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文化史,“学生本位”,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3-0039-03
中学历史教学的本质是“学生本位”,在教学中历史感觉的培养比历史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在这种理念下,文化史教学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多样,引导学生以历史发展的视角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取向。下面我以人教版必修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思路。
对新课的处理,首先是把握“课程标准”。关于本课课标有两个要求: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知道方针”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表层信息,“讨论经验和教训”是深层体会后才能感悟到的。
基于对文化史教学和课标要求的理解,笔者通过新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历程和电影导]谢晋先生的人生经历为载体,突破“双百”方针重难点,让学生认识文艺与政治、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回归历史的细节,在历史情境中带领学生产生生动、形象、感性的历史思维。
导入:出示两则材料
材料一:1951年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所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材料二:关于“百家争鸣”的PPT。
【意图】切题既不突兀也不猎奇,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原则下让学生知道“双百”方针提出的过程,随后自然进入本课第一目的学习。
一、初提“双百”显活力——电影之春
材料一: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作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指出:知识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知识分子参加。
——沈志华《中华共和国史》
材料二:《周扬文集》记载“最近中央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和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提出对斯大林的批评有关。……我们不否认对于斯大林的批评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的混乱。但这个混乱现在看来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收获。我们是在这样一个状况下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
——朱正《1957年的夏季:
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
材料三: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他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两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允许)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谈“双百”方针
材料四:
材料五:通过电影追述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历史伟绩、树立毛泽东和共产党作为新中国缔造者的崇高地位进而在炮火硝烟的战争背景中凸显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正是新中国电影政策极力倡导的主要内容;而善恶立辨、对抗性强、胜负分明的,以革命历史和革命战争为主要题材的战争影片……是对拍摄工农兵电影和电影为工农兵服务的政策方针的最好诠释。……对于任何一个新生政权而言,树立威权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便是利用媒体舆论和文学艺术为该执政党撰述一个合法、合理而又崇高的历史;就是在撰述这个合法、合理而又崇高的历史过程中,新中国电影扮]了一个至关重要并且颇为成功的角色。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
【意图】提供多角度材料突破重点——“双百”方针的背景、内涵和结果。材料一、二是用来补充“双百”方针提出的国内国际背景,初步认识政治环境对文艺的影响。材料三是通过毛泽东的原话简明扼要地让学生掌握其内涵。材料四展示“双百”方针在电影界的影响,并设疑:“为什么新中国电影业会取得显著成绩?”学生在总结“双百”方针的贯彻和材料五中可得出政治的需要和政策的提倡使新中国电影业迎来春天,体会“文艺与政治、时代的紧密关系”。
过渡:关于谢晋的1分钟视频
视频录音:在《舞台姐妹》这部影片中,上官云珠、沈浩以及扮]和尚阿鑫的邓楠都相继以非正常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文革十年中,这种非人的磨难使“一定要活下来”成为很多人的信念。然而谢晋被带走批判时,已经饱受磨难的父母却失去了唯一活下来的理由。谢晋说:“我的父亲母亲,实际上我不出事,他们两个也不会有事情。我关在牛棚里头,我的父亲母亲他们没办法活下去。”
【意图】文化史教学不能只关注共性与规律,政治和阶级性,而忽视感性和人性。文化艺术的创作既要从时代角度去分析,又要关注创造文化艺术的人。如果电影是一个民族的记忆,那么谢晋先生就是新中国电影的记忆。经历作为一种文化类型,使谢晋先生成为我们追溯一代人的标本。带领学生走进电影人丰富的人生经历,用多元化的角度思考人性的多面和历史的复杂,旨在通过人物唤醒学生对“双百”方针贯彻过程曲折性的历史认知,并存疑为什么拍电影也会有杀身之祸?电影业是不是个案?
