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方法初探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_be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对词语的正确理解有利于感受、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利于积累书面语言。《新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借助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其实,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有很多有效的方法可以使用,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借助简笔画教学:儿童的认知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因此,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学词要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而借助图画理解词义是最基本、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词语。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生字时,学到了生字“终”。我组织孩子进行口头组词。这时,有个小女孩说出了“终点”一词。话音未落,有学生大声喊道:“不对!”“对呀,不是这个字!”接着又有一方发言了“就是这个!”“她说对了”……就这样,教室里顿时展开了一场辩论赛。我试图给孩子们用语言解释这两个词,但我发现,我越是想解释孩子们的目光越是茫然。就在此时,我想起了画个简笔画来帮助孩子们理解。于是,我拿起笔,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笔直的跑道,并为这条跑道加上了起点、中点和终点。学生看到我在黑板上画起画来,一下子把目光都投到了黑板上。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看出了惊喜、新奇和兴趣。于是,我指着黑板说:“你们能在跑道上说出相应的名称吗?”学生的兴趣更加高涨了,小手都举得高高的。于是,我分别请三位学生进行交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很顺利地在跑道上找到了“起点”、“中点”和“终点”。这时,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迷雾都渐渐消散了。就是利用了很简单、方便的简笔画,孩子们不但很轻松地理解了两个同音易混词语的意思,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多感官参与理解:写话、习作常常是亲身经历、亲自体验方能写出真情实感,理解词语也不例外。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词语,通常可以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如,《称赞》一文中的“粗糙”,可以找一块表面不平滑的木板,让学生仔细看一看,动手摸一摸,再想一想用这样的板子做成的凳子看上去感觉怎样,“粗糙”一词就在学生的脑中形象化了。而这个词语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体会刺猬对小獾充满真诚的鼓励,从而感悟“称赞为伙伴带来自信”的课文主旨,一举多得。
  比较辨析理解:教学中常常遇到字形、词义较为接近的词语,一般可借助字形辨析来理解词语。如,《纸船和风筝》一文中,在第七自然段先后出现了“漂流”’“飘荡”两个词语,教师可手拿两张词卡,提示学生仔细观察两个“piāo”字的字形,想一想哪张词卡应该贴在空中的风筝旁,哪一张又该贴在水中的纸船旁?借助部首比较,可轻松地突破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这是理解词语最常用的方法。如,《蓝树叶》一文中“吞吞吐吐”的理解,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否有过这样说话的经历。学生提到自己做了错事时,面对老师的追问会吞吞吐吐;还提到在不情愿做什么事时,也会这样说。最终明白,林园园这样说话是因为她不愿意把绿铅笔借给李丽。
  分解字义理解:有些词语的意思就是单字字意的组合,可采用分解字义的办法来理解。如“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勤俭”就是勤劳节俭,“疲劳”就是疲乏劳累“,川流不息”就是河水流动不停等。
  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也是理解词语最常用的方法。低年级课文篇幅不长,一般来说,词语或联系上文,或联系下文即可理解;有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也需要学生联前想后。如,《爱迪生救妈妈》文中“恍然大悟”一词,就需要联系前文领悟:爸爸是看到爱迪生和小伙伴用镜子聚光,才一下子明白过来;还需要联系课文结尾,感悟爱迪生救妈妈的智慧。
  结合做动作理解: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可以加深对重点词句的准确把握。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表达各种动物尾巴活动的动作:摇、甩、摆,可以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再如,《我不是最弱小的》文中“簇拥”的理解,可请几个孩子上台紧紧地围着老师,来感受文中铃兰花簇拥野蔷薇的画面。
  换词理解:有些词通过找意义相近的词语很容易理解。如“兴奋”“称赞”“骄傲”等,均可用换词的方法来理解。
  创设情境体验理解:有些词语在随文学习的过程中,可创设情境,在体验中具化词语。如,《从现在开始》中的“议论纷纷”,就可创设体验情境:小动物们,猫头鹰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白天休息,晚上做事!你们有什么想法快互相说出来吧!(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分别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及时点拨:小动物们,你们刚才就是在“议论纷纷”。
  借助经验理解: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些词语很难说出它的意思,却可以找到与它相匹配的事物。如,“鲜艳”一词,很难用“明亮而艳丽”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但却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他的生活经验: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鲜艳的事物?可能是盛开的鲜花,可能是颜色艳丽的衣服,可能是迎风的彩旗等等。当抽象的词语与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时,它就变得形象、生动、可感了。
  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坚持“以生为本”,善于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还能创造出更多有利于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其他文献
【摘要】在华夏悠久的文化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他们的生命虽如划过夜空的流星,异常短暂,但他们的思想、文章却遗留下来,光照千古,成为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关键词】注重积累;道德品行;学以致用     纵观高中语文教材,对传统文化中优秀篇章的选择编者可以说是用心良苦,针对这个时期学生的思想、心理等特点,做了精心安排。这些文章虽时隔久远,但与今天的现实仍不无联系。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践证明。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它是一种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最终实现教师学会教学反思、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教学。其实施的基本路径以发现问题为基点,以提出解说为起点,以制订计划为中介,最终以形成反思性日记或论文为目的。走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笔者真切地感受到
站着或坐着列在我们面前的,我们称之为学生。既然是学生,自然是要向我们学习的,于是,我们对他们施以教育。  这样的观念是由来已久的,我们也在不停地进行着一届又一届迎送的循环。然许多年下来,成功的喜悦却总胜不得失望的慨叹。鲁迅先生笔下“九斤老太”一直重复的那句“一代不如一代”的对后世不如长辈之愿的感言,很多时候便成了我们对现实无奈的托寄。  于是,我们也感慨,在感慨中收获新的失望,在新的失望中磨却当初
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拔、帮助下,带着一种积极要求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用探索研究的方法,自主参与学习,达到掌握相应知识、解决疑问、培养能力、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得以优化的学习过程。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力求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朝不同的方向思考,并且不求统一答案,甚至不作评判,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独立思考。同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的动力。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次以中小学数学教学为例,论述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考点,供大家参考、交流。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教育    一、
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一个改革目标。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通常采用的方式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练习、课后作业,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按教师的意图进行。这种教学方式存在很多弊端。例如:教与学死记硬背得多,灵活应用、勇于创新的少;教材教法多年不变的多,新的科技知识引进课堂的少;静态的多,动态的少;适应考试的多,学生生存发展的少;教与学限制的多,自由发展的余地少。教学过程仍然是“教
价值取向是个人内心关于事物对自己、对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倾向,它是个人内化了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调节与定向作用。当代中学生的价值取向总体是积极向上的,但以自我为中心的功利性趋向非常明显。中学思品学科价值对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有着引领和奠基的作用,我认为主要体现如下。   1、思品学科的思想性是学生首要价值取向   中学思品学科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的教学内容都是以马克
摘要:把“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是实施新课程生物课堂教学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  关键词:生物 课堂 活动 有效教学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有不满足于现状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也可以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但在现实的生物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由于财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或老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并没有开展有
重视支持性语言教育环境的创设,是《纲要》所关注和倡导的。由于教师所提供的支持性教育环境有利幼儿语言能力的迅速发展,所以教师作为幼儿语言发展的支持者的作用德到了凸显。如何创设支持性语言教育环境,我着力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支持的可沟通的交往环境  1、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使幼儿有话敢说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我注重倾听幼儿讲话,偶尔也加入他们的谈话行列,由于谈话气氛宽松,幼儿不仅想说,而且敢说。而对于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的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活动中去。”由此可见,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