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开颅切口愈合后再破溃而迁延不愈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16例开颅术后切口愈合后再破溃而迁延不愈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原手术植入物及副鼻窦(额窦、乳突等)开放及处理情况、切口破溃后的影像学表现、炎性组织和渗出物培养结果、清创区炎性组织增生及副鼻窦(额窦、乳突等)开放情况、清创方式及愈合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原切口薄弱处呈点状或多点状破溃。16例患者中12例原手术使用了不可吸收性人工材质,2例使用了可吸收的颅骨锁,2例去骨瓣减压术患者使用了不可吸收性人工脑膜。16例患者中7例术前副鼻窦内影像结果异常患者证实为副鼻窦气房开放。6例患者培养结果可见细菌生长,其中3例为表皮葡萄球菌,2例为大肠杆菌,1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且切口均于首次清创去除植入物及骨瓣后愈合。10例患者培养结果阴性,其中4例可见术区局限性增生,予以去除植入物后切口愈合;6例去除植入物后切口仍未愈合,再次清创去除骨瓣后切口愈合。
结论慢性细菌感染是开颅术后切口迁延不愈的机制,术区污染和副鼻窦开放是其主要来源,植入物和自体异物在该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对于此类患者应尽早彻底清创,根据术前影像重新处理副鼻窦,放宽同期去除骨瓣的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