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性学习的终级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发展”,它是围绕“语文”来展开的。所以,不论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开展,还是综合性学习的考查,都应突出其“语文味”,今且论综合性学习考查题中如何体现“语文味”。
一、 先请看2007年绍兴市中考综合性学习检测题
学校开展“鲁讯读书月”活动,主题是“鲁迅与我们的学习生活”。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走进作品。
要求每位同学推荐一篇课外读过的鲁迅作品,并写出一句推荐语。(2分)
你推荐的作品:《__________》
你的推荐语: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认识鲁迅。
要求同学谈谈“你心目中的鲁迅”。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有关鲁迅的材料,有同学建议根据这些材料拟一副对联来概括我们心目中的鲁迅形象。现在,已有同学拟了一则上联,请你写出下联。
材料一:鲁迅先生“关于自己”的话。
◎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我是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给我作传的,因为一生太平凡。倘使这样的也可做传。那么,中国一下子可以有四万万部传记,真将塞破图书馆。
◎我觉得古人写在书上的可恶思想,我的心里也常有……
材料二:几个生活细节。
◎孙伏园回忆:我随鲁迅先生旅行,如到陕西,到厦门,到广州,我的铺盖常常是鲁迅先生替我打的。耶稣常为门徒洗脚,我总要记起这个故事。
◎北京大冷天,鲁迅先生还穿着单裤。他对朋友说:“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的老棉花。你再看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厚褥子。生活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材料三:两张照片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汲取精华。
要求同学把读鲁迅与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下面是鲁迅作品中的两个名句,请你任选一句联系实际谈谈感想。(3分)
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酿出蜜来,倘苦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②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提出疑难。
要求同学记下读鲁迅作品时遇到的不解的问题、或想跟鲁迅先生商榷的问题等。学校将举行论坛,邀请鲁迅研究专家与同学对话,在论坛上你准备提出一个什么问题?(2分)
你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咀嚼该题,其中“语文味”盖为以下三点
1、试题命制体现语文的原汁原味。
试题围绕“鲁迅与我们的学习生活”这一主题来选择材料、分设题目。“活动一:走进作品”部分从鲁迅著作阅读的积累角度考查。“活动二:认识鲁迅”和“活动三:汲取精华”部分为材料探究型题和语言表达型题的结合,体现了综合性学习评价要求中的“在合作与参与中发现和探究问题”“在占有课内外材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假设与观点”的要求。特别是“活动二”,既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又考查了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活动四”考查了学生的质疑和创新的能力。无论是列举鲁迅作品写推荐理由,是根据材料写对联,还是读鲁迅名言写感想,读鲁迅作品提问题,总之每个活动环节始终围绕主题展开,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让学生品味语言,真正从语文知识积累和语文能力考查的角度来命题,检测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考查过程能让学生尽享语文滋味。
在“活动二:认识鲁迅”部分,要学生根据上联写下联来概括鲁迅形象,这除了考查学生掌握写对联的知识外,主要还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学生可先阅读三组材料即“鲁迅先生‘关于自己’的话”、“关于鲁迅的几个生活细节”、“两张照片”,从中分析并获取关于鲁迅形象的这么一些信息:有奉献精神、谦虚、自省、热情待人、节俭、冷峻、慈爱……在此基础上,再按照对联的答题要求组合以上若干特点。这样一来,学生既要进行材料的探究,还要对材料加以分析综合,然后再加以表达,在此同时“通过情感激发和語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可以说,学生答题的过程就是语文认知和审美的过程。这样的考查过程是能让学生尝到其中语文味的。
3、“鲁迅”资源的利用使其多了语文的“美味”。
笔者留意了各地近两年特别是06年这全面进入课改后的第一次考试题,发现没有试卷考过“鲁迅”为内容的综合性学习题,也很少考入其他类型试题,也就是说,命题人尚未把“鲁迅”这一课程资源加以利用,更别说有意开发其中的潜在资源。其实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入选的鲁迅作品就达9篇(《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雪》、《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被分散编入了每一册教材,且全部是精读课文,几乎占所有精读课文的六分之一,另外还有“名著导读”中的《〈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可见鲁迅作品在初中教材中的显著地位。但由于鲁迅作品语言相对艰涩、内涵丰富深邃,学生形成“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畏难心理,教师也抱仰望心态来教鲁迅作品,命题人或许也因此“闻鲁迅而色变”,有意绕道而行,避开“鲁迅”内容了。所以,今年的绍兴市中考综合性学习题以其考查内容的独出心裁,让人如清风拂面,感觉耳目一新。
