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润无声识法理 观照审美铸情怀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ai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什么是语文?语文教育和法制教育是何关系?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拾回了多少人文情怀?死而不僵的工具论以其功利的强大惯性左右着我们的语文教育。而在迟来的“渗透法制”的殷殷呼唤中,我们不免有些捉襟见肘、牵强附会。其实,只要我们回归语文本体,把握语文,思考寻找语文和法制的贯通点,我们就能使学生升华高尚的情怀,增强理性,明白法理,守法用法,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如此,教育之大幸,语文之大幸。
  关键词:语文;法制;关系;贯通;情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52
  勿庸讳言,我们的语文教学早已在“失乐园”的痛楚中机械麻木了。学生的语文世界大多是知识的碎片,技巧的往复,答题的模式。工具论,科学主义积淀为我们难以改变的文化传统心理结构,人文精神被消解,塑造人格成空话。
  究其深层的原因,是我们急功近利的心理肢解了语文。在价值观念嬗变多元的今天,虽然还有那么一些在清风唳月中守候明月感动中国的人物使我们还能看到一些美好的希望,但是,几点孤寂的星火何日才能燎原。不过,笔者是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在这个追求“中国梦”的社会转型时期,教育理应担当起洗涤灵魂的伟大使命,教师,语文教师更应成为“中国梦”的积极践行者。
  在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什么是语文,语文教育和法制教育是什么关系的问题,这样,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才不会成为应时的口号形式。
  语文是一门极具诸多美学特征的综合性极强的社会学科。它以文字符号为载体、负载了众多思想性、艺术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是其主要特点,而其本质属性是美的观照,美的追求,美的创造。而法制则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创设出来的人们应该而且必须遵守的规则制度。理性和强制是其主要特性。这种外在于主体的人的客体属性,只有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需求才能求得真正的和谐美好。而转化的有效性需要中介的作用。语文是很好的中介。
  关键是我们要找到语文与法制的贯通点。确切地说,法制一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统治和社会管理而建立的系统的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司法和法律监督等内容的法律制度。二是指统治阶级把国家事务制度化 、法律化,并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理性地准确地把握语文的本质属性,用美的语言、美的氛围、美的场景、美的人物、美的思想、美的行动、美的情操去感化、熏陶、陶冶、教化学生。语文中的美就是学生知法、守法,道德内化的中介。
  新课改后选编的必修选修教材更趋于合理,学科特性更突出。其中文质兼美的文章比比皆是。如果我们能把教材中所赋有的包含情意化特征的语言文化代码自然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使之内化成自觉,那么,我们的“渗透”就应该是成功了。
  然而,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总是不自觉地肢解语文,更多的是注重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解读方法,答题技巧,而对思想情感,人文内涵则是点到为止。如果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则是一相情愿,生搬硬塞,牵强附会,抛开学科的特点,教学成了两张皮。比如,讲《老人与海》,有教师就联想到环境保护,生命安全,甚至附会到交通安全,讲《过秦论》就扯到国家主权,侵略战争等等。显然,这都是忽视了语文和法制的本质属性使然。
  现在的语文必修、选修教材描绘了美的多种形态:优美、壮美、崇高、滑稽、悲剧、喜剧等等,这就为语文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如果把各种美的形态与语文知识交融并有目的地贯通法制,寓教于美,以美育人,学生就会于潜移默化中能动地获取知识,在美的享受中实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目的,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性情,使精神正直,心地纯洁,信念端正,道德高尚。这就是在细无声中灌注了法制精神,达到了教育的崇高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对课文进行审美观照:
  一、再现自然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美丽的风景,对青年心灵的发展具有这样重大的教育影响,教育家的影响是很难和他匹敌的。”大自然无处不美,人们会从多姿多彩的自然物中观照对象,从中获得美感愉悦,进而激发起热爱自然的热情,并 由此升华出热爱祖国的情感。从远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以“赫赫我祖,来自昆仑”而自傲。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物丰富,山河雄伟秀丽,历代名流学者、文人骚客都为之折腰。因此,教师如果把课文中描绘的美丽河山再现出来,就能直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只有了解祖国,才能更加热爱祖国。
