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东北振兴政策是否有效提升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缩小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为回答这一问题,文章首先回顾了1949年以来不同时期黑龙江省的区域发展政策,随后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两个方面选取不同指标对黑龙江省实行东北振兴政策的成效进行评估,又阐述了东北振兴过程中黑龙江省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以上分析为黑龙江省接下来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以期为黑龙江省经济振兴建言献策。
关键词:东北振兴政策;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人才流失
一、东北地区区域政策回顾
20世纪50年代初,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仅为10%,并且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严重失衡。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物质需求以及国防安全的战备需要,在区域发展政策上追求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基于这种政策,我国“一五”计划及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中,黑龙江省获批项目数量居全国前列。自此,黑龙江省重点工业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在“一五”计划完成的1958年黑龙江省工业产值在全国排名中居第3位,与1953年比分别上升3个名次,地区总产值在全国排名中居第8位,黑龍江经济强身和工业强省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区,区域非均衡发展政策替代区域均衡发展政策成为首要选择,以计划经济为代表的东北地区经济增速逐渐落后于强调市场竞争的东部沿海省份。1978年至2003年,江苏、浙江两省的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2.9%、13.58%,全国平均增速为9.72%,而黑龙江省同期平均增速仅为7.88%,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低于东部沿海地区省份,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面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失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在2003年出台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国家将从产业、财税金融、社会保障、资源型城市转型、空间布局等几个方面助力东北振兴。自东北振兴政策实施以来,东北地区面临的经济失速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在2014黑龙江以5.6%的增速位列全国倒数第二位,从而出现了“新东北现象”。
二、东北振兴战略的成效分析
(一)经济发展
1. 人均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地区生产总值能够较为直接地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为了避免人口总量的干扰,本文选取人均GDP增长速度做为评价指标。自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黑龙江人均GDP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与全国人均GDP变化趋势一致。分阶段看,2003~2013年除个别年份以外,黑龙江省人均GDP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同期水平,说明在这十年内黑龙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东北振兴政策及其相关政策为黑龙江经济注入了新活力。但是自2014年起,黑龙江省经济增速出现大幅下跌,人均GDP平均增速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说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瓶颈。
2. 固定资产投资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支出法下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在黑龙江省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2003年的31.1%逐步上涨为2017年的60.7%,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推动黑龙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然而过度依赖于投资拉动的经济结构往往具有脆弱性,2014年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仅为1.5%,低于同期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14.2个百分点。我们将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人均GDP增速结合起来对比可以发现,黑龙江省人均GDP增速走势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走势几乎完全一致,都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这也就为2014年黑龙江省经济增速出现大幅下跌提供了一个合理解释:在其他经济要素拉动经济增长占比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的大量减少会引起黑龙江省经济增速的下跌。
3. 产业结构
东北振兴政策实施以来,黑龙江省第一产业增加值稳步上升,2019年黑龙江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相比2003年提升11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常年位居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的地位不断提高,为保障粮食安全、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总体来看,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逐步超越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说明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符合经济发展一般规律。
(二)人民生活
1.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上涨
2003~2012年,黑龙江省城镇居民、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2.66、3.43倍,2019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13年的1.48、1.6倍。通过对比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可以发现,同期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要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说明东北振兴战略中农业补贴、免征农业税惠农政策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明显成效。总体来看,东北振兴政策实施以来,黑龙江省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
