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汉族正常人静息状态下体表心电图P波与PR间期参数的正常值参考范围与特征.方法 连续纳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接受体检的汉族正常人,在静息状态下接受标准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心电参数经GE M USE系统自动测量后再进行人工校对.采集的参数包括心率、12导联P波各波段的时限、最大振幅、面积、电轴和PR间期,计算P波离散度、P波终末电势(PtfV1).正常值及其参考范围以中位数(2% 分位数,98% 分位数)表示.结果 1149例正常人中男性占47.1%.静息状态下P波时限正常范围9
【机 构】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 新疆乌鲁木齐 88004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 新疆乌鲁木齐 880042;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北京 10003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汉族正常人静息状态下体表心电图P波与PR间期参数的正常值参考范围与特征.方法 连续纳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接受体检的汉族正常人,在静息状态下接受标准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心电参数经GE M USE系统自动测量后再进行人工校对.采集的参数包括心率、12导联P波各波段的时限、最大振幅、面积、电轴和PR间期,计算P波离散度、P波终末电势(PtfV1).正常值及其参考范围以中位数(2% 分位数,98% 分位数)表示.结果 1149例正常人中男性占47.1%.静息状态下P波时限正常范围98(64,120)m s,男性的P波时限较女性长[100(64,124)m s v s 96(62,118),P<0.001].P波离散度正常范围78.9(32,161)ms.I和aVR导联全部为单向正向波或负向波,Ⅱ和aVF导联双向波的比例分别为0.34% 和1.22%.肢体导联P波振幅差异较大,Ⅱ、Ⅲ、aV F导联P波振幅均<0.21 m V.胸前导联P波振幅差异较小,振幅均<0.13 mV.Ⅱ和aVF导联P波面积明显大于其他导联.V1导联负向波的时限55(20,77)ms,振幅0.03(0.01,0.07)mV,面积40(11,123)μV·ms,PtfV1值正常范围为-0.018(0.004,0.051)mm·ms,95% 百分位数为-0.039 mm·ms.PR间期正常范围为148(110,195)ms,17例(1.49%)PR间期≥200 ms,16例(1.39%)PR间期<110 ms;男性较女性长[151(112,210)m s v s 145(106,188)m s,P<0.0001],老年人(≥60岁)较年轻人长[161(116,216)ms vs 147(108,194)ms,P<0.001],心率慢(<60次/分)的PR间期较长[153(118,200)ms vs 147(108,194)m s,P=0.008].结论 新疆地区汉族正常人的P波时限上限值为120 m s,PR间期正常范围为110~200 m s,应考虑性别、年龄和心率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 对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 thrombus,AVFT)集束化护理策略进行优化,以期提高医护人员临床依从性,降低AVFT发生率,提高患者“带瘘生存”的生活质量.方法 邀请10名不同领域的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对多准则决策分析法(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MCDA)的每项准则及筛选出的高质量证据赋予相应的权重和分值,根据最终评分排序形成AVFT集束化护理策略的推荐意见.结果 适合纳入AVFT集束化护理策略
随着血液透析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血液净化中心规模逐渐扩大等因素,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更加突出.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产生的医疗废物主要有4种:透析废弃液、透析管路、干粉残留物和内瘘穿刺针.其液体部分即血液透析废弃液,是治疗结束后留存在血液透析器和管路中的液体,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及其他危害的医疗废弃物[1].MHD患者透析结束后产生的医疗废弃物如管理不善,处置不当,既可造成环境污染,又能引起感染性疾病的传播[2].有研究报道血液透析
坏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NF)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感染.其早期诊断困难,且起病急,进展快,晚期预后差,需尽早发现、早干预.血液透析相关的NF鲜有报道,本文报道1例血液透析患者手部NF,希望引起医护人员对血液透析患者NF的关注.
目前左室summit区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最常用的途径是经冠状静脉系统,但当存在导管无法到位、局部阻抗或温度过高、毗邻冠状动脉等限制时,可尝试解剖消融策略,从心内膜的各相邻部位进行消融;如果消融也无效,还可考虑经皮心外膜消融,但成功率并不理想;此外,冷冻消融、酒精消融、半浓度生理盐水灌注消融、同步单极消融、双极消融、机器人外科消融、肌内细针消融、冠状动脉导丝消融、零射线消融等技术可作为经心内膜和心外膜途径消融失败后的备选方法,但对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