  高中语文教材中再现自然美的作品有《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忆江南》、《登高》、《春江花月夜》等。这些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再现了自然美,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教师如能从美的角度去把握教材,用教材中的美去感染、陶冶学生,使学生了解祖国是多么辽阔、壮丽和伟大,那么,就能逐步激发起学生对祖国深沉的爱。显然,这就比直白地向学生讲国旗、国徽、爱国等要生动具体鲜活得多。
  二、挖掘社会美,培养和铸造学生高尚的品德
  展示社会美的课文,其美质侧重于内容,集中表现为美与真善的和谐统一。社会美通过人的各种行为表现出来,其核心是人的美。如《游褒禅山记》、《陈情表》、《琵琶行》、《廉颇蔺相如列传》、《湘夫人》、《荷花淀》等。这些作品展示了人物美好的心灵,使人油然而升敬仰之情。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社会美的内涵,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美,从而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
  例如《琵琶行》中,诗人对遭遇不幸的琵琶女的仁爱同情之心,《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的率真耿直、忠心不二、知错便改,蔺相如的挺身而出、不畏强权、先公后私、顾全大局,《湘夫人》中,诗人仰慕先贤、追求美好、坚守正道等等的品德情操,这些精神食量无疑都能在观照审美的教学过程中铸就学生的品德。又如《荷花淀》,水生、水生嫂等在白洋淀生活成长的一代青年农民,他们用青春和生命在白洋淀绽放出最美的荷花。日寇点燃的狼烟没能遮挡他们坚强义勇地追求仰望。他们已幻化成水的精魂,成今日之白洋淀最美的风景。如果他们生活在今天,境况会怎样呢?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内心深处的闪光火花,强化情感冲击,使学生振奋激动。今天,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就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实现“中国梦” 。一切为之奋斗的青年无疑是爱国主义者,是有高尚品德的人。今天我们讲爱国主义,应把它和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结合起来,这是因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结论是经过无数先烈和爱国志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也是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才得出的科学真理。当时生活在白洋淀的水生他们那一代人,正是出于对家乡之爱,对祖国之爱舍小家顾大家,英勇顽强、义无反顾地抗击日寇,谱写了一曲曲壮美的英雄赞歌。如此点化,能激发起学生的为祖国、为人民而献身的革命热情,培养和铸造高尚的品德。   三、描绘崇高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树立远大理想
  崇高既属于道德范畴,也属于美学范畴。它是美的本质在客观审美对象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形态。作为美学意义上的崇高,有着极高的道德价值,通过道德感而获得美感,是道德感与美感的统一。具有崇高美的人物,在其身上表现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意志和道德力量。
  教材中表现崇高美的篇章如《离骚》、《指南录后序》、《与妻书》、《红旗谱》、《平凡的世界》、《我有一个梦想》、《老人与海》等等。这些作品描绘了一系列栩栩如生、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形象。他们为了实现改造社会、征服自然(在特定时代)的崇高目标,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些崇高的形象是学生做人的榜样,学习的楷模。如能把教材中表现崇高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那么,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还能使学生油然而产生一种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并在心中塑起一座伟大的偶像,从而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远大的理想。
  在《与妻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崇高美的典型。文章感人肺腑,千肠百转,催人泪下。林觉民以天下为己任,“为天下人谋永福”,不惜牺牲自己美好幸福的家庭生活,不惜忍一己之痛,割妻之爱 。林觉民对妻子的爱像大海一样深沉,但他不是一己私爱中沉醉,而是把这种爱化为对祖国、对人民的爱。这种崇高的精神、宽广的胸怀写出了世间最美的篇章。教学时,教师要构建一个强烈的“情感场”,以崇敬之情展示出林觉民崇高的爱国爱民之情,情感的磁力线会透过学生的心扉,在胸中激起翻滚的波涛,并把美的形象镌刻在心中,为树立崇高的理想打下牢固的基础,这种回肠荡气的崇高美的教育是让学生在细润无声中接受法制教育中有关国家、爱国意识、思想的极好形式。有崇高而博大理想和胸襟的人,必然会是遵纪守法的人。
  四、展示悲剧美,深化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悲剧往往是以形象的手段,使人从悲剧主人公的不幸遭遇中获得一种审美情感。颂善贬恶,声张正义,也就是用道德情感陶冶人的心灵。悲剧作品的力量和审美价值在于“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以引起人的灵魂震颤。因此,在教学中构建悲剧氛围——揭示造成悲剧的根源,展示悲剧形成的矛盾冲突,再现悲剧主人公的人生历程,不仅能是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及意义,而且还能深化学生的爱国情感,加深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社会主义。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悲剧可分为两类,即英雄人物的悲剧和普通人物的悲剧。表现英雄人物悲剧的如《五人墓碑记》、《梅花岭记》、《谭嗣同》、《荆轲刺秦王》、《屈原列传》等。