三、 考查既是一种检测,更是一种导向。或许,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1、考查应在“语文世界”里进行。
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无处不在,考查内容丰富多样。比如各种书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纸广告、店名招牌等等,都包含着不同的语文元素,都是语文的广阔世界。我们在考查中积极利用地方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资源,让学生关注本土文化,在厚重的本土文化中吸取语素养。比如,绍兴卷对“鲁迅”这一语文资源的利用,就体现出其独有的匠心。首先就是沟通了课内外语文资源,让学生在课内学鲁迅的基础上有所生发有所拓展,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其次,因地制宜地开发了绍兴名人这一资源,体现了大语文的观念,切合课标精神,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再次,问津别人所不敢问津的内容,这种大胆尝试、积极探索的勇气,使得“鲁迅”这一珍贵的学习资源正式出现在中考卷中,也为今后的中考命题拓宽方向。
2、注重对学生语言积累情况和语言品味能力的考查。
特级教师余映潮说,“在语文教育中,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文仓库就会贫瘠,学生的语文泉流就会干涸”。因此,在综合性学习题的考查中,可以考查学生相关的语言积累情况,如俗语、格言、名言、警句、成语等。这已基本成为各地命题者的共识,但是,对学生语言品味能力的考查却显得相对薄弱,而绍兴卷在“活动二”中要求学生分析品味语言材料(当然还有图片材料),进而提炼整理信息,最后语言表达,在“活动三”中更是要求学生细细品味鲁迅名句中的深刻内涵,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感想。这样的考查,才是有“语文味”的考查。
3、考查应整合落实“三维”评价目标。
绍兴卷试题通过“走进作品”“认识鲁迅”“汲取精华”“提出疑难”这四个活动步骤,将名著阅读、对对子、读名句写感想、据作品提问题等题型的考查全部综合在一起,在命题中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评价目标加以整合,并随题体现了出来。该题形式上的综合使试题呈现为逻辑性强、梯度分明的题目体系,内容上的综合表现为在这一板块之中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名著知识、锤炼语句的能力、材料的整合能力、质疑创新的能力等,并在考查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鲁迅热爱家乡的情感。所以,在作综合性学习题考查时,不妨也可以用这种模块形式,将三维目标在自然渗透、综合考查中加以落实,有效避免三个维度的课程评价目标在考查时的简单分割,真正体现综合性学习考查的“语文味”。
(责任编辑 潘阳凤)
一、 先请看2007年绍兴市中考综合性学习检测题
学校开展“鲁讯读书月”活动,主题是“鲁迅与我们的学习生活”。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走进作品。
要求每位同学推荐一篇课外读过的鲁迅作品,并写出一句推荐语。(2分)
你推荐的作品:《__________》
你的推荐语: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认识鲁迅。
要求同学谈谈“你心目中的鲁迅”。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有关鲁迅的材料,有同学建议根据这些材料拟一副对联来概括我们心目中的鲁迅形象。现在,已有同学拟了一则上联,请你写出下联。
材料一:鲁迅先生“关于自己”的话。
◎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我是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给我作传的,因为一生太平凡。倘使这样的也可做传。那么,中国一下子可以有四万万部传记,真将塞破图书馆。
◎我觉得古人写在书上的可恶思想,我的心里也常有……
材料二:几个生活细节。
◎孙伏园回忆:我随鲁迅先生旅行,如到陕西,到厦门,到广州,我的铺盖常常是鲁迅先生替我打的。耶稣常为门徒洗脚,我总要记起这个故事。
◎北京大冷天,鲁迅先生还穿着单裤。他对朋友说:“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的老棉花。你再看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厚褥子。生活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材料三:两张照片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汲取精华。
要求同学把读鲁迅与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下面是鲁迅作品中的两个名句,请你任选一句联系实际谈谈感想。(3分)
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酿出蜜来,倘苦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②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提出疑难。
要求同学记下读鲁迅作品时遇到的不解的问题、或想跟鲁迅先生商榷的问题等。学校将举行论坛,邀请鲁迅研究专家与同学对话,在论坛上你准备提出一个什么问题?(2分)
你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咀嚼该题,其中“语文味”盖为以下三点
1、试题命制体现语文的原汁原味。
