。
3.职业技能训练、熟练期(大学三年级)。此阶段的主要内容是:(1)知道自己所选择职业的从业基本要求;(2)有计划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取得相关从业资格,掌握职业基本技能,按未来职业要求和职业标准塑造自己;(3)通过见习、实习、兼职等形式,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科学、发现自己在专业水平和职业技能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
4.职业生涯开始、实践期(大学四年级)。此阶段的主要内容是:(1)进行求职心理教育,调整学习就业期望值,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2)训练学生求职技巧,指导学生应聘;(3)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敬业、乐业。
(二)建设职业生涯教育队伍。职业生涯教育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教师的指导水平关系每个学生发展前途,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由一般行政工作人员承担,平时忙于大量日常事务,专业理论水平不高。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专业性强的职业生涯教育队伍已成当务之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以最快的速度建设职业生涯教育队伍。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现有的职业生涯教育队伍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指导能力。二是高校设立专门的岗位,积极引进职业生涯教育专门人才。三是高校积极与社会人才交流中心合作,借助人才交流中心在职业指导方面的专门力量开展职业生涯教育。
(三)营造职业生涯教育环境。学校应营造开展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环境,关注学生终身发展。一是学校应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有机会发现和施展自己的特长,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适度的张扬。二是改革现行课程结构。现行课程结构,学科型课程过重,职业技术课程过轻,应设立综合课程,增加职业技术课程。三是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向学生介绍专业情况,让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四是在有益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上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自我发展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进取精神。五是制定创新奖励措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引进职业生涯教育机制。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我是开展好职业、生涯教育的前提。现实中,师生间的简单交流和学生的自我认识等方式很难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在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中应积极运用各种现代化测评机制,开展职业兴趣、智力、一般能力倾向、性格、知识素质、品德素质、身体素质等测验,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选择职业,发展自我。◆(作者单位:浙江大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