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学中,教师的认真指导和学生的积极配合十分重要。有了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符合大学英语特色的阅读教学目的。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英语;阅读;有效性
基金项目:本文是贵州民族学院2008年度校级教改项目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GZNC2008JG025。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0.10.005
文章编号:1672-0407(2010)10-010-03收稿日期:2010-09-16
目前我国大学生英语的实际阅读能力不尽如人意,这与传统的阅读数学模式有很大关系。该模式是围绕一本选定的教材进行教学的,学生课前预习一下要求阅读的文章,上课时教师解释生词,分析语法难点,翻译一些结构复杂的句子,再做一些理解性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没有充分考虑阅读课自身的特点和教学要求,把阅读课变成类似基础英语的纯粹的语言练习,因此,不能充分发挥阅读课在整个英语学习活动过程中所应有的作用。
阅读是辨认和理解书面语言并领会其内容的心理言语活动过程,它是人脑中各种知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阅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需调动各生理器官及知识结构的综合性活动。英语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不仅是方法和知识的传授,更是一项集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智力开发工程。如何改进大学英语阅读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长期以来一直是广大英语教师和教学理论工作者所十分关心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一)是提高语言行为和能力的重要基础
阅读能力是提高听、说、写能力的根本,广泛的英语阅读是写就地道作文的基础,正确的高声朗读是说一口流利英语的必经之路。这应该说是个不需证明的道理。反观我国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单从内容上来说,也常常是稚嫩可笑或言之无物。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这种令人遗憾的教学结果与阅读教学不足或方法欠妥是分不开的。
(二)是语言知识的积累过程和文化知识的导入过程
大学英语学习是语言知识的积累过程和文化知识的导入过程,这是外语界已经形成的共识。如果说,听说课和网络教学手段能在灌输语言知识上有所作为的话,那么它们尚不足以完全承担文化导入的这个重任,因为听说课具有稍纵即逝的特性,而网络教学毕竟是“辅助教学”,不可能代替面授,但是阅读教学则可以针对课文中零散的文化知识进行对比分析、阐释讲解或指出其文化内涵或点明其文化规约。这样,学生能循序渐进、润物无声地增进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知识的积累。此外,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英语教学也还应该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为取向。
(三)有利于培养阅读能力与实现教学目的
在现阶段,由于交际法教学思想的影响,有些人急于将阅读的最终目标作为阅读教学的手段。《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但这并不等于说学生学习英语要在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中进行。恰恰相反,要想最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阅读中的信息量。因此,我们认为,大学英语阶段是打语言基础的阶段,应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培养阅读能力上。这一阶段的语言应用性阅读只能作为辅助性阅读,其目的是验证和促进语言学习性阅读。
二、当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英语阅读教学大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法,以精读课为主,在精读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精力和时间,教学方法单调,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侧重于语言技巧训练尤其是词汇讲解,忽视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语篇布局,把阅读看成是单纯的语言活动。这种传统的教学法只能使学生认识语言,而认识语言并不等于掌握语言。结果,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小,阅读速度上不去,知识面狭窄,分析能力差。显然,这种教学方法不符合当今信息密集的时代要求,更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这种现状必须在教学中加以改革,逐步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如语篇教学法。语篇教学是提高学生概念能力的有效途径。概念能力指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把零星的信息升华为概念的能力。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理解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概念能力、背景知识和加工策略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概念能力和背景知识是最重要的。语篇教学法属于功能意念教学的范畴,其指导理论是语言学中语义宏观结构理论和语用宏观结构理论。根据语义宏观结构理论,在教学中,教师将注意力首先集中在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的主体思想和中心主题上,然后讲解和分析词、短语和句子意义及惯用法。同样,根据语用宏观结构理论,运用语用分析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语言技巧训练的效率,克服孤立讲解语言形式的弊端,使学生能有效、得体地使用语言,确保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一)片面强调语言符号的符号性分析,忽视文化教学
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其理论根源,具体而言,它深受传统阅读理论中转换生成语法的影响。该理论认为,阅读必须从最小、最简单的语言单位开始,每个词、句子和段落本身有意义,独立地存在于材料中,与读者没有直接关系。阅读中不能理解的部分是由于材料本身的一些语言问题,比如,一些不熟悉的词或不适当的语法规则或句子之间缺乏关联等。总而言之,该理论强调的是语言结构对阅读理解的影响而不是读者自己对理解文本的影响。我们现用的大学英语阅读教程,绝大多数课文和阅读材料选自英美原文。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政治体制、风俗习惯、传统道德的不同,如果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全面的了解,在阅读原版文章时就会受到影响。因为不管什么国家,语言都是进行思想文化交流的工具,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有独特的其渊源和背景。在大学英语阅读数学课上,教师过分注重对阅读文本的符号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机械式的拼合,忽视了学生内存的已有文化背景知识图式对阅读效果的影响。例如,“fullmoon”这一短语,在西方文化中是与“恐怖”和“疯狂”的图式联系在一起的,而在东方文化中激活的则是“团圆”和“赏月”的图式。
