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域尺度下居民点空间优化农户意愿分析

来源 :农村经济与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h3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居民点是人地互动关系的表现核心,其相关规划中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宜兴市官林镇前城村为例开展农户调研,从农户个体特征、家庭人口特征及家庭经济特征三方面分析不同类型农户的居民点空间优化意愿.研究表明,居民点布局优化意愿强的农户通常具有年龄低,文化程度高,从事的职业多元化,家庭人口数多,家庭总收入高,家庭收入中非农收入占比高,拥有耕地面积少的特点,而家中有60岁以上老人和高中以下子女的农户意愿则有所差异.研究结论可为研究区村级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也为其开展居民点整理、实现土地资源有效利用提供指导.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对优质教学资源的需求,撤点并校带来了乡村校舍闲置问题.为了促进闲置校舍再利用问题的解决,通过分析日本废校计划中的优秀案例,浅谈闲置校舍改造的方向以及改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受城镇土地市场和本身资产特性的影响,农用地在投入生产和转移过程中必然要体现出其经济价值,并进行有价交换.为了规范农用地流转过程,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制定合理的指导价格.本文就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并探讨了用地基准地价体系构建与评估方法和思路,以期为今后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更新工作提供参考.
“小农大国”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小农户家庭经营将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数字化农业大背景下,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理论、长尾理论及市场均衡理论出发,均可预见数字技术对小农户发展起到支持作用.在实践中,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够提高小农组织化程度,二是对接小农户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拓展农户的增收空间.
农村土地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重要抓手与措施,日益受到当地政府的普遍关注.农村土地整治主要通过增加耕地面积,完善电力水利等配套设施,增设防护林等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达到提升耕地地力,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成为当前学者们重点研究的话题.通过对靖边土地整治工程的立项背景、项目区概况、限制性因素分析和农村土地整治主要路径分析,进而对该项目实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项目的实施将创造新增耕地44.14hm2,通过综合整治,将耕地等别提升1~2个等别,同时,利润提高到533元/667m
在乡村振兴战略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在不断提升,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在农村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污水治理一直是一项重点和难点工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部分农村在生活污水治理方面还没有取得良好效果,大量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后直接排放,或处理后达不到相关标准,所以需要对其进行优化.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难点与技术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科学的治理技术,旨在进一步提高污水治理工作质量.
气象灾害数据互联共享是精准预测预警、及时防灾减灾的重要环节.选取美国、欧盟和日本为样本,分析典型发达国家气象灾害数据互联共享的具体做法,借鉴国外经验,从构建应急管理体系、完善法律法规、规范数据标准、建设数据共享平台等方面提出符合中国特色的气象灾害数据互联共享政策建议.
介绍了宁夏银川市兴庆区耕地质量等级面积统计及空间分布,分析耕地土壤物理性状、养分含量状况,并就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良措施,为稳步提高兴庆区耕地质量、科学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对稷山县马趵泉村的村落民俗进行总结,并深入探究对古村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马趵泉村具有强烈的农耕文化特色,而信仰民俗以及农耕生活都是村落文化遗产,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各界对古村落保护的重视,处于新时代的我们需要增强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对古村落中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开发与保护.
近年来,“土地托管模式”在农业规模经营的大趋势下应运而生,这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土地托管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农民更为合理的经营土地,保障了土地的效益,同时也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土地托管模式让经营对象实现了共赢、多赢,解决了“地谁来种”的问题,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共同商议解决,以保证经营服务主体能够正常运营,从而逐步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
掌握土地利用变化有助于实现可供利用土地的合理高效配置,对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及节约资源有积极影响.通过整理2010-2019年新疆土地利用数据,选取12个指标运用主成分法分析土地利用驱动力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十年间新疆土地资源总面积有所减少,但各类用地中除牧草地面积有所减少外,其他各地类面积均呈增长趋势,且未利用地面积增加最多.(2)经分析发现土地利用变化不仅受到自然因素影响,还受到经济发展、人口因素和农村发展水平影响.结合研究区现状和分析结果,提出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相关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