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培养社会精英的高校来说,创新能力是它必须赋予学生的基本能力。赛扶是近几年新兴的商业实践社团,对于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对赛扶团队进行有效的引导与建设,它也将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极大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赛扶团队
学生社团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平台,创新与实践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创新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与发展,同时,实践又是检验创新的有效途径。
团学社作为一个合作与激发创新的团队,一直是一个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的平台。因此,建设一个适当的学生团体具有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赛扶是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脱离了教室,走向了社会。目前赛扶的发展在高校中已越来越活跃,不可避免的,赛扶也呈现出一定的问题,因此,学校对赛扶进行有效的指导是必要的。
1 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培养,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是缺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千差万别的学生接受着同样的教育,这无疑是在抹杀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潜能。
经过十二年中小学的基本教育,学生们的思维几乎已经被定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了大学教育面对的最大问题。
1.1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倒退现象
脱离了高中学业的束缚,走进大学的学生没有了升学考试的压力,同时也缺少了家长与教师的严格监督,课业负担较轻。这就容易造成学生不再学习的现象。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往往就丧失了创造精神。心理成长的倒退现象是人们普遍具有的,人们都既希望发挥潜能又惧怕迎接挑战。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突破心理定式的束缚。
1.2 大学生思维方式日渐陈规化
走进大学的学生,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下,有着差别不大的生活规律,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学生们无疑会产生一些固定的思维模式,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习惯性的用早期的成功范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就造成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陈规化。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大多数问题都是一题一解,缺乏灵活的思维训练。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降。
1.3 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接受到的知识很大一部分都属于常识性和熟练性的层次,很少有能达到能与创新活动联系起来的深层次的知识。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结构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重专业、轻基础、重实际、轻培养,大部分学生都在接受适合市场需求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遭到了忽视。由此可见,调整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举措。
2 赛扶发展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在联系
创新能力是人的创造意识的一种体现,创新涉及了人的各种能力,比如观察力、记忆力、分析力、想象力等。显然,创新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因此,学生应该走出课堂,在各种社团活动中培养这种综合能力。赛扶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社团中的突出代表。在百度上搜索赛扶,有关的词条就有6870000多条,已接近“挑战杯”一类的其他大学生的创业大赛,究其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它所构建的平台对于学生来说很具有吸引力,它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1 赛扶能够培养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
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对于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强不强,也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他的创新意识。在各大高校,赛扶通过社团的形式,将有共同理想的学生集合在一起,利用商业理念和创新思维,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赛扶团队的队员们也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发展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在课堂内学习知识,容易让学生产生说教的感觉,而学生凭借兴趣与爱好加入到赛扶团队,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在赛扶团队中,学生的思维不会受到束缚,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在一起,更容易产生新的观点,新的想法。
2.2 赛扶能够塑造创新人格,培养自主活动
中国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大多接受的都是片面的应试教育,教师教授什么就学习什么,几乎不需要独立的创造与思考。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大学生社团为学生展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在社团中,学生可以独立思考,独立运作,独立管理,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据调查,赛扶团队内部自由、平等,组织形式对成员没有约束,为参与其中的大学生提供了宽松的精神世界。赛扶活动的策划、组织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培养。
2.3 赛扶具有实践功能,培养实践能力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培养起来。中国的传统教育具有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导致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赛扶团队的发展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是专业技术训练的一种有效延续。因此,赛扶团队的发展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较好的平台,依托这个平台,走进大学的学生可以通过实践进行独立的思考,通过思考进行创新。