(二)重语言表层结构,轻篇章整体意义
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理论认为,阅读理解的关键是词汇,学习的主要目标是语法、词汇及语言知识等。这种方法把完整流畅的语言分割和肢解成片段教学,忽视了对整体篇章意义的理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阅读材料的细节性解释占去了阅读课的绝大部分时间。在讲解中教师还生怕有所遗漏,对所有语言点、所有信息不分主次,平均用力,而且关键点也未被突出强调,使得这种方法阻碍了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另外,教师很少系统地训练学生掌握一些获得词的逻辑意义的技巧,忽视对学生进行略读、查读以及猜测词义等能力的训练,这跟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的一度盛行不能说没有关系。常见的问题是不少学生在阅读时,潜意识地进行逐字逐句地默读或心译,生怕漏掉一个字。
(三)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普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忽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就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不尽人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未能积极参与阅读教学过程。目前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仍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按照这种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只管使劲地讲,满黑板地写,成为课堂的主宰,而学生则在下面拼命地记笔记,被动地模仿、记忆和进行古板的、孤立的、教条式的句型操练及单句翻译。
三、提高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具体与抽象策略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语篇阅读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大量接触语言材料,把词义和句法教学融合到语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略读、查读以及猜测词义等能力的训练,在语篇的基础上,通过广泛阅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策略及技巧,培养学生运用已具备的相关背景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猜测、判断、概括等综合分析的能力。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使各种阅读方法和技巧得以反复操练外,还要针对不同的阅读对象和目的,自主地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以达到相应的阅读目的,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对于大学生的阅读而言,主要是采用具体和抽象两种阅读策略。如读不太熟悉的题材的文章时,要多用具体策略;读有关日常(下转第36页)(上接第11页)生活的杂志文章时多用抽象策略。
(二)重视阅读前的预热环节
将一篇文章展现给学生并不意味着能自然引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与兴趣,而阅读前的预热环节则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阅读技巧,进行有效的阅读。实践证明,阅读前的预热活动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阅读前预热环节的目的是向学生提供其所缺失的知识,帮助他们在脑中构建图式,充分调动其兴趣,最终理解文章脉络。论及语言能力问题,有必要将其与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划清界限。所谓语言能力,通常指语言知识经过转化而获得的听、说、读、写技能。这里所说的转化是指系统和反复的练习与实践。因为语言知识仅仅是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知识,单纯的语言知识是无用的,外语教学的质量主要以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不是根据学生的语言知识的多少来衡量。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语言知识是形成语言能力的前提和构成要素,另一方面,语言能力离不开语言知识的指导,没有必要的语言知识,就没有语言能力。由此可见,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十分必要,但是掌握语言知识并不等于获得语言能力,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而是需要有一个转化。
(三)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阅读是指学习者通过自己的视觉识别文字符号,从书面语言中接受信息,获取篇章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教学是一个包涵学习者、教师、阅读教学目标、阅读材料及阅读策略和方法等若干要素的系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习者是阅读的主体,是阅读教学的归宿。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取决于学习者参与阅读活动的程度。因此,阅读教学就必须根据阅读主体的心理发展规律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应当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做法,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必须改进阅读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习者认知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地建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 夏.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弊端与改进方法[J]. 考试周刊,2008年.
[2] 朱红梅,蔡丽. 浅谈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 文科爱好者,2009年第6期.
[3] 兰甘. 大学英语阅读进阶[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6月.
