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图书借阅工作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借阅工作,更大范围和更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是摆在每个图书馆工作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图书馆借阅的现存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几种解决方法。
关键词:图书馆;借阅工作;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009-02 一、图书馆借阅工作必须改革
从定义上来说,图书借阅是指将图书馆的藏书通过一定的方式提供给读者利用,以发挥图书的作用。所以,图书借阅工作是图书管理员工作中的主要工作。图书出纳工作每天要接待许多读者,借书、还书工作复杂而繁忙,还要做到迅速、准确、有条不紊,这是对出纳工作的要求,也是衡量图书出纳工作质量的标准。
因此说,借阅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图书工作服务质量的好坏,也直接体现出图书馆的方针、任务和作用。图书借阅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评价一个图书馆工作好坏的重要内容之就一。而现如今的很多高校图书馆的借阅工作还有很多不足和未完善的地方,为了做好借阅工作,更好地服务广大读者,图书馆的借阅工作必须改革。
1.图书馆工作的主要矛盾。高校图书馆是培养各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大学生专业能力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形成的重要保证,也是高校教师学习新知识、查阅资料的重要场所,同时还具有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所以做好借阅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显然,阅读小说的读者日益增多,自然是个好现象,说明现在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但是这却给高校图书馆借阅工作带来了一个十分尖锐的矛盾。图书馆图书资料的科学管理和社会利用构成了图书馆工作的主要矛盾,这个又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始终贯穿在图书馆工作的全过程,同时它又堆动着图书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如何在科学管理图书资料的基础上又能让学生们利用好他们,做到“藏”、“用”兼具,这是首要问题。
2.借阅工作需要更人性化。与时俱进的今天,信息时代的高校图书馆让每位读者都享有实质上的信息共享的“时效权”,平等变得更为重要,如何解决最大限度地实现文献开发与利用也变得更为迫切。现在,我国的高校图书馆已经步入信息化、现代化的轨道,物质上、技术上和管理人才上也完全具备实现这些管理和服务理念的能力。回顾传统的借阅工作,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繁琐的流程,藏书的存量不够,读者排队领号等,甚至在某些程度上,还会影响社会对该图书馆的评价。因此,我们需要更加人性化的借阅工作,重新设计高校图书馆读者制度,进行人性化借阅制度的改革,建立一种保障读者最基本的平等借阅权,是高校图书馆改革的关键。
3.电子图书的引入。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新的信息载体和表现形式——电子图书应运而生。相比与纸质印刷图书的阅读,无论是从阅读的舒适度上,还是阅读的方便性上,或者是阅读形式上,电子图书都似乎更要稍胜一筹。而且,现在已经有很多高校在图书馆引入电子图书,也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积极响应,并且还解决了很多传统借阅工作上的问题。现在,大多数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也正在发生着变革,在为读者提供传统服务的同时,为读者提供电子图书借阅,已经成为图书馆的重要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之一。如今,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电子图书借阅和电子图书借阅的整理工作又成了图书馆服务方面的问题,如何使图书馆服务方式得到拓展,这又是一个需要我们改革的问题。
二、图书馆借阅工作怎样改革
1.处理好“藏”和“用”之间的关系。笔者就本校的图书部藏书和借阅记录进行了调查,通过数据统计,流通量最高的是文学艺术类的小说,占全部流通量的70%左右,相比之下,阅读自然科学等类图书的读者人数却很少,这部分图书的流通率也比较低,只占30%左右。这些数据直接说明,一方面,小说等类文艺书刊远远满足不了广大读者的需要,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等类书刊大量压架,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鉴于此种情况,高校图书馆现在的借阅方式必须改变,现有的服务对象(读者队伍)必须扩大,现行的管理方法必须改革,现存的管理体制必须打破。小说类文艺书刊需求量大,那我们可以把这类图书的借阅方式,从凭证借阅改成租金借阅,当然,有关更具体的措施和方法,可在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充实完善。自然科学等类图书之所以大量压架,流通量低,读者需求方面的原因当然是首要问题了,要改变这种现状,开创新的局面,我认为仍需从借阅方式这一关键环节入手进行改革。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扩大自然科学等类的读者队伍,创造一切条件,努力满足全市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借阅自然科学等类图书的需要。由于文艺图书改行租金借阅制,这样就可以将大批借书证节省下来,发放给借阅自然科学等类图书的读者。这样改革,就可以一定程度改变了过去那种读者多,借书证少,许多想借自然科学等类书籍的读者得不到借书证,借不到书的紧张局面。
