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自我价值感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f11230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老师:
  你好!
  看到你的教育案例后,我对案例中的几个幼儿很感兴趣。可以说,生活中这样的幼儿还不少,老师也常为如何教育这类幼儿感到很棘手。我们不妨一起分析一下这类幼儿的个性心理特点和行为,然后找出教育策略,培养好幼儿,提高教育质量。
  “玻璃心”幼儿的群像特征
  前边说过,生活中像雯雯、宁宁这样的幼儿还不少,他们有着共同的性格、行为特点,让我们首先为这些“玻璃心”的幼儿描绘一幅群像:认为自己是最好的,别人不应该超过自己。他们总要争“第一”, 不允许自己有失败,不允许自己有不如别人的地方,不允许别人超过自己,听不得别人受表扬。总之,他们已表现出好胜好强、追求完美的人格倾向。只能赢不能输,好胜、爱拔尖是经常伴随他们的行为。由于不恰当的自我评价,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价值感水平都会受到牵涉。一旦失败,他们首先便会怀疑自己的能力,由此活动的兴趣、坚持性便会下降。正像你文中所分析的那样,这样的幼儿后续发展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挑战的勇气越来越弱,身边的朋友因为他们容易暴怒而越来越少……这类幼儿由于忍受不了挫折、过分追求完美而生活中又不会存在完美从而将来也不会生活得太轻松、太幸福。
  幼儿的“玻璃心”是如何形成的
  很显然,“玻璃心”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出了问题。他们的自我评价过高,把自己放在了一个不恰当的位置。对自己评价高,本是高水平自我价值感的特征。对于一个人来说,自我价值感水平越高,这个人的人格越趋于健康,其表现出来的行为也越积极主动。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堡(Rosenberg,1965)认为,一个自我价值感水平高的人最主要的特点是自我接受。但是高水平自我价值感的人并不兼具完美感。高水平自我价值感的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但他不因此就挑剔自己。他们不一定把自己就看得比别人好,他们只是能够怡然自得而已。高水平的人有着高水平的自我宽容的特点。而且,高水平自我价值感的人不仅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毛病,而且努力去克服它们。显然“玻璃心”的幼儿并不是自我价值感水平真的高,而只是自我评价过高而已。过高,意味着自我评价超越了自己的真实价值,这会导致他们产生不健康的自我价值感。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情况呢?研究表明,影响个体自我价值感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内部因素,具体说来,就是能反映人的价值的个人特征,如能力、成就、品德等;另一类是外部因素,具体说来,就是指个体周围人们对个体的评价与态度。自我评价过程则是自我价值感形成的主要机制。也就是说,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参照周围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与态度,经过对自身价值的评价而形成的。换句话说,个体以内在的自我价值为依据、以外在的别人的评价与态度为标准,形成了自我价值感。我们知道,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是以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主要标准。当你问幼儿“你为什么说自己是好孩子”时,他们常常回答:“老师说我是好孩子。”儿童尤其是幼儿,影响其自我价值感水平的往往是外部因素——周围人们对其的评价与态度。这其中,作为生活中“重要他人”的父母和老师,他们对幼儿的评价和态度,直接调控着幼儿的自我价值感水平。
  幼儿从出生以后,家长出于喜爱孩子的本能,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夸奖孩子。同时他们信奉“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育信条,经常会对孩子过度夸奖。当幼儿产生自我意识以后,他们就会把“重要他人”的这些正向评价转化为对自我的评价,他们常常会认为自己是最好的,别人不如自己好。这些孩子进入幼儿园后,部分幼儿(比如像雯雯那样的孩子)由于能力强、聪明伶俐又开始经常受到老师的关注、夸奖,这进一步强化了这部分幼儿良好的自我感觉。由于人天生是趋利避害的,过分的、不恰当的夸奖会导致幼儿依赖上外部因素而忽略了内部因素——自己的能力、品德等表现,而且会使幼儿自我评价过高,他们的自我评价已超越了自身的真实表现,他们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悬浮的”、不健康的自我价值感。