(特约编审:王贵)
关键词:大学英语;阅读;有效性
基金项目:本文是贵州民族学院2008年度校级教改项目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GZNC2008JG025。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0.10.005
文章编号:1672-0407(2010)10-010-03收稿日期:2010-09-16
目前我国大学生英语的实际阅读能力不尽如人意,这与传统的阅读数学模式有很大关系。该模式是围绕一本选定的教材进行教学的,学生课前预习一下要求阅读的文章,上课时教师解释生词,分析语法难点,翻译一些结构复杂的句子,再做一些理解性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没有充分考虑阅读课自身的特点和教学要求,把阅读课变成类似基础英语的纯粹的语言练习,因此,不能充分发挥阅读课在整个英语学习活动过程中所应有的作用。
阅读是辨认和理解书面语言并领会其内容的心理言语活动过程,它是人脑中各种知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阅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需调动各生理器官及知识结构的综合性活动。英语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不仅是方法和知识的传授,更是一项集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智力开发工程。如何改进大学英语阅读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长期以来一直是广大英语教师和教学理论工作者所十分关心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一)是提高语言行为和能力的重要基础
阅读能力是提高听、说、写能力的根本,广泛的英语阅读是写就地道作文的基础,正确的高声朗读是说一口流利英语的必经之路。这应该说是个不需证明的道理。反观我国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单从内容上来说,也常常是稚嫩可笑或言之无物。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这种令人遗憾的教学结果与阅读教学不足或方法欠妥是分不开的。
(二)是语言知识的积累过程和文化知识的导入过程
大学英语学习是语言知识的积累过程和文化知识的导入过程,这是外语界已经形成的共识。如果说,听说课和网络教学手段能在灌输语言知识上有所作为的话,那么它们尚不足以完全承担文化导入的这个重任,因为听说课具有稍纵即逝的特性,而网络教学毕竟是“辅助教学”,不可能代替面授,但是阅读教学则可以针对课文中零散的文化知识进行对比分析、阐释讲解或指出其文化内涵或点明其文化规约。这样,学生能循序渐进、润物无声地增进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知识的积累。此外,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英语教学也还应该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为取向。
(三)有利于培养阅读能力与实现教学目的
在现阶段,由于交际法教学思想的影响,有些人急于将阅读的最终目标作为阅读教学的手段。《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但这并不等于说学生学习英语要在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中进行。恰恰相反,要想最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阅读中的信息量。因此,我们认为,大学英语阶段是打语言基础的阶段,应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培养阅读能力上。这一阶段的语言应用性阅读只能作为辅助性阅读,其目的是验证和促进语言学习性阅读。
二、当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英语阅读教学大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法,以精读课为主,在精读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精力和时间,教学方法单调,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侧重于语言技巧训练尤其是词汇讲解,忽视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语篇布局,把阅读看成是单纯的语言活动。这种传统的教学法只能使学生认识语言,而认识语言并不等于掌握语言。结果,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小,阅读速度上不去,知识面狭窄,分析能力差。显然,这种教学方法不符合当今信息密集的时代要求,更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这种现状必须在教学中加以改革,逐步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如语篇教学法。语篇教学是提高学生概念能力的有效途径。概念能力指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把零星的信息升华为概念的能力。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理解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概念能力、背景知识和加工策略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概念能力和背景知识是最重要的。语篇教学法属于功能意念教学的范畴,其指导理论是语言学中语义宏观结构理论和语用宏观结构理论。根据语义宏观结构理论,在教学中,教师将注意力首先集中在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的主体思想和中心主题上,然后讲解和分析词、短语和句子意义及惯用法。同样,根据语用宏观结构理论,运用语用分析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语言技巧训练的效率,克服孤立讲解语言形式的弊端,使学生能有效、得体地使用语言,确保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一)片面强调语言符号的符号性分析,忽视文化教学
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其理论根源,具体而言,它深受传统阅读理论中转换生成语法的影响。该理论认为,阅读必须从最小、最简单的语言单位开始,每个词、句子和段落本身有意义,独立地存在于材料中,与读者没有直接关系。阅读中不能理解的部分是由于材料本身的一些语言问题,比如,一些不熟悉的词或不适当的语法规则或句子之间缺乏关联等。总而言之,该理论强调的是语言结构对阅读理解的影响而不是读者自己对理解文本的影响。我们现用的大学英语阅读教程,绝大多数课文和阅读材料选自英美原文。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政治体制、风俗习惯、传统道德的不同,如果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全面的了解,在阅读原版文章时就会受到影响。因为不管什么国家,语言都是进行思想文化交流的工具,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有独特的其渊源和背景。在大学英语阅读数学课上,教师过分注重对阅读文本的符号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机械式的拼合,忽视了学生内存的已有文化背景知识图式对阅读效果的影响。例如,“fullmoon”这一短语,在西方文化中是与“恐怖”和“疯狂”的图式联系在一起的,而在东方文化中激活的则是“团圆”和“赏月”的图式。