二、“左倾”肆虐百花谢,一枝独秀样板戏
材料一:从1966年6月到1972年,整整7年中国影坛没有拍摄过一部故事片……当时,虽然拍出八个样板戏电影,可充其量还是让八亿人民看八个样板戏。
——李少白《中国电影史》
材料二:1964年3月1日,第三届“百花奖”开始征集选票。原拟定于6月下旬发奖。但这时文艺界的整风、思想大批判如火如荼。有的获奖者正在作检查、接受批判;有的作品被诬陷。……影协不得不于1964年底,呈请撤销了这次评奖。至此,第三届“百花奖”,黯然隐入了历史深处,停办了17年之久。
——李多钰《中国电影百年》
材料三:样板戏开了一个戏曲表现程式改革的先河。对传统程式在现代生活中的表现,对现代人物利用程式进行的艺术创造,以及对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的改革,应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改革、戏曲现代化的最高成就。但是,诚如中国几十年的社会政治活动一样,我们在否定某人言论的时候,也往往否定了某人的历史功绩,在否定事物的同时,也否定了人的一切。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材料四:样板戏是对传统艺术的革新,它的唱词唱腔极富艺术感染力,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样板戏之所以被广为传唱,首先是它来自于民间,它本质上的东西是属于人民的。
——邵宇彤《对样板戏艺术价值的重新审视》
【意图】结合四则不同角度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一样板戏的“一枝独秀”和材料二“百花谢”的对比中理解“过于强调思想文化的高度统一与电影的政治意识形态功能,使新中国电影饱受政治索隐式批评和电影大批判的冲击”。从而得出文艺的发展与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的互动关系;在材料三、四对样板戏艺术成就的肯定中掌握多角度、宽视野的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逐渐体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高人文素养;最终认识文艺的发展要坚持“双百”、实事求是的经验,要处理好与政治、人民生活的关系。
三、再倡“双百”满园春——电影之盛
江西乡土资源——电影《庐山恋》
1980年电影《庐山恋》是“文革”后国内首部表现爱情主题的电影,是中国人进一步解放思想的产物,是对于美好生活的纯真向往。《庐山恋》大大提升了庐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庐山风景区专门兴建了一座小型影院,每天从早到晚放映这部影片。“游庐山,看《庐山恋》”,成为庐山多年来一个固定的旅游项目。据统计,从1980年到2012年,《庐山恋》已在这家电影院里放映了12000余场,其票价也从最初3毛钱变成了今天的35元。
影评材料:
1.作为“文革”后中国国内公映的首部爱情电影,《庐山恋》曾经产生的震撼效应,已成为一个难以复制的“传奇”。
2.当年,单是女主角张瑜更换的数十套服装,就足以让观众赏心悦目、过目不忘。
3.《庐山恋》所传递出的美感和张力,足够穿透历史。
4.《庐山恋》能走上银幕,缘于它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中国人进一步解放思想的产物。
5.如果说谢晋的《天云山传奇》是对“文革”政治生态的反思,那么黄祖模导]的《庐山恋》代表的是另一种反思,那是一种对于美好生活的纯真向往。
6.因敏感的“吻戏”及归侨话题,遭到国内电影杂志的批评。
【意图】多角度材料的展示使学生逐渐理解文艺的永恒魅力根植于人类思想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积淀。借用法国艺术家丹纳的一句话:“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某种艺术是和某种时代精神同时出现,同时消亡”。让学生思维落脚于从文艺创作的角度看待国家的进步、时代的气息。
小结:课程的开始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课程的结束是学生对课程的领悟。本文是笔者对文化史教学的一点思考和尝试。张元教授曾说过:“(历史课的学习目标)非但取得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其能力、观念、态度与修养都有所转化与提升。只有学生觉得,这门课程使我成长,使我与过去不同,感到有所收获而十分喜悦,方能说达到了学习目标。”“科技可求,文化难仿”,文化史教学任重道远啊!