2. 稳就业保民生工作成绩出色
20世纪90年代末,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因资源枯竭、经济结构调整、缺乏竞争力等原因从而出现经营困难的问题,大批国有企业员工被解除劳动用工合同。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的前一年,黑龙江省下岗职工总数占全国下岗职工人数的30.8%,下岗失业问题亟待解决。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通过升级和改造传统产业、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黑龙江省失业人数显著降低。2004年黑龙江省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一改不断下降的趋势,同比上年增加39.1万人。第三产业也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后突显出较强吸纳就业的能力,2010年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759万,是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当年的1.62倍,上世纪末由于国企改制增加的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被吸纳至第三产业,再就业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三、东北振兴过程中黑龙江省存在的问题 (一)空间格局分化,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核心-边缘模式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哈尔滨经济强市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2018年哈尔滨市占黑龙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至49%,而在振兴战略实施初期同为高水平发展城市的大庆则下降至21.8%,降低5.9个百分点。2013年国务院列为资源型城市的大庆等八个城市生产总值占比由2003年的47.6%下降至39.2%。经济发展不断向省会城市集聚,省内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断扩大,而这种差距的扩大在资源型城市与省内其他城市中尤为明显。
(二)人才流失严重,创新能力不足
“新东北现象”发生以来,黑龙江省年末常住人口持续减少,成为人口净流出省份。人口流出问题中最突出的是人才流失问题,黑龙江省由于近些年经济发展不景气导致科研经费不足、薪资待遇较低、民营企业占比小,不仅难以吸引外地高层次人才来龙江就业,本地人才“存量”也在不断减少。201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硕博毕业生中仅有17.49%留在东北三省,北京、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成为毕业生的首选。社会人才也同样流失非常严重,省內每年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出省工作,其中不乏有一些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才选择薪资报酬丰厚、发展空间广阔、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南方经济发达省份工作。人才流失导致黑龙江省陷入了人才流失→创新能力不足→经济低迷的“恶性循环”。
四、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政策建议
(一)转换经济发展思路和政策倾向
在早期东北振兴战略中,由于黑龙江省特定的产业结构约束,存在以第二产业为主的路径依赖,第二产业投资成为政府首选的经济发展思路。在新一轮东北振兴中,地方政府应该首先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确立市场在投资活动中的决定性地位,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通过建立政府负面管理清单、改革审批监管制度、增强政府部门服务意识激发市场活力,提升要素配备效率。应该促使新增投资朝着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努力,长期来看,黑龙江经济的振兴所需的大量投资应该流向高端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黑龙江省除了要为人才引进提供有吸引力的薪资待遇外,政府还可以为外来人才设立特殊津贴、减免个人所得税、提供保障性住房等激励措施,薪资激励不仅有助于招纳贤士,而且能够促使人才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在“引流”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与黑龙江经济发展所匹配的人才,依托黑龙江本地高校为主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根据黑龙江省的经济形势、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制度人文环境等省情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省内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对于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政府层面应增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应组建科研攻关团队,对于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好的科技创新项目要尽快打破科技壁垒。企业的参与不仅可以缩短科技成果到市场化的周期,还可以减少科技创新的盲目性,从而降低风险和成本。产学研深度融合,增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缩小区域差异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黑龙江省空间极化现象愈发明显,省内经济活动呈现“南强北弱”的核心外围模式,经济布局事关黑龙江经济发展前景。一是要挖掘各区域内部优势资源,省内四大区域经济板块应着眼于自身地理位置和要素禀赋确立本区域的比较优势,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以往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同质化问题。二是要强化区域间的经济协同关系,各区域政府应该树立一致的经济大局发展观念,增加各区域间的产业协作。三是要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各级政府应该对资源型城市实施长期的援助政策,在税收减免、生态补偿、信贷等政策上提供财政支持。各资源型城市本身也应为转型发力,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同时尽快建立新兴产业,防止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参考文献:
[1]何春.东北经济失速的政策性因素——基于“东北振兴”政策效果的再考察[J].经济体制改革,2017(01):44-49.
[2]靳继东,杨盈竹.东北经济的新一轮振兴与供给侧改革[J].财经问题研究,2016(05):103-109.
[3]王娟,郑浩原.区域发展战略、财政政策与区域经济收敛——兼论东北振兴政策的实施效果[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9(05):90-97.
[4]杨天宇,荣雨菲.区域发展战略能促进经济增长吗——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7(10):88-99.
[5]孙亚萍,姜丽丽,孙涛.东北振兴以来黑龙江省产业结构演变特征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7(04):48-53.
[6]王姣娥,杜德林.东北振兴以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演化及空间分异模式[J].地理科学,2016,36(09):1320-1328.
