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旱地小麦农艺农机融合节本增效技术模式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wen0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根据多年试验示范,总结了旱地小麦宽窄行条播、宽幅匀播、秸秆周年覆盖简耕栽培、免耕沟播4种农艺农机融合节本增效技术模式,以供参考。
  关键词 旱地小麦;农艺农机融合;节本;技术模式;豫西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2.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5-0063-01
  河南省旱作麦区常年小麦种植面积逾66.67万hm2,总产量占全省小麦产量的1/10左右,长期以来该区小麦生产上存在着农艺农机不配套、资源利用率低、种植效益偏低等问题。为进一步促进河南省旱作麦区小麦生产发展[1-2],近年来河南省根据旱作麦区小麦生产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技术需求,开展了节本增效复式作业机具筛选与配套技术试验,通过试验研究、技术优化、系统集成,构建出4项小麦农艺农机融合节本增效技术模式,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规程和标准,并在河南省旱作麦区进行了推广应用。该技术模式提高了旱作麦区自然资源、水分和肥料利用效率,生态上实现了“三保”(保土、保水、保肥),经济上实现了“三增”(增产、增效、增收)、社会上实现了“三省”(省工、省力、省能)。该技术模式在生产中应用,受到了农户的欢迎,尤其是得到了种粮大户的认可。现将该技术模式总结如下。
  1 宽窄行条播施肥镇压覆土一体化技术
  1.1 技术特点
  一次作业可完成平地、开沟、播种、施肥、镇压、覆土等项作业。较当地传统方式节约耕整费300~450元/hm2,省工3.0~7.5个/hm2。配套技术:深耕耙压、13 cm×20 cm或10 cm×30 cm种植模式、适量播种、因苗管理。配套机具:河北农哈哈小麦施肥播种机系列。
  1.2 技术关键
  (1)一次完成平地、开沟、播种、施肥、镇压、覆土等项作业。
  (2)深耕耙实镇压。深耕应达到25 cm以上,随深耕随耙耢,再镇压1~2遍,做到耙深、耙透、耙匀、耙实、耙平,达到上虚下实,地表平整,无明暗坷垃,确保整地质量。
  (3)科学配置行距。改传统的20 cm或23 cm等行距种植为17 cm等行距,或13 cm 17 cm(紧凑株型品种),或13 cm 20 cm(半紧凑株型品种)宽窄行配置。
  (4)适期适量播种。在适期播种范围内,一般分蘖成穗率高的品种,适宜播量为112.5~150.0 kg/hm2;分蘖成穗率低的品种,适宜播量为150.0~187.5 kg/hm2。
  (5)前氮后移。对土壤墒情和生长正常的旱肥地麦田,春季施氮可推迟至拔节期,一般趁墒追施尿素150 kg/hm2左右。
  (6)因苗分类管理。因地因苗制宜,分类科学管理,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培育壮秆大穗;后期以“一喷三防”为重点,养根护叶,增粒增重,确保丰产丰收。
  2 宽幅匀播施肥镇压一体化技术
  2.1 技术特点
  改传统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一条线为宽播幅(8 cm)种子分散式粒播,播种、施肥、镇压一体化。较当地传统方式节约耕整费150~225元/hm2,省工7.5~12.0个/hm2。配套机具:駐马店2BFJ-8小麦宽幅施肥播种机或山东2BJK-6小麦宽幅播种机。配套技术:因地深耕或旋耕、耙压配套、20~28 cm 8 cm行距配置、精量半精量播种、因苗管理、一喷三防。
  2.2 技术关键
  (1)一次完成播种、施肥、镇压作业。
  (2)将行距由传统的15~20 cm增加到20~28 cm,改传统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一条线为宽播幅(8 cm)种子分散式粒播。
  (3)因地深耕或旋耕。高秸秆还田量时宜采用深翻,避免播种层秸秆过多。采用旋耕时,深度要达到15 cm以上,连续旋耕2~3年要深耕或深松1次,以打破犁底层,耕深要达到25 cm以上。
  (4)耙实镇压。无论深耕或旋耕地块都要做到镇压耙实、踏实土壤。
  (5)适期精量半精量播种。在适期播种范围内,适宜播量150.0~187.5 kg/hm2。
  (6)因苗分类管理。因地因苗制宜,分类科学管理,促苗情转化升级,构建合理群体结构。
  (7)一喷三防。生育后期将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等科学配方、混合喷洒。
  3 秸秆周年覆盖简耕施肥镇压一体化技术
  3.1 技术特点
