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荷花淀》:革命抒情美学风格的诞生

来源 :小说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in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6年,二十三岁的孙犁离开家乡安平,来到河北省安新县同口镇.同口镇位于白洋淀西南方岸边,“人到了同口,所见都是水乡本色:家家有船,淀水清澈得发蓝、发黑;村里村外、房上地下,可以看到土堆海积般的大小苇垛;一进街里,到处鸭子、芦花乱飞……”①在这里,孙犁担任村镇小学教师.尽管只居住了一年,但孙犁对白洋淀生活念念难忘.1939年,他在太行山深处的行军途中,写成长篇叙事诗《白洋淀之曲》.
其他文献
自1941年5月创办至1947年3月停刊,延安《解放日报》刊登介绍了大量戏曲新剧本、戏曲活动纪实以及戏曲评论文章,系统记录了抗战与解放战争背景下戏曲服务于战争动员与民族解放的整体艺术图景.《解放日报》的戏曲艺术实践表现了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历史想象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诉求呼唤,是特定历史语境下战争话语模式的动态建构与历时形塑,体现出戏曲作为民间经典艺术形态的全新话语价值与审美旨趣,以及在追求光明与自由的民族革命事业中独特的地位与功能.
《朝阳沟》自1958年诞生以来,屡经修改,主要形成了1958年版、1964年版、1977年版和新世纪版4个版本.《朝阳沟》是大跃进的产物,不可避免受到时代的局限,但杨兰春坚持创作从生活出发,写戏就是写入,塑造了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朝阳沟》描绘了农村的生活画卷,展现了人情之美,所以至今仍有生命力.《朝阳沟》的成功,更是音乐唱腔的成功,它坚持了在传统基础上适度创新的原则,观众听起来既是地道的豫剧,又新颖别致,因而深受群众欢迎.
中国戏曲服饰是戏曲舞台要素之一,“行当”装扮程式依据“行头”规制来实现.行头制作的一招一式不仅仅工巧技美,更是做戏做人.戏曲服饰制作中的造物重理法,也是一部物化的中国戏曲工艺美学史.今天,历史悠久、工巧技美的戏曲服饰同样面临对其规制渊源及技艺承续的现实思考.在传承经典与戏曲现代戏题材戏衣制作等方面,围绕“做衣是做戏”这个命题,通过对国家级戏衣非遗传承人的访谈,来探索如何让传统戏衣的绝技服务于当今舞台,是既坚守传统又积极创新的一种态度,既要坚守传统戏衣制作工艺的服务“行当”,又要迎合时代发展中戏曲现代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