[7]李秀伟,修春亮.东北三省区域经济极化的新格局[J].地理科学,2008,28(06):722-728.
*本文系2021年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资金资助“人力资本视角下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成果(YJSCX2021-106HLJU)。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关键词:东北振兴政策;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人才流失
一、东北地区区域政策回顾
20世纪50年代初,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仅为10%,并且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严重失衡。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物质需求以及国防安全的战备需要,在区域发展政策上追求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基于这种政策,我国“一五”计划及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中,黑龙江省获批项目数量居全国前列。自此,黑龙江省重点工业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在“一五”计划完成的1958年黑龙江省工业产值在全国排名中居第3位,与1953年比分别上升3个名次,地区总产值在全国排名中居第8位,黑龍江经济强身和工业强省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区,区域非均衡发展政策替代区域均衡发展政策成为首要选择,以计划经济为代表的东北地区经济增速逐渐落后于强调市场竞争的东部沿海省份。1978年至2003年,江苏、浙江两省的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2.9%、13.58%,全国平均增速为9.72%,而黑龙江省同期平均增速仅为7.88%,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低于东部沿海地区省份,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面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失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在2003年出台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国家将从产业、财税金融、社会保障、资源型城市转型、空间布局等几个方面助力东北振兴。自东北振兴政策实施以来,东北地区面临的经济失速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在2014黑龙江以5.6%的增速位列全国倒数第二位,从而出现了“新东北现象”。
二、东北振兴战略的成效分析
(一)经济发展
1. 人均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地区生产总值能够较为直接地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为了避免人口总量的干扰,本文选取人均GDP增长速度做为评价指标。自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黑龙江人均GDP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与全国人均GDP变化趋势一致。分阶段看,2003~2013年除个别年份以外,黑龙江省人均GDP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同期水平,说明在这十年内黑龙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东北振兴政策及其相关政策为黑龙江经济注入了新活力。但是自2014年起,黑龙江省经济增速出现大幅下跌,人均GDP平均增速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说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瓶颈。
2. 固定资产投资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支出法下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在黑龙江省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2003年的31.1%逐步上涨为2017年的60.7%,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推动黑龙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然而过度依赖于投资拉动的经济结构往往具有脆弱性,2014年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仅为1.5%,低于同期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14.2个百分点。我们将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人均GDP增速结合起来对比可以发现,黑龙江省人均GDP增速走势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走势几乎完全一致,都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这也就为2014年黑龙江省经济增速出现大幅下跌提供了一个合理解释:在其他经济要素拉动经济增长占比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的大量减少会引起黑龙江省经济增速的下跌。
3. 产业结构
东北振兴政策实施以来,黑龙江省第一产业增加值稳步上升,2019年黑龙江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相比2003年提升11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常年位居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的地位不断提高,为保障粮食安全、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总体来看,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逐步超越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说明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符合经济发展一般规律。
(二)人民生活
1.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上涨
2003~2012年,黑龙江省城镇居民、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2.66、3.43倍,2019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13年的1.48、1.6倍。通过对比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可以发现,同期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要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说明东北振兴战略中农业补贴、免征农业税惠农政策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明显成效。总体来看,东北振兴政策实施以来,黑龙江省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
2. 稳就业保民生工作成绩出色
