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家庭教育中的“虚情假意”

来源 :中华家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i907194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选择的“选择”
  儿子怕上培训班,从3岁开始,我们让他接触过围棋班、乒乓球班,尽管时间不长,但小家伙感觉不好,压抑、难受,心有余悸。
  但儿子自幼喜欢音符,我怕错失他的音乐天赋,还是准备给他报钢琴班。为了不给他一种“被逼”的感觉,便挖空心思寻找机会。
  一次,见他在家中鼓捣电子琴,我不失时机鼓励:“儿子,去学钢琴吧。”
  “啊?学钢琴?难道又要上培训班?”儿子立即蔫了。
  接下来,我宣称“妈妈只是提出一种可供选择的观点,学不学还是尊重你自己的意愿”——实质上却对儿子实施“动员 鼓励 必选”的轮番轰炸。
  在我不容商量的“民主”下,在我“温柔”的坚持下,儿子最终屈服,开始被动地接受钢琴培训。
  结果可想而知,短短几个月,儿子便丧失了对音符的原始冲动,变得讨厌练琴。
  和儿子沟通时,我正欲强调练琴是他自己的选择,不能就此轻易放弃,儿子的一句话却深深刺激了我:我那时除了答应,还有别的选择吗?
  是啊,这无从选择的选择,看似民主,其实更加专制;看似尊重,其实更加专横。经过包装的强权,被逼无奈的主动,将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更多更大的困扰。
  有名无实的“礼物”
  儿子的成长过程伴随着各种渴求。一块积木,一袋零食,一张卡通图片,一些能自己支配的零用钱……
  这些东西都算是小孩子的“正当需求”,我们没有理由不满足。看着儿子得到这些东西后满足的样子,我们也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是啊,哪个小孩不喜欢特别的宠爱和额外的惊喜?
  每逢儿子格外乖巧,我们又容易冲动,承诺送他一些“大礼”——如他梦寐以求的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这些东西大人也要用,家里原本准备添置,以送儿子礼物的名义买,既给了儿子极大的满足,又没有额外破费,一举两得,岂不美哉?我们为自己的“如意算盘”得意不已。
  但等手机、电脑买回家,才发觉现实与想象相去甚远——我们心安理得霸占着使用权,不允许他使用。儿子内心却认定这是给他的礼物,他才是主人,所以非常失落。
  我们不忍心看他低落的样子,只好“真正”交给他。把真正打引号,是因为同时做了很多限定:上学不许带,培训不许带,在家玩也必须打报告,玩什么、怎么玩,得在我们监督之下进行……总之,儿子只有虚无的所有权,没有实在的使用权。
  终于有一天,儿子说:“算了,我不要了,要了也没有用的时间。”
  送给别人的礼物,别人却无从支配。这样的“礼物”有等于无,这样的“赠送”真够虚假。从儿子无奈且略显愤懑的表情可以看出,大人们的心机与心眼,已经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几许糊弄与伤害。
  威逼利诱的“交易”
  进入小学高年级,迫于越来越现实的升学压力,我们也开始琢磨给儿子报课外补习班。儿子虽然一直听话懂事,但毕竟天性好玩,内心并不喜欢去补课。
  我们深知他的想法。儿子逐渐长大,如果不跟他商量就武断报班,效果只会适得其反。怎么既尊重儿子意见,又让他答应参加补习班?作为家长,我们可谓费尽心机、费尽口舌。
  在尝试了多种办法都没能成功说服儿子后,我终于使出撒手锏:用一个关联句轻松“战胜”儿子。
  这个关联句就是“如果……就……,否则……”。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个关联句提供给孩子的是两个极端的信息,一端是答应,是诱惑,另一端是不答应,是惩戒。
  这非此即彼、极具“交易”色彩的答案,在实际运作中只有一种“成交方式”,即儿子答应补课。作为“交易”,换来我们对他游戏之类的宽容。
  最终,游戏成了儿子天经地义的“权利”,常常因游戏时间过长而熬红了眼。提醒他,他还认为自己已经补了课,玩玩游戏天经地义。这自然又招致我们一大堆的说理,儿子委屈不已。
  其实不该怪儿子,制定协议的是我们,撕毁协议的也是我们。这一制定一撕毁之间,损伤的不仅有大人的形象,还有儿子对于规则的不信任。
  这几个教训使我意识到,教育是一项高度智能化的工程。家庭教育中,动机与手段间或许并不需要完全透明,但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人,在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时,更应该做到以身作则,让孩子从教育过程本身得到更多的信念与力量,而不是无尽的失落与失望。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训练能力的主要场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那如何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效果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尽管我和太太年纪都很大了,女儿年纪却还小。每每听到周围中国朋友的孩子如何有出息,总有些压力。我们经常对彼此说,也对孩子说:“我们不和别人比,只要自己尽力就行。”但完全否认这种压力显然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我数学好,英语差,所以好几次“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爸爸英文不好,你只有靠自己努力了。爸爸会帮你学数学,但你也要自己配合。”数学怎么个帮法,说来容易,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  小朋友不会喜欢上课
进入不惑之年的王女士近来很郁闷,也很困惑,原因是她十三岁的女儿变得越来越特立独行,一点都不听话,在家里常与她顶嘴。她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上了初中就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喜欢和父母对着干、脾气古怪又神神秘秘?以后她该怎样和这个“不听话”的女儿相处呢?  相信不少人到中年的家长都有过王女士的感受和困惑。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孩子在长大,他们开始寻找独立的自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心理学把孩子的这一段成长期叫
分析了桥梁震后检测加固的必要性,总结了桥梁结构的震害特征,提出了各种抗震加固方法,以尽快提高我国桥梁抗震加固的技术水平,确保公路工程各结构具有足够的抗震安全度。
有件事,让我特别感激我的父母,觉得他们了不起。长大后,我有时猜想,如果不是那样,我是否已经成为江洋大盗?  那时候,我大概七八岁,和邮电大院里的孩子一起到郊外玩。在河滩上,我们欣喜地发现了大片的西瓜地,西瓜只有皮球大小。确认是西瓜后,所有的小孩都疯狂了。我们扑进瓜地,非常享受亲手摘瓜的感觉。我不知道别的孩子的情况,只知道我见了大的就扔了小的,最后留了两个比皮球大点的西瓜,反正糟蹋了不少。  可能是
乡镇财政是我国财政体系中最基本也是最薄弱的环节,由于受历史地理和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乡镇一级财政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自1983年重组乡镇财政以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