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疑是九天来

来源 :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chor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3年5月,国务院电子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组织全国29个单位的95名计算机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成立银河计算机国家技术鉴定组,并分成7个小组对“银河-I型”进行全面、严格的技术考核。1983年12月22日,“银河-I型”通过专家组鉴定,正式宣布研制成功。时任项目总指挥和总设计师的慈云桂再也抑制不住幸福的泪水,挥笔写下七绝《银河颂》:银河疑是九天来,妙算神机费剪裁。跃马横刀多壮士,披星戴月育雄才。
  回故往事,这首七绝何尝不是慈云桂一生的写照。
  
  紧追时代步伐的人
  
  时事造英雄,慈云桂所处的年代恰逢计算机出现并高速发展的时期,计算机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争分夺秒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淘汰。慈云桂亲身经历了中国计算机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身边的人都感叹,“实在跟不上慈教授的步伐”。
  1957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了一批科学家专攻数字电子计算机项目,正在前苏联和东欧访问的慈云桂也包括在内。同国后,他接受了研制鱼雷快艇指挥仪的任务。
  1957年7月,美国无线电工程师学会会刊上有一篇关于数字电子计算机的综述性文章,慈云桂读后很受启发,于是和同事一起研究,提出把数字计算机用于指挥仪的方案,并迅速组成了一个由柳克俊等人参加的计算机研制小组。
  1958年5月,他带领一个8人小组进驻北京中关村的中科院计算所,经过日夜奋战,模型试验告捷。1958年9月8日,代号为“901”的样机在哈尔滨诞生,这是我国第一台电子管专用数字计算机。当901样机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在北京展出时,周恩来总理曾握着慈云桂的手说:“要发展我们自己的计算机啊!我们起步晚,但也要赶超”。总理的嘱托成了慈云桂拼搏的动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大将当即决定在学院创建计算机专业。从此,慈云桂的名字与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就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正当慈云桂主持将电子管通用计算机产业化之时,出访英国却让他敏感地预见到国际上计算机发展的主流方向将是全晶体管化。然而在国内,由他主持的一台电子管通用计算机还在研制,而且还签订了生产和销售协议。即使如此,面对种种困难,紧追时代步伐的慈云桂仍然果断作出决定,停止电子管计算机的研制。这不仅意味着自己的心血付之东流,还意味着必须中止已经签订的协议,而重新出发又谈何容易。许多人对此很难接受。何况早在1959年国内就有单位开始用国产晶体管研制计算机。到1961年,机器是安装起来了,但很不稳定,几分钟就出一次毛病。不是管子被烧坏,就是电路出故障。不少专家断言:5年之内用国产晶体管做不出通用计算机。可见当时面临的风险是相当大的。
  然而慈云桂坚信,“路是人走出来的”。慈云桂带领下的研究小组从基本电路、系统可靠性设计和生产工艺三个方面,脚踏实地,步步突破,于1964年末,用国产半导体元器件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晶体管通用电子计算机441B—I型计算机。
  紧接着,1964年4月,世界上最早的集成电路通用计算机IBM 360问世,计算机开始进入第三代,而慈云桂也随即在1965年提出研制中国的集成电路计算机的体系结构。于是人们看到了百万次级集成电路计算机151—3随后诞生,200万次集成电路大型通用计算机系统151—4装上了远望一号远洋科学测量船……
  