20世纪90年代末,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因资源枯竭、经济结构调整、缺乏竞争力等原因从而出现经营困难的问题,大批国有企业员工被解除劳动用工合同。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的前一年,黑龙江省下岗职工总数占全国下岗职工人数的30.8%,下岗失业问题亟待解决。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通过升级和改造传统产业、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黑龙江省失业人数显著降低。2004年黑龙江省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一改不断下降的趋势,同比上年增加39.1万人。第三产业也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后突显出较强吸纳就业的能力,2010年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759万,是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当年的1.62倍,上世纪末由于国企改制增加的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被吸纳至第三产业,再就业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三、东北振兴过程中黑龙江省存在的问题 (一)空间格局分化,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核心-边缘模式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哈尔滨经济强市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2018年哈尔滨市占黑龙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至49%,而在振兴战略实施初期同为高水平发展城市的大庆则下降至21.8%,降低5.9个百分点。2013年国务院列为资源型城市的大庆等八个城市生产总值占比由2003年的47.6%下降至39.2%。经济发展不断向省会城市集聚,省内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断扩大,而这种差距的扩大在资源型城市与省内其他城市中尤为明显。
(二)人才流失严重,创新能力不足
“新东北现象”发生以来,黑龙江省年末常住人口持续减少,成为人口净流出省份。人口流出问题中最突出的是人才流失问题,黑龙江省由于近些年经济发展不景气导致科研经费不足、薪资待遇较低、民营企业占比小,不仅难以吸引外地高层次人才来龙江就业,本地人才“存量”也在不断减少。201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硕博毕业生中仅有17.49%留在东北三省,北京、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成为毕业生的首选。社会人才也同样流失非常严重,省內每年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出省工作,其中不乏有一些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才选择薪资报酬丰厚、发展空间广阔、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南方经济发达省份工作。人才流失导致黑龙江省陷入了人才流失→创新能力不足→经济低迷的“恶性循环”。
四、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政策建议
(一)转换经济发展思路和政策倾向
在早期东北振兴战略中,由于黑龙江省特定的产业结构约束,存在以第二产业为主的路径依赖,第二产业投资成为政府首选的经济发展思路。在新一轮东北振兴中,地方政府应该首先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确立市场在投资活动中的决定性地位,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通过建立政府负面管理清单、改革审批监管制度、增强政府部门服务意识激发市场活力,提升要素配备效率。应该促使新增投资朝着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努力,长期来看,黑龙江经济的振兴所需的大量投资应该流向高端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黑龙江省除了要为人才引进提供有吸引力的薪资待遇外,政府还可以为外来人才设立特殊津贴、减免个人所得税、提供保障性住房等激励措施,薪资激励不仅有助于招纳贤士,而且能够促使人才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在“引流”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与黑龙江经济发展所匹配的人才,依托黑龙江本地高校为主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根据黑龙江省的经济形势、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制度人文环境等省情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省内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对于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政府层面应增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应组建科研攻关团队,对于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好的科技创新项目要尽快打破科技壁垒。企业的参与不仅可以缩短科技成果到市场化的周期,还可以减少科技创新的盲目性,从而降低风险和成本。产学研深度融合,增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缩小区域差异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黑龙江省空间极化现象愈发明显,省内经济活动呈现“南强北弱”的核心外围模式,经济布局事关黑龙江经济发展前景。一是要挖掘各区域内部优势资源,省内四大区域经济板块应着眼于自身地理位置和要素禀赋确立本区域的比较优势,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以往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同质化问题。二是要强化区域间的经济协同关系,各区域政府应该树立一致的经济大局发展观念,增加各区域间的产业协作。三是要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各级政府应该对资源型城市实施长期的援助政策,在税收减免、生态补偿、信贷等政策上提供财政支持。各资源型城市本身也应为转型发力,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同时尽快建立新兴产业,防止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参考文献:
[1]何春.东北经济失速的政策性因素——基于“东北振兴”政策效果的再考察[J].经济体制改革,2017(01):44-49.
[2]靳继东,杨盈竹.东北经济的新一轮振兴与供给侧改革[J].财经问题研究,2016(05):103-109.
[3]王娟,郑浩原.区域发展战略、财政政策与区域经济收敛——兼论东北振兴政策的实施效果[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9(05):90-97.
[4]杨天宇,荣雨菲.区域发展战略能促进经济增长吗——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7(10):88-99.
[5]孙亚萍,姜丽丽,孙涛.东北振兴以来黑龙江省产业结构演变特征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7(04):48-53.
[6]王姣娥,杜德林.东北振兴以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演化及空间分异模式[J].地理科学,2016,36(09):1320-1328.
[7]李秀伟,修春亮.东北三省区域经济极化的新格局[J].地理科学,2008,28(06):722-728.
*本文系2021年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资金资助“人力资本视角下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成果(YJSCX2021-106HLJU)。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