  第一次革命:从基于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受向基于他人有条件的爱和接受转变。
  第二次革命:从基于父母无条件的爱向基于能力转变。
  第三次革命:从相对无忧无虑的存在向逐渐成熟的内部评价转变。
  当儿童刚生下来时,他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个体,父母对他的爱和接受是无条件的。也就是说,无论他是哭还是笑,无论他多么令父母懊恼,父母都会无条件地接受他和爱他。到了2岁左右,成人开始给孩子灌输一些行为准则,即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并以此来评判儿童行为的好坏。当儿童做出好行为时,成人会给他们以赞扬或奖赏;当他们做出不好的行为时,成人则会冷淡他们甚至批评他们。这些都会影响到幼儿的自我价值感。这时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发生了“第一次革命”,即它的基础从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受向他人有条件的爱和接受转变。
  学前时期,儿童的能力还都在发展、提高过程中,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大多数成人对儿童的缺乏能力和由于缺乏能力导致的行为错误是持宽容态度的。因此,在这个时期,儿童的自我价值感与他们真正的能力表现没有太大的关系,也与其他儿童的能力表现没有太大关系。到了学前末期,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开始与真实世界的自己的真实表现联系起来。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开始經历“第二次革命”。这时,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开始以他们自己的真实能力为基点,客观的标准取代了以前无条件的爱和接受。儿童的自我价值感也开始以别的儿童的表现为参照。而教师或同伴是否接受这个儿童,则取决于这个儿童在幼儿园的真实表现。
  成人对学前儿童的宽容无可厚非,他们对作为儿童自我价值感形成的外部因素——夸奖、表扬的运用,也没有什么过错。但是到了学前末期甚至更早,成人就应该有意识把儿童自我价值感的建立引向基于能力,而不能仅仅依赖于别人的评价和态度。相比外部因素,能力是决定一个人自我价值感水平的内因和根本。只有建立在能力基础上经自我评价而形成的自我价值感才是有根基的、坚实的,从而才是健康的。如果成人一直盲目地夸奖孩子,而不引导其学习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幼儿就会在遭遇自我价值感的“第二次革命”时感到强烈不适。加之进入到幼儿园这个小团体后,幼儿会“以人为镜”,自觉不自觉地与同伴做比较,好强的幼儿会发现自己竟然不是最棒的,有人超过自己,有人竟然比自己得到更多的表扬……于是他们便产生了强烈的反应,“玻璃心”顿时生起。   学前末期,如果幼儿的自我价值感能顺利渡过“第二次革命”,即从基于成人无条件的爱和接受向基于能力转变,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将会移向坚实的根基,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相反,如果这时幼儿还一味追求和依赖成人无条件的爱和接受,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出现偏差。他们会变得自尊需要异常强烈(需要他人的肯定、表扬和接受等),而自我价值感水平却越来越低,随之而来的是抗挫折能力也会越来越差。
  当然,幼儿“玻璃心”的形成也与其自身的气质、性格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敏感型的幼儿更在意外界的变化和内心的感受,更容易形成心理冲突。强调竞争的当今社会大环境和家长强势的教养方式都会加剧幼儿只能赢不能输的心态。
  如何帮助幼儿去除“玻璃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玻璃心”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出了问题。他们不是以自己内在的价值为依据,而是依赖于成人的评价与态度,建立起高于自身真實价值的自我价值感。所以要帮助幼儿去除“玻璃心”,首先我们就要教会幼儿学习正确地自我评价。随着幼儿慢慢变大,作为成人(无论是家长和教师),都要注意引导幼儿关注自己的能力、品德等,让他们知道,别人对你的评价与态度,取决于你自己在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具体表现,而不能再像小时候一样,无论你是什么情况,成人都接受你,包容你。使幼儿明白,遇到困难和挫折,动辄就发脾气是没有用的,靠实力赢得别人的夸奖、表扬才是硬道理。曾经有个幼儿绘画技能不是很好,老师常常不能从画面上看懂他的画。为了赢得老师的表扬,这个幼儿每次绘画完后都要给老师讲解他的画。当教师看明白这个幼儿的意图后,有一次这样对他说:“你下一次画完后,不要讲画,老师要是一下子能看出来就好了!”这个教师的做法很好,她在有意把幼儿的注意力从基于他人无条件的接受向基于能力转变。
