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管式高隔离电压光电耦合器击穿机理研究

来源 :半导体光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c45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击穿后的导光管式高隔离电压光电耦合器的内部损伤痕迹的研究表明, 高电压下器件内部的局部放电引起的持续烧蚀导致了前后级之间的击穿。分析局部放电的部位后, 结合附近存在气隙缺陷的情况, 在ANSYS下对气隙附近的电场强度分布进行了建模计算。结果表明:局部放电是因气隙内空气的低介电强度所致, 并因导电胶的渗透得到加强。在采取结构与工艺措施避免气隙缺陷与导电胶渗透之后, 局部放电得到消除, 导光管式高隔离电压光电耦合器的最低击穿电压(VISO)从23.8kV提高到了33.5kV。
其他文献
平面平行法布里-珀罗干涉仪经常用作激光谐振腔。如果激活物质和反射镜不是一个整体,则调节过程是必不可少的。最好能将腔内的反射镜与激活物质调节至适当位置,这样就可以修正激活物质任何不完善的影响。调节反射镜通常的方法是利用自动准直仪。但当激活物质直径小于15毫米时,这种调节便变得困难。如果激活物质也是一个衰减器(如红宝石),则更加困难。
期刊
用离子注入结合离子交换技术形成了 KTiOPO4 平面光波导,研究了离子注入对离子交换波导结构的影响.使用棱镜耦合法测量了波导特性,结果显示形成了表面折射率升高的多模波导,通过背散射技术研究了离子交换后的 Rb 离子分布.实验表明,注入离子导致样品晶格损伤,在 2.8 μm处对离子交换形成了阻挡层,阻止了交换向KTP晶体的更深处进行.
针对暗通道先验去雾算法中存在的块效应、算法复杂度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暗通道先验的去雾算法。首先,通过暗通道先验去雾算法得到粗略透射率,再通过峰值信噪比自适应调节雾气参数,以获取最优透射率。然后,将上述结果分别作为多层感知器的输入向量和目标向量进行训练,以建立粗略透射率到最优透射率之间的映射并得到最优透射率。最后,结合大气光值复原无雾图像。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能有效改善块效应,提高复原效率
为了测试Mg∶Er∶LiNbO3晶体的光损伤阈值和红外光谱,采用Czochralski技术生长出优质的Mgx∶Ery∶LiNbO3(x=0.02,0.04,0.06,0.08,y=0.01(摩尔分数))晶体。通过实验得出Mg(0.06)∶Er∶LiNbO3和Mg(0.08)∶Er∶LiNbO3晶体抗光损伤阈值比LiNbO3晶体提高2个数量级以上,且它们的
以高功率激光器轰击厚铁靶,产生了X射线的宽带源。1.06微米激光转换为X射线的效率至少是10%,大概是15%~20%,也可能是30%~40%。这个结果是美国巴特耳纪念研究所的马洛齐(P. Mallozzi)在1971年9月份在伊朗的伊斯法罕举行的基本与应用激光物理学讨论会上宣布的。
期刊
CCD图像具有分辨率高,数据量大等特点,因此实时采集和传输图像成为难点。在传统采集与传输系统中,首先将采集的图像数据存储到存储介质中,然后再将数据从存储介质中读出进行分析,这种事后的分析不利于现场分析与调试。针对这个缺点,提出一种新的平台,可实时完成数据采集,并将采集的数据通过EMIF接口以约320MB/s的速度进行传输与显示,这种新的平台具有可靠性高,可移植性强,升级简单,易于工程实现的优点。可作为高速采集与传输系统的参考设计。
从传感系统结构的角度分两方面介绍了光纤激光拍频传感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是超短腔偏振光纤激光拍频传感系统,利用激光谐振腔生成的两个正交偏振激光,阐释了正交偏振拍频传感器的技术原理及其波分复用、频分复用、波分/频分混合复用等大规模传感器阵列技术。另一个是较长谐振腔的多纵模光纤激光拍频传感系统,介绍了直腔型和环腔型两种传感原理,以及结合波分复用、频分复用、波分/频分混合复用等技术的光纤激光拍频传感网络,实现了传感的大规模网络化。这些传感器将在环境监测、地震勘测、大型土木工程健康监测、水声检测、航天航空等领域具有广
雨雾天气严重影响了户外拍摄图像质量,针对图像去雾存在的边缘伪影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流形粒子滤波的去雾新方法,通过优化大气透射率,获得精确的透射率,解决了景深边缘伪影问题;针对去雨雾存在雨痕和不清晰问题,提出了一种优化注意生成对抗网络的去雨雾方法,通过将高斯模型与生成对抗网络相结合,去除背景干扰,提高了背景层与雨线分离的准确性,同时在生成对抗网络中加入流形粒子滤波去雾模块,恢复出清晰无雨雾图。采用自
研制成高性能微型全固态绿光激光器。用独特的整体控温技术提高器件效率,全部元件固化为一个整体以提高激光输出功率和光束指向稳定性,用1 W的LD纵向抽运Nd:YVO4/KTP激光器,获得195 mW的TEM00模0.53 μm连续激光输出。输出功率不稳定度≤±2%,光束方向稳定性优于0.01 mrad/hr和0.03 mrad/24 hrs。该器件体积小,效率高,使用方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