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一内容”二维度阐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内容”二维度是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层次与阶段内容构成的二维模型。目标整合的三个层次是:信息技术课程化整合层次、工具性整合层次、课程信息化层次。内容整合三个阶段是北京师范大学的马宁、余胜泉提出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整合阶段、以资源为中心的整合阶段、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因此,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我们可以从“目标
内容”二维模型进行分析。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容:以知识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程化整合、以资源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程化整合、全方位的信息技术课程化整合、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信息化整合、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信息化整合、全方位课程信息化整合,工具性整合存在于以知识为中心、以资源为中心、全方位为中心的整合中,只不过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作用在这三阶段整合所起的作用不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个层次
1.信息技术课程化
独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实现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化。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更好地利用信息进行生活、学习的能力,陶冶学生信息技术文化的情操和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化是迅速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质的最好方式,但它又存在着信息技术游离于学科课程教学以外,难以与学科课程教学实现有效整合的致命缺点。从这个意义上说,独立开课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初级阶段,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但从近几年的开课实践来看,单独进行信息技术授课收效甚微,把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内容与学科课程的目标、任务联系起来,既可迅速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又可促进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一举两得。
2.工具性整合层次
工具性整合,即从学科特点和学习方式出发,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引入教学和学习过程,解决那些运用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教学问题。这一层次的整合,要求广大教师和学生都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其次,体现了利用信息技术营造的新的学习环境,以促进个别化学习、网络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工具性整合是我国最早的整合形式,也是目前的主要整合形式,但近年的整合不再仅仅把信息技术看作是辅助手段,信息技术还是认知工具、协作工具、情感交流工具、研发工具。不难看出,信息技术的工具性整合层次的外延在逐渐扩大。
3.课程信息化整合层次
课程信息化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融合为一体,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作用,进而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信息技术既是内容又是方法,而且始终出现在教育过程中,此层次的整合是目前整合的最高形式。整合强调将信息技术融入不同的学科课程的结构、内容、资源和方法之中,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整合的结果是信息技术不再像当前在中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一样作为一种简单的学习对象,而是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培养他们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整合中要注意的问题是,整合的落脚点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内容的讲解,信息技术是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个阶段
1.以知识为中心课程整合阶段
在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中,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教材或简单的课件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信息技术的引入,只是在帮助教师减轻工作量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对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在此阶段,信息技术主要是作为演示工具、交流工具、个别辅导工具。
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丰富自己的讲课内容,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是,如果只是追求教学的形式化,信息技术成为教学的一种装饰或点缀,那么整合的结果是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效率却很低。虽然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但是此阶段主要的教学策略仍是讲授,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不是很强烈。学生也只有听、看,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
2.以资源为中心课程整合阶段
此阶段与前一阶段相比,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师生角色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系统理论等理论的指导下,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教学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达到知识之间的融通,培养了师生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协作、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外部资源,学习者寻求知识多样化和对象多样化,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开阔思路。实践表明,在教学中采用任务式教学策略,督促学生完成一个作品,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方面效果显著。协作学习是现在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与个性化学习相比,由信息技术支持的协作学习更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的素质,但教师要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强调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协作能力的培养,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加速这一目标的实现。
3.全方位的课程整合
强调将信息技术融入不同的学科课程的结构、内容、资源和方法之中,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仅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人们不再把信息技术仅仅当成辅助教与学的工具,而是内化为人的一种能力和素质,成为人的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和习惯。信息技术变革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与学的结构与形式,同时也改变了人的思维意识和思想理念。
这一阶段的整合主要涉及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目标改革、教学结构改革,使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从而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目前,很多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已经开始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探索,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漫长的、艰辛的过程,需要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不懈追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内容”二维度是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层次与阶段内容构成的二维模型。目标整合的三个层次是:信息技术课程化整合层次、工具性整合层次、课程信息化层次。内容整合三个阶段是北京师范大学的马宁、余胜泉提出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整合阶段、以资源为中心的整合阶段、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因此,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我们可以从“目标
内容”二维模型进行分析。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容:以知识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程化整合、以资源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程化整合、全方位的信息技术课程化整合、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信息化整合、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信息化整合、全方位课程信息化整合,工具性整合存在于以知识为中心、以资源为中心、全方位为中心的整合中,只不过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作用在这三阶段整合所起的作用不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个层次
1.信息技术课程化
独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实现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化。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更好地利用信息进行生活、学习的能力,陶冶学生信息技术文化的情操和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化是迅速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质的最好方式,但它又存在着信息技术游离于学科课程教学以外,难以与学科课程教学实现有效整合的致命缺点。从这个意义上说,独立开课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初级阶段,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但从近几年的开课实践来看,单独进行信息技术授课收效甚微,把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内容与学科课程的目标、任务联系起来,既可迅速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又可促进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一举两得。
2.工具性整合层次
工具性整合,即从学科特点和学习方式出发,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引入教学和学习过程,解决那些运用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教学问题。这一层次的整合,要求广大教师和学生都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其次,体现了利用信息技术营造的新的学习环境,以促进个别化学习、网络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工具性整合是我国最早的整合形式,也是目前的主要整合形式,但近年的整合不再仅仅把信息技术看作是辅助手段,信息技术还是认知工具、协作工具、情感交流工具、研发工具。不难看出,信息技术的工具性整合层次的外延在逐渐扩大。
3.课程信息化整合层次
课程信息化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融合为一体,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作用,进而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信息技术既是内容又是方法,而且始终出现在教育过程中,此层次的整合是目前整合的最高形式。整合强调将信息技术融入不同的学科课程的结构、内容、资源和方法之中,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整合的结果是信息技术不再像当前在中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一样作为一种简单的学习对象,而是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培养他们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整合中要注意的问题是,整合的落脚点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内容的讲解,信息技术是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个阶段
1.以知识为中心课程整合阶段
在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中,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教材或简单的课件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信息技术的引入,只是在帮助教师减轻工作量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对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在此阶段,信息技术主要是作为演示工具、交流工具、个别辅导工具。
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丰富自己的讲课内容,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是,如果只是追求教学的形式化,信息技术成为教学的一种装饰或点缀,那么整合的结果是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效率却很低。虽然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但是此阶段主要的教学策略仍是讲授,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不是很强烈。学生也只有听、看,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
2.以资源为中心课程整合阶段
此阶段与前一阶段相比,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师生角色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系统理论等理论的指导下,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教学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达到知识之间的融通,培养了师生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协作、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外部资源,学习者寻求知识多样化和对象多样化,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开阔思路。实践表明,在教学中采用任务式教学策略,督促学生完成一个作品,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方面效果显著。协作学习是现在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与个性化学习相比,由信息技术支持的协作学习更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的素质,但教师要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强调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协作能力的培养,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加速这一目标的实现。

3.全方位的课程整合
强调将信息技术融入不同的学科课程的结构、内容、资源和方法之中,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仅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人们不再把信息技术仅仅当成辅助教与学的工具,而是内化为人的一种能力和素质,成为人的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和习惯。信息技术变革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与学的结构与形式,同时也改变了人的思维意识和思想理念。
这一阶段的整合主要涉及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目标改革、教学结构改革,使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从而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目前,很多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已经开始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探索,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漫长的、艰辛的过程,需要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