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考题的“语文味”

来源 :考试·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bao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性学习的终级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发展”,它是围绕“语文”来展开的。所以,不论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开展,还是综合性学习的考查,都应突出其“语文味”,今且论综合性学习考查题中如何体现“语文味”。
  
  一、 先请看2007年绍兴市中考综合性学习检测题
  
  学校开展“鲁讯读书月”活动,主题是“鲁迅与我们的学习生活”。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走进作品。
  要求每位同学推荐一篇课外读过的鲁迅作品,并写出一句推荐语。(2分)
  你推荐的作品:《__________》
  你的推荐语: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认识鲁迅。
  要求同学谈谈“你心目中的鲁迅”。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有关鲁迅的材料,有同学建议根据这些材料拟一副对联来概括我们心目中的鲁迅形象。现在,已有同学拟了一则上联,请你写出下联。
  材料一:鲁迅先生“关于自己”的话。
  ◎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我是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给我作传的,因为一生太平凡。倘使这样的也可做传。那么,中国一下子可以有四万万部传记,真将塞破图书馆。
  ◎我觉得古人写在书上的可恶思想,我的心里也常有……
  材料二:几个生活细节。
  ◎孙伏园回忆:我随鲁迅先生旅行,如到陕西,到厦门,到广州,我的铺盖常常是鲁迅先生替我打的。耶稣常为门徒洗脚,我总要记起这个故事。
  ◎北京大冷天,鲁迅先生还穿着单裤。他对朋友说:“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的老棉花。你再看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厚褥子。生活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材料三:两张照片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汲取精华。
  要求同学把读鲁迅与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下面是鲁迅作品中的两个名句,请你任选一句联系实际谈谈感想。(3分)
  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酿出蜜来,倘苦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②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提出疑难。
  要求同学记下读鲁迅作品时遇到的不解的问题、或想跟鲁迅先生商榷的问题等。学校将举行论坛,邀请鲁迅研究专家与同学对话,在论坛上你准备提出一个什么问题?(2分)
  你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咀嚼该题,其中“语文味”盖为以下三点
  1、试题命制体现语文的原汁原味。
  试题围绕“鲁迅与我们的学习生活”这一主题来选择材料、分设题目。“活动一:走进作品”部分从鲁迅著作阅读的积累角度考查。“活动二:认识鲁迅”和“活动三:汲取精华”部分为材料探究型题和语言表达型题的结合,体现了综合性学习评价要求中的“在合作与参与中发现和探究问题”“在占有课内外材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假设与观点”的要求。特别是“活动二”,既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又考查了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活动四”考查了学生的质疑和创新的能力。无论是列举鲁迅作品写推荐理由,是根据材料写对联,还是读鲁迅名言写感想,读鲁迅作品提问题,总之每个活动环节始终围绕主题展开,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让学生品味语言,真正从语文知识积累和语文能力考查的角度来命题,检测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考查过程能让学生尽享语文滋味。
  在“活动二:认识鲁迅”部分,要学生根据上联写下联来概括鲁迅形象,这除了考查学生掌握写对联的知识外,主要还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学生可先阅读三组材料即“鲁迅先生‘关于自己’的话”、“关于鲁迅的几个生活细节”、“两张照片”,从中分析并获取关于鲁迅形象的这么一些信息:有奉献精神、谦虚、自省、热情待人、节俭、冷峻、慈爱……在此基础上,再按照对联的答题要求组合以上若干特点。这样一来,学生既要进行材料的探究,还要对材料加以分析综合,然后再加以表达,在此同时“通过情感激发和語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可以说,学生答题的过程就是语文认知和审美的过程。这样的考查过程是能让学生尝到其中语文味的。
  3、“鲁迅”资源的利用使其多了语文的“美味”。
  笔者留意了各地近两年特别是06年这全面进入课改后的第一次考试题,发现没有试卷考过“鲁迅”为内容的综合性学习题,也很少考入其他类型试题,也就是说,命题人尚未把“鲁迅”这一课程资源加以利用,更别说有意开发其中的潜在资源。其实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入选的鲁迅作品就达9篇(《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雪》、《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被分散编入了每一册教材,且全部是精读课文,几乎占所有精读课文的六分之一,另外还有“名著导读”中的《〈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可见鲁迅作品在初中教材中的显著地位。但由于鲁迅作品语言相对艰涩、内涵丰富深邃,学生形成“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畏难心理,教师也抱仰望心态来教鲁迅作品,命题人或许也因此“闻鲁迅而色变”,有意绕道而行,避开“鲁迅”内容了。所以,今年的绍兴市中考综合性学习题以其考查内容的独出心裁,让人如清风拂面,感觉耳目一新。
  
