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途径探索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renyao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媒体时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存在许多机遇。分析新媒体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便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够发挥新媒体作用,拓展人文素质教育途径,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本文对此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 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134-01
  一、立足新媒体调整人文素质教育目标
  首先,利用新媒体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我国传承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然而对于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似乎目前部分大学生并没有明显的学习兴趣和激情。而对于国外的优秀思想和文化资源,在部分大学生群体中同样受众有限。反思这样的问题,实际上热衷于“美剧”的大学生并不一定不喜欢国内外的优秀文化和人文教育资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传播的途径和方式不够吸引大学生。或者说相关部门和人员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高效、便捷的平台,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熏陶。新媒体作为大学生目前非常热衷的信息传播媒介,很多情况下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他们带来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高校首先应当完善校内的新媒体平台,并将各种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积极渗透给学生。比如,在图书馆、食堂、教学楼大厅等公共场所,将大型数字屏幕等媒介配置完善,并选取优质内容进行投放,形成潜移默化的信息渗透,逐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从语言、礼仪、道德、情感、审美等层面进行自我参照,寻找文化归属。人文素质教育不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在逐步引导大学生成为优秀文化的认同群体之后,高校就应当引导其主动宣扬“正能量”,成为传播人文教育资源的精英群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目前,社会对于部分大学生的评价表现出负面的倾向,究其原因,很多时候是因为部分大学生的行为表现确实差强人意。他们并没有表现出社会所期待的那种“具有良好礼仪道德,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形象。也就是说大学生并没有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代言人”。通过新媒体可以逐步尝试改变这种情况。高校可以鼓励大学生利用自己娴熟的媒体技术,通过微信、网络、社交平台等媒介,积极宣传优秀文化,将人文社科的基本尝试进行广泛传播和介绍。高校可以组织类似“人文知识宣传明星” “优秀精神文明建设班干部”等活动,对部分优秀学生进行表彰鼓励,推动他们成为合格的“宣传员”。
  再次,高校应当积极鼓励大学生成为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的创造群体,尤其是文科专业大学生更应当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和义务。比如历史相关专业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通过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网络等平台,就我国历史疆域、边界沿革、人物评价等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向社会传递正确、积极、客观的事实,对于当前社会上部分含混不清,牵强附会,以讹传讹,甚至反动污蔑的言论进行反击和纠正,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推动者和创造者。相信大学生,发动大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明白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发挥他们的技术优势和特长,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他们会取得不俗的成绩。
  二、通过新媒体扩充人文素质教育资源
  高校课程从宏观上可以概括为显性课程和潜在课程。其中“两课、通识课程”等都可以归为显性课程,而潜在课程则可以涵盖除显性课程之外的其他教育形式,包括“教育环境、教育制度、学习氛围等”。通过新媒体扩充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可以从显性课程和潜在课程入手。从某种角度讲,潜在课程与新媒体的联系更为密切。高校拥有众多的名师、大家,几乎各个学科领域都有非常优秀的教授和带头人。高校可以通过诸如“名师讲堂”“专家风采”“XX学科微博”“人文校园圈”等形式,开展各种形式的媒体宣传活动。由资深专家教授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人生感悟、道德事迹等内容。并可以展开部分互动交流,使得大学生可以直观地接触到优秀学习榜样的形象与行为。
  三、引入新媒体转变教育结果考核方式
  新媒体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形式更为多元、灵活。在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中引入新媒体可以为教师和学校带来通过更为丰富的管理考核方式和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文素质教育靠“死记硬背或者试卷答题”的方式进行培养,是无法取得理想效果的。这种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内在的感悟和认识的提升。因此,从人性化的角度进行管理考核,或许效果会更为理想。比如高校可以规定总学分中划分一定比例,比如3%或者5%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自由考核范围。教师或者相关人员可以要求学生提供一定的成果形式来作为考评依据。这些成果可以包括“学术主题汇报”“撰写人文科学论文”“参与人文教育活动”“礼仪行为表现”“时事政治分析评论”等多种形式。而这些形式都可以通过新媒体来进行展示。比如某位學生通过微博发布一定数量的个人整理加工的人文知识汇报材料,或者在文明礼仪行为方面得到同学群体最多“赞”等,都可以成为一种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蒋旋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背景、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7(11) .
  [2]廖志林.探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15).
  [3]李秀芸,王慧婷.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04).
  责任编辑:孙瑶
其他文献
摘要:辅导员工作的重点内容就是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系统科学的引导,对此,教师在实践中,要基于学生自身的思想动态对其进行探究分析,加强引导,进而提升其整体的教学质量。本文主要对基于学生思想动态为主要导向的辅导员思想工作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探究分析,希望可以为辅导员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以学生思想动态为导向 辅导员 思想工作 要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
经济学与社会学尽管具有不同的学科属性,但是经济法学与社会法学之间却有诸多联系、无论是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方法,经济法学与社会法学都存在一定联系.所以,在社会法学研究过
随着社会上女性地位的提升,男尊女卑不再是社会的主流,婚姻中干家务不再是女性的责任,丈夫多干家务活易离婚成了热点探讨的话题,我们需要用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价值中立原则看待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前提。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介绍了情境教学的基本特征,情境创设的原则及创设情境的方法和体会。  一、情境教学的基本特征  1.情境性。“情境”是探究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情”就是将学生的兴趣、需要、态度、情感的培养纳入课堂教学。现实环境或模拟世界的创设,拉近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知识和客观世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许多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水平并没有随大量的外源有机物的加入而相应的增长,而不施任何肥料的土壤有机碳水平也没
期刊
摘要:近年来,高校学生工作逐渐受到重视,本文以学生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例,探析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工作中如何运用语言艺术:不仅要晓之以理,斟酌语言内容,动之以情,创新语言形式,还要导之以行,增强语言效果,以保证高校学生工作顺利开展、进行和取得实效。  关键词:语言 艺术 理 情 行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133-02  
期刊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尤为重要,要把教授知识和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统一起来,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去重视。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