  《屈原列传》中的屈原,为了挽救楚国,力图变革,坚持真理,然而,在浊浑的社会现实面前,屈原“忠而被谤”、“信而见疑”,乃致以死殉国。屈原虽然被毁灭了,但他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品质,千百年来强烈地感召者人们。教师讲授时,应渲染悲剧气氛,极力歌颂屈原九死不悔,以死殉国的高尚品质,使学生在悲剧气氛中获得审美情感,也就是用道德情感去陶冶学生。因为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是相互渗透的;悲剧所激起的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基本是一致的,而道德教育往往也与激发审美情感分不开。很多时候,我们唤起美的情感,也就唤起了善的觉悟;而唤起善的觉悟也就会自觉地去追求美好的东西。因此,用屈原悲剧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将会产生一种有力的道德意志和道德力量,学生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会有痛楚感、净化感。此时,一切卑微的欲望,自私的意念将被淘洗殆尽,直达崇高的精神境界。
  如果说英雄悲剧在学生心中产生痛楚、净化感,从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那么,普通人的悲剧将使学生在痛楚之余,产生一种憎恨感,从而加深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更加热爱社会主义。
  教材中表现普通人悲剧的作品如《窦娥冤》、《孔雀东南飞》、《药》、《祝福》 、《雷雨》等。悲剧作品的主人公是那些受剥削奴役的人们,在他们身上总是包含着某些善良的品质。他们有着强烈的追求幸福自由的愿望,但在黑暗的社会和恶势力面前,他们的结局则是极其悲惨的。窦娥是在异族入侵和封建统治下屈死的冤魂;刘兰芝、焦仲卿为争取婚姻自由,以死殉情;祥林嫂在封建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联合绞杀下,惨死雪地。给学生展示这些普通人的悲剧,要今昔对比,以情动人。
  这些被毁灭的普通人,能唤起学生心中的善,由善的推动,进行自觉的理性道德判断。比如《窦娥冤》,作者通过窦娥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强化悲剧情感,在激发起学生同情弱小的善良意识之时,加强道德判断。在这出悲剧中,窦娥被无赖和贪官害死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窦娥生活在今天命运会如何?通过今昔对比,学生会认识到,生活在封建时代的窦娥横遭冤枉,无辜受死,在今天却不可能。可进一步追问为什么。由于封建法制的反人民性,吏治腐败,封建官僚草菅人命,善良的人民不可能得到保护,社会正义不可能伸张,而今天则不同,社会主义法制正逐步健全完善,人们的生命、合法权益等都能得到保护。
  五、勾勒喜剧美,提高学生分析是非、辨别美丑的能力
  喜剧的显著特点是引入发笑,是引发人们在“恶的渺小空虚和善的优越的比照中看的自身的胜利和威力,以引起一种对于对象的轻蔑嘲笑的审美愉悦”。如《守财奴》、《警察与赞美诗》、《装在套子里的人》等。这些作品以喜笑怒骂的形式,让学生从塑造的艺术形象身上获得喜剧美的体验。喜剧主人公是被否定的对象,他们丑陋、空虚、肮脏、卑鄙、虚伪,但却要以美的形式出现,造成了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因而滑稽可笑。
  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在平常他的姿态和语言总是一本正经的,“他总是歌颂过去”,一切都是套子式的。他是沙皇反动政府的忠实走狗,是旧制度,旧秩序的顽固的维护者。在作品中,作者以漫画式的白描手法,夸张变形,将别里科夫的面目扭曲延伸,以强烈的讽刺和幽默对其丑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别里科夫是一个迂腐虚弱、顽固可笑的人,就是这么一个人竟然教师、乃至全城的人都害怕他。这个形象让学生忍俊不禁。在幽默讽刺的笑声中给学生什么呢?因为,在喜剧中,形式压倒了内容,人们看到的是主人公不伦不类的样子,在审美观照时,会产生一种“期望的消失”。教师在教学时,要及时抓住“消失”的关节点,在否定评价的笑声中,烧毁假丑恶,提高学生析是非、辨美丑的能力。在小说中,我们还看到,人们合理的娱乐、集会都被取消,可以说,是别里科夫这样的人,产生这种人的背离人性的社会制度剥夺了大众对幸福自由的追求。在此,教师可以有效地教育学生,我们今天的法制是保护广大人民的更本利益和权益的,不过,我们的言行举止都应该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而不是恣意妄为,绝对自由。比如在钓鱼岛问题上,我们引导学生,合理合法地表达爱国热情,愤怒而不失理性。
  总之,中学语文教材为我们展示了多种美态,有清幽恬淡的优美意境,有肃穆雄壮的崇高形式,有动人心魄的悲剧感受,有忍俊不禁的喜剧色彩。它们是在成长中的中学生的好伴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的好导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各种美的形态,把知识的传授与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于美,以美育人。让学生在细润无声中识法理,在审美观照中铸情怀。因为,美是以令人愉悦的生动形象诉诸人的感官,以情动人,在情感的愉悦中对人的精神境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成功的,法制教育的渗透就是有效的。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中学 551700)