  银河疑是九天来
  
  时代步伐不停,慈云桂的目光也落在了更远的地方。20世纪70年代初,以“克雷1号”为代表的巨型计算机在国外崭露头角,慈云桂再一次感到发展中国计算机事业的紧迫感。于是,当1978年3月的一天,慈云桂被告知“邓小平同志决定,把研制我国第一台亿次计算机的任务交给国防科大,重任就落在你肩上”之时,时年60岁的慈云桂激动地说:“我就是豁出这条老命,也一定要把我国的巨型机搞出来。”当天晚上,慈云桂更是立下了军令状:一亿次一次不少,六年时间一天不拖,预算经费一分不超。从此,中国巨型机之父带领科研人员日夜奋战,开始书写中国计算机史上最为壮观的战役,也翻开了他人生中最绚丽的“银河”章节。
  为了确保亿次机各项技术指标的全面实现,在慈云桂的主持下,从元器件的选取、体系结构的确立、部件的设计、工艺的实施到软件的开发,科研专家们都经过了充分的论证与反复的实验,作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决断,并先后攻克了100多道技术难关。
  为积极跟踪国际最新水平,他们不惜抛弃了辛苦好几个月才完成的工作成果,重新设计了更为先进的总体方案;为弥补机器主频的不足,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双向量阵列的全流水化体系结构;为提高存储器实际存取速度,在增加存储通道的同时,提出了使访问冲突大为减少的主存素数模方案;他们还选用高速动态MOS集成器件做主存,使亿次机容量远远大于当时国外主流巨型机的容量(国外两年后才使用MOS做主存);为避开液冷技术的困难,他们改用风冷,并设计了锲形柱状管道结构,进行等压短风道送风;在印制底板的组装中,他们采用先进的绕接技术;为使软件系统充分发挥巨型机硬件的性能,他们提出了与国外主流巨型机软件兼容的指导思想,开创了并行操作系统、向量化编译、多级诊断和并行算法等研究,进而在我国首先采用软件工程方法,研制了多种软件工具,完成了近200万行结构化的程序设计任务。其中在理论上、技术上和工艺上达到国际水平者就有十来项。同时,为了保证亿次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慈云桂带领研制人员更是层层把好质量关。全机底板2.5万条绕接线,12万个绕接点,每个都检查8遍以上;全机800多块多层印刷板,每块板上平均有5000个金属化孔,全部都进行了孔壁检查、孔导通测试和绝缘测试。200多万个焊点无一虚焊,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最终,名为“银河”的亿次巨型计算机于1983年12月22日诞生,主机在国家级技术鉴定中正常运转了441小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其他文献
衬衫标签上通常都缝有一个纽扣,以备不时之需,但衬衫纽扣何时掉落并不是人们能预测的,这时需要针线才能使用的备用纽扣显然救不了急。设计师注意到這个细节,带来了改良后的夹子式备用纽扣,它可以在紧急情况下直接夹在衣物上替换已经脱落的纽扣,非常实用。
春困秋乏夏打盹,一年四季我们都需要“偷懒”来睡个小觉。这款折叠颈枕给你提供了一个随时随地小憩的绝佳机会,把它往肩膀上一靠,便给脑袋舒适的支撑,如果你担心迷糊中颈枕会意外掉下来,还可使用加固绑带,将其斜挎于胸前。  裁剪直线的聪明剪刀  想要用剪刀裁剪出边缘笔直的纸张,即使有辅助线也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这把聪明剪刀在把手设计上独树一帜,彼此互补成一个90°的角,你可以将其靠在桌子边缘,然后按住待裁
一群瞪羚和一团云有什么共同点?人类产生的空气悬浮微粒又是怎样影响着降雨方式?据报道,以色列魏茨曼环境科学研究所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地球系统研究实验室科学家合作,共同构建了一种新的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云、雨和空气中的悬浮微粒之间的动态关系。该模型正是仿照了自然界猎食与被猎食动物的种群动态变化模型而建立,有助于科学家进一步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  云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尤其在浅海地区大气层,它
“我花了大半年发明了这个护理床,希望有人能够早点将它转化为实体,让更多的瘫疾病人和家属从中受益。”前不久,家住宁渡海曙区柳锦花园小区73岁的叶乃春老人拿出一套小巧的护理床模型和一本专利证书。    讨被子讨出的发明    叶乃春为什么想着要发明瘫痪病人护理床?这里面有一段故事。  2008年底的一天,一位晨练的朋友问叶乃春家有没有多余的旧被子。这位朋友80多岁的老母瘫痪在床,每天大小便失禁。需要很
与众多开国元勋后人生活在北京不同,张闻天(1900-1976,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杰出领导人,遵义会议上,被推举为党中央总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等职)的独子张虹生在古城南京安静地居住着。  张虹生很少谈父亲:“我一直没有写关于父亲的文章,因为母亲不让我写,她说儿女写父母永远没有说服力。的确是这样,不用说儿女写,本人写的自传很多都没有说服力。第一,根据现在写过去,得用现在的要
你会去哪儿看电影?电影院!这是很多人的第一选择。但是,蓬勃发展的数字电影让这种生活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选择变得丰富多彩,网吧、KTV甚至家里都将成为你看“大片”的第一选择。    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电影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带给观众太多的视听震撼,但始终不变的是长长的胶片。然而在数字电影的变革中,电影的播放、发行、甚至消费方式都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数字电影还将对促
这是由Jia Mengyin 和 Bao Haimo设计的盲人阅读器,它的底部可以将普通的文字读取,经内部柱状阵列输出盲a的柱状体,形成可以触摸识别的盲文。简单有效,便于携带。
现代生活中用到的密码越来越多,人们不断地创建、丢失、还原、重设和管理多个密码。如果能用心脏发出的电信号畅通无阻地解开加密设备,那会怎样?前不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一家衍生公司推出了一款“Nymi带”就是为此设计,它能利用佩戴者独一无二的心电特征来确认用户身份。最近,英国哈利法克斯银行正在对这一新型可穿戴设备进行测试。  隐形坦克横空出世  近日,波兰和英国联合研制出世界第一款隐形坦克“PL-01”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智能终端不断普及,App应用也出现爆炸式增长。据IDC的预测,以2011年全球范围内的382亿下载量计算,2015年App下载量会上升到1827亿。爆炸式增长的同时,带来的安全问题也同步增长,仅2015年第一季度,恶意App数量就突破500万大关,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由于IOS系统的封闭性,它的应用安全问题并不严重,重灾区在更为开放的安卓系统及其应用市场。《瑞星201
一套机械“装甲”能让人拥有举重若轻的超常力量。欧洲研究人员6月12日在德国斯图加特发布的一款外骨骼就有这样的效果。它虽然没有科幻电影中表现的那么神奇,但有望在工业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帮助减轻制造业工人负担,预防体力劳动导致的身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