3 以赛扶团队为平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随着赛扶的不断发展壮大,一些问题也随之显现。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这种公益活动还缺乏相应的了解,这就需要队员们不停的走访、提供经验技术,打消人们的一些顾虑并获得信任。即便是项目确立后,队员们仍然面临诸多考验。显然,赛扶的发展质量已经低于了它的发展速度,各高校应该采取相应的举措,为高校赛扶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将赛扶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功能发挥到最大。
3.1 高校加强政策扶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赛扶的发展已日渐成熟,相比较其他社团,赛扶对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作用发挥的更大。因此,高校共青团组织以及校领导对于赛扶的重视应该加大。比如,鼓励赛扶团队的创新活动,设立创新奖金,以资助等方式倡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2 加强社会宣传,拓展创新思维
在对各校赛扶团队的调查了解过程中发现,高校赛扶在开展活动过程中面临了诸多的困难,这大部分是源于社会对赛扶的了解甚少,对以学生为主的赛扶活动还存在一些不信任的成分。因此,高校赛扶在开展活动的同时,也应注重日常的宣传工作,进社区,进企业等,使赛扶的公益活动以及赛扶团队的形象被更多的人接受。
3.3 重视导师队伍培养,打造创新型团队
赛扶团队应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拔一批专业素质高、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担任社团的指导教师,也可实施双重导师制度。同时,高校应充分地利用学校内部的资源与场所,并为赛扶团队提供必要的设施,比如实验室等资源,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也可鼓励一些教师将相关的一些项目任务分配给赛扶社团的学生来完成,既锻炼学生能力,又积攒了相关经验,也可使学生在日常的项目研究中培养创新能力,打造了创新型团队,锻炼了创新思维。
3.4 注重文理结合,全面提高创新能力
目前高校赛扶的团队内部,理工科的学生占绝大部分,这就导致了学生们在开展活动的时候,只注重和自己专业知识有关的内容,忽略了一些人文社科类的活动。要想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赛扶团队的成员必须要注重文理的结合,既学习理工类的专业知识,又要充分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因此,对于赛扶团队成员的培养,既关注学生的专业素养,也重视学生的文学素养,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最大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科技的严谨与文艺的随性,全面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赛扶团队的发展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校应该顺应这一教育发展的趋势,重视高校赛扶的发展,关心赛扶的发展,积极探索高校赛扶的管理体制,切实发挥赛扶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Gerald E Hills. Variations in Colleg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f an Evolving Field[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88(3):24.
[2]陈媛.创新型公益实践活动对高校公益社团发展的启示[J].南方论刊,2013(05).
[3]刘帆,王立军,魏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目标教育模式[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98-101.
[4]马斯洛,刘烨,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279.
[5]佴康.就业、创业教育模式新探——以赛扶教育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5):51-54.
[6]王堃.赛扶,不仅仅是一项实践[J].社会与公益,2012.05.
作者简介:
杨扬,男,1988年4月出生,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系,硕士,研究方向:学生工作、高校德育、思政、英语。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赛扶团队
学生社团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平台,创新与实践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创新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与发展,同时,实践又是检验创新的有效途径。
团学社作为一个合作与激发创新的团队,一直是一个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的平台。因此,建设一个适当的学生团体具有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赛扶是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脱离了教室,走向了社会。目前赛扶的发展在高校中已越来越活跃,不可避免的,赛扶也呈现出一定的问题,因此,学校对赛扶进行有效的指导是必要的。
1 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培养,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是缺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千差万别的学生接受着同样的教育,这无疑是在抹杀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潜能。
经过十二年中小学的基本教育,学生们的思维几乎已经被定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了大学教育面对的最大问题。
1.1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倒退现象
脱离了高中学业的束缚,走进大学的学生没有了升学考试的压力,同时也缺少了家长与教师的严格监督,课业负担较轻。这就容易造成学生不再学习的现象。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往往就丧失了创造精神。心理成长的倒退现象是人们普遍具有的,人们都既希望发挥潜能又惧怕迎接挑战。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突破心理定式的束缚。
1.2 大学生思维方式日渐陈规化
走进大学的学生,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下,有着差别不大的生活规律,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学生们无疑会产生一些固定的思维模式,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习惯性的用早期的成功范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就造成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陈规化。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大多数问题都是一题一解,缺乏灵活的思维训练。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降。
1.3 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接受到的知识很大一部分都属于常识性和熟练性的层次,很少有能达到能与创新活动联系起来的深层次的知识。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结构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重专业、轻基础、重实际、轻培养,大部分学生都在接受适合市场需求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遭到了忽视。由此可见,调整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举措。
2 赛扶发展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在联系