(二)重语言表层结构,轻篇章整体意义
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理论认为,阅读理解的关键是词汇,学习的主要目标是语法、词汇及语言知识等。这种方法把完整流畅的语言分割和肢解成片段教学,忽视了对整体篇章意义的理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阅读材料的细节性解释占去了阅读课的绝大部分时间。在讲解中教师还生怕有所遗漏,对所有语言点、所有信息不分主次,平均用力,而且关键点也未被突出强调,使得这种方法阻碍了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另外,教师很少系统地训练学生掌握一些获得词的逻辑意义的技巧,忽视对学生进行略读、查读以及猜测词义等能力的训练,这跟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的一度盛行不能说没有关系。常见的问题是不少学生在阅读时,潜意识地进行逐字逐句地默读或心译,生怕漏掉一个字。
(三)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普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忽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就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不尽人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未能积极参与阅读教学过程。目前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仍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按照这种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只管使劲地讲,满黑板地写,成为课堂的主宰,而学生则在下面拼命地记笔记,被动地模仿、记忆和进行古板的、孤立的、教条式的句型操练及单句翻译。
三、提高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具体与抽象策略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语篇阅读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大量接触语言材料,把词义和句法教学融合到语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略读、查读以及猜测词义等能力的训练,在语篇的基础上,通过广泛阅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策略及技巧,培养学生运用已具备的相关背景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猜测、判断、概括等综合分析的能力。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使各种阅读方法和技巧得以反复操练外,还要针对不同的阅读对象和目的,自主地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以达到相应的阅读目的,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对于大学生的阅读而言,主要是采用具体和抽象两种阅读策略。如读不太熟悉的题材的文章时,要多用具体策略;读有关日常(下转第36页)(上接第11页)生活的杂志文章时多用抽象策略。
(二)重视阅读前的预热环节
将一篇文章展现给学生并不意味着能自然引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与兴趣,而阅读前的预热环节则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阅读技巧,进行有效的阅读。实践证明,阅读前的预热活动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阅读前预热环节的目的是向学生提供其所缺失的知识,帮助他们在脑中构建图式,充分调动其兴趣,最终理解文章脉络。论及语言能力问题,有必要将其与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划清界限。所谓语言能力,通常指语言知识经过转化而获得的听、说、读、写技能。这里所说的转化是指系统和反复的练习与实践。因为语言知识仅仅是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知识,单纯的语言知识是无用的,外语教学的质量主要以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不是根据学生的语言知识的多少来衡量。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语言知识是形成语言能力的前提和构成要素,另一方面,语言能力离不开语言知识的指导,没有必要的语言知识,就没有语言能力。由此可见,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十分必要,但是掌握语言知识并不等于获得语言能力,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而是需要有一个转化。
(三)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阅读是指学习者通过自己的视觉识别文字符号,从书面语言中接受信息,获取篇章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教学是一个包涵学习者、教师、阅读教学目标、阅读材料及阅读策略和方法等若干要素的系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习者是阅读的主体,是阅读教学的归宿。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取决于学习者参与阅读活动的程度。因此,阅读教学就必须根据阅读主体的心理发展规律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应当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做法,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必须改进阅读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习者认知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地建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 夏.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弊端与改进方法[J]. 考试周刊,2008年.
[2] 朱红梅,蔡丽. 浅谈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 文科爱好者,2009年第6期.
[3] 兰甘. 大学英语阅读进阶[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6月.
(特约编审:王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