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火岂止二重天(五)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ssdcsyq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常以“美男子”来概括男性之美,但这种男性美历来似乎并不以“豪爽”见称。即使在一些以歌颂英雄豪杰著称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中,人们欣赏的是儒雅智慧如诸葛亮和关羽,或是英俊雄强如赵云和马超。再以《水浒传》为例,读者推崇的是品貌出众、武艺高强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玉麒麟卢俊义和打虎英雄武松,而非只知抡起板斧“一排排砍将过去”杀个痛快的草莽武夫李逵。而对于一般的男性形象,国人欣赏的是风度翩翩文质彬彬的“白面书生”——《西厢记》中的张生,《牡丹亭》里的柳梦梅,其儒雅俊秀让崔莺莺、杜丽娘们迷得死去活来。可见,气宇轩昂、雄姿英发和温文尔雅都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男性美的标配。
  《世说新语·容止》中曾记载曹操将要会见匈奴的使者,“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于是特别找来崔琰当替身,就因为崔琰“身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连横槊赋诗堪称一代枭雄的曹孟德,居然也认为自身长相还不足以壮国威,还要找来崔琰这等美男子为国长脸以“雄远国”,美男子的功用已经上升到了安邦定国的高度。这里的男性美更加具体:魁伟的体型、疏朗的眉目、长长的胡须和凛然的威仪。所以,“玉树临风”、“面如朗月”、“双目如炬”等等都是形容古代男性美的常用词汇。
  毛发与中国古代男性美也有一定关系,如眉毛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关羽的“卧蚕眉”就大受称道。胡须也是体现中国古代男性之美的重要方面,所以,中国古代男子多蓄须,而且注意梳理和保养,这一点在文学作品和其他史料中有很多表现。关羽就因他那漂亮的胡子博得“美髯公”的雅誉,曹操还特以锦囊相赠以示欣赏和爱惜之情。《晋书·陆云传》就说到一位高官张华,非常注重外表,“好帛绳缠须”,把胡子打扮得很是漂亮。汉乐府民歌《陌生桑》中还借美女罗敷之口如此夸耀她夫婿的不凡风仪:“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可见,除了白皙的皮肤、漂亮的胡须以外,连优雅的步姿都是古代男性美的一个标志。当然,即使是胡子之美,也是有选择的,即以齐整为美。否则,“周仓的胡子——乱糟糟”,一点也不美。张飞、李逵也有胡子,而且还胡须浓密,但是他们属于当今所谓的“猛男”一型,外形彪悍,腹内草莽,不为当时的人们所欣赏,他们并未因为毛发浓密而跃进美男子之列。
  可见,中国传统推崇的“美男子”为代表的男性之美,这其中的美之内涵固然有着长相方面的基本要求,但更注重个人的学养、品性和气度,远非当今人们所理解的“性感”一义那么狭隘。
  但是,不知道确切地从什么时候开始,性感成了衡量男性气概和男性美的首要标准,于是中国男人胸口的那几根毛开始变得时髦起来了。先是在舞台上、电视屏幕上见到有些“星爷”们也学起女人的模样穿起了V字领,或者解开纽扣露出胸前那忽隐忽现的几根毛来。其后以这些“星爷”为品牌代言人的广告牌立上了街头,仍然是以胸口那几根毛作为卖点,这让人倒也懒得去说什么。可最近见到报纸上有报道说美容、美发行业也开展了针对男性的“植毛整容”,在男性的脸上、胸部植起毛来,以满足时下一些男性“阳刚帅气”、找回“男子汉信心”,彰显男性气概的要求。这倒实在使人忍不住有话要说了,男人为何要“植毛”?谁逼着男人们去“植毛”?
