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两种误区

来源 :决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qcd9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政府在决策中通常会遇到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但是,怎样理解和把握这个概念,并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地方干部认识不一,甚至大相径庭。
  有的强调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在可持续发展模式中是并列的。只要三者相加综合资本是增长的,就是可持续发展。按照这种理解,只要物质资本增加可以抵消自然资本的减少,即使自然资本退化超过了生态门槛,也仍然属于可持续发展。这种认知在干部队伍中占据主导地位。
  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一些地方干部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他们认为,任何意义上的经济增长都是以自然资本减少为代价,因而均是不可持续的。这样的理解,具有绝对化和反向发展的思想蕴含。
  由于上述两种不正确的认识,结果不是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加GDP为理由乱作为,过度开发环境资源,恶化了自然生态环境,就是以保护自然环境为理由不作为,导致了区域发展停滞不前。
  不过,现在主导行为方式还是那种将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并列的发展模式。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主要表现在设定评估指标和测量方法上,多数地方政府仍采用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系统的简单加和,并以此为标准衡量可持续发展水平。所谓绿色GDP也具有这样的特征。
  这就导致了严重的发展悖论,只要经济增长超过环境退化,仍然认为区域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从东部沿海来看,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的现象还是大量存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
  所以,地方政府应当认真反思,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重新研究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评估体系和相关指标。
  发达地区需要降低自己的过度消费模式,为欠发达地区腾出满足基本需求的物质发展空间,后者需要在生态门槛之内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两者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强调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的绿色化,才是最根本的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套之路。
  在实践中,我们一方面,不能只关注末端治理,不注意源头预防,将可持续发展停留在环境治理的水平上,结果总是进行救火式和事后补救式的工作;另一方面,不能有了源头关注,就放弃末端治理,任何情况下末端工作总是管理的第一步,即先是治标抑制不良事态的扩大,然后是治本消除源头的驱动因素。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思维方式的启示和变革。
  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的不同利益,在地方政府决策中,应发挥不同组织和不同机制的各自作用。强调单一的政府机制,或者强调单一的市场机制、社会机制,都不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治理。
  尤其是在当前利益群体趋向多元化的历史转折时期,可持续发展是多方面的合作共赢,是各种群体共同意识下的多元行动。单纯的自下而上机制和单纯的自上而下机制,均不利于或者不足以有效推进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体制性力量,和企业、社会自下而上的非体制性力量两方面的整合。明确这一点对于地方政府的决策至关重要。
  我国由上而下的发展模式带来了过去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但也日益表现出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境两个层面上的冲突。因此,要从单纯的经济发展到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利益相关者参与合作治理上有新的突破,以此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作者单位:河南省罗山县人大常委会)
其他文献