【作者简介】吴桃珍,女,1980年生,江西鄱阳人,江西省上饶市一中历史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工作。
【责任编辑:李婷轩】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3-0039-03
中学历史教学的本质是“学生本位”,在教学中历史感觉的培养比历史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在这种理念下,文化史教学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多样,引导学生以历史发展的视角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取向。下面我以人教版必修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思路。
对新课的处理,首先是把握“课程标准”。关于本课课标有两个要求: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知道方针”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表层信息,“讨论经验和教训”是深层体会后才能感悟到的。
基于对文化史教学和课标要求的理解,笔者通过新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历程和电影导]谢晋先生的人生经历为载体,突破“双百”方针重难点,让学生认识文艺与政治、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回归历史的细节,在历史情境中带领学生产生生动、形象、感性的历史思维。
导入:出示两则材料
材料一:1951年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所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材料二:关于“百家争鸣”的PPT。
【意图】切题既不突兀也不猎奇,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原则下让学生知道“双百”方针提出的过程,随后自然进入本课第一目的学习。
一、初提“双百”显活力——电影之春
材料一: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作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指出:知识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知识分子参加。
——沈志华《中华共和国史》
材料二:《周扬文集》记载“最近中央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和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提出对斯大林的批评有关。……我们不否认对于斯大林的批评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的混乱。但这个混乱现在看来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收获。我们是在这样一个状况下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
——朱正《1957年的夏季:
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
材料三: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他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两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允许)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谈“双百”方针
材料四:
材料五:通过电影追述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历史伟绩、树立毛泽东和共产党作为新中国缔造者的崇高地位进而在炮火硝烟的战争背景中凸显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正是新中国电影政策极力倡导的主要内容;而善恶立辨、对抗性强、胜负分明的,以革命历史和革命战争为主要题材的战争影片……是对拍摄工农兵电影和电影为工农兵服务的政策方针的最好诠释。……对于任何一个新生政权而言,树立威权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便是利用媒体舆论和文学艺术为该执政党撰述一个合法、合理而又崇高的历史;就是在撰述这个合法、合理而又崇高的历史过程中,新中国电影扮]了一个至关重要并且颇为成功的角色。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
【意图】提供多角度材料突破重点——“双百”方针的背景、内涵和结果。材料一、二是用来补充“双百”方针提出的国内国际背景,初步认识政治环境对文艺的影响。材料三是通过毛泽东的原话简明扼要地让学生掌握其内涵。材料四展示“双百”方针在电影界的影响,并设疑:“为什么新中国电影业会取得显著成绩?”学生在总结“双百”方针的贯彻和材料五中可得出政治的需要和政策的提倡使新中国电影业迎来春天,体会“文艺与政治、时代的紧密关系”。
过渡:关于谢晋的1分钟视频
视频录音:在《舞台姐妹》这部影片中,上官云珠、沈浩以及扮]和尚阿鑫的邓楠都相继以非正常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文革十年中,这种非人的磨难使“一定要活下来”成为很多人的信念。然而谢晋被带走批判时,已经饱受磨难的父母却失去了唯一活下来的理由。谢晋说:“我的父亲母亲,实际上我不出事,他们两个也不会有事情。我关在牛棚里头,我的父亲母亲他们没办法活下去。”
【意图】文化史教学不能只关注共性与规律,政治和阶级性,而忽视感性和人性。文化艺术的创作既要从时代角度去分析,又要关注创造文化艺术的人。如果电影是一个民族的记忆,那么谢晋先生就是新中国电影的记忆。经历作为一种文化类型,使谢晋先生成为我们追溯一代人的标本。带领学生走进电影人丰富的人生经历,用多元化的角度思考人性的多面和历史的复杂,旨在通过人物唤醒学生对“双百”方针贯彻过程曲折性的历史认知,并存疑为什么拍电影也会有杀身之祸?电影业是不是个案?