  且不说男子汉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是个人的内在品质还是外在皮相,是胸毛丛密还是胸脯光洁,总之,追求所谓男子汉气概一直是中国的男人和女人心中永远的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女性就曾怀着对中国男人的不满,大声疾呼“寻找男子汉”,那时的中国男人何尝不想成为女人心目中的男子汉,可彼时之男人为什么没有去植毛,而今日之男性想当男子汉、想增强男性气概,居然就想到了“植毛”这一招呢?
  这首先表明,时至今日男性的社会角色定位已经发生了转型。八十年代,社会普遍认为男子气概首先源于一种精神品格,如坚韧不拔的意志、百折不挠的气概,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等,当时中国女人心目中的典型就是日本人高仓健式的硬汉(且不论这与推崇“日货”的社会心态是否有关联)。他们沉默刚毅,侠骨柔肠,疾恶如仇,以拯救天下的弱者尤其是女人为己任。虽然并未见高仓健的胸部有浓密粗黑的体毛,可那时中国女性丝毫未觉有何缺憾或不足,更没有认为他的男子气概因此就大打折扣。而今,中国的女人们心目中的“男子汉”形象已发生重大改变,由先前注重个人内在精神品格转化为推崇体格、性感等外在形貌,女性对男性的欣赏口味也由原先的追求理性、追求内涵转变为追求感性、追求皮相,高仓健式的硬汉形象及相伴随的精神品质已遭冷落。为当今女性热捧的“男子汉”形象常常是身量魁伟,肌肉壮实,身条流线型,性感外溢等等,总之,“性感”已成为时下女性心目中“男子气概”和男性美的代名词,而一身浓密的体毛尤其被认为是男性性感的重要特征。如此一来,逼得一心要成为中国女人心目中的“男子汉”的中国男人们,面对自己那片原本光洁白皙的胸脯顿生痛恨,想方设法要在上面“种植”几簇粗黑的浓毛来“装象”!
  这实在让人不禁要问:何以仅仅时隔二三十年,中国女性对男性的审美口味竟发生这等变化?或者说,这种变化何以发生在今日之社会?
  细想起来,这种变化并非是空穴来风无迹可寻。考察一下当年女性的生存环境,就可了解高仓健式硬汉之所以风靡的原因,日本电影《远山的呼唤》就是最好例证。守寡的农场主妇明子带着年幼的儿子生活在北海道,她一个人管理广阔的农场,既要抵御自然界的风雪灾难,还要时时提防流氓、闲汉的骚扰。一肩担尽天下愁的高仓健式硬汉恰逢其时地出现,在物质和精神上都给明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这是英雄救美式的传统故事,他们最终的结合有着强烈的现实生存的需要。明子式的生存困境在今日之生活优裕的城市白领女性那儿已不复存在,她们已不再要求男性担负起保护者角色;而小康生活中享乐主义的盛行,追求感官享受成了消费时尚;她们对男性的兴趣更多的是一种直接的情色欲求。因此,男性性感的外形,包括浓密粗黑的胸毛,才那么吸引她们的眼球。只要稍稍留意一下当今的各种宣传媒体就可发现,今日之女性“性趣”盎然,动辄评选最性感足球明星、最性感影视男星……据报载,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至今仍受到大批女性的青睐,而且依然绯闻不断,这恐怕不是因为他的总统政绩,而是因为他的“性感”和当年白宫内“克莱式”的性逸事吧?几年前,美国一万四千一百六十二名女性“性”致勃勃地评选出“男人身上最令女性倾倒的性感部位依次是胸膛、臀部、胳膊和手”。与此同时,澳洲影星休·杰克曼就以“其线条完美、精壮结实的胸膛”而且是体毛浓密的胸膛,“被美国《人物》杂志评为‘全球最性感男士’”。至此,今日女性所谓的“男子汉气概”中哪里还嗅得到丝毫精神品质、思想学养的气息?
  那么,何以到了今天,中国男人们为了所谓的男子气概,居然就不惜代价去改造他原本白皙的肌肤、光洁的胸脯?