试题围绕“鲁迅与我们的学习生活”这一主题来选择材料、分设题目。“活动一:走进作品”部分从鲁迅著作阅读的积累角度考查。“活动二:认识鲁迅”和“活动三:汲取精华”部分为材料探究型题和语言表达型题的结合,体现了综合性学习评价要求中的“在合作与参与中发现和探究问题”“在占有课内外材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假设与观点”的要求。特别是“活动二”,既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又考查了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活动四”考查了学生的质疑和创新的能力。无论是列举鲁迅作品写推荐理由,是根据材料写对联,还是读鲁迅名言写感想,读鲁迅作品提问题,总之每个活动环节始终围绕主题展开,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让学生品味语言,真正从语文知识积累和语文能力考查的角度来命题,检测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考查过程能让学生尽享语文滋味。
在“活动二:认识鲁迅”部分,要学生根据上联写下联来概括鲁迅形象,这除了考查学生掌握写对联的知识外,主要还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学生可先阅读三组材料即“鲁迅先生‘关于自己’的话”、“关于鲁迅的几个生活细节”、“两张照片”,从中分析并获取关于鲁迅形象的这么一些信息:有奉献精神、谦虚、自省、热情待人、节俭、冷峻、慈爱……在此基础上,再按照对联的答题要求组合以上若干特点。这样一来,学生既要进行材料的探究,还要对材料加以分析综合,然后再加以表达,在此同时“通过情感激发和語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可以说,学生答题的过程就是语文认知和审美的过程。这样的考查过程是能让学生尝到其中语文味的。
3、“鲁迅”资源的利用使其多了语文的“美味”。
笔者留意了各地近两年特别是06年这全面进入课改后的第一次考试题,发现没有试卷考过“鲁迅”为内容的综合性学习题,也很少考入其他类型试题,也就是说,命题人尚未把“鲁迅”这一课程资源加以利用,更别说有意开发其中的潜在资源。其实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入选的鲁迅作品就达9篇(《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雪》、《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被分散编入了每一册教材,且全部是精读课文,几乎占所有精读课文的六分之一,另外还有“名著导读”中的《〈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可见鲁迅作品在初中教材中的显著地位。但由于鲁迅作品语言相对艰涩、内涵丰富深邃,学生形成“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畏难心理,教师也抱仰望心态来教鲁迅作品,命题人或许也因此“闻鲁迅而色变”,有意绕道而行,避开“鲁迅”内容了。所以,今年的绍兴市中考综合性学习题以其考查内容的独出心裁,让人如清风拂面,感觉耳目一新。
三、 考查既是一种检测,更是一种导向。或许,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1、考查应在“语文世界”里进行。
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无处不在,考查内容丰富多样。比如各种书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纸广告、店名招牌等等,都包含着不同的语文元素,都是语文的广阔世界。我们在考查中积极利用地方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资源,让学生关注本土文化,在厚重的本土文化中吸取语素养。比如,绍兴卷对“鲁迅”这一语文资源的利用,就体现出其独有的匠心。首先就是沟通了课内外语文资源,让学生在课内学鲁迅的基础上有所生发有所拓展,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其次,因地制宜地开发了绍兴名人这一资源,体现了大语文的观念,切合课标精神,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再次,问津别人所不敢问津的内容,这种大胆尝试、积极探索的勇气,使得“鲁迅”这一珍贵的学习资源正式出现在中考卷中,也为今后的中考命题拓宽方向。
2、注重对学生语言积累情况和语言品味能力的考查。
特级教师余映潮说,“在语文教育中,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文仓库就会贫瘠,学生的语文泉流就会干涸”。因此,在综合性学习题的考查中,可以考查学生相关的语言积累情况,如俗语、格言、名言、警句、成语等。这已基本成为各地命题者的共识,但是,对学生语言品味能力的考查却显得相对薄弱,而绍兴卷在“活动二”中要求学生分析品味语言材料(当然还有图片材料),进而提炼整理信息,最后语言表达,在“活动三”中更是要求学生细细品味鲁迅名句中的深刻内涵,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感想。这样的考查,才是有“语文味”的考查。
3、考查应整合落实“三维”评价目标。
绍兴卷试题通过“走进作品”“认识鲁迅”“汲取精华”“提出疑难”这四个活动步骤,将名著阅读、对对子、读名句写感想、据作品提问题等题型的考查全部综合在一起,在命题中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评价目标加以整合,并随题体现了出来。该题形式上的综合使试题呈现为逻辑性强、梯度分明的题目体系,内容上的综合表现为在这一板块之中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名著知识、锤炼语句的能力、材料的整合能力、质疑创新的能力等,并在考查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鲁迅热爱家乡的情感。所以,在作综合性学习题考查时,不妨也可以用这种模块形式,将三维目标在自然渗透、综合考查中加以落实,有效避免三个维度的课程评价目标在考查时的简单分割,真正体现综合性学习考查的“语文味”。
(责任编辑 潘阳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