  一次性完成破茬、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和镇压作业。较当地传统方式节约耕整费450~600元/hm2,省工12个/hm2。配套机具:许昌豪丰2BMYF-7型免耕施肥播种机或驻马店免耕施肥播种机2BMSF9/9。配套技术:高质量秸秆粉碎还田、12 cm 24 cm行距配置、足量播种、冬前化学除草、病虫害综合防治、应变管理。
  3.2 技术关键
  (1)小麦、玉米秸秆覆盖。小麦、玉米收获时随联合收割机带粉碎装置直接将秸秆全量粉碎,均匀覆盖地表,秸秆粉碎长度小于5 cm。
  (2)一次性完成破茬、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和镇压作业。
  (3)合理轮耕。每2年或3年小麦播种前深耕或深松1次,深松深度达35 cm以上。
  (4)采用宽窄行或宽幅播种,宽窄行配置12 cm 24 cm,宽幅配置(20~28)cm 8 cm。
  (5)适期足量播种。在适期播种范围内,适宜播种量为150.0~187.5 kg/hm2。根据品种特性、整地质量及气候特点酌情增减。
  (6)药剂拌种。制定合理的杀菌剂和杀虫剂混用配方,进行混合拌种,起到“一拌多效”的作用[3]。
  (7)冬前化学除草。以野燕麦、看麦娘为主的麦田,可选用炔草酸、精恶唑禾草灵等除草剂进行防除;以节节麦、碱茅、硬草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甲基二磺隆、甲基二磺隆 甲基碘磺隆进行防除;双子叶杂草可选用氯氟吡氧乙酸、唑草酮、苯磺隆、溴苯腈和二甲四氯水剂等除草剂进行防除。
  4 秸秆防缠绕免耕沟播异位施肥镇压一体化技术
  4.1 技术特点
  一次实现破茬、开沟、秸秆分离、施肥、播种、镇压、起埂等多道工序。较当地传统方式节约耕整费750~900元/hm2,省工7.5个/hm2。配套机具:洛阳鑫乐2BMFD-7/14全还田防缠绕免耕施肥播种机;配套技术:玉米秸秆粉碎还田、适墒适量播种、种子包衣、行距配置12 cm 24 cm、冬前化学除草、病虫害综合防治、应变管理。
  4.2 技术关键
  (1)一次完成破茬、开沟、秸秆分离、施肥、播种、镇压、起埂等多道工序。
  (2)合理轮耕。每2年或3年小麦播种前深耕或深松1次,深松深度达35 cm以上。
  (3)适墒适量播种。在墒情适宜时田间开沟播种,在适期播种范围内,适宜播量150.0~187.5 kg/hm2。根据品种特性、整地质量及气候特点酌情增减[4]。
  (4)选用包衣种子。采用包衣种子进行播种。
  (5)冬前化学除草。在小麦分蘖初期,根据当地主要杂草种类选择对应有效除草剂,严格掌握用药量和用药时间,提高防除效果。
  (6)病虫害综合防控。在小麦生长中后期,结合病虫害防治,搞好“一喷三防”。
  5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
  [2] 河南省农技总站.河南小麦生产新技术[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3] 全国农技中心.小麦病虫防治分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 李鹏程,周谦.旱作区冬小麦农机农艺高效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5(10):139-140.
其他文献
本文从东北三省与内蒙古东部地区资源和产业分工等状况出发,提出两地区应分别在合作支持网络系统建设、农业、能矿资源开发与利用、装备制造业以及旅游业的跨行政区域合作中确
以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聚集物质Asa1基因的部分片段,将PCR产物克隆至pMD19-T载体上,通过PCR和双酶切鉴定后进行序列测定。测定序列与GenBank上已公布
欧盟国家非常重视采取税收扶持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借鉴欧盟国家税收政策的经验,使我国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农产品加工业税收体系,有利于我国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PCR和RT—PCR扩增出目的基因,将FMDVP1和3C基因通过IRES串联,构建出重组腺病毒穿梭质粒,在BJ5173细菌中同源重组获得同源重组腺病毒质粒,转化XL1-Gold超级感受态细胞以扩大培
为了筛选出绿色、高品质烟叶的病虫害最佳综合防治方式,采取土壤改良、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合理使用农药等技术措施进行烟草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综合防
研究测定了野猪与烟台黑猪不同杂交组合育肥猪的胴体品质和肉质特性。结果表明:对照组(含75%野猪血缘)、试验1组(含56.25%野猪血缘)和试验2组(含37.5%野猪血缘)的肥育猪胴体性能和肉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