二、“左倾”肆虐百花谢,一枝独秀样板戏
材料一:从1966年6月到1972年,整整7年中国影坛没有拍摄过一部故事片……当时,虽然拍出八个样板戏电影,可充其量还是让八亿人民看八个样板戏。
——李少白《中国电影史》
材料二:1964年3月1日,第三届“百花奖”开始征集选票。原拟定于6月下旬发奖。但这时文艺界的整风、思想大批判如火如荼。有的获奖者正在作检查、接受批判;有的作品被诬陷。……影协不得不于1964年底,呈请撤销了这次评奖。至此,第三届“百花奖”,黯然隐入了历史深处,停办了17年之久。
——李多钰《中国电影百年》
材料三:样板戏开了一个戏曲表现程式改革的先河。对传统程式在现代生活中的表现,对现代人物利用程式进行的艺术创造,以及对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的改革,应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改革、戏曲现代化的最高成就。但是,诚如中国几十年的社会政治活动一样,我们在否定某人言论的时候,也往往否定了某人的历史功绩,在否定事物的同时,也否定了人的一切。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材料四:样板戏是对传统艺术的革新,它的唱词唱腔极富艺术感染力,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样板戏之所以被广为传唱,首先是它来自于民间,它本质上的东西是属于人民的。
——邵宇彤《对样板戏艺术价值的重新审视》
【意图】结合四则不同角度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一样板戏的“一枝独秀”和材料二“百花谢”的对比中理解“过于强调思想文化的高度统一与电影的政治意识形态功能,使新中国电影饱受政治索隐式批评和电影大批判的冲击”。从而得出文艺的发展与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的互动关系;在材料三、四对样板戏艺术成就的肯定中掌握多角度、宽视野的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逐渐体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高人文素养;最终认识文艺的发展要坚持“双百”、实事求是的经验,要处理好与政治、人民生活的关系。
三、再倡“双百”满园春——电影之盛
江西乡土资源——电影《庐山恋》
1980年电影《庐山恋》是“文革”后国内首部表现爱情主题的电影,是中国人进一步解放思想的产物,是对于美好生活的纯真向往。《庐山恋》大大提升了庐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庐山风景区专门兴建了一座小型影院,每天从早到晚放映这部影片。“游庐山,看《庐山恋》”,成为庐山多年来一个固定的旅游项目。据统计,从1980年到2012年,《庐山恋》已在这家电影院里放映了12000余场,其票价也从最初3毛钱变成了今天的35元。
影评材料:
1.作为“文革”后中国国内公映的首部爱情电影,《庐山恋》曾经产生的震撼效应,已成为一个难以复制的“传奇”。
2.当年,单是女主角张瑜更换的数十套服装,就足以让观众赏心悦目、过目不忘。
3.《庐山恋》所传递出的美感和张力,足够穿透历史。
4.《庐山恋》能走上银幕,缘于它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中国人进一步解放思想的产物。
5.如果说谢晋的《天云山传奇》是对“文革”政治生态的反思,那么黄祖模导]的《庐山恋》代表的是另一种反思,那是一种对于美好生活的纯真向往。
6.因敏感的“吻戏”及归侨话题,遭到国内电影杂志的批评。
【意图】多角度材料的展示使学生逐渐理解文艺的永恒魅力根植于人类思想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积淀。借用法国艺术家丹纳的一句话:“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某种艺术是和某种时代精神同时出现,同时消亡”。让学生思维落脚于从文艺创作的角度看待国家的进步、时代的气息。
小结:课程的开始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课程的结束是学生对课程的领悟。本文是笔者对文化史教学的一点思考和尝试。张元教授曾说过:“(历史课的学习目标)非但取得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其能力、观念、态度与修养都有所转化与提升。只有学生觉得,这门课程使我成长,使我与过去不同,感到有所收获而十分喜悦,方能说达到了学习目标。”“科技可求,文化难仿”,文化史教学任重道远啊!
【作者简介】吴桃珍,女,1980年生,江西鄱阳人,江西省上饶市一中历史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工作。
【责任编辑:李婷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