  追本溯源,这还是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凌暴的结果,是又一次西风东渐。特别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影視文化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改造和重塑了中国女性的审美趣味,中国的女性们被西方“胸毛丛密”的强势文化所凌暴,她们的眼光和口味也随之被同化、被奴化。所以,可怜的中国男人被逼得要与她们心目中的西方型男子汉相靠拢,就别无他法,只得在原本光洁白皙的皮肤上“种植”一簇粗黑的浓毛,以示气概,以壮阳威。
  还有一则现实版的真人真事可资佐证。有“中国第一毛孩”之称、1977年生人的于震寰,全身百分之九十六为黑毛所覆盖,他因这身毛发引来科学家的关注,同时也因这身毛发受尽世人歧视,他的整个少年时代充满痛苦迷惘甚至一度濒临自杀。到了二十一世纪,于震寰的人生出现转机。他做梦都没有想到,被称为“返祖现象”、一直以来让他蒙羞让他忧的这身浓密体毛,现今居然引来无数女性的激情抚摸热烈追捧,以至于许多俱乐部、酒吧竞相邀约他前去行为艺术一展身姿。这也不禁令人遐想,张飞、李逵彼等体毛浓密的“猛男”要是活在今天,岂不占尽风骚,自然这也只能成为永久的遗憾了。
  至此就可以回答本文开头所提问题——中国男人被谁逼着去植毛?被中国的那些女人,更是被外侵的强势文化所逼。那么,这些被逼的、可怜的中国男人,他们出路何在?其实,中国的男人不应该为别人而活着,不应该为了迎合那些女人的性感口味而去东施效颦,曲意模仿西洋的布拉德·皮特、汤姆·汉克斯和小李子莱昂纳多之流。你应该做你自己,应该按照适合你自己的状态去生活。哪怕就相貌而言,你的相貌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而鲜明的个性特征,正是美的要义。尽管栗原小卷和奥黛丽·赫本即使在我们女性看来也是美貌动人,但是倘若有谁恭维我,说我的相貌如同彼二人,我也决不领受。我会说,我就是我,为什么要像她们?这点儿自信,可供那些动了“植毛”的念头的男人们借鉴。
  大江流日夜,江山变古今,不变的是人类对美的永恒追求,而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的美有着恒定的特质,那就是勇敢正直、奉献精神、真诚善良等等懿行美德,即使在今天这个目迷五色的物欲时代暂被“时人轻薄哂未休”,终将“不废江河万古流”。
其他文献
有部名为《教授》的长篇小说,作品中有这样的议论:“我们这些大学教授啊,现在有一个新的绰号,挺好玩的,叫‘叫兽’,还谐音,叫兽叫兽,整天叫唤的野兽——在课堂上、电视上、研讨会上,甚至是女人的身体上叫着……”小说通过一个经济学教授声色犬马的生活、特别是其婚姻变化,暴露了大学校园中的种种丑闻,直击高校的学术腐败。  小说是艺术,不是科学,不可要求小说所表达的思想和科学理论一般准确概括现实,它是审美判断、
1919年的五四运动从抗日的爱国运动发展为文化运动,以提倡来自欧美的“赛先生”(所谓科学)与“德先生”(所谓民主)为主题,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国人为救亡图存,亟思改革之道。但当时期的知识界普遍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阻碍“赛先生”及“德先生”的因素,所以主张打倒传统中华文化。本文反思“五四”,主旨是反思这一时期以及后续的此一潮流。  今日我们应该严肃讨论两个课题:第一,“赛先生”、“德先生”与中华文化有
明代徐光启与西汉氾胜之、北魏贾思勰、元代王祯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农学家,他暮岁撰作的《农政全书》垂誉后世,与《齐民要术》、《农桑辑要》、《东鲁王氏农书》和《授时通考》被并称为“中国五大古农书”,因《农政全书》集中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之大成,享有“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的称号。  竺可桢先生称徐光启是我国“杰出的近代科学先驱者”。何兆武先生在《徐光启论》中认为“徐光启可以称之为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思想
