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模具制造技术的发展,现有的模具制造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和模具制造事业发展的需要;在进行企业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针对湖南产业结构调整对模具制造类专业人才的要求,创新性地构建模具制造技术“五位一体、三证融通”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五位一体:即融素质教育、课程学习、模具制作、生产性实训、技能竞赛为一体,三证融通:即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素质拓展证书融通,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五位一体 三证融通 教学质量
随着湖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状况的变化,现有的模具制造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和模具制造事业发展的需要,以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为试点,认真研究了面向制造业的“五位一体、三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五位一体:融素质教育、课程学习、模具制作、生产性实训、技能竞赛为一体,三证融通: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素质拓展证书融通,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
一、“五位一体、三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在进行大量企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针对湖南产业结构调整对模具制造类专业人才的要求,创新性地构建了模具制造技术“五位一体、三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一所示,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企业对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越来越看重,用人单位往往要求本专业毕业生能够同时拥有多方面的技能,要求基本功扎实,应用能力强,能夠团结协作,富于创业和创新精神,要敬业爱岗,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实际动手能力强,职业素质高,具有很强的社会竞争力。
在三年的学习中将敬业精神、诚信品质、6S管理、服务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育和养成落实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将礼仪教育、职业习惯、职业岗位感情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贯彻在入学教育、技能训练中、课程学习中,毕业时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还要获得素质拓展证书。
二、“五位一体、三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遵循“学校门对准工厂门,教室门对准车间门”的理念,学校与多个企业深入合作对接了先进模具制造业,通过对产品生产的市场需求、合作企业技术手段和生产规范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已经形成了“五位一体、三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其人才培养过程如图二所示。
将“五位一体”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与企业模具公司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标准,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共同开展教学评价。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将课程分为职业素质、职业技术能力、职业训练课程模块,通过“五位一体”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专业岗位技能,学生毕业到了企业可以既不用看、也不用站,到了岗位就能干。
三、“五位一体、三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
基于“五位一体、三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构建了课程体系,以模具制造企业的生产工作流程为导向,分析各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对应岗位确定知识、技能和态度,并融入国家职业标准,建立职业素质、职业技术能力、职业训练课程模块三大课程模块。
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其成员由制造企业与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现场专家、技能大师为主组成。成立了模具工作室,承接了企业垫圈等产品模具设计与制造任务,应用了生产性实训基地组成的真实工作环境,通过模块项目化课程给学生下达相应的项目工作任务,师生团队合作加工完成的形式,进行教、学、做、练相互结合交替,校企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实现了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近几年来,依托专业扩大了、完善了与企业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共同开展了生产经营活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完成产品生产任务,可获得相应的定额工资,表现优秀的学生还享有录用职工时的优先录用权。
学校本专业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达到100%,并在各单位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毕业生王金宇获得湖南省第二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钳工比赛第一名,被评为第二届湖南省技能大师;毕业生马鸣实获得湖南省首届数控车削技能大赛第一名。
不仅毕业生如此,在校学生在各种比赛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近几年来,课题组师生在指导学生获国家级技能大赛三等奖3人次、指导学生获省级技能大赛二等奖9人次、三等奖2人次,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本专业师生在全国和省内各项重大技能竞赛上屡获佳绩。
通过研究,在理论上构建了以工学结合为主体的“五位一体、三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模块项目化课程体系;探索了顶岗实习的制度等。在实践方面,与省内企业相结合,进行试点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和具体实践;开展了人才培养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湖南省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充实了和完善了教育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董仁忠,刘新学.中职生满意度调查报告[J] .职业技术教育.2012(01):34-38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2006.11.
[3]陈彬,黄湖滨.职业素质教育读本[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
[4]黄湖滨.职业成功教育浅论[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关键词:五位一体 三证融通 教学质量
随着湖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状况的变化,现有的模具制造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和模具制造事业发展的需要,以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为试点,认真研究了面向制造业的“五位一体、三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五位一体:融素质教育、课程学习、模具制作、生产性实训、技能竞赛为一体,三证融通: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素质拓展证书融通,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
一、“五位一体、三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在进行大量企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针对湖南产业结构调整对模具制造类专业人才的要求,创新性地构建了模具制造技术“五位一体、三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一所示,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企业对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越来越看重,用人单位往往要求本专业毕业生能够同时拥有多方面的技能,要求基本功扎实,应用能力强,能夠团结协作,富于创业和创新精神,要敬业爱岗,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实际动手能力强,职业素质高,具有很强的社会竞争力。
在三年的学习中将敬业精神、诚信品质、6S管理、服务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育和养成落实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将礼仪教育、职业习惯、职业岗位感情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贯彻在入学教育、技能训练中、课程学习中,毕业时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还要获得素质拓展证书。
二、“五位一体、三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遵循“学校门对准工厂门,教室门对准车间门”的理念,学校与多个企业深入合作对接了先进模具制造业,通过对产品生产的市场需求、合作企业技术手段和生产规范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已经形成了“五位一体、三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其人才培养过程如图二所示。
将“五位一体”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与企业模具公司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标准,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共同开展教学评价。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将课程分为职业素质、职业技术能力、职业训练课程模块,通过“五位一体”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专业岗位技能,学生毕业到了企业可以既不用看、也不用站,到了岗位就能干。
三、“五位一体、三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
基于“五位一体、三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构建了课程体系,以模具制造企业的生产工作流程为导向,分析各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对应岗位确定知识、技能和态度,并融入国家职业标准,建立职业素质、职业技术能力、职业训练课程模块三大课程模块。
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其成员由制造企业与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现场专家、技能大师为主组成。成立了模具工作室,承接了企业垫圈等产品模具设计与制造任务,应用了生产性实训基地组成的真实工作环境,通过模块项目化课程给学生下达相应的项目工作任务,师生团队合作加工完成的形式,进行教、学、做、练相互结合交替,校企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实现了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近几年来,依托专业扩大了、完善了与企业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共同开展了生产经营活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完成产品生产任务,可获得相应的定额工资,表现优秀的学生还享有录用职工时的优先录用权。
学校本专业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达到100%,并在各单位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毕业生王金宇获得湖南省第二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钳工比赛第一名,被评为第二届湖南省技能大师;毕业生马鸣实获得湖南省首届数控车削技能大赛第一名。
不仅毕业生如此,在校学生在各种比赛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近几年来,课题组师生在指导学生获国家级技能大赛三等奖3人次、指导学生获省级技能大赛二等奖9人次、三等奖2人次,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本专业师生在全国和省内各项重大技能竞赛上屡获佳绩。
通过研究,在理论上构建了以工学结合为主体的“五位一体、三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模块项目化课程体系;探索了顶岗实习的制度等。在实践方面,与省内企业相结合,进行试点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和具体实践;开展了人才培养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湖南省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充实了和完善了教育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董仁忠,刘新学.中职生满意度调查报告[J] .职业技术教育.2012(01):34-38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2006.11.
[3]陈彬,黄湖滨.职业素质教育读本[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
[4]黄湖滨.职业成功教育浅论[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