学了4年舞蹈的女儿突然对我们宣布:“我不想再学跳舞了。”闻听此言,全家人都向女儿投去了惊疑的目光。“嗯,是的。”女儿一脸认真地说,“我已经决定了,我想学习画画。”奶奶早已变了脸色,着急地嚷嚷:“依依,你可不能这么任性呀,学4年了哪能说放弃就放弃?”“是呀,都坚持几年了,放弃了多可惜。”爷爷跟着劝道。老公自然也不肯让女儿半途而废,心平气和地跟女儿讲着道理。  可无论他们怎么劝说,女儿就是不为所动,气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最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有人甚至认为在公开教学中没有安排合作学习就是败笔。另一种声音却认为,当下中小学体育课堂上开展的合作学习多流于形式、浮于浅表:有的教师把学生分几个小组,让他们自己完成一些练习就当成合作性学习,似乎这样就能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这样的课堂上,合作变成了短暂的“合做”,教师不理解,学生难接受。笔者认为要开展好合作性学习,教师首先要清楚合作的本源,重视学生
搬家的伤感  问:月末,我们要搬新家了。这本是件高兴事,可孩子知道后一连几天闷闷不乐。我觉得有些不对劲,就和他谈了谈。没想到,他哭着说:“妈妈,我不想搬家,不想离开我的小伙伴们。”我没想到搬家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这么大的影响。请问,我该怎么帮助他?  阳叶  答:父母帮助孩子的最佳策略就是倾听孩子对搬家的看法。如果孩子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惧怕和伤感,感觉上就会好很多。  在收拾家里东西时,父母不要未经孩
【教学设想】  人教版四年級上册第三单元是童话故事单元,也是人教版十二册语文教材中唯一一个童话单元。到了四年级,虽然学生阅读童话已经有了相应的储备,但有些阅读还只停留在故事情节的表面。《巨人的花园》是这个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也是王尔德创作的经典作品。作者唯美的文字、浓烈的幻想以及故事中淡淡的哀伤是如此打动人心。上完《巨人的花园》后,再引入巴金先生翻译的《自私的巨人》(童话原文)和学生一起共读,比较
我和妻子离婚时,儿子胆小、反应迟钝,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好多人见了都叹气。后来,我用特殊的教育方法激励儿子。几年后,儿子不仅走出了父母离婚的阴影,变得勇敢自信,成绩也排在班里前三名,而且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还获得了奥数比赛二等奖……  磨难是为了让你成为优等“特种兵”  三年前,我和妻子的关系越来越僵,两个人一搭话就像点燃了炮仗。每当我们互相大声指责对方时,儿子小俊都惊恐地往后退,然后跑到卧室,把自己
语文素养需不需要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对语文素养有着怎样的作用和价值?怎样的语文知识才是必需的?语文知识究竟该以何种方式、何种路径传授?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基本规律有哪些?语文教学内容和语文知识有着怎样的联系?语文知识如何才能有效地转化为语文能力?  课程改革在经历了一个时期热火朝天般的推进之后,这些曾经被打入冷宫、流放千里的有关“语文知识”的课程论问题,再次引起了诸多有识之士、有志之士的眷注和反思。我
【摘 要】语文课堂中引入与教学文本有关的名著,展开整本书阅读,对提升阅读教学成效很有帮助。教师通过前置阅读、贯穿阅读、回顾阅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促进知识与技能的内化,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名著;整本书阅读;思辨能力;阅读教学  吕叔湘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占据重要的
摘 要:随着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上至国家机关干部、下至基层人民群众的冰雪运动热潮,冰雪类运动项目形成了从根本理念到实际行动、从区域城镇到全国各地上下联动、积极响应的态势。本文以北京亦庄实验中学的冰雪运动旱地化开展及其一体化体育课程衔接为切入点,分析冰雪运动进学校的实践经验,以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的进程,加快冰雪特色学校的建设。  关键词:冬奥会;冰雪运动;特色学校  中图分类号:G
【教学目标】  1.通过展示预学成果,集中认读“茧、栈”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蚕、考”等14个字;借助图片理解“泥灶”“乌篷船”“摇橹”3个词语,随文理解“茶房”和“粜稻”2个词语。  2.默读课文,运用思维导图分类梳理在“我”的梦中出现的场景;体会场景(或细节)中蕴含的父爱以及“我”对父亲的感激、愧疚和怀念之情;通过“提问题”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以“父爱之
怀念  故乡在一个江边小镇,儿时是缺衣少食的年代,尽管艰苦,但平民百姓的生活条件大抵相仿。劳累一天的人们回到家里,吊一桶井水,冲个冷水澡,并在门前的空地上洒上一层凉水,逼逼暑气。晚饭时,左邻右舍家家搬出一张小桌,端几张小凳,像露天食堂一样,大家围坐在一起共餐,谁家有个好菜总不忘请乡邻们也来尝尝味;喝酒的男人总以“一人不喝酒”为由,热情地邀邻居家的男人也来喝两盅。小孩子是诸家的宠儿,他们喜滋滋地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