2.借阅工作的人性化改革。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实际制定读者借阅权限都还不能达到理论上的正常指标,原因就是借阅册数太多,读者会借不到适合的书。现在,许多高校图书馆馆只规定了某类图书的借阅册数和期限,而忽视了文献时效和种类在读者权限规定中的导向作用,导致读者都去借新书、热门书,使读者的文献选择面更加狭窄。对此,我们应该根据文献老化规律,按出版年代对馆藏进行分级,使每个读者都享有1本新书的借阅权。现在,同期出版的中文图书,借阅权达到10册,就已经是目前国内高校的中上水平。此外,借阅权限设计的另外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与之配套的借期“时效权”平等的理念,强调的是对最新信息共享的“时效保证”,对不同级次图书规定不同的借期。这样不仅会减少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不满,大大减少“热门书”供不应求的现状,更重要的是为开发利用次常用文献起到了制度上的导向作用,让读者更全面更客观地去了解各种文献,打开他们的选择面,不再仅限于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热门书”,从根本上使某些“冷门书”不再冷门。
3.图书馆服务方式的括展。电子图书的引入,使图书馆的服务时间得到了最大拓展。借助网络,图书馆能够做到每天24小时不闭馆。读者几乎可以在任意时间使用图书馆。正好解决图书关馆时间与读者阅读需求的矛盾和阅览座位与读者人数的矛盾,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办一个互联网平台,只要是申请到帐号,读者不必到馆便可访问图书馆,在宿舍中、家中以及其他可以上网访问图书馆的地点使用图书馆。电子图书的在线浏览和在线借阅服务,使读者的图书阅览和借书、还书方式变得从未有过的轻松。电子图书的阅览、借书、还书,轻点鼠标即可完成。更何况那些带有自动还书功能的电子图书系统,只要你在网上,到了预定时刻,归还图书便可以自动完成。在传统服务中,无论图书馆如何调整服务时间,工作人员如何改进服务态度,恐怕也难于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阅读需要。而图书馆的电子图书在线浏览和在线借阅服务方式,使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最大满足。
三、总结
借阅制度的改革是图书馆改革链条上的重要环节,只有解决根本问题,注重人性化,拓展阅读方式,才能给读者带来方便,给图书馆带来活力,给馆藏资源增强造血功能,从而使图书馆的深化服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当然,解决图书馆的借阅问题不是一朝一夕或单方面可以解决的,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但是,探索和研究与此有关的问题,却是改革中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岳春杰.高校图书馆借阅制度的人性化改革设想[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8).
[2]郑彦妍,尹天枢.电子图书与图书馆借阅服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1).
[3]姜泽先.谈公共图书馆借阅工作的改革[J].图书馆学研究,1983,(6).
关键词:图书馆;借阅工作;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009-02 一、图书馆借阅工作必须改革
从定义上来说,图书借阅是指将图书馆的藏书通过一定的方式提供给读者利用,以发挥图书的作用。所以,图书借阅工作是图书管理员工作中的主要工作。图书出纳工作每天要接待许多读者,借书、还书工作复杂而繁忙,还要做到迅速、准确、有条不紊,这是对出纳工作的要求,也是衡量图书出纳工作质量的标准。
因此说,借阅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图书工作服务质量的好坏,也直接体现出图书馆的方针、任务和作用。图书借阅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评价一个图书馆工作好坏的重要内容之就一。而现如今的很多高校图书馆的借阅工作还有很多不足和未完善的地方,为了做好借阅工作,更好地服务广大读者,图书馆的借阅工作必须改革。
1.图书馆工作的主要矛盾。高校图书馆是培养各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大学生专业能力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形成的重要保证,也是高校教师学习新知识、查阅资料的重要场所,同时还具有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所以做好借阅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显然,阅读小说的读者日益增多,自然是个好现象,说明现在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但是这却给高校图书馆借阅工作带来了一个十分尖锐的矛盾。图书馆图书资料的科学管理和社会利用构成了图书馆工作的主要矛盾,这个又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始终贯穿在图书馆工作的全过程,同时它又堆动着图书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如何在科学管理图书资料的基础上又能让学生们利用好他们,做到“藏”、“用”兼具,这是首要问题。
2.借阅工作需要更人性化。与时俱进的今天,信息时代的高校图书馆让每位读者都享有实质上的信息共享的“时效权”,平等变得更为重要,如何解决最大限度地实现文献开发与利用也变得更为迫切。现在,我国的高校图书馆已经步入信息化、现代化的轨道,物质上、技术上和管理人才上也完全具备实现这些管理和服务理念的能力。回顾传统的借阅工作,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繁琐的流程,藏书的存量不够,读者排队领号等,甚至在某些程度上,还会影响社会对该图书馆的评价。因此,我们需要更加人性化的借阅工作,重新设计高校图书馆读者制度,进行人性化借阅制度的改革,建立一种保障读者最基本的平等借阅权,是高校图书馆改革的关键。