  其次,让幼儿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人有长短,事有胜败,要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道理虽然不很深奥,但是让自我评价过高的幼儿去明白这个道理、接受这个道理,可能还是需要花一番功夫的。你在案例中所运用的几种方法,比如故事学习、情景再现、问题讨论、游戏等,对于促进幼儿抗挫折能力都是适宜的,可以在幼儿的日常游戏学习中经常运用。
  最后,家长和教师要学会正确地表扬和批评孩子。表扬和批评历来被当成是儿童教育的重要手段,他们在儿童自我价值感形成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表扬和批评若运用不当,则会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后果。近年关于表扬和批评运用的心理学实验开展了很多,大家渐渐摸索出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的策略。
  现在教育界更提倡过程取向型表扬和批评。过程取向型表扬和批评指的是针对儿童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所运用策略的表扬和批评。许多学者把过程取向型表扬称为鼓励。鼓励不与儿童的人格特点和行为结果“挂钩”,而只看中儿童的行为过程,而且它不做儿童与儿童之间的比较。儿童在接受到鼓励的信息后不会感到压力,而是感到还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发展(继续更加努力或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所以,鼓励的特殊作用在于能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经常受到鼓励的儿童不会因为一个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自怨自艾。用鼓励法教育成长起来的儿童,能够正确面对失败和错误,他们能认识到失败和错误是正常的,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自我价值的降低。相反,当遇到挫折时,他们会变得自信、坚强,做出积极的反应。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一个疑问,同样年龄的幼儿,同样遭遇“第二次革命”,为什么有的孩子反应那么强烈呢?现在看来,“玻璃心”的幼儿有可能是经常得到个人取向型表扬(比如,常被夸成“你真棒”“你真聪明”)的幼儿。年幼的孩子由于缺乏自我评价的能力,个人取向型的表扬会误导了幼儿,使他们感觉自己最聪明、最好,后来因为忍受不了现实的“残酷”而产生“玻璃心”。
  现在我们需要建立这样一个认识:表扬和批评虽然是儿童教育的一个常见手段,但是它是有策略、有艺术性的。只有科学运用好表扬和批评这个教育手段,才有可能达到激励而不是降低幼儿动机水平和自我价值感的目的。
  面对幼儿的个性问题时,我们的工作思路是什么
  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作为教师,我们可以从中反思些什么呢?当我们面对幼儿个性问题时,不能仅从外显行为入手,还要“追根溯源”,研究一下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因为人的行为是由其心理特点决定的。研究幼儿的心理特点可以从研究幼儿的个性特点入手。按照心理学的理论,个性心理特征决定着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而自我价值感又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成份,它直接调控着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很显然,案例中的幼儿,我们可以把其归结为幼儿的自我价值感的问题,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出现了偏差。由行为追溯到心理,然后进行“源头治理”,才有可能事半功倍,否则很有可能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采取了好多教育措施,教育效果却不一定尽如人意。
  马老师,以上是我对你信中所涉及问题的一些思考,不知对你有无启发?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祝你工作顺利!