  三、 考查既是一种检测,更是一种导向。或许,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1、考查应在“语文世界”里进行。
  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无处不在,考查内容丰富多样。比如各种书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纸广告、店名招牌等等,都包含着不同的语文元素,都是语文的广阔世界。我们在考查中积极利用地方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资源,让学生关注本土文化,在厚重的本土文化中吸取语素养。比如,绍兴卷对“鲁迅”这一语文资源的利用,就体现出其独有的匠心。首先就是沟通了课内外语文资源,让学生在课内学鲁迅的基础上有所生发有所拓展,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其次,因地制宜地开发了绍兴名人这一资源,体现了大语文的观念,切合课标精神,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再次,问津别人所不敢问津的内容,这种大胆尝试、积极探索的勇气,使得“鲁迅”这一珍贵的学习资源正式出现在中考卷中,也为今后的中考命题拓宽方向。
  2、注重对学生语言积累情况和语言品味能力的考查。
  特级教师余映潮说,“在语文教育中,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文仓库就会贫瘠,学生的语文泉流就会干涸”。因此,在综合性学习题的考查中,可以考查学生相关的语言积累情况,如俗语、格言、名言、警句、成语等。这已基本成为各地命题者的共识,但是,对学生语言品味能力的考查却显得相对薄弱,而绍兴卷在“活动二”中要求学生分析品味语言材料(当然还有图片材料),进而提炼整理信息,最后语言表达,在“活动三”中更是要求学生细细品味鲁迅名句中的深刻内涵,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感想。这样的考查,才是有“语文味”的考查。
  3、考查应整合落实“三维”评价目标。
  绍兴卷试题通过“走进作品”“认识鲁迅”“汲取精华”“提出疑难”这四个活动步骤,将名著阅读、对对子、读名句写感想、据作品提问题等题型的考查全部综合在一起,在命题中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评价目标加以整合,并随题体现了出来。该题形式上的综合使试题呈现为逻辑性强、梯度分明的题目体系,内容上的综合表现为在这一板块之中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名著知识、锤炼语句的能力、材料的整合能力、质疑创新的能力等,并在考查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鲁迅热爱家乡的情感。所以,在作综合性学习题考查时,不妨也可以用这种模块形式,将三维目标在自然渗透、综合考查中加以落实,有效避免三个维度的课程评价目标在考查时的简单分割,真正体现综合性学习考查的“语文味”。
  (责任编辑 潘阳凤)
其他文献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无处无化学。现精选生活中新颖而有趣的化学试题例析如下。  例12005年春,我国查处了数起“苏丹红”染色剂充当食品添加剂的案件。“苏丹红”本是系列工业原料,其中的“苏丹一号”﹙化学式为C16H12N2O﹚因能使食品变得鲜红美丽而被不法分子利用。1个“苏丹一号”分子中共含个原子,该物质中所含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是 。  解析虽然同学们对“苏丹红”和“苏丹一号”非常
期刊
因为“温室效应”这个词的广泛应用,现在再提起二氧化碳,人们就认为它是“废气”。可是你想过没有,人类呼吸要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工矿厂区里数不清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数量大得惊人,这些二氧化碳真的都成了废气了吗?  当你走过林区或在公园散步,观赏着绿树摇曳、芳草萋萋、花卉争妍的景色,呼吸着沁入心脾的新鲜空气,你可想到二氧化碳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  原来,有心的科学家早已发现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不可缺
期刊
目前新教材的改革从质疑、彷徨、甚至是否定阶段,走到求真务实,不断革新,追求完美的阶段,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有很多的苦恼与困惑,今日借贵刊一角,就人教版七年级新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略陈管见,谈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一味“以后再说”好吗  七年级上册教材在第133页讲“角”的时候,前面没有任何铺垫,就说如何去作一个角,标题是“探究”,教材直接告诉你怎样利用直尺和圆规,去作一个角
期刊
进入初三,学习任务加重,时间又特别紧张。这时我们结合中考语文命题规律,向同学们谈谈如何准确地把握初三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综合各地历年的中考语文试卷无外乎三大板块: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作文。下面分别对这三大板块进行较为详细的解说。    一、 积累与运用  这是中考语文的基础题,所占分值一般为150分试卷的30分左右。内容主要包括拼音(有的是根据拼音写汉字,有的是
期刊
有些题目,乍一看似乎缺少条件。其实不然,如果巧设不同的过渡值,就会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这样可以帮助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活跃解题思路,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同时还可以加深对物理过程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学习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也能从中找到最佳的解题方法。下面通过一题多解,层层深入,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例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由甲地开往乙地,在前半程中的速度是10m/s,在后半程中的速度是
期刊
考场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追求并享受快乐,是每个人的梦想。快乐到底在哪里?有人说,快乐在学习、工作中的辛勤汗水中;有人说,快乐在关爱、沟通的温暖情意中……  请以“快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题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导引    快乐的感受虽然大致相同,但快乐的原因却因人而异。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关爱是一种快乐,和失去联系已久的朋友消除误会是一种快乐;
期刊
一、量差法    例1 (天津市)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工业上用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纯碱中含有一定的氯化钠杂质。现称取只含氯化钠杂质的纯碱样品11克,全部溶解在50克水中,当加入稀盐酸64.4克时,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质量为121克。试求:  ⑴该纯碱样品的纯度(计算结果精确到0.1%)  ⑵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切入点分析 所加入的总质量与所得溶
期刊
近几年来,关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学校更是倡导、鼓励学生写作大胆创新,张扬个性,主张“真实的体验,创新的表达”。不少学生则在创新的旗帜下挑战传统作文,写出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耳目一新的“创新佳作”。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考生由于对创新认识的肤浅,给作文留下了“累累伤痕”,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 创“伤”之一——语言异化  在作文时,可以适当地选用生活中的鲜活语言,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同时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2007年南京市的中考语文试题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仅“基础知识及运用”部分就有三道教育性强,形式新颖,实践性很强的试题。下面分别进行解说。  先
期刊
文题回放    以“带着微笑出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不得抄袭。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地名、校名和人名;  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解题导引    今年南通市中考作文一改三年来话题作文的命题模式,要求以“带着微笑出发”为题目写篇文章。面对此命题作文,如何下笔呢?    一、 准确审题  “带着微笑出发”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