拿到《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与老舍》这本书的当天就饶有兴趣地读完了它,原因在于:首先,这本书用楷体字出示了大量作者与韩秀之间通信的原文,使我产生了阅读的好奇心。其次,这本书图文并茂,易读易记。最后,因为我是河南人,对家乡先贤赵清阁自然有一种敬慕,早先读过赵清阁编著的《沧海往事——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书信集锦》、张彦林的《锦心秀女赵清阁》,如今这部关于赵清阁的书自然也引起了我的关注。  这部书几乎原生态地呈
一  逝者永逝,生者又能做些什么呢?  桌上放着厚厚一叠打印的谈话稿,它不过是2005年夏天以来诗人彭燕郊先生与我的谈话中化为文字的那一部分,更多的、更生动的已化入无边的黑暗之中。  2005年长沙的夏天酷热难当,最初的四次访谈,为8月8日、10日、11日、17日,都是下午,每一次,我都是下午两点二十左右出发,一路上,白花花的阳光照着,150路公共汽车总是空荡,燥热。四十分钟之后,我敲响了先生的家
周作人终其一生写了多少封书信是无法统计的,存世的很多,散佚的、焚毁的也不少。2013年1月,先后有《周作人俞平伯往来通信集》(上海译文出版社,以下称《通信集》)和《周作人致松枝茂夫手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称《手札》)面世,这无疑是读者的福音。两本书都印制精美,可读可藏,更有意义的是,对于无缘亲见知堂手札真迹的人来说,得以一窥他的笺纸、书法、印章之美。知堂对笺纸、稿纸、信封等类纸张要求很高,
前、后七子是明代具有重要影响的文人群体,在弘治至万历的百余年间掀起一股复古浪潮,深深地影响着中国近世文学,乃至中华文化的走向。无论在民族心理的塑造,还是文学创作上,前、后七子都是中国历史演进中不可缺失的一环。他们带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复古”,不但有着完善的复古理论,而且有着丰富的创作实践。然而,自晚明以来,随着反拟古声浪的高涨,前后七子不断成为被攻击的对象。时至今日,对前后七子的认识与评价仍是一
在红楼梦第四十二回里有一个重要情节,那就是黛玉和宝钗结束了长期以来的“情爱角斗”,竟然和好了;不仅和好,感情竟比其他姐妹还要亲近,连宝玉也要暗自惊叹。其实,说“和好”也许并不准确,因为作为儒家女子的经典极品,宝钗从始至终没表现出半点对宝玉“明争暗抢”的架势;倒是黛玉常常担心宝玉被宝钗“抢走”,不能“放”心(第三十二回,宝玉对黛玉之语)。到底发生了什么,让黛玉此般如此“尽释前嫌”,放下对宝姐姐的芥蒂
一  某次省级名师教学大赛,课堂教学正在进行之中。突然,执教者手机铃声响起,全场尴尬。适逢一名学生正确回答了提问,教师遂灵机一动,临场发挥道:“回答很正确,连老师的手机都在为你喝彩呢!请同学们为他鼓掌!”噼噼啪啪,一通掩饰,课堂继续。  课后交流时,对这位名师的“应变能力”,观课教师们纷纷赞赏不已、佩服有余,认为非常巧妙地化“险”为夷,不愧展示了名师的实力。其实,仔细想来颇不然也。  名师如此巧妙
一  明朝亡国分两个阶段,性质也略有不同。北都之亡,亡于李自成农民军之手;南都之亡,亡于清兵之手。清人入主中原,一开始在北方并没有遇到太大的抵抗,故而一路挥师南下,势如破竹,但在江东南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抗拒。不过抵抗者没有统一领导,且缺乏必要的训练,面对训练有素且装备精良的武装入侵者,虽然英勇抗击,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民众的抵抗招来了征服者残酷的报复,对抵抗最激烈的扬州、江阴、嘉定等城市,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