其他文献
提到色彩文化,可能我们立刻会想到代表吉祥、喜庆的中国红,亦或会想起皇权时代皇室御用之黄色。2013年张明玲出版的《色彩文化》一书,就是从中国的传统色彩观念谈起,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去探寻神秘的色彩文化,以及人们运用色彩来表达意愿,赋予色彩特殊的寓意。本文提到的色彩文化,就是将色彩传递给我们的不同感受与幼儿园的日常工作巧妙对接,即将管理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不同性质的工作内容用不同颜色来区分,如月周计划用
老师和小朋友一起读绘本《我妈妈》,小朋友都七嘴八舌地描述着自己的妈妈,并且还给妈妈画了肖像。只有亚康坐着不动。老师问他:“小朋友都画好了,你怎么没有画?”没想到他哇地一声哭了起来,但他什么都没有说。  亚康的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老师知道他是想妈妈了。于是轻轻地抱住他,对他说:“虽然妈妈不在身边,可是她依然爱你呀!我们一起看《魔法亲亲》吧,看绘本里的小獾熊,怎么感受妈妈不在身边的爱!”亚康的情绪渐
2004年毕业至今,摸爬滚打在幼教工作已11年。记得当时“研究生”进幼儿园还很稀有,所以领导当时直接就叫我“研究生”,完全不记得我的本名。当时的自己身在幼儿园确实感觉自己很另类,对自己的处境感觉很尴尬,不懂得如何走进这个群体,不懂得如何与教师融为一体,更不懂得该如何定位自己,如何在幼儿园这个平台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走进走进教师,与教师在一起  刚上班的时候,由于家在外地,所以我很“荣幸”地住进幼
幼兒园老师在开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经常会尽可能地围绕主题关键词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但是仔细梳理分析后发现,有时候同个主题活动下的不同活动内容之间,名称听上去有关联,但却无幼儿发展目标的联系,不同主题活动之间的经验连接更是相当匮乏;有些活动“热闹且有趣”,却忽视了孩子在活动中经验发展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我们将发现的这一问题与老师们一起讨论与交流,让老师们意识到不仅要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关注活动内
编者按:  去年6月初,安吉幼儿教育研究中心抽调了浙江省第一批“安吉游戏”实践园的330份有效问卷,将浙江省第一批实践园提出的关于“真游戏”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并与浙江省第一、二批实践园的3666位园长和教师进行在线教研,探讨了“什么是‘真游戏’”及“如何实践‘真游戏’”。持续3个半小时的在线直播,吸引了省内外的幼教从业人员,观看人次达到7.8万。  本次教研聚焦排在前三位的典型性问题:有逼真的场
记得冬季传染病高发时,幼儿园成为重灾区,而应对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方式之一是开窗通风,于是保健医依据上级要求和园内工作实际,对各班提出每日开窗通风三次的要求。  某一日,户外活动时间,我去各班查看开窗通风情况,发现各班开窗程度不同,通风效果各异,有的只开了几个小缝,有的只开了一扇窗户,还有的班根本没有开。当我跟保健医沟通时,保健医皱着眉头说:“要求都提过,她们都知道,可就是不做,我们也没有办法了。
2020年5月21日至28日,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推迟了两个多月的全国两会在万众瞩目中召开。2020年,恰逢决胜全面小康之年、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习近平同志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说,“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时,2020年也是非常之年,我们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
正所谓润物细无声,如果能够在日复一日的生活活动中,站在教育的角度来思考并进行高效的科学管理,我认为应该不会出现保健老师所担忧的状况。“自主” 的目标是改善和避免消极等待和时间的隐性浪费,让孩子积极主动参与活动,从而学会自我管理,所以最终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让“自主”回归儿童的“需要”。具体该如何实施呢?我觉得可以分三步走。   合理利用“时间差”,   自主加餐巧安排  一日活动中不管是哪一个环节,在
保教管理者非常重视支持教师的自主探究学习,但如何才能实现呢?幼儿的自主探究学习理念告诉我们,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获取经验。这些理念不仅能帮助幼儿实现主动学习,也能帮助保教管理者支持教师获得专业成长。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教师缺乏对自己作为观察者、支持者这一角色的敏感性,忙碌穿梭于幼儿的活动空间
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越来越关注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能力。我们跟随大班孩子的兴趣需要,先后在班级开展了饲养春蚕、观察小蜗牛、蚂蚁工坊等一系列自然探究活动,采用多种方式支持幼儿在自然观察活动中深入思考、合作探究。  “洞是怎么来的”  ——追随兴趣,给予探究空间  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充满好奇心,善于观察和发现,追随着孩子的视角,我们总能发现更有意思的世界。我们需要做的是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