创新能力是人的创造意识的一种体现,创新涉及了人的各种能力,比如观察力、记忆力、分析力、想象力等。显然,创新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因此,学生应该走出课堂,在各种社团活动中培养这种综合能力。赛扶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社团中的突出代表。在百度上搜索赛扶,有关的词条就有6870000多条,已接近“挑战杯”一类的其他大学生的创业大赛,究其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它所构建的平台对于学生来说很具有吸引力,它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1 赛扶能够培养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
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对于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强不强,也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他的创新意识。在各大高校,赛扶通过社团的形式,将有共同理想的学生集合在一起,利用商业理念和创新思维,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赛扶团队的队员们也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发展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在课堂内学习知识,容易让学生产生说教的感觉,而学生凭借兴趣与爱好加入到赛扶团队,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在赛扶团队中,学生的思维不会受到束缚,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在一起,更容易产生新的观点,新的想法。
2.2 赛扶能够塑造创新人格,培养自主活动
中国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大多接受的都是片面的应试教育,教师教授什么就学习什么,几乎不需要独立的创造与思考。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大学生社团为学生展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在社团中,学生可以独立思考,独立运作,独立管理,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据调查,赛扶团队内部自由、平等,组织形式对成员没有约束,为参与其中的大学生提供了宽松的精神世界。赛扶活动的策划、组织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培养。
2.3 赛扶具有实践功能,培养实践能力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培养起来。中国的传统教育具有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导致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赛扶团队的发展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是专业技术训练的一种有效延续。因此,赛扶团队的发展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较好的平台,依托这个平台,走进大学的学生可以通过实践进行独立的思考,通过思考进行创新。
3 以赛扶团队为平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随着赛扶的不断发展壮大,一些问题也随之显现。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这种公益活动还缺乏相应的了解,这就需要队员们不停的走访、提供经验技术,打消人们的一些顾虑并获得信任。即便是项目确立后,队员们仍然面临诸多考验。显然,赛扶的发展质量已经低于了它的发展速度,各高校应该采取相应的举措,为高校赛扶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将赛扶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功能发挥到最大。
3.1 高校加强政策扶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赛扶的发展已日渐成熟,相比较其他社团,赛扶对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作用发挥的更大。因此,高校共青团组织以及校领导对于赛扶的重视应该加大。比如,鼓励赛扶团队的创新活动,设立创新奖金,以资助等方式倡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2 加强社会宣传,拓展创新思维
在对各校赛扶团队的调查了解过程中发现,高校赛扶在开展活动过程中面临了诸多的困难,这大部分是源于社会对赛扶的了解甚少,对以学生为主的赛扶活动还存在一些不信任的成分。因此,高校赛扶在开展活动的同时,也应注重日常的宣传工作,进社区,进企业等,使赛扶的公益活动以及赛扶团队的形象被更多的人接受。
3.3 重视导师队伍培养,打造创新型团队
赛扶团队应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拔一批专业素质高、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担任社团的指导教师,也可实施双重导师制度。同时,高校应充分地利用学校内部的资源与场所,并为赛扶团队提供必要的设施,比如实验室等资源,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也可鼓励一些教师将相关的一些项目任务分配给赛扶社团的学生来完成,既锻炼学生能力,又积攒了相关经验,也可使学生在日常的项目研究中培养创新能力,打造了创新型团队,锻炼了创新思维。
3.4 注重文理结合,全面提高创新能力
目前高校赛扶的团队内部,理工科的学生占绝大部分,这就导致了学生们在开展活动的时候,只注重和自己专业知识有关的内容,忽略了一些人文社科类的活动。要想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赛扶团队的成员必须要注重文理的结合,既学习理工类的专业知识,又要充分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因此,对于赛扶团队成员的培养,既关注学生的专业素养,也重视学生的文学素养,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最大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科技的严谨与文艺的随性,全面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赛扶团队的发展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校应该顺应这一教育发展的趋势,重视高校赛扶的发展,关心赛扶的发展,积极探索高校赛扶的管理体制,切实发挥赛扶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Gerald E Hills. Variations in Colleg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f an Evolving Field[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88(3):24.
[2]陈媛.创新型公益实践活动对高校公益社团发展的启示[J].南方论刊,2013(05).
[3]刘帆,王立军,魏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目标教育模式[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98-101.
[4]马斯洛,刘烨,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279.
[5]佴康.就业、创业教育模式新探——以赛扶教育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5):51-54.
[6]王堃.赛扶,不仅仅是一项实践[J].社会与公益,2012.05.
作者简介:
杨扬,男,1988年4月出生,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系,硕士,研究方向:学生工作、高校德育、思政、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