3.电子图书的引入。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新的信息载体和表现形式——电子图书应运而生。相比与纸质印刷图书的阅读,无论是从阅读的舒适度上,还是阅读的方便性上,或者是阅读形式上,电子图书都似乎更要稍胜一筹。而且,现在已经有很多高校在图书馆引入电子图书,也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积极响应,并且还解决了很多传统借阅工作上的问题。现在,大多数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也正在发生着变革,在为读者提供传统服务的同时,为读者提供电子图书借阅,已经成为图书馆的重要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之一。如今,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电子图书借阅和电子图书借阅的整理工作又成了图书馆服务方面的问题,如何使图书馆服务方式得到拓展,这又是一个需要我们改革的问题。
二、图书馆借阅工作怎样改革
1.处理好“藏”和“用”之间的关系。笔者就本校的图书部藏书和借阅记录进行了调查,通过数据统计,流通量最高的是文学艺术类的小说,占全部流通量的70%左右,相比之下,阅读自然科学等类图书的读者人数却很少,这部分图书的流通率也比较低,只占30%左右。这些数据直接说明,一方面,小说等类文艺书刊远远满足不了广大读者的需要,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等类书刊大量压架,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鉴于此种情况,高校图书馆现在的借阅方式必须改变,现有的服务对象(读者队伍)必须扩大,现行的管理方法必须改革,现存的管理体制必须打破。小说类文艺书刊需求量大,那我们可以把这类图书的借阅方式,从凭证借阅改成租金借阅,当然,有关更具体的措施和方法,可在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充实完善。自然科学等类图书之所以大量压架,流通量低,读者需求方面的原因当然是首要问题了,要改变这种现状,开创新的局面,我认为仍需从借阅方式这一关键环节入手进行改革。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扩大自然科学等类的读者队伍,创造一切条件,努力满足全市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借阅自然科学等类图书的需要。由于文艺图书改行租金借阅制,这样就可以将大批借书证节省下来,发放给借阅自然科学等类图书的读者。这样改革,就可以一定程度改变了过去那种读者多,借书证少,许多想借自然科学等类书籍的读者得不到借书证,借不到书的紧张局面。
2.借阅工作的人性化改革。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实际制定读者借阅权限都还不能达到理论上的正常指标,原因就是借阅册数太多,读者会借不到适合的书。现在,许多高校图书馆馆只规定了某类图书的借阅册数和期限,而忽视了文献时效和种类在读者权限规定中的导向作用,导致读者都去借新书、热门书,使读者的文献选择面更加狭窄。对此,我们应该根据文献老化规律,按出版年代对馆藏进行分级,使每个读者都享有1本新书的借阅权。现在,同期出版的中文图书,借阅权达到10册,就已经是目前国内高校的中上水平。此外,借阅权限设计的另外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与之配套的借期“时效权”平等的理念,强调的是对最新信息共享的“时效保证”,对不同级次图书规定不同的借期。这样不仅会减少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不满,大大减少“热门书”供不应求的现状,更重要的是为开发利用次常用文献起到了制度上的导向作用,让读者更全面更客观地去了解各种文献,打开他们的选择面,不再仅限于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热门书”,从根本上使某些“冷门书”不再冷门。
3.图书馆服务方式的括展。电子图书的引入,使图书馆的服务时间得到了最大拓展。借助网络,图书馆能够做到每天24小时不闭馆。读者几乎可以在任意时间使用图书馆。正好解决图书关馆时间与读者阅读需求的矛盾和阅览座位与读者人数的矛盾,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办一个互联网平台,只要是申请到帐号,读者不必到馆便可访问图书馆,在宿舍中、家中以及其他可以上网访问图书馆的地点使用图书馆。电子图书的在线浏览和在线借阅服务,使读者的图书阅览和借书、还书方式变得从未有过的轻松。电子图书的阅览、借书、还书,轻点鼠标即可完成。更何况那些带有自动还书功能的电子图书系统,只要你在网上,到了预定时刻,归还图书便可以自动完成。在传统服务中,无论图书馆如何调整服务时间,工作人员如何改进服务态度,恐怕也难于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阅读需要。而图书馆的电子图书在线浏览和在线借阅服务方式,使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最大满足。
三、总结
借阅制度的改革是图书馆改革链条上的重要环节,只有解决根本问题,注重人性化,拓展阅读方式,才能给读者带来方便,给图书馆带来活力,给馆藏资源增强造血功能,从而使图书馆的深化服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当然,解决图书馆的借阅问题不是一朝一夕或单方面可以解决的,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但是,探索和研究与此有关的问题,却是改革中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岳春杰.高校图书馆借阅制度的人性化改革设想[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8).
[2]郑彦妍,尹天枢.电子图书与图书馆借阅服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1).
[3]姜泽先.谈公共图书馆借阅工作的改革[J].图书馆学研究,1983,(6).