其他文献
到新加坡的旅游者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导游反复告诫大家:在新加坡过马路时千万不要闯红灯。因为在新加坡行人闯红灯,将要面临严厉惩罚——第一次闯红灯,罚款200新元(相当于人民币1000元);第二次、第三次闯红灯,最重可判半年到一年的监禁。  其实不光新加坡,很多发达国家对于闯红灯者皆采取重罚。在以讲究秩序和纪律而著称的德国,闯红灯者将会面临很严重的后果,不仅面临着罚款、车险费的增加,还关联到个人贷款
心理成本,原为销售术语,是指顾客购买产品时,在精神方面的耗费与支出。比如说,在购买一件商品前,我们会根据门店、价格、人气等商品本身之外的因素来判断商品价值,判断过程中所产生的情绪就是心理成本。心理成本的增加或降低,都会影响我们的购买欲。事实上,除了销售以外,心理成本早已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心理成本最早被发现于买卖场中,商家发现,几乎所有的客户都会受到心理成本的影响。豪车4S店内会为客
I’d like some noodles. 我想要一些面条。这个重要的句子中的’d like你了解多少呢?下面我们就一起通过下面的例句来探索它吧!  例:(1)、I’d like an apple. 我想要一个苹果。  (2)、I should like the red sweater. 我想要这件红色的毛衣。  (3)、He would not like any dumplings. 他不想要
一、背景和依据  2008年至今,学校推进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教学过程管理,全面实践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整体教学步骤很清楚,从复习、引入新课、教授新课、练习巩固、检查反馈、课堂小结、拓展思考、作业布置等一系列过程都比较完整。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师过程凭临场发挥;教法单一,绝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中学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美术教学以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为主的特点,在中学美术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一是在欣赏课,二是在技法课这两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即通过欣赏美等审美教育和表现美等课业实践来实现,开辟一个贯穿爱国主义教育与继承发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教育新天地。本文旨在从欣赏课和技法课教学以及注重
摘要:诗词是最能充分表现作者真实内心的一种文学形式,你若能细细品味其中意趣,便要沉醉心迷了。可是,这些穿越千古熠熠生辉的文字,在中学生的眼中,虽有时觉得可以意会,但更多时候是“望而却步”。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总结了两种鉴赏方略:读、看,现与同仁分享。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读;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30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
●黑龙江技师学院  3人荣获“鸡西市第七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荣誉称号   根据《关于开展鸡西市第七批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工作的通知》有关规定,经过基层推荐、部门初评、组织考察、专家组评审、面向社会公示等多个环节,黑龙江技师学院院长王臣、教师李德信、王勇等3人被授予“鸡西市第七批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  ●天津市职业技能培训研究室  圆满组织开展天津市技工学校说课比赛  2010年天津市“示范课”评选
在一场表彰会上,一对姐妹花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她们身形萎缩佝偻,都坐着轮椅。她们的头都向后仰,无力地枕着椅背。她们的左手都耷在轮椅旁侧,如果没有人替她们把手放到膝上,就只能一直耷下去。  她们的右手也是同样的境地,但是姐姐的右手好一点,她能动食指。于是,姐妹合作,写了一本书——这本书获了奖。  我蹲在她们身边,问:“你们怎么写出来的呀?”妹妹说:“我面前摆着电脑,连接声控输入,然后一个字一个字
上个星期,天气很热,但我还是想出去走走,于是就去了动物园。  动物园是成年人带着小孩子游玩的天堂,有的抱着,有的领着,有的还在推着,宝贝们都很惬意。家长们在暴晒的太阳下面,汗流如雨,身上还要挂着这些“甜蜜的负担”,却乐此不疲。  一直以来,尤其在我过了23岁以后,我对家庭的向往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不经意。看着一对年轻的夫妻,衣着靓丽,而怀中的孩童又白又甜的时候,甚至会觉得这就是我的终极理想。即便走在
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单位培养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关键在于提高其职业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过程中加强“企业化”实践锻炼,体验企业运作方式,感受企业文化氛围,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企业岗位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条件,因地制宜,多方着手,运用多种形式,努力营造企业化